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历史人物是被段子毁掉的?

回答
历史人物被段子“毁掉”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传播以及大众文化对历史的解读。严格来说,段子本身并不能“毁掉”一个历史人物,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化的再创作,而非严肃的历史考证。然而,某些段子通过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可能会:

固化或歪曲其真实历史形象: 使得大众对其产生刻板印象,忽略或淡化其复杂性与真实贡献。
过度娱乐化,削弱其严肃性: 使其成为笑柄,失去本应有的尊敬。
掩盖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成就: 过于聚焦于段子中的某个侧面。

以下是一些常被段子“毁掉”的历史人物,并尝试详细阐述原因:

1. 曹操

曹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被段子“伤害”最深的皇帝之一。

段子中常见的形象:

奸雄、坏人: 这是最普遍的标签,源于《三国演义》的渲染。段子经常会引用“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并将其简化为“我就是一个坏人”。
喜欢人妻(人妻曹): 这是流传甚广的段子,常常与他的几段婚姻,特别是与张绣叔父张济的妻子邹氏的传闻挂钩。很多段子会直接将他塑造成一个贪图美色、不顾伦理的人。
帽子戏法: 指他在官渡之战前,因担心士兵离心,故意把写有“败军之将”字样的衣带挂在马鞍上,用来激励自己和士兵。段子将其夸大为他总是给自己戴“帽子”,暗示他善于自我表扬或找借口。
说曹操曹操到: 这个俗语本身有“事情来得很快”的意思,但被一些段子曲解为曹操无处不在,或者他总是能出现在关键时刻,带点神秘或诡异的色彩。

段子为何“毁掉”曹操?

简化复杂性: 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统一北方,推行屯田制,恢复经济,对中国历史发展贡献巨大。然而,段子将他简化成了一个只追求权势、好色、阴险的“奸雄”。
忽略历史背景: 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逐鹿、朝不保夕的时代,曹操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合理性。段子则不考虑这些,只批判其“不忠不义”。
“人妻曹”的负面标签: 虽然曹操的确在某些场合有过与已婚女性的接触(比如邹氏),但将其放大并成为主要标签,极大地削弱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能力和历史地位。这种标签化非常不利于理解他。
文学作品的放大镜: 《三国演义》本身就对曹操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文学加工,将其塑造成反派。而段子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娱乐化,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但同时也更加偏离历史真相。

2. 秦始皇

秦始皇被段子“毁掉”的程度,更多体现在对其“暴君”形象的极致化和娱乐化。

段子中常见的形象:

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修长城、修阿房宫、修骊山陵墓,都被段子无限夸大其规模和对百姓的压榨。
焚书坑儒: 被简化成一个单纯的、为了控制思想而残酷杀戮的暴君,忽略了其统一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目的和历史背景。
追求长生不老: 段子经常嘲笑他因为害怕死亡而寻求长生不老药,把他塑造成一个被欲望冲昏头脑的痴人。
“始皇陵”,一个巨大而神秘的坟墓: 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机关、财富和诅咒的地方,成为人们想象中鬼怪故事的源泉。

段子为何“毁掉”秦始皇?

标签化为“暴君”: 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建驰道,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然而,段子往往只聚焦于其统一过程中以及统治后期出现的负面措施,将其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暴君”。
忽略历史进步性: 虽然秦朝统治严酷,法律严苛,但其改革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打破了旧的贵族政治,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基础。段子则回避了这种历史的进步性。
妖魔化其陵墓: 始皇陵是世界奇迹,是研究秦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段子中的神秘化和妖魔化,虽然增加了趣味性,但可能让人们忽略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对思想控制的片面解读: “焚书坑儒”确实是秦始皇的重大失误,但其背后也有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的政治考量。段子常常将其描绘成一个纯粹的“反智”行为,而不去分析其深层原因。

3. 康熙

康熙皇帝的段子形象,更多是围绕着他勤政但“爱玩”以及和大臣之间的互动。

段子中常见的形象:

上书房九年、每天只睡四小时的勤政典范: 这本身是历史事实,但被段子拿来作为对比,反衬出一些现代人的懒惰,有时候会带有一点“凡尔吧”的意味。
与大臣的“宫斗”: 比如和索额图、明珠的权力斗争,常常被段子演绎成办公室政治的戏码。
“爱新觉罗·康熙”变成一个名字梗: 他的姓氏“爱新觉罗”经常被用来玩谐音梗,或者与“新觉罗”联系起来,制造笑料。
巡视江南的“微服私访”: 虽然有历史记载,但段子会将其进行戏剧化加工,想象他如何与民同乐,如何被民间故事吸引。
“康乾盛世”中的“背锅侠”: 有些段子会开玩笑地将后来的雍正、乾隆的某些问题,归结到康熙时期的“埋伏”或者制度设计上,有调侃意味。

段子为何可能“毁掉”康熙?

过分娱乐化其勤政: 康熙的勤政是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段子只是将他的勤政作为一种“鸡血”式的宣传,或者与不努力的自己对比,可能会削弱其勤政的实际意义。
过度解读“宫斗”: 康熙时期的君臣关系复杂,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将这些复杂的政治博弈简化成现代意义上的“宫斗”,虽然有趣,但可能掩盖了其中重要的政治决策和权力制衡。
消解其历史伟业: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如果段子仅仅停留在他个人生活、与大臣的互动等细节上,可能会让人们忽略他作为一位伟大君主的历史功绩。

4. 雍正

雍正皇帝是近年来被段子“捧红”和“黑红”的典型。

段子中常见的形象:

“朕知道了”: 这个印章梗是雍正段子最核心的部分。他在批奏折时用过的印章,内容简洁有力,被段子赋予了各种解读,从敷衍到霸气侧漏。
“朕要你跟你和珅好好相处”: 这是一句虚构的对话,被用来调侃雍正皇帝和珅的“关系”,因为他们并非同时代的人物。
批奏折“九龙治水”的戏谑: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批阅大量奏折,常常带有大量的朱批。段子会夸张地描写他批奏折的场景,以及他字里行间的“吐槽”和“金句”,但有时会将其中的政治考量和国家大事简化为个人情绪的宣泄。
“朕还活八年”的梗: 源于他对长寿的期盼,被段子用来调侃他因为寿命不长而急于施政。
各种民间传说中的“雍正穿越”: 比如与现代人的互动,或者对现代事物的反应。

段子为何“毁掉”雍正?

掩盖其政治改革: 雍正皇帝在位虽然只有十三年,但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设立军机处、整顿吏治等,这些改革巩固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对清朝的延续至关重要。然而,段子更多地关注其个人风格化的表达方式,而忽略了这些改革的深远影响。
过度解读其“孤独”与“压力”: 雍正皇帝确实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但段子常常将其描绘成一个因为“朕知道了”而显得孤独或不得志的形象,这与他锐意进取、雷厉风行的政治风格形成反差。
降低其政治智慧: 雍正皇帝虽然手段严厉,但其政治智慧和对国家发展的思考是毋庸置疑的。段子化可能会让人觉得他只是一个被标签驱动的皇帝,而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家。
混淆史实: 一些段子直接虚构了雍正皇帝与后世人物的对话,这虽然好玩,但对于不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误导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

5. 乾隆

乾隆皇帝在段子中的形象,多是“风流才子”、“皇帝的日常”、“和珅的靠山”。

段子中常见的形象:

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虽然艺术价值有限,但段子会放大其数量,将其包装成一个沉迷于创作的文艺皇帝。
“和珅”的捧哏/靠山: 许多段子将他和珅绑在一起,描绘成君臣二人狼狈为奸、敛财的形象。
“微服私访”的戏码: 就像康熙一样,段子会围绕他的私访,想象他如何与民间女子调情,如何被民间故事吸引,如何展现其“接地气”的一面。
“大清亡了”的调侃: 乾隆是清朝统治的晚期,虽然他仍然是“盛世”的象征,但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清朝的衰落。段子常常拿“大清亡了”来调侃他,认为他看不到即将到来的危机。
对西方传教士的奇闻异事: 他与郎世宁等传教士的互动,也被段子改编成有趣的故事。

段子为何可能“毁掉”乾隆?

削弱其负面评价的重要性: 乾隆时期存在严重的文字狱、闭关锁国、官场腐败、奢侈浪费等问题,这些都为清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段子往往选择性地忽略这些,只关注他个人光鲜的一面。
将“盛世”娱乐化: 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但这个高峰背后也隐藏着危机。段子将“乾隆盛世”简化成了一个充满歌舞升平的时代,而忽略了其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弱化其作为皇帝的责任: 将他描绘成一个沉迷于风花雪月、和珅的附庸,会削弱他作为最高统治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其执政的复杂性。

总结

历史人物的形象,本来就是复杂而多维度的。段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以其简洁、幽默、易于传播的特点,能够迅速地将历史人物的某个侧面放大,并植入人们的认知中。

被段子“毁掉”并非指历史人物本身被颠覆了客观事实,而是指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被高度简化、刻板化、娱乐化,甚至扭曲,从而掩盖了其历史的复杂性、真实性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真正意义。

这种现象也提醒我们,在享受段子带来的乐趣时,也需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回归史料,去了解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他们。

这几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历史上还有许多人物,如孔子(被塑造成圣人中的“老好人”)、李白(被塑造成“酒鬼诗人”),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段子或民间故事的影响,使得其形象变得单一化和娱乐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真,父亲为救曹操殒命,曹操将其收为义子。为曹操、曹丕屡建奇功,从刘备到诸葛亮都曾败在他手上。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曹真识破蜀军计划,与张郃配合,先后在街亭、陈仓击败蜀军,诸葛亮不得不撤军。两年后又与司马懿兵分两路讨伐蜀国,遭遇大雨而未成,随后患病不治。为人勇猛而体恤将士。

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寄来的信气死,功绩也全被算到司马懿头上。


曹真手下有一位叫王朗的,史书记载博学儒雅、善待他人不计前嫌,在各地主政皆以爱民忠诚闻名,后善终。三国演义中改为被诸葛亮在阵前舌战中气死。相比起来曹真好歹小说里还有过亮眼表现......近几年更成了中国有鬼畜的头牌。

另外王朗实际上没怎么跟过曹真。有个孙子王恺,和石崇斗富的那个。

user avatar

除了他,还有谁被毁得更狠的?

刘禅!

这句话害了他啊:此间乐,不思蜀。

搞得很多人觉得他是个年轻贪玩的毛头小伙子啊。

连影视,游戏里都是。



可人家说这句话时已经快六十了!

这是开玩笑吗?五十三岁去世的诸葛亮长这样,快六十的刘禅那么年轻?

人家本应该长这样,比如这位。

著名的王朗!

他虽说出生时间不详,但凭着老师是当朝太尉,20多岁做到县长,应该不算年轻。要按这算来,他死的时候,也才60多岁。

刘禅说的这句话,是回答司马昭试探之语啊。

要是把他的头像换成王朗的,

你是不是会觉得,他说这句话时,说不定心里在想:傻X! 嘴上刚长了毛,就敢来试探老子?老子什么没见过,见过的人比你高多了!

然后,刘禅笑呵呵地听那司马家的傻X继续瞎逼逼:"人的无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难怪诸葛亮也辅佐不好他啊!"

刘禅撸了撸白胡子,意味深长地笑了。

要是他活着,想必也会笑现在那群把他画成小伙子的人。

他在位四十二年,比隋朝,秦朝等好几个朝代时间都长,秦始皇,隋文帝没多少人嘲笑,反倒是他这个要地盘没地盘,要兵没多少兵的皇帝被嘲笑。

一切怪诞,都源于偏见!

刚开了个微信号 三国客(sanguoke) 透过三国看人性。

user avatar

… 陈独秀?

被投诉了,溜了溜了溜了

user avatar

“长春真人”丘处机如果没有路过牛家村……

好吧,真正流传数百年的段子,是他的高徒“清和真人”尹志平,写丘处机「一番净身自险死」,本来是说丘处机苦修求道,昼夜不眠,搬着石头上下山,出了汗还不肯吃盐,当然会“险死”。

然而,从明朝起,太监们当真以为丘处机和他们一样,净身自宫,险死还生,于是把丘老道奉为他们的祖师爷。连道观中丘处机的画像和塑像,也变成了面白无须的阉人模样,此事就这么以讹传讹,流传了几百年……

“长春真人”丘处机,历史上的名气、地位,比起他师父王重阳,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重阳创立了全真教,而丘处机才是真正将全真教发扬光大,让其进入政治舞台,甚至一度影响了整个东亚局势的人。

当“世界征服者”,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铁木真,麾下十几万铁骑扫荡亚洲大陆,威震百国,几无敌手的时候,丘处机应铁木真的邀请,以72岁高龄,率尹志平等十八名弟子,长途跋涉三万五千余里,到达今天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在那里的行宫,面见成吉思汗。

丘处机以“养生之法”为诱导,劝说一心求长生之术的成吉思汗“敬天爱民”、”去暴止杀“、”济世安民“。成吉思汗表示「神仙是言,正合朕心,天锡仙翁,以寤朕志」,当即令当时镇守华北地区的蒙古”太师国王“木华黎,此后对汉人百姓减少杀戮,改以招抚为主。 因此,可以说丘处机这次远赴万里绝域,一言止杀,救下了无数生灵性命,也使饱受疮痍的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开始缓慢恢复发展,确实是功德无量。

然而这位得道高士,在明清两朝几百年里,都被当成一个为修道而自宫的阉人,无数人深信不疑,甚至还因此成了太监们供奉的祖师爷。 此事缘由是丘处机的首徒“清和真人”尹志平,写丘处机「一番净身自险死,一番飞石打折三根肋肢」,收入在全真教道藏《真仙直指语录》里。

其实“净身”此事,本是指全真教的种种苦修手段,比如“丹阳子”马钰本是巨富,被王重阳勒令散尽家财,每天只可乞食一钵面,冬日不得烤火,夏日不可喝水。 "玉阳子"王处一“于沙石中长跪不起,其膝磨烂至骨”,整日赤脚行走于砺石荆棘,练成了“铁脚仙”。 丘处机的苦修法则是昼夜不眠,搬着石头在来回上下山,整天流汗还不准吃盐,如此苦修,当然会”险死“。

明清的太监们不懂这些,每当丘处机的生日正月十九日,被太监们当做他们自己的节日,即所谓“燕九节"(“阉九”的谐音),每逢那天,纷纷出宫到道观,给丘祖师进香。

【俗称正月十九为燕九,亦称阉九,又称会神仙。前数日,游人已多,而阉人火,以元代丘处机乃自宫也。】——《清稗类钞》

明朝大才子王世贞,看到白云观的长春真人像“白皙,然肤理皴皱,无须,若阉宦然”后,还进一步引申,记述了他人所做的「铁木真想把公主(或宫女)嫁给丘处机,丘处机挥剑自宫,以求六根清净,以此拒婚」的故事。

【元太祖以宫嫱赐丘长春,逼使污之,长春乃自刃其势,以示不得污】——《菽园杂记》 【元太祖尊礼丘长春,欲妻之以公主,遂自腐以告绝。】——《茶香室三钞》

然而,最基本的史实,是丘处机远赴西域,面见成吉思汗时,已经74岁高龄了。就算铁木真当真以为他是天赋异禀的活神仙,嫁公主?赐宫女?竟然还逼得丘老道自宫以拒绝?能不能不要这么狗血?

时至今日,坚信丘处机自宫求道的人还是不少,甚至还写进了一些正规出版的《中国道教史》中。毕竟此事都以讹传讹了几百年,他的“三次自宫方可成功”也成了段子,广为流行。 只不过此事始作俑者尹志平,也没得什么好处。他和他的恩师一起,被一个著名现代小说家金庸先生,写进流传甚广、又被改编为多部影视剧的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里,

从此,如果说有华人之处,必知金庸,那么有华人之处,也必有人知丘处机的高徒尹志平。 这也正是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了。


user avatar

门捷列夫有个朋友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伊诺斯特兰采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Иностра́нцев ),是个地质学家。伊诺斯特兰采夫没事儿好编段子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有一天他跟学生们说你们都知道老师我有个朋友叫门捷列夫吧,你们都知道他制作了元素周期表吧,那你们知道他其实是睡觉的时候梦见了元素周期表,醒来之后把它画下来的吗?伊诺斯特兰采夫的学生们把这个段子到处传,后来整个圣彼得堡科学院,甚至欧洲科学界的人都知道了。

门捷列夫本人非常讨厌这个段子,因为他耗费了整整20年的心血研究元素周期律,然而现在所有人都相信他制作的元素周期表是做梦梦见的。

user avatar

元稹。

虚假的元稹:二流诗人,抛妻弃子、同时和好几个人处对象的唐代时间管理大师,还是攀附宦官的小人。

真实的元稹:一辈子只结过三次婚,两妻一妾且时间不重叠,连古人最重视的儿子都是晚年才有,和薛涛、刘彩春的故事是笔记小说的编排,实际上可能根本不认识薛涛,对刘彩春也只是写了首诗。新乐府运动领头人,在当时的文学名声比白居易响亮。政商极高,能力超群,去东川反腐全身而退。被宦官拿鞭子抽过脸,一辈子曲径危桥都历遍,依旧不改锋锐孤直,直至最后在任上带领百姓抗击洪水,过度劳累又身患重病,死在了那里。

上几个与他同时代的文人的评价吧:

“稹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御史,举职无所顾。”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元稹和刘禹锡的关系还挺不错的)


白居易的太多,放几句比较喜欢的: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赠元稹》

“粉节坚如太守信,霜筠冷称大夫容”《与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这句还夸了元稹长的好看,封他为宰相的诏书里也提到了这一点。元微之美男子石锤)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旧唐书》对元稹评价:“稹性锋锐,见事风生。”

(多嘴一句,旧唐书的可信度明显高于新唐书应该是常识)


我TM就不明白了元稹一个好好的孤直锋锐的文人是怎么变成舆论里这副德行的,果然《云溪友议》该死,女拳更该死。

分割一下。

评论里有人说这和女拳有什么关系,我放一下图片,证明所言非虚

再分割一下。

大家的评论都有看,但实在回不过来了,这里先说声抱歉。

很感谢评论中理性思考的声音,也对我一些语言不合适的跟评道歉。我无意责怪曾经听信谣言的人或者对元稹口出恶言的行为,因为我也曾是不明真相的群众中的一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元稹,你们认为他是什么样子的,他就是什么样子的。唐代距今已千年之久,有关于他的一切或许都已成为悬案,我尽力站在那个时代去看他去还原他,但那终究不是元稹。或许他做过这些事,或许没有,我只是从一个个侧面勾勒出不甚清晰的劲竹。

不要因为一种言论有悖于主流便觉得它是真的,你大可得出与主流相似甚至完全一样的结论,只要那是经过思考的结果。(8.21补充,本段来源于游戏《墨魂》,凭记忆打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另外,评论中尽量不要刷元白了,这条回答和白居易关系不大,容易让路人不舒服)

user avatar

讲有联系的两个事例:

1、《孔老二罪恶的一生》的文字不是巴金写的,书上那个负责编文的“萧甘”是甘礼乐先生,他是上海人,擅长文学写作,资深连环画文字编辑。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

因为网络谣言疯狂传播,并以此诋毁巴金,惊动了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他凭自己对巴金生平的了解便认为次说不实,为了确认此事他找到了漫画二位绘画作者之一的贺友直,贺友直明确作答:“萧甘”是甘礼乐的笔名。

2014年9月19日下午,周立民与同事专程拜访了甘礼乐。讲起此事,甘先生笑着说:“现在的人太不了解那段历史了,巴老怎么会写这样一本与他无关的书呢?……当时巴老会到单位里开会、学习,但自己似乎都有意识地避免跟更多的人接触。“所以,尽管同属于“上海人民出版社”,他们并无直接交往。至于“萧干”,是取自“小甘”的谐音。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谣言?个人觉得可能是因为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夫人叫萧珊,有人便误以为“萧甘”是由此而来。有很多人以此批判巴金的品格和气节,尽管他那个时期确有污点,为此多次忏悔道歉过,还写了《随想录》。但用这个谣言批判嘲讽他,实在是冤枉。

2、这本书其实是批林批孔时期迎合形势的一部通俗读物,是“影射史学”的一种,很多内容都是断章取义、借题发挥,甚至刻意歪曲解读史料,以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这类图书的书名和一些章节在今人看来颇为新奇,比如《柳下跖怒骂孔老二》《秦始皇怒斩荆轲》《孟轲偷鞋》《卫汉业吕后除奸》等,必须结合时事才能读懂,比如末一篇,讲吕后是坚定的法家战士,高举大汉领袖刘邦的旗帜除掉了混入汉军队伍的内奸、叛徒韩信,粉碎了他复辟奴隶制的阴谋。这类东西在改革开放后早已被定性,受到了应有的批判,虽然里面也有一些打破常规的独到的观点,但问题内容太多,比如偏好采信道、墨、法家著作里虚构可能性很大的批评侮辱儒家的内容,对儒家著作里的表述却刻意忽视,因此不能用于学术研究,现在网络上很多“儒家黑、法家粉、秦粉”的很多观点论据实际上都来自这些东西,小说《大秦帝国》蕴含的历史与价值观念似乎也受到了这类书籍的影响。孔子孟子等人的风评因为这些带有段子性质的书籍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损害。




甘礼乐先生编文的另一本书,可以看出风格的相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