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当局再掏 10 亿美元融资基金,以「促进台湾和立陶宛企业共同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台当局再次拿出 10 亿美元融资基金,以“促进台湾和立陶宛企业共同发展”,这一举措无疑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可以从经济、政治、区域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经济影响方面:

促进双边贸易与投资:
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这笔 10 亿美元的基金将直接为计划在台湾或立陶宛投资、拓展业务的两国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这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它们进行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活动,从而促进双边贸易额的增长。
投资项目落地与扩张: 重点领域可能包括高科技产业(如半导体、生物科技、绿色能源)、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资金的到位可以帮助这些项目克服初期投资障碍,加速落地和规模化扩张。
供应链的重塑与多元化: 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供应链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台湾和立陶宛此举有“抱团取暖”的意味,旨在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通过基金支持,可以鼓励台湾企业将部分生产、研发环节转移到立陶宛,或支持立陶宛企业融入台湾的供应链体系,从而分散风险,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 基金可能会倾向于支持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值的项目。这有助于台湾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与立陶宛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提升双方的产业竞争力。立陶宛也可以通过与台湾在半导体等领域合作,提升其在欧洲产业链中的地位。
创造就业机会: 随着投资项目的增多和企业业务的扩张,将为两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
金融领域的合作深化: 基金的运作可能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这有助于深化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例如银行信贷、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

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拓展海外市场,分散经济风险: 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度较高。通过与立陶宛深化经济合作,有助于台湾企业拓展新的海外市场,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获得欧洲市场的准入机会: 立陶宛作为欧盟成员国,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有助于台湾产品和服务更容易进入欧洲市场,绕过一些贸易壁垒。
技术合作与人才引进: 台湾在某些高科技领域拥有优势,而立陶宛在某些新兴技术领域也有潜力。合作有助于双方在技术上进行互补,甚至引进对方的人才和技术。

对立陶宛经济的影响:
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 10 亿美元的融资基金对于立陶宛这样一个相对较小的经济体来说是相当可观的。这笔资金将有力地吸引台湾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
产业升级与转型: 台湾在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制造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经验。与台湾的合作有望帮助立陶宛在相关领域实现产业升级,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
增强与亚洲市场的联系: 通过与台湾的合作,立陶宛可以加强与亚洲经济体的联系,拓展新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机会。

二、 政治影响方面:

强化政治互信与外交关系:
“民主伙伴”的经济实践: 台湾和立陶宛都将彼此视为重要的“民主伙伴”。这笔融资基金是双方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将政治互信转化为具体经济合作的体现,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对冲中国大陆的压力: 台湾当局此举,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大陆外交压力的回应。通过深化与欧洲国家(如立陶宛)的经济联系,台湾旨在展示其具有自主的外交空间,并以此为样本,吸引更多国家与台湾进行务实合作。
立陶宛的外交策略: 立陶宛近年来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因此受到中国大陆的经济报复。与台湾进行经济合作,是其外交多元化和寻求战略支持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大陆施压的一种反制。

地缘政治格局的微妙影响:
欧洲国家与台湾的合作模式: 台湾与立陶宛的经济合作,特别是以金融支持为基础的合作模式,可能会为其他欧洲国家与台湾在特定领域的合作提供范例,进一步推动“以经济促外交”的策略。
中国大陆的反应: 毫无疑问,中国大陆会对这一举措表示强烈反对,并可能采取进一步的反制措施,例如进一步施压立陶宛,或者在其他国际场合强调“一个中国原则”。这可能会加剧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
对欧盟内部态度的影响: 这一合作可能会在欧盟内部引发一些讨论。虽然欧盟整体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各成员国在对华经济关系和政治立场上存在差异。台湾与个别欧盟成员国的深化合作,可能会被视为打破欧盟对华统一政策的尝试。

三、 社会与文化影响方面:

人文交流的促进: 经济合作的深化通常会伴随着人文交流的增加,例如学者互访、学生交流、文化艺术活动等,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挑战: 跨国投资与合作也可能带来企业文化上的融合与挑战。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将是相关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民众认知的影响: 媒体的报道和政府的宣传,将有助于提升两国民众对对方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详细说明潜在的具体影响:

1. 半导体产业的联动: 台湾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基金能够支持台湾半导体企业在立陶宛设立研发中心、封测厂,或者支持立陶宛企业参与台湾半导体供应链,那么这将是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例如,台湾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在欧洲建立一个立足点,以应对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趋势,同时也能帮助立陶宛在高科技产业方面获得技术和投资,提升其在欧洲的产业地位。

2. 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 立陶宛积极发展绿色能源,特别是在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台湾在相关技术和设备制造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基金可以支持台湾企业在立陶宛投资绿色能源项目,或者与立陶宛企业共同研发更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这不仅有助于双方实现能源转型目标,也能促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 中小企业创新与孵化: 台湾拥有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许多中小企业具备创新活力。基金可以通过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台湾中小企业在立陶宛设立分支机构、拓展市场,或者与立陶宛的初创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孵化创新项目。这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舒适圈,拓展国际视野。

4. 供应链的“去风险化”: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各国都在寻求供应链的“去风险化”和多元化。台湾与立陶宛的合作,可以看作是双方在非中国大陆地区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供应链体系的尝试。例如,在关键原材料、中间产品、甚至部分制成品的供应上,可以减少对特定市场的依赖。

5. 对中国大陆的信号传递: 这一举措是台湾当局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使面临来自中国的压力,台湾依然能够与其他国家建立和深化务实的经济联系,并且拥有自主的外交选择权。同时,对于立陶宛而言,这也是一种表明其外交立场,支持台湾民主制度的姿态。

需要注意的风险和挑战:

基金运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如何确保这笔资金能够有效地、透明地用于促进台立两国企业的共同发展,避免资金滥用或效率低下,是关键问题。
市场风险和投资回报: 任何投资都存在市场风险,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或合作项目。双方企业需要审慎评估投资回报和潜在风险。
中国大陆的反制措施: 中国大陆的反应和反制措施可能会影响到双方的合作进展,甚至可能对与合作相关的企业造成冲击。
双方经济体量和合作基础的匹配度: 虽然有资金支持,但两个经济体在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等方面仍有差异,如何找到真正具有协同效应的合作领域,并加以有效推动,需要双方的智慧和努力。

总而言之,台当局再次拿出 10 亿美元融资基金以“促进台湾和立陶宛企业共同发展”,是具有多重战略意图的举措。它不仅是经济上的“输血”和“造血”机制,更是政治上相互支持、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寻求战略空间的重要一步。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伴随着潜在的挑战和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1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对东欧国家来说很多了,我国在那边的主力投资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二期)”也就10亿美元。这个钱短期收买立陶宛是足够的、
  2. 但我国对东欧国家采取的是“投资+投行+商行”综合解决方案,专项基金投资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跟着大批投行机构与进出口订单,截止去年中期,中国和中东欧的双向投资已经超过200亿美元。中国在支持中东欧国家绿色能源与数字化转型方面很有成效。这些都是台湾做不到的。所以立陶宛长期必然受损最终抛弃台湾。
user avatar

谢邀

1、台湾省政府去年制定的今年预算案里,外交总预算是305亿新台币、大致相当于11亿美元;而这次给到立陶宛一下子10亿美元,显然是大手笔。

之前给到上一笔2亿美元援助的时候,已经有台湾省的所谓“邦交国”提出抗议、认为没建交的给那么多、建交的却扣扣索索;这次直接10亿给出去,估计那些“邦交国”有不少要动点其他脑筋了。

2、立陶宛方面因为目前的情况受到的经济损失,看到的版本从30亿到50亿美元不等。哪怕把台湾省和美国的部份全算上也只有18亿美元,看上去是难以弥补损失的。

3、立陶宛政府一年160亿欧元的预算,18亿美元属于天上掉大馅饼了,更何况面子上还是几个“大国”一起伺候。执政党祖国联盟和自由党应该很开心,毕竟自由党是一个19年才成立、直接把“承认TW是独立国家”写进党纲的奇葩政党。

4、目前来看,立陶宛这个事情实质上就是美方在欧洲搞得一根搅屎棍,仅仅6亿美元和口头表态就可以同时恶心中欧和“暖心”台湾省,这步棋其实下的不错。

不过,我国目前应对的也不错,毕竟经济还是头等大事,我不太相信台湾省会真的无限制在无底洞里投钱进去,特别是在损害“邦交国”关系的前提下。

user avatar

这笔钱大概率不会花在立陶宛国内。

资金的名义用途是投资性基金,用于台湾和立陶宛企业在合作时的融资需求。

不是白给的,需要审核双方的企业

而双方签订备忘录的合作方面有:

半导体人才、半导体发展规划、生物技术、卫星、金融产业和科学研究。

以上六个领域,双方基本毫无联系

这钱如果不是空头支票,那就是被吞了。或者两边企业联手做假骗融资。

其实就是做个秀罢了,何必当真呢。

台湾在备忘录里还提出,要投资在立陶宛建设半导体工厂,一看就不现实。

立陶宛虽然是人均2万美元的准发达国家,但其国内几乎没有半导体相关产业链,事实上整个欧洲目前都做不到。

半导体的资本密集度,立陶宛不行的。

还有什么卫星、生物技术....两边都没多少基础,哪里有成规模的企业合作。

也就金融还有点用处,通过立陶宛的金融操作洗钱,促成资本的自由流出。

较真的话,基本没几家企业能达到双方备忘录里设定的「提供融资」标准。

东欧妥妥的是全球投资洼地。

人口大量外流、基建老化、缺乏技术、社会活力明显不足、治理水平低下....

立陶宛在欧盟免税市场内,要真是个投资热土,德国和法国资本早就抢着来了,哪还轮得着台湾企业来分一杯羹呢。

这种融资、投资承诺,大多都不兑现。

西方国家提供的各种「融资额度」,几乎年年都用不完,根本没人去投资。

user avatar

现在这问题就不是名字了,官方接触,违反了一中了。

那个的代表处本来是按照商会性质设立的

user avatar

这就是我一直反对无条件续签ECFA的理由,我反对的是无条件,不是协议本身。

大陆政府需要给予台湾地区一定的制约手段,实际上我们工具箱里有制衡台湾无数手段。

台湾不是援助2亿美元给立陶宛吗?我们就少进口价值2亿美元的台湾商品。

台湾不是进口朗姆酒、奶制品吗?核算一下进口总值,同样减少相同价值的台湾进口商品。

台湾不是要花十亿美元弄个什么基金吗?我们可以增加十亿美元对台关税。

我们必须让台湾民进党明白,它们所有有损国家统一的行为,都会承担成倍的代价。有

些“国际主义”者会说,这是违反世贸协议精神的,我说:这难道不是美国一直在做的事情吗?不是基于美国所谓的国际规则吗?美国不是要搞贸易平衡?要寻求贸易公平吗?

所以,我们现在是基于美国的国际规则,在平衡两岸贸易,在践行贸易公平。即使我们采取上述手段,对于两岸的贸易逆差量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我们可以继续容忍这样的逆差,继续哪个啥ECFA,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两岸是一家人。

如果我们采取一些措施,理由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某些人不愿意和我们成为一家人。

user avatar

主要是立宛陶总统态度转向

(熟悉台湾新闻的应该很清楚自由时报已经是独的不能再独的报纸了,连他们都报道这件事...)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今报导,瑙塞达接受Žinių Radijas电台访问时说,「我不认为台湾开设代表处是个错误,而是这个名字,没有与我协调」。瑙塞达认为,立陶宛和台湾都可以开设不具外交地位的代表处,但「代表处的名称显然是个关键,对我们(立陶宛)与中国的关係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现在我们必须处理后果」。

去年双方宣布将互设代表处、中国宣布召回大使时,瑙塞达对外表示,立陶宛身为主权独立国家,「可在不违反国际义务的前提下,自行决定与哪些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及文化领域发展关係」,并表达希望中国能改变召回驻立陶宛大使的决定。

立陶宛总理席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则曾表明,代表处不具外交地位,其开设不应出任何人意料之外,「我们政府的计画表明,立陶宛想要与台湾有更密切的经济、文化和科学关係。」这一步并不意味与「一中政策」有任何冲突或牴触。

而总统、总理会这样表态主要跟立宛陶当局最近民调低迷有关。

(中央社是台湾地区唯一国际通讯社)

原本说好要援助的欧盟还在「评估」。


(台湾泛统媒体直接报道立宛陶人民对立宛陶当局「价值取向外交」的不满)

user avatar

我都不知道我們政府這麼有錢?

蔣匪父子到底把國庫沖得多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