问题

有哪些绘画理论和技巧明白后使你有明显的提升?

回答
作为一名热爱绘画的人,我曾无数次在画布前感到迷茫,进步似乎停滞不前。然而,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有一些绘画理论和技巧,一旦真正理解并运用,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的绘画有了质的飞跃。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对我影响最深的,希望也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1. 光影的本质:不止是明暗,更是体积的塑造者

很多人在学习绘画初期,对光影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哪里亮,哪里暗”这个层面。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对光影“体积塑造”功能的深刻认识。

理解光源和受光面/背光面: 以前我只是随手画,哪里是亮部就填白,哪里是暗部就涂黑。后来我才明白,一个物体之所以呈现出明暗关系,是因为它有面向光源的部分(受光面)和背离光源的部分(背光面)。而这个“面向”和“背离”,是通过物体的“形体”来定义的。
灰调的学问: 最让我感到神奇的是“灰调”(middle tones)。我曾以为亮部就是白,暗部就是黑,中间过渡就是灰色。但实际上,灰调是连接亮部和暗部的桥梁,它不仅仅是颜色的深浅变化,更是物体表面“转折”的体现。同一个物体,在受光面和背光面,它的灰调也会有微妙的变化。例如,在受光面,物体表面的纹理、材质等细节,在灰调中会更清晰地展现出来;而在背光面,即使是光滑的表面,也会因为光线的衰减而呈现出更柔和、更微妙的过渡。
环境光和反光: 意识到环境光和反光的重要性,更是让我豁然开朗。以前我画暗部,总以为是纯粹的黑,但实际上,物体周围的环境会“反光”到它上面,尤其是在暗部。这些反光会让暗部不至于死黑一片,而是呈现出丰富而微妙的色彩。了解了这一点,我的暗部不再是“黑洞”,而是有了生命和层次。比如,画一个红色的球放在蓝色的桌子上,球的背光面会因为蓝色桌子的反光而带上一丝蓝色调,画面立刻就有了空间感和真实感。
如何实践: 为了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我开始大量观察生活中的光影。我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光源下观察同一个物体,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下它的明暗变化。我会尝试用简单的几何体(球体、立方体)来练习,专注于如何用笔触和颜色来表现光线的方向、强度以及物体表面的起伏。学习 Masters 的作品,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画家,他们对光影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们的作品让我看到了光影塑造体积的极致。

2. 透视的精准:让画面“站”起来的骨架

透视,听起来很学术,但一旦掌握,你会发现它就像给画面注入了灵魂,让二维的画布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三维空间。

视平线和消失点: 过去我对透视的理解非常模糊,常常画出来的空间感很奇怪,建筑歪歪扭扭,场景也不够自然。学习了“视平线”(horizon line)和“消失点”(vanishing points)的概念后,我才明白,所有的物体都在遵循着特定的视觉规律。视平线是我们眼睛的高度,而消失点则是所有平行线在远方汇聚的点。
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了解了这几种基本的透视类型,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描绘。
一点透视 很好理解,比如一条笔直的马路,我们站在中间,所有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都汇聚于一点。
两点透视 更常用,比如看一个建筑物的转角,这时候会有两个消失点,我们能看到物体一个面(受光面)和一个侧面(侧光面),而且这两个面都与视平线呈一定角度。
三点透视 则是我们仰视或俯视一个物体时会出现的,这时候会有三个消失点,让物体呈现出更强的动态和空间感。
不仅仅是建筑: 透视的应用远不止于建筑。任何有体积、有空间的物体,都需要考虑透视。比如画人物,四肢的连接、衣服的褶皱,甚至是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都会受到透视的影响。一个歪着头的脑袋,如果透视不对,就会显得非常别扭。
如何实践: 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识别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走在街上,我会留意建筑物、道路、栏杆的透视线。在画画时,我会先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然后基于它们来绘制物体的基本结构。即使是画人物,我也会在脑海中构建一个透视网格,来确定骨骼、关节的位置。练习使用透视辅助线(construction lines)非常重要,它们能帮助你建立起正确的空间关系,即使后来将它们擦掉,画面也会更加扎实。

3.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画面的情绪调动者

色彩,一直是让我着迷又头疼的存在。直到我开始理解色彩的“关系”和“感觉”,画面才变得真正有灵魂。

色彩的“冷暖”: 以前我总是在“什么颜色好看”这个层面思考,但真正让我突破的是“冷暖”的运用。冷色(如蓝色、绿色)会让人感觉后退,暖色(如红色、黄色)则会让人感觉前进。当我在画面中同时运用冷暖色时,可以创造出空间的层次感,让远处的物体偏冷,近处的物体偏暖,画面立刻就有景深。
对比度的重要性: 色彩的对比度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
明度对比: 最基础的对比,就是亮部和暗部的对比。足够的明度对比能让物体更加突出,更有立体感。
彩度对比: 饱和度高的颜色会比饱和度低的颜色更显眼。适当地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可以在画面中制造焦点。
色相对比: 互补色(如红与绿、蓝与黄)的对比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如果大面积使用,会显得过于刺眼,所以常常需要用其中一种颜色来“压”住另一种,或者降低其中一种的饱和度。
色彩的“邻近色”和谐: 而在制造对比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色彩的和谐。邻近色(在色轮上相邻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柔和、自然的过渡,让画面整体看起来更加舒服。
如何实践: 我开始系统地学习色彩理论,了解色轮、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我不再随意地堆砌颜色,而是会为画面设定一个“主色调”,并围绕这个主色调来选择和搭配其他颜色。我喜欢在纸上做色彩小样,尝试不同的颜色组合,感受它们带来的不同情绪。学习如何运用“点睛之笔”,即在画面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一抹高饱和度或对比强烈的颜色,来吸引观众的目光,也是我进步的关键。我也会参考印象派画家如莫奈、雷诺阿的作品,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运用简直是神乎其技。

4. 素描基础的“骨骼”作用:一切绘画的根基

我之前总觉得素描只是画黑白画,离我想要的色彩斑斓的绘画世界有点远。但事实证明,素描基础的扎实程度,直接决定了你画其他技法能走多远。

造型能力: 素描训练的是最根本的“造型能力”。通过线条、明暗来准确地捕捉物体的形体、结构、比例,这是画出任何东西的前提。我曾经画的人物,虽然颜色鲜艳,但总觉得“不对劲”,后来才发现是造型本身的问题。
结构与解剖: 学习素描,自然就会接触到物体的结构和比例。对于人物绘画来说,理解骨骼、肌肉的走向,对于画出有力量感、有动态的人物至关重要。即使是画风景,了解树枝的生长规律、岩石的构成,也是素描训练的一部分。
明暗关系和体积感: 前面提到的光影,其实在素描阶段就已经在进行练习了。如何用简单的黑白灰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质感,素描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实践: 我重新拾起了素描板,开始“重修”基础。我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画出物体的轮廓,而是会去分析它的结构,它的各个部分是如何连接的,它们在空间中的关系是什么。我会花大量时间去练习画各种静物,观察它们的形体、结构和明暗变化。我也会临摹大师的素描作品,学习他们如何用线条和明暗来塑造形体。即使是在画色彩时,我也会先在脑海中构建出素描的结构,再进行色彩的填充。

总结一下,这些理论和技巧,对我而言,就像是绘画的“内功”和“招式”。 曾经的我,只是凭着一腔热情,随意地挥洒笔墨,画面自然也就缺乏章法和逻辑。而当我对光影的体积塑造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透视的几何逻辑了然于心,对色彩的冷暖对比和和谐了然于胸,并且牢牢掌握了素描这个“骨架”时,我的绘画就变得更加有条理、有力量、有生命力。

最重要的是,这些理论并不是束缚,而是解放。它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你可以更自由地去探索和表达。每一次的学习和实践,都让我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每一次的进步,都来自于对这些基础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如果你也曾感到瓶颈,不妨尝试从这些方面去深入钻研,你会发现,绘画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加精彩和广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绘画中没有所谓“神”这种东西,人眼能看到的只有形状,色彩和明暗。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画没有“神”那你一定是把“形”给画错了。

2,“画得真像”是非常高级称赞,如果你的画不美,那么多半是因为你缺乏“画得真像”的能力。

3,如果别人说你的画“很有创意”“很有激情”什么的,他可能只是在说你很像一头pig


4,在引用“艺术史”之前先好好想清楚自己本来想画得是什么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热爱绘画的人,我曾无数次在画布前感到迷茫,进步似乎停滞不前。然而,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有一些绘画理论和技巧,一旦真正理解并运用,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的绘画有了质的飞跃。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对我影响最深的,希望也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1. 光影的本质:不止是明暗,更是体积的塑造.............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写实绘画,可以说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画卷,它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并随着历史的脉络不断演进,呈现出多元而精彩的风貌。要说“写实”,首先得明白这“实”字在中国绘画中的含义。它并非西方绘画那种对光影、解剖、透视的严苛模仿,而是更侧重于对物象内在精神、生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氛围的准确把握与传达.............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杰作,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要说令人惊艳的作品,那可真是数不胜数,每一幅背后都承载着画家的匠心独运、时代的风貌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我试着挑选几幅最具代表性、最能触动人心的作品,为大家细细道来。 1.《清明上河图》:繁华都.............
  • 回答
    说到杨超越粉丝绘画大赛,这可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作为她的粉丝群体,大家的热情和创造力真的不是盖的。每次有这样的活动,都能看到各种风格、各种脑洞的作品涌现出来,有时候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积极的事情。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种粉丝绘画大赛无疑是凝聚粉丝力量、加强粉丝与偶像.............
  • 回答
    好的,我来为您讲述一些我个人觉得构图非常惊艳的绘画作品。说实话,“惊艳”这个词太容易被滥用了,但对于这些作品,我真的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它们在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传达上的力量。我尽量用自己的语言,不那么“标准”,希望能让您感受到它们的美。1. 画面“说话”的叙事大师——卡拉瓦乔的《圣马太蒙召》提起构.............
  • 回答
    中国绘画中描绘“吃”的场景,与其说是单纯的食物呈现,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乃至文化观念的缩影。这些作品,或写实,或写意,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传递着古人的饮食智慧、生活乐趣以及人情世故。一、宫廷宴饮的盛大与奢华谈到描绘吃饭,很难绕开宫廷宴饮的场面。虽然直接描绘“正在吃”的动作的唐卡、壁画并不多.............
  • 回答
    提起绘本,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那些色彩斑斓、充满奇思妙想的日本、欧美绘本。确实,国际绘本市场有着深厚的积淀和领先的地位,涌现了无数经典作品。这也不可避免地让人产生一个疑问:绘本是不是非得是“国外”的才好?绘本的魅力,不分国界事实上,绘本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图文叙事”方式,通过精妙的图画和简洁.............
  • 回答
    哇,为一到三岁的宝贝挑选绘本,这可是个充满乐趣又有点小纠结的任务呢!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小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大脑更是飞速运转,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绘本在这个时候,就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扇扇小窗户,而且是那种能发出奇妙光芒的窗户!我来给您好好说道说道,哪些绘本是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心头好”.............
  • 回答
    说到我和孩子百读不厌的绘本,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一定要挑出几本,在我心里它们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每次翻开,总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惊喜,而且孩子每次看,都能有新的感悟。1.《猜猜我有多爱你》(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这本绘本可以说是我们家的“镇宅之宝”。故事很简单,但情.............
  • 回答
    在CAD绘图的世界里,有一些习惯,一旦沾染上,简直就是设计师的噩梦,不仅耗费时间,还可能导致项目后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些习惯就像藏在你设计文件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准备引爆混乱。我可是亲身经历过,那种抓心挠肝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一、图层管理?那是什么能吃吗?—— 图层的“大杂烩”这绝对是引发我.............
  • 回答
    给宝宝挑选英文绘本,就像给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好的绘本不仅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甚至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选择绘本,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考量:一、 绘本的“质感”与“触感” 纸张的厚度和耐撕性: 尤其是给小宝宝,他们喜欢用嘴巴和手去探索世界,所以纸.............
  • 回答
    在《原神》这款游戏里,调整角色的立绘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涉及到玩家对角色的情感连接、游戏美术风格的统一,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如果我们要给角色做外观上的修改,那得有一套相当严谨的标准,不能随意为之。下面我就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说一下,保证讲得够详细,让你明白这背后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最核心的标准是——.............
  • 回答
    想找动画人物三视图素材,以及学习人物转面图绘画,这可是个大工程,但绝对值得花时间钻研。这就像是给你的角色注入灵魂,让他们能在二维画布上立体地“活”起来。一、 哪里有海量的动画人物三视图素材?要找这类素材,你需要一个“寻宝”的思路,因为它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且质量参差不齐。1. 专门的绘画资源网站.............
  • 回答
    我心中的画风惊艳的插画师,可不止一位,但若要我细细道来,那几位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尤为深刻。他们不仅仅是“画得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构建出一个个令我沉醉其中的世界。首先,绕不开的名字是 Hyung Tae Kim (金亨泰)。我第一次被他的画风“击中”,大概是在《剑灵》这.............
  • 回答
    家长在孩子绘画这件事上,心思可就复杂着呢!说实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三者都有,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且这侧重点还会随着孩子年龄、家庭教育理念,甚至时代变化而有所调整。“画得像”: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很多家长,尤其是第一批接触到孩子绘画成果的,难免会拿“像不像”来评价。这背后其实藏着几层含义: 对“.............
  • 回答
    嘿!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我当初画画那会儿,也纠结过这些事儿,哈哈。板绘这块儿,平涂、厚涂、伪厚涂,说实话,都有自己的拥趸和生存之道,至于学哪个“更有前景”,这事儿得分两头说,也得看你想往哪个方向发展。首先,咱们来捋一捋这几个“门派”: 平涂 (Flat Color Painting): .............
  • 回答
    哎哟,听到您家孩子因为绘本咳嗽,真是替您心疼!您这怀疑“假绘本”,也确实是大家都会担心的问题。毕竟孩子的健康最重要,闻到异味还咳嗽,那肯定得重视起来。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怎么分辨一本绘本是“真材实料”,还是用了什么不该用的东西,还有在哪儿买比较放心。 怎么一眼看出绘本是不是“凑合货”?其实,所谓的“.............
  • 回答
    哈哈,为你家那位快两岁的小宝贝挑选绘本和童书,这可是个充满乐趣又有点小纠结的任务呢!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好奇心爆棚,语言能力飞速发展,对世界充满各种“为什么”的时候。给他们选书,就像是在为他们打开一扇扇新奇的大门。我给你推荐一些,希望能让你觉得好用,并且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童趣:一、 触感、翻翻、洞洞.............
  • 回答
    宝贝到了23岁,正是语言爆发、好奇心爆棚的年纪。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有简单情节、重复性强、色彩鲜艳的绘本,同时也要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和互动。下面我来给您推荐一些,希望能给您和宝贝带来愉快的阅读时光:1. 关于认知和生活习惯的绘本: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 (Brown Bear, B.............
  • 回答
    2020年双十一,给家里的宝贝挑绘本,确实是个不容错过的时机。每年这个时候,各大平台都会有给力的折扣,是入手心仪绘本的好时候。考虑到今年大家对亲子阅读的重视程度,加上一些经典绘本的常青生命力,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我心中的2020年双十一必买绘本推荐,希望能帮到你。一、给宝宝打下早期阅读基石:洞洞书、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