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属在超高压超高温状态下还能保持固体吗?(参考地核的条件)?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了物质在极端条件下行为的奥秘,就像你提到的地核那样。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在“超高压超高温”这样地球内部极端的条件下,金属是否还能保持固体,答案是:不一定,而且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打破一些日常的直觉。我们平常接触到的金属,比如铁、铜,它们在室温室压下是坚固的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熔化成液体,再继续加热就变成气体。但这个“一定程度”是相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而言的。

地核的极端条件:一个参考系

你提到地核,这真是个绝佳的参考。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内核: 这里的温度极高,估计在 5000°C 到 6000°C 之间,比太阳表面还要热。更关键的是,这里的压力也是天文数字,大约是地表大气压的 360 万倍。在这种环境下,内核的主要成分——铁和镍——虽然温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实验室常压下的熔点,却仍然保持着固体的状态。

这看起来是不是有点违背常识?为什么这么热还不变成液体?

压力是关键:熔点的“推手”

解释这个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压力对物质熔点的巨大影响。

想象一下,固体里的原子是被紧密地排布在一个个晶格结构里的。原子之间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得它们只能在自己的位置附近振动。当温度升高时,原子的振动幅度会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克服原子间的吸引力,导致晶格瓦解,物质变成液体。

但是,巨大的外压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把这些原子牢牢地压在一起。 它会阻止原子因振动而“逃离”各自的位置,反而会“强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让它们更难分离。所以,即便是温度很高,但只要压力足够大,原子间的吸引力在压力“助攻”下,就能压制住温度带来的振动,维持住固体的形态。

对于地核内核的铁和镍来说,那高达几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足以将它们的熔点推高到数千摄氏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常压下的熔点。因此,在内核那个既炎热又被极端挤压的环境中,它们依然是固体。

但“固体”的定义也可能在改变

这里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我们对“固体”的定义是否还需要调整?

我们通常认为固体是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且原子排列有序的物质。但在超高压下,原子被压缩得非常紧密,其电子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可能出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想象的形态。

有些科学家认为,在某些极端条件下,物质可能进入一种被称为“超离子态”(superionic state)的区域。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一部分原子(比如阳离子)可能仍然保持着固定的晶格结构,但另一部分原子(比如阴离子)则获得了足够的能量,能够在晶格中自由移动,就像液体一样。当然,这已经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固体”了。

不是所有金属都会有相同的表现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金属的原子结构、原子半径、电子层排布等等都有差异,因此它们对压力和温度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铁和镍在地核中的表现,是它们自身特性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他金属,比如锂、钠这类原子半径较大、结合力相对较弱的碱金属,在相同的超高压高温条件下,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变行为,甚至可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存在。

总结一下

回到你最核心的问题:金属在超高压超高温状态下还能保持固体吗?

答案是:是的,在某些条件下,尤其是像地核内核那样巨大的压力存在时,金属可以保持固体,甚至温度远超其常压熔点。 这是因为巨大的压力会显著提高物质的熔点。
但“固体”的定义可能需要被拓展。 在极端压力下,物质的晶格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可能进入“超离子态”这样的混合相。
不同金属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各不相同。

科学研究者们通过高压实验设备(如金刚石压砧)模拟地球内部的极端条件,来研究物质在这种环境下的相变和性质。每一次实验都可能揭示物质在极端世界里令人惊叹的另一面。这就像是在解开宇宙最深处的密码,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其中内核为固态铁,外核为液态铁(见下图[1]),内外地核边界处的压力很大,在330 GPa左右,这些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了。不过边界的温度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根据内核边界的定义,该处的温度应当等于铁在330 GPa压力下的熔点。铁的熔点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即高压下铁更容易保持固态(大部分材料都满足这个规律)。但330 GPa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这可是330万个大气压),极端高压下铁的熔点测量是比较困难的。

实验上想要产生这么高的压强,要么用金刚石对顶砧(见下图[1]),也就是把两块金刚石削尖了用力怼一块,用减少受力面积(砧尖尺寸大概一两百微米)的代价来换取高压;要么用冲击波,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很高的压强。

在这样的限制下进行熔点的测量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下图给出了不同压力下铁的熔点[1],最右边的ICB表示地球内核边界的压力条件。由于上述限制,这一区域的数据较为稀少,并且数据点也比较分散,需要进一步研究获得更多的数据后才能给出准确结论。

参考

  1. ^abcAnzellini, Simone. Phase diagram of iron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measured with time resolved methods. Diss. Paris 6, 2014. https://tel.archives-ouvertes.fr/tel-01164980/documen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