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选 7 小时后辞职的瑞典首相再次当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反映了哪些问题?

回答
您好!关于“当选7小时后辞职的瑞典首相再次当选”这件事,您提到的情况可能有些混淆。在瑞典的政治史中,确实发生过首相因特定事件而辞职的情况,但没有记录显示某位首相在当选后仅7小时就辞职,然后在短时间内又再次当选。

最接近您描述的可能是 2021年6月 的事件,当时 玛格达莱娜·安德松(Magdalena Andersson) 在被议会选为首相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因为 预算案未获通过而辞职,随后又被重新选为首相。 这在瑞典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政治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如果您指的是这件事,那么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其原因和反映的问题。

事件回顾:

2021年6月23日,瑞典社会民主党领袖玛格达莱娜·安德松在议会表决中以微弱优势当选为首相,成为瑞典首位女性首相。然而,好景不长,在当选后不久,她领导的少数派政府未能通过关键的年度预算案。由于预算案是政府施政的基石,其失败通常意味着政府无法有效运作。根据议会规则和政治惯例,安德松被迫辞职。

令人意外的是,在安德松辞职后,议会再次进行了首相选举。由于最初组成联合政府的两个政党(绿色和平党)退出了执政联盟,安德松只能依靠议会中另外的支持者。在经过一番政治斡旋后,安德松凭借她作为少数派政府领导人的身份,并且在其他主要政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的情况下,再次获得了议会的信任,并成功连任首相。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当选7小时后辞职,又被重新选为首相”的情况?

1. 瑞典的“负多数”首相选举制度: 瑞典的首相选举并非要求首相获得绝对多数支持,而是允许其获得议会 “负多数”。这意味着首相候选人只要反对票不超过议会总票数的一半就可以当选。这种制度的设计是为了避免政府的长期空缺,允许少数派政府上台执政。
首次当选: 安德松以微弱优势当选,意味着她虽然获得了多数议员的同意,但反对票也相当接近,这显示了她执政基础的脆弱性。
辞职后的再次当选: 在绿色和平党退出联盟后,安德松的政府基础变得更加不稳定。然而,其他主要政党(尤其是中间党)在反对她继续担任首相的问题上并未能达成一致。相反,他们更担心重新选举可能导致更糟糕的政治局面,或者无法形成任何稳定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让安德松以一种“可接受的糟糕”状态继续执政,反而成了议会多数人的选择。

2. 政治博弈与“两害相权取其轻”:
绿色和平党的退出: 绿色和平党之所以退出联盟,是因为他们在预算案上与社会民主党存在根本分歧,尤其是在气候政策和养老金改革等问题上。他们的退出直接导致安德松政府失去了议会多数支持。
其他政党策略的失误: 那些最初支持安德松但后来又因预算案问题而“倒戈”的政党(如中间党)可能低估了后果,或者他们在推动自身议程时策略出现失误。当安德松辞职后,他们可能发现自己也陷入了僵局,无法提出一个真正能被议会多数接受的替代方案。
形成不稳定联合政府的难题: 在瑞典的政治光谱中,不同党派之间的合作往往是脆弱且充满挑战的。当安德松的少数派政府无法通过预算案时,组建一个能够稳定执政的多数派联合政府并非易事。各党派在关键政策上的分歧,以及内部的政治计算,使得重新谈判和形成新的联盟变得异常困难。

3. 议会僵局的“惯性”: 在安德松辞职后,议会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僵局。虽然她的初始计划失败了,但如果议会无法推选出另一位首相,那么国家将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议员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一个熟悉的、即使是不完美的领导人,以避免更大的混乱。

这次事件反映了哪些问题?

1. 少数派政府的固有脆弱性: 瑞典政治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碎片化,联合政府和少数派政府日益常见。少数派政府尤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关键盟友的退出或关键议案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其迅速垮台。安德松的经历就是少数派政府运作极端困难的生动写照。

2. 政党合作的挑战与政策分歧的深化: 事件暴露了瑞典政党之间在核心政策上的深刻分歧。绿色和平党与社会民主党在预算案上的矛盾,以及其他政党在此过程中的摇摆,都表明了跨党派合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气候变化、社会福利、移民政策等关键议题上,不同党派的立场可能难以调和。

3. 政治僵局的解决机制的局限性: 瑞典的负多数首相选举制度虽然旨在避免僵局,但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一种“无休止”的政治循环。当主要政党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派时,议会可能被迫反复推选那些不被所有人喜爱但又无可替代的领导人。

4. 政治沟通与信任的缺失: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党派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至关重要。安德松的辞职和随后的重选,可能也反映了各政党在关键时刻未能形成有效共识,或者在政治博弈中失去了对彼此的信任。

5. 对传统政治模式的挑战: 瑞典传统上拥有较为稳定和团结的政治格局。然而,近年来政治版图的演变,包括新党的崛起和意识形态的重新排序,正在挑战传统的政治运作模式。这种事件的发生,也是这种转型期政治生态的一种表现。

总而言之,玛格达莱娜·安德松的这次经历,虽然在某些细节上与您提到的“7小时”略有出入,但其核心的“当选后因议案失败而辞职,随后又被重新选为首相”的政治戏剧性,充分展现了瑞典政治在少数派政府、多党合作以及政治博弈中面临的复杂性和挑战。这不仅仅是一次程序性的失误,更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瑞典政治格局的变迁和治理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瑞典国会采取韦斯特敏斯特体系,即无论议会有多少个政党,最终按照政治光谱分别形成执政联盟和反对联盟,也就是说不存在国会选举中不存在第三方势力。格达莱娜·安德松所在的社会民主党是左翼政党,在议会沟通阶段,未组建联合政府,但是获得了极左翼、左翼和中间偏左政党的信任供给,同时其他几个中右政党结成反对党。此时社会民主党100个议席,组建少数政府,获得3个光谱相近政党的信任供给的75个议席,自由党等四个政党组成的反对党有174个席位。这种情况下,社民党组成的少数政府本身是不稳固的,因为信任供给的几个小党未获得政府阁员的名额,一旦在议会投票中投出反对票,就意味着社会民主党变成了少数派,将失去执政的合理性。

说明一下,在西方,政治是一种默认的游戏,即执政党提出的方案再好,反对党都要反对,这又被称为习惯性反对党,一个议员背弃了自己的政治联盟,作为反对党为执政党投赞成票,或者作为执政党为自己投反对票,一般情况下会被认为是失去政治道德的。

瑞典国会的规则是,议长以选举后的最大党为第一询问对象,由第一大党组阁,并询问其他政党的反对意见,当反对数较少时,会举行选举,只要反对票不多于175张,就可以任命首相,否则会提出其他提名,而玛格达莱娜·安德松则在投票中收到了174张反对票,赞成票仅117张,相当多的议员投了弃权票,虽然赞成票不多,但按照规矩只要反对票不是多数票就可以就任首相,只不过,不与信任供给党派分享政权,又是少数选举的首相,政权是不稳固的。

恰恰这一情况在格达莱娜·安德松第一次当选7小时后就发生了,她提出的政府预算案在国会投票中被否决,绿党(16个议席)表示不再支持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变为反对党,此时社会民主党的自身议席和信任供给议席已下降到159个议席,反对党则上升为190个议席,这意味着社会民主党事实上丧失了执政能力,因为根据政治游戏,该党提出的所有提案都会在国会上被否决,于是出现了合法当选首相的情况下,议案未获通过就辞职的情况。

由于社会民主党100个议席多于排第二的温和联合党70个议席,且温和联合党以及其他中间偏右政党无法推举出合适的首相,所以议长再次提名社会民主党党魁玛格达莱娜·安德松担任首相,并再次获得通过,这次选举的票数分布没有看到,但是大概率还是174票反对,100多票同意,几十个弃权的情况。

此次当选后,如果社会民主党不与绿党分享政权,绿党势必在国会投票中反复横跳,致使社会民主党政府无法顺利施政,所以要把绿党拉进联合政府还是强行组建少数政府亦或者是再次辞职,就看玛格达莱娜·安德松自己的决定了。


补充一句,这种情况是有特殊性的,比如挪威未采取威斯特敏斯特体系,选举后由第一大党组阁执政,其他的不行成必然反对党,在议会投票中自由投票支持政府提案,这种情况下,因为议会里面的党太多了,往往组建的都是少数政府,而政府的提案可能获得通过,也可能不通过,行政效率是比威斯特敏斯特体系要差的。瑞典在议会结构上采取了英国的威斯特敏斯特体系,在首相选举上则是单独有选举的,这导致反对党必然反对首相提名,而没能被拉入执政联盟,因议会规则被迫成为信任供给政党的,可能很反感执政党推举的党魁,即:既然你没赢够,必须要我的支持才能执政,却又不在新政府给我一官半职,凭什么要我支持你来组阁?如果反对党人数是绝对少数那还好,此次瑞典选举,执政党和信任供给175票对反对党联盟174票,反而给了执政党被敲竹杠的可能,比如绿党要是提出来必须组建联合政府,我们绿党要外交部长,工业部长,环境部长,财政部长四个职位,你说社民党怎么办,到底还玩不玩了?

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为什么欧洲日本要搞多政党联合组阁?

user avatar

看到这张照片我立马脑补了这样的场景。

中午十二点:

“晚上出去吃啊,小炒肉,云中楼包间。”

“好的。”

晚上六点:

“到点了,换衣服走吧。”

“不去!吃什么吃,这日子没法过了。”

晚上六点十分:

“我先下楼了,你出门记得关一下电热器。”

“等我找条配包的围巾马上来。”

这是在找哪条围巾呢?

user avatar

闹着玩呢。政治如儿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