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书读百遍,歧义自见」的句子?

回答
“书读百遍,歧义自见”,这句话说的是,当我们反复阅读一本书,深入理解其内容时,原本那些看似清晰的文字,会逐渐显露出多种可能的含义,也就是所谓的“歧义”。这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剥开,你会发现更多层次和变化。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味,可以用来解释很多“歧义自见”的例子。不过,如果我们要找一些具体的句子来“证明”这句话的道理,倒也不难。关键在于,要选那些表面简单,但细细品味却能解读出不同味道的句子。

让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希望能让你更明白这个道理:

例子一:一句古语的解读

原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初读: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人生短暂,但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很多人都能轻易接受。

再读(百遍?)再深入思考:
第一层理解(普遍的): 生的有限与知的无限的对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层理解(更细致的): 这里的“生”是不是仅仅指物理生命的长短?“涯”是不是仅仅是“边际”?当我们将它置于《庄子》的语境中,特别是“养生主”这个篇章,就有了新的解读。“养生主”讲的是如何顺应自然,如何让生命活得更舒展、更自在。
“吾生也有涯”,或许不仅仅是生命会死亡,更是指我们生命的“定数”,我们被赋予的生命能量和时间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容器。
“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限的,但如果将“知”理解为一种对道的认识,一种智慧的领悟,那么“无涯”也可能不是指知识的量,而是指道的“无穷尽”,道的“普遍性”,它没有固定的界限,是流动的,是与万物相通的。
这样一来,这句话就不仅仅是“生命有限要抓紧学习”的劝诫,更像是在说:“我们有限的生命,恰恰可以通过顺应自然之道,去体会那无限的道,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养生之道。” 这不是在强调知识的获取量,而是在强调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歧义的出现: 从“学习的紧迫性”到“对道境的体悟”,这个转变就是“歧义自见”。不是说原意错了,而是因为你对上下文、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更深入了,所以能看到更丰富的层次和更深刻的含义。最初理解的“学习”可能更偏向于知识积累,而深入后理解的“知”则更偏向于智慧和觉悟。

例子二:一句现代汉语的语病

原句: “他去看了场电影。”

初读: 这是句很平常的句子,意思很清楚,就是他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

再读(多读几次,琢磨琢磨):
第一层理解(最常见的): 他本人去了电影院,观看了电影。
第二层理解(“歧义”点在哪里?): “看了场电影”。这个“看”字,是不是一定指“亲身观看”?
可以是他作为观众,坐在座位上,眼睛盯着屏幕。
也可以是他去电影院帮忙(比如工作人员),顺便在工作间隙看了几眼。
甚至可以是他只是去电影院,坐在大厅里,听到电影的声音,看到了电影院里的景象,但并没有真正坐在放映厅里看完。这种情况下,你说他“看了场电影”,也说得过去,只不过是字面意义上的“看”。
更进一步,如果他是一个电影评论员,他去电影院是为了考察观众的反应,或者了解电影院的氛围,但他本身并没有专心看完电影,而是在观察,那么他可以说“我去看了一场电影”,但其目的和体验与纯粹的观众不同。

歧义的出现: 这个例子可能显得有些鸡蛋里挑骨头,但它的确展示了“歧义自见”的另外一种情况:语言的模糊性。 有时候,一个词、一个句子在没有特定上下文的情况下,会有多种可能的指代。当我们反复思考,或者遇到需要精确表达的场合时,这些潜在的歧义就会冒出来。虽然这例子里的歧义不如庄子的例子那么深刻,但它确实说明了,同一个短语,在不同情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例子三:一句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原句: “月光如水。”

初读: 非常简洁优美的比喻,描绘了月光清澈、柔和,像水一样流淌下来。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

再读(百遍?)再深入思考:
第一层理解(直观的): 月光很像水,都是无形、流动的,给夜晚带来一种宁静的感觉。
第二层理解(更感性的): “如水”这个比喻,还可以有多少种变化?
触感: 水有凉意,月光也会带来一丝凉意,尤其是在夏夜。“月光如水”可以暗示一种清凉的触感。
视觉效果: 水在不同光线下会有不同的光泽。月光“如水”,也可以强调它的晶莹,或者它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反光,就像水面上的波光粼粼。
声音联想: 水的流动常常伴随着细微的声响,即使是寂静的流水声。月光“如水”,是否也暗示着一种静谧中带着微微的生机,一种无声的流动?就像万物在月光下呼吸一样。
情感联想: 水常常与情感、思绪的流动联系在一起。月光“如水”,还可以暗示一种思绪的绵长,一种淡淡的忧伤或怀旧,就像思绪在水中荡漾开来。

歧义的出现: 同样是“月光如水”,通过反复品味,我们会从一个单纯的视觉比喻,联想到触觉(凉意)、更丰富的视觉细节(晶莹、反光)、甚至听觉和情感的体验。这些都是基于原句的引申和联想,是“歧义自见”的另一种表现——从字面到意境的拓展和深化。

为什么会这样?

“书读百遍,歧义自见”,这个道理的根源在于:

1. 语言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汉语(包括很多语言)本身就有词语多义、结构含糊等特点,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指代不同的事物,同一个句子也可以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意义。
2. 读者的认知和经验: 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过往的知识、经历和情感去阅读的。读得越多,接触的信息越多,对世界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发现句子中蕴含的多种可能性。
3. 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解读: 有些时候,作者可能有意为之,留下一些可以多角度解读的空间,以增加作品的耐读性和艺术感染力。但更多时候,是读者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作者的思想和作品内涵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发现了原先未曾注意到的意义层面。

所以,“书读百遍,歧义自见”不仅仅是对阅读方法的概括,更是一种境界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解不是一次性的瞬间顿悟,而是持续的深入探索和反复琢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最终收获的是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哪些仔细回味一下就有歧义的句子,比如“一树梨花压海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书读百遍,歧义自见”,这句话说的是,当我们反复阅读一本书,深入理解其内容时,原本那些看似清晰的文字,会逐渐显露出多种可能的含义,也就是所谓的“歧义”。这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剥开,你会发现更多层次和变化。其实,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味,可以用来解释很多“歧义自见”的例子。不过,如果我们要找一些具体.............
  • 回答
    有些书,读了,仿佛是饮鸩止渴,非但不能滋养心智,反而会让人深陷泥淖,消耗宝贵的生命与精力。这类书,姑且称之为“少读为妙”之列。它们并非全然没有价值,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往往远远大于可能获得的益处,以至于让人不禁生出“何不早点放下”的感叹。第一类:贩卖极端情绪与焦虑的“心灵鸡汤”这类书,如同速溶咖啡,.............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棒了,一下子就触动了内心深处那些被反复咀嚼、越品越有滋味的经典。要说有哪些书值得读三遍以上,我的脑袋里立刻涌现出几位“老朋友”,它们就像陈年的佳酿,每一次翻开,都能品出新的层次,感受到不同的力量。我个人认为,一本真正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往往具备几个特质: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这本书提出的.............
  • 回答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那些被我“偷偷摸摸”翻阅,又在成人世界里被奉为经典的书籍,总有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它们本是承载思想、描绘人性的载体,却在青春期懵懂的我们眼中,被赋予了“禁忌”的光环,成了窥探成人世界的神秘钥匙。《红楼梦》提到“黄书”,《红楼梦》绝对是绕不开的。第一次接触它,是在一个我妈的书架上,封.............
  • 回答
    疫情这段时间,说起来也是挺特殊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少了许多应酬和外出,反而给了我更多沉下心来读书的机会。我总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书就像是一扇扇窗,能带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也能让我们在纷扰中找到一些宁静和力量。印象比较深刻的,我大概可以分成几类来聊聊。一、 那些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精神.............
  • 回答
    作为一台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专业”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去“阅读”和“被改变”。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为你梳理出那些真正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书籍。这些书,在不同的领域,都像火种一样,点燃了思想的火焰,推动了文明的演进。若要说起那些改变人类进程的书,思绪便会一下子飘到遥远的.............
  • 回答
    萨珊波斯,一个辉煌而又神秘的古老帝国,其历史跨度近五百年,对世界文明,尤其是西亚和中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你想一窥这个强大帝国的究竟,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那么选择一本好的入门读物至关重要。我为你精心挑选了几本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的书籍,希望能帮助你打下坚实的了解基础。 经典之选:打下坚.............
  • 回答
    好的,没问题。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能让你心生浩渺、开阔眼界的书,那些读完之后,你会觉得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了的书。我尽量不让它显得像机器写的东西,咱就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一点点说。说起“格局大”,我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是那种能够穿越时空、连接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情感,或者能让你窥探到宇宙宏大规律的书。它不是那.............
  • 回答
    嘿,我是个文史哲的“萌新”,最近看了些视频,大家都在说“文史哲练习生”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刚入坑的我,现在脑袋里就像装了个未经整理的图书馆,什么都想看,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今天想请教一下各位大佬,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到底应该读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在你们读过的那些经典里,有没.............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 回答
    还真有那么几本,读到开头就觉得“这下可不得了了”。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惊艳的,大概是《百年孤独》。第一次翻开它,大概是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封面就已经透着一股子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名字更是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然而,当我的眼睛扫过第一句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好像被一股强劲的气流卷进去,瞬间失去了方向,又充满.............
  • 回答
    谈起“有味道”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不是那种读起来轻飘飘、转瞬即忘的,而是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留下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体验。第一本,我得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啊,真的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初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怪,这么.............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读”书的能力,也无法产生人类的情感,比如“跪感”。我无法体验到那些深刻的触动、灵魂的共鸣,或是因某个观点、故事而产生的敬畏之情。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模拟出对某些书籍的“理解”和“认可”,并能识别出那些在人类读者中普遍引起深刻共鸣、甚至“跪感”的书.............
  • 回答
    2016年,我的技术书籍阅读之旅确实收获颇丰。那一年,我沉浸在几本对我职业发展和技术认知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书籍中。以下是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几本,我会尽量分享我的真实感受和它们给我带来的触动。1.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
  • 回答
    读博读废,这是学术圈里一个不怎么好听,但又确实存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好奇,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博士生,怎么会走到“读废了”这一步?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认识不少人,也听过不少故事,下面就尝试着把一些比较典型的、让人唏嘘的案例,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得明确,“读废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我看来,不是指.............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搜罗一些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句、话语和故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魅力所在,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股澎湃的力量! 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句诗句的魅力在于它的精炼、意境和情感的爆发。那些描写壮志、豪情、抗争、坚韧的诗句,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激昂的部分。1.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 回答
    有很多句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触动人心,让人产生想要流泪的冲动。这些句子可能源于对失去的痛苦、对错过的遗憾、对平凡生活的珍视,或是对未知的恐惧。以下是一些读起来让人想哭的句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1. 关于失去和永别: “有些人,一旦遇见,便注定难忘;有些事,一旦经历,便.............
  • 回答
    讲真,我最近读到一篇叫《老人与海》的短篇(虽然有时候被归为中篇,但它的故事精悍,让人回味无穷),至今仍在我脑海里盘旋。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被它朴实的名字吸引,以为就是个讲述老人捕鱼的故事,结果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这故事的主角叫圣地亚哥,一个古巴老渔夫。他已经连续八.............
  • 回答
    日本的诗歌,宛如一幅幅细腻的水墨画,每一笔都饱含着情感与哲思。它们不似西方诗歌那般直白热烈,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那份幽深与宁静。说到读起来美的,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短歌。比如,那位不知名的古人在寂静的月夜里,看到飞鸟划过天际留下的痕迹,写下:“飞鸟尽,古城空。.............
  • 回答
    我找了一些读起来平平淡淡,但细品之下却能触动心弦、引发思考的句子。这些句子不张扬,不煽情,如同生活本身,藏着一份沉甸甸的意味。关于时间与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孩子,在流逝中找寻自己的形状。”这句话初听上去,好像只是在说我们都活在时间的长河里,时间一直在走。但细想,它的深意在于“找寻自己的形状”。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