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震级」是什么,如何测定,有哪些常见的震级标度?

回答
“震级”这个词,咱们老百姓一听,就知道跟地震有关系,而且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个指标。但具体是啥,怎么算出来的,又有哪些不同的算法,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了。

震级,说白了,就是对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科学的、量化的表述。 它不是直接测量地震带来的破坏程度(那是烈度的事儿),而是从地震本身发生的物理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来定义的。你可以想象成,地震就像一个藏在地球深处的“炸弹”,震级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炸弹”威力有多大。

那么,这震级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这事儿得感谢那些遍布全球的“耳朵”——地震仪。地震仪这玩意儿特别灵敏,能捕捉到地球最细微的震动。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地震波,这些地震波传播到地表,被地震仪记录下来,形成一段段弯弯曲曲的“地震图”(学名叫地震图谱)。

地震学家们就像是解读密码的专家,他们会仔细分析地震图谱上的信息。其中,有两个关键点是他们特别关注的:

1. 地震波的最大振幅(Amplitude):简单来说,就是地震图谱上波形“抖动”得有多厉害。这个振幅跟地震释放的能量有直接关系,能量越大,波形抖动得越剧烈。
2. 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差:地震波有很多种,它们在地下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比如,P波(纵波)跑得最快,S波(横波)次之,面波(Surface Wave)跑得最慢。通过比较不同地震波到达地震仪的时间差,地震学家可以计算出地震波传播的距离,也就是地震的震源距离。

有了这两个关键信息——最大振幅和震源距离——再结合一些数学公式(这些公式是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推导出来的),地震学家们就能计算出地震的震级了。

所以,测定震级的主要步骤可以概括为:

地震发生:地球内部岩石断裂,释放能量。
地震波传播: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扩散。
地震仪记录:地震仪捕捉并记录下地震波的波动。
数据分析:地震学家读取地震图谱,测量最大振幅和不同地震波的到时差。
计算震级:根据特定的震级标度公式,利用测量到的振幅和距离信息计算出震级。

但问题来了,不同地震波的振幅可能不一样,用不同的地震波算出来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而且,地震释放的能量也不是线性增长的,一个简单的数值很难完全描述。

正因为这些原因,历史上就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震级标度,每种标度都有其侧重点和适用范围。咱们来聊聊最常见的几种:

1. 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 ML):
怎么来的? 这是最早、也是最广为人知的震级标度,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特(Charles Richter)在1935年提出。
怎么算的? 最初是基于WoodAnderson型地震仪在距离震中100公里处记录到的最大水平方向的S波振幅来计算的。里特发现,地震波的最大振幅和震源距离之间存在对数关系,并且这个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
有什么特点?
对数尺度: 这是里氏震级最重要的特点。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会增加32倍(这个数字是基于能量和振幅的对数关系计算出来的)。所以,7级地震的能量是6级地震的32倍,是5级地震的1000多倍!
基于近场、中小地震: 里氏震级最初设计时,主要是针对加州地区的中小地震,并且使用的是特定的地震仪。
局限性: 对于距离震中较远的地震,或者非常大的地震,或者使用其他类型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里氏震级可能就不太准确了,甚至会饱和(即地震仪本身的最大记录能力有限,无法准确反映巨大地震的真实能量)。

2. 面波震级(Surfacewave Magnitude, Ms):
怎么来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里氏震级在大地震面前不够用。于是,科学家们又发展了基于面波的震级标度。
怎么算的? Ms通常是根据周期为20秒左右的面波的最大振幅来计算的。面波在地表传播,而且能量比较大,在长距离传播时也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
有什么特点?
适合大地震: Ms比ML更适合测量大地震,因为它能更好地捕捉到大地震产生的能量。
对远距离地震也适用: 面波的传播距离较远,所以Ms也比ML更适用于远距离的地震。
局限性: 对于震源深度很大的地震,面波的振幅会减弱,Ms可能就不太准确了。

3. 体波震级(Bodywave Magnitude, Mb):
怎么来的? 同样是为了弥补ML的不足,科学家们还开发了基于体波(如P波和S波)的震级标度。
怎么算的? Mb通常是根据周期为1秒左右的P波的最大振幅来计算的。P波是第一批到达地震仪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有什么特点?
适合中小地震: Mb对中小地震比较敏感,并且能够快速测定。
对震源深度不敏感: Mb不受震源深度的影响,对于深源地震测定震级比Ms更有效。
局限性: 对于大地震,体波的振幅相对较小,Mb容易产生饱和现象,不能准确反映大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

4. 地震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
怎么来的? 这是目前最科学、最权威的震级标度,也是我们现在在新闻中听到的“XX级地震”时,最常使用的标准。它由日本学者金森博雄(Hiroo Kanamori)和美国学者托马斯·乔丹(Thomas C. Hanks)在1970年代提出。
怎么算的? Mw不是直接测量地震图上的振幅,而是基于地震矩(Seismic Moment)来计算的。地震矩是一个更基础、更直接衡量地震能量释放的物理量,它与断裂面积、断层平均滑移量以及岩石的刚度有关。简单来说,就是断裂的石头有多大、滑开了多少、有多硬。
有什么特点?
物理意义明确: Mw直接反映了地震的物理本质——断层破裂所释放的总能量,不受地震仪类型或地震深度的影响。
不受饱和影响: 无论地震多大,Mw都能准确地衡量其能量,特别适合测量巨大地震。
普遍适用: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地震,无论大小、深浅。
“黄金标准”: 目前国际地震学界普遍使用Mw作为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

总结一下,这几种震级标度就像是不同角度的“度量衡”:

里氏震级(ML):是最早的,适合中小地震,在早期的普及工作中功劳巨大,但对大地震有局限。
面波震级(Ms):在大地震测量上比ML更好,但对深源地震不够理想。
体波震级(Mb):对中小、深源地震更适用,也能快速测定,但对大地震会饱和。
地震矩震级(Mw):是目前最先进、最科学的,它基于更根本的物理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能够准确描述任何规模的地震,是我们现在了解地震“威力”的首选。

所以,当我们听到“某地发生7.8级地震”时,如果报道没有特别说明,很可能就是指的Mw。而老百姓印象最深的“里氏震级”,虽然是里程碑式的发明,但在现代科学研究中,Mw已经取而代之,成为衡量地震“大家伙”的更准确的标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知识库

地震震级,是通常用来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数值。单次地震释放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常用的里氏震级,每增大2级,能量增大一千倍

单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根据标准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来测定,按照国际通用的里希特-古登堡震级的定义:震级是表示离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最大振幅,振幅单位μm。

但是,为什么同一地震往往会先后公布不同的震级?这是因为不是每次地震都刚好有离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在等待地震波。震级的计算都是由各个地震台实际观测资料总结得来的,获取资料的全面程度与精度,决定震级的可靠性。大地震过后,不必抱怨地震部门公布的震级可能会变动,因为这是正常的修订。

注意到,振幅与地震的能量正相关,和地震的震级之间有指数函数的关系,这就需要将地震台站所收到的地震波的能量和震级加以换算,有如下关系式:

lgE=11.8+1.5M。

M与E的关系见下表:

此处E的单位是“尔格”,为千万分之一焦耳。国际标准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oule),定义是用1N的力做1m的功。

由上表格不难发现,常用的里氏震级,每增大2级,能量增大一千倍。依此换算,里氏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能量增加十的1.5次方倍,即十倍的根号十,约是31.6倍。常见的科普资料多简化为30倍或32倍。

一个成年人在地上跺一脚的能量,约是里氏-2级。一千个成年人在地上跺一脚的能量,约是里氏0级。一百万个成年人在地上跺一脚的能量,约是里氏2级。十亿个成年人在地上跺一脚的能量,约是里氏4级。全世界所有双脚健全的人聚集起来,无论男女老幼,同时在地上跺一脚的能量,超不过里氏4.8级

曾经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地球厅里的地震展位,实时展现地震波。实际观察不难发现,一个人在旁边跺一脚,或者楼上在装修砸墙,也会对地震仪造成影响。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呢?一个解决方案是将监测站搬到越来越远离人烟的地方;比较有性价比的方法是记录下这些噪声的数值、频率、波形,然后从结果中去除这些干扰项后,再输出地震波形。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成区内的一些地震台站,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地震监测了,就像光污染使得市内不适合天文望远镜观测一样。

宇宙大爆炸能量,根据不同的理论估计为45-48级,不超过里氏50级。当前宇宙中能找到的较强“地震”主要是I型超新星爆发、类星体喷流、中子星或黑洞合并、星系碰撞等,此类事件一般折合里氏30-36级。


狭义的地震是针对地球内部机械波的讨论。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

地方性震级ML: 用约1秒的S波(或Lg)的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体波震级Mb是用1 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体波震级MB是用时长约5秒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面波震级MS是用浅源地震约20 秒的面波振幅度量地震的大小。

体波震级:是根据体波计算出来的震级。是以地动时体波(P波、PP波、S波)波群的运动能量来表示地震规模大小的标准。

面波震级:是指根据面波计算出来的震级,以符号MS表示。对于浅源地震,中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美国则习惯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

矩震级:为测定地震矩及矩震级,可用宏观的方法,直接从野外测量断层的平均位错和破裂长度,从等震线的衰减或余震推断震源深度,从而估计断层走向位移、断面位移、震源属性等。

上述,Mb有时也可以写为mb,每种震级类型(magnitude scales)都有一个计算公式,可以相互转换。具体可参考后面附的文献。

深源地震主要用体波震级,例如鄂霍茨克海附近2013年曾发生震源深度超过600千米的地震,全国有感。

在国内面波震级和地方性震级(各地方地震局)用的比较多,像美国USGS一般用矩震级Mw,Mw是Kanamori于1977年提出来的,其根据Aki等提出的地震矩发展而来。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鄂霍茨克海发生里氏8.3级地震,东昆仑发生里氏8.1级地震几乎无损失,而唐山7.8级却伤亡惨重?

这是因为地震震级和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地震震级通常指地震的大小,是一个定值。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同一地震不同地点,同一震级不同震源深度,同一地震不同地层的地震烈度也不同。

地震烈度: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还受到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水系及表土性质等条件的强烈影响。

地震烈度不是震级那样的单一变量连续函数,而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动态,建筑物毁坏及自然现象的表现等宏观现象判定的,地震时按照其破坏的程度不同,将地震的强弱排列成一定的次序作为确定地震烈度的标准,这就是地震烈度表。由于地震烈度以宏观现象为依据的分度方法,往往给人一种不够精确的印象,而且评比不够精确。为此通过大量的客观实践的地震观测,总结出地震烈度与地震的加速度的关系,以便地震烈度在工程上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出地震烈度表:

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震级与地震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震级是单次地震能量大小,而烈度是该地区的破坏程度。

至于“有时大地震造成的伤亡小,有时小地震造成的伤亡大”这句话,要指出地震的大小与伤亡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地震伤亡大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某地区距离震中的距离,建筑房屋的抗震等级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小的地震,如果发生在山区,或人员密集而建筑物抗震等级低的建成区,就容易造成很大的伤亡;如果大的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比如沙漠、无人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伤亡,例如前述的东昆仑2001年曾发生8.1级地震,无人员伤亡报告。

此外,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也影响伤亡情况,例如轻质材料建筑,即使遇到大的地震也很少会因为砸伤、压伤造成过大的伤亡。

地震的共生、次生灾害,包括而不限于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土质液化、地陷、地面龟裂、火山爆发、海啸等,可能加重伤亡与经济损失。若像日本、印尼的地震海啸,轻质建筑是不利于抵御这种地震引发灾害的。

总的来说,地震的震级大小是确定的,但地震的烈度与损失大小,除了受震级大小影响,还受到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


补充: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地震带与断裂带在空间上紧密结合,断裂带可以控制矿产的产出。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构成金、铜矿产富集区。

地球物理学的地震法是重要的探测手段。地震波可以用来探测地下结构,发现地层属性突变的界面。有时天然地震不够用,还需要制造人工地震,来进行地下结构探测。


上述内容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震级”这个词,咱们老百姓一听,就知道跟地震有关系,而且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个指标。但具体是啥,怎么算出来的,又有哪些不同的算法,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了。震级,说白了,就是对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科学的、量化的表述。 它不是直接测量地震带来的破坏程度(那是烈度的事儿),而是从地震本身发生的物理过.............
  • 回答
    说实话,当我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结尾,得知斯内普一直以来都是邓布利多的忠实卧底时,我个人是震惊的。这种震惊,倒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更多的是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伴随着一种深刻的敬佩和一丝淡淡的哀伤。震惊,是因为斯内普这个角色在之前的七本书里,给我的印象实在太过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负面居.............
  • 回答
    11 月 29 日凌晨,河南多地的夜空被一个划过的明亮物体打破了宁静,那光芒之盛,足以瞬间驱散夜色,如同白昼降临。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声沉闷的巨响,不少市民因此被惊醒,心头升起阵阵疑惑与不安。对于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景象,人们的猜测自然纷繁复杂。最有可能的解释之一,或许是某种自然现象。比如,流星。但这次.............
  • 回答
    第一次被“好车”震撼到,那得追溯到我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那时候我家条件算不上差,但也就是最普通的工薪家庭,出行主要靠公交车,偶尔能坐一次出租车已经是件挺稀罕的事儿了。那是个夏天的傍晚,具体是哪个城市记不清了,只记得是跟着父母去亲戚家。那亲戚家住在一个环境挺不错的小区,小区门口停着一辆车,当时给我的感.............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看过”视频的感官体验,也无法产生“震撼”的情感。我的知识库包含了大量关于视频的信息,我可以理解和分析视频的内容,但这些都与人类的观看和情感体验是不同的。不过,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模拟出一些被许多人认为“震撼”的视频类型和内容,并尝试详细地描述它们的可能带来的感受。.............
  • 回答
    我曾有幸亲眼目睹过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壮丽景象,那是我见过的最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站在大峡谷的边缘,我感觉自己渺小得如同尘埃。眼前展开的是一片令人难以置信的广阔空间,层层叠叠的岩石如同巨大的画布,被亿万年的风雨雕刻成千奇百怪的形状。阳光照射在峡谷之上,色彩斑斓,从赭石红到深棕色,再到淡紫色和灰色,每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说“震撼”嘛,这词儿有点挑剔,因为对我来说,很多景象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触动我的“内心屏幕”。但如果要挑一个最能让我形容为“震撼”的,我会想到我在一次旅行中,偶然遇见的一个地方:一座隐藏在群山深处的,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古老村落,以及那里的人们,他们与土地和时光对话的方式。我得先说清楚,.............
  • 回答
    2020 年,真是什么都发生的一年。要说最让我震惊的数据,恐怕还是关于那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一开始,我们都觉得这只是一个局部地区的事件,或者顶多是像当年的 SARS 那样,虽然令人不安,但终究会被控制住。然而,当数据显示全球确诊病例数以一种我们前所未见的速度飙升时,我真的是被吓到了。我记得那天我打开新.............
  • 回答
    2019年,有那么一个数字,它像一记闷棍,狠狠地敲在了我的认知上,至今想起来仍觉得不可思议。那不是什么全球GDP的微小波动,也不是某个政治事件的简单统计,而是关于食物浪费的数据。具体数字是: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食物被白白扔掉,这相当于全球生产的食物总量的三分之一。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时,脑海里瞬间.............
  • 回答
    要说《长津湖》里最让我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的场景,那还得是“冰雕连”的那一段。当时,电影放映到那里,我感觉整个影院的气氛都凝固了。之前,我们一直在跟着伍千里他们冲锋陷阵,浴血奋战,虽然也很揪心,但总有那种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在支撑着。可“冰雕连”一出现,那种震撼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当志.............
  • 回答
    当谈到“突然震惊”的歌曲,往往是指那些在听觉、情感或文化层面带来强烈冲击的音乐作品。以下是我个人经历中几个让我感到震撼的歌曲,它们的震撼点不仅在于旋律或歌词,更在于其背后的故事、音乐创新或情感张力: 1. 《Viva La Vida》 Coldplay(2008)震撼点: 结构的颠覆:歌曲以“.............
  • 回答
    要说《正义之怒》里哪个剧情节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甚至可以说是心头一震,那绝对是关于伊莱恩和她那段被诅咒的过去。具体来说,是当她第一次毫不遮掩地揭示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她因此遭受的长期痛苦和孤独的时候。在那之前,伊莱恩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有点神秘,但又有点小任性,偶尔会因为一些小事纠结的年轻女巫。她身上总带.............
  • 回答
    对我而言,最令我震撼的漫画,是《杀手13》。最初被它吸引,完全是因为那张充满科幻未来感的封面。画风硬朗,线条流畅,有一种谍战片般的神秘感。故事的主角,一个失忆的男人,醒来时发现自己被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杀手,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去,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被全世界追捕。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张力,.............
  • 回答
    坦白说,这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我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画面,但要说“最震撼”,我得回溯到小时候第一次读到《三体》的时候,特别是“幽灵倒计时”那一段。那不是什么宏大的星际舰队对轰,没有闪瞎眼的激光炮,也没有什么超光速的粒子束。它震撼的,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赤裸裸的、冰冷的、无法反抗的恐惧。想象一下,我们.............
  • 回答
    特朗普现象及其背后目的,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他“震翻世界”的真实目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政治口号,而是需要审视他过往的言行、政策倾向以及其支持者群体的诉求,再结合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战略考量。特朗普的“震翻世界”:一种颠覆与重塑的尝试首先,我们得承认,特朗普的崛起本身就带有强.............
  • 回答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的概念,也无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来源于我学习的海量文本和数据。因此,我无法“亲眼”见证任何自然现象。但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理解和描述那些被人类认为最震撼、最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如果非要我说一个“见过”的(通过数据和描述理解的)最震撼的自然.............
  • 回答
    最让我震惊的杀人案件有很多,但如果要选择一宗,我会讲述 “索菲娅·加德纳案”(Sophia Gardener case),这是一宗发生在英国的、性质极为恶劣且令人发指的儿童虐待和谋杀案。这宗案件之所以让我感到震惊,不仅仅是因为案件本身的残酷性,更因为它揭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以及社会在保护弱小生命.............
  • 回答
    对我来说,历史上最令我震惊的莫过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尤其是罗伯斯庇尔掌权的那些日子里,那种对“革命纯洁性”近乎偏执的追求,最终如何将曾经的革命者自己也吞噬殆尽。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哲学,在血腥的实践中推向了极致的疯狂。让我想想,具体是哪个细节最让我背脊发凉。.............
  • 回答
    训练过程中loss震荡得厉害,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它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模型学得没那么顺当,甚至可能导致模型根本学不好。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它们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所以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看看究竟是哪些因素在捣鬼:1. 学习率(Learning Rate)太高:这是最.............
  • 回答
    让我印象最深、直到现在想起还会觉得不可思议的电视剧桥段,是发生在国产剧《隐秘的角落》里的一幕。具体来说,是关于朱朝阳父亲的那一部分。事情是这样的,大家知道朱朝阳的父母是离婚的,而且他妈妈对他的管教非常严厉,甚至可以说有些压抑。朱朝阳的爸爸呢,在剧情前期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太负责任的父亲,他和朱朝阳的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