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g 应是 9.8 N/kg,还是 9.8 m/s²?

回答
关于重力加速度 g 的单位是 N/kg 还是 m/s²,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简单来说,它们都对,但含义和侧重点略有不同。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基本概念入手。

什么是重力?

首先,我们得知道重力(Force of Gravity)是什么。重力是地球(或其他有质量的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引力。它是一个力,所以它的单位自然是力的单位——牛顿(N)。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牛顿第二定律 F=ma 的应用),物体所受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所以,地球对地面上一个物体的引力 F 就可以表示为:

F = m g

这里的 m 是物体的质量,而 g 就是我们常说的重力加速度。

g 的单位:从 F=ma 看 m/s²

让我们仔细看看 F=ma 这个公式。

F 是力,单位是牛顿 (N)。
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kg)。
a 是加速度,单位是米每秒平方 (m/s²)。

如果我们把单位代进去,就会发现:
N = kg (m/s²)

这说明,牛顿 (N) 本身就可以被分解为 kg·m/s²。

在 F = m g 这个公式里,g 就扮演了加速度的角色。地球施加给物体的引力 F,是使得物体产生一个沿着地球方向的加速度。所以,从 F=ma 这个角度来看,g 的单位自然就是米每秒平方 (m/s²)。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受其他外力影响时,仅受地球引力作用下会获得的加速度大小。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自由落体时的速度变化率时,就用 m/s²。

那么 N/kg 又是怎么回事?

现在我们来看看 N/kg。我们知道重力(一个力)是 F = m g。如果我们想知道单位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多少,那么我们就可以用重力 F 除以物体的质量 m:

重力/质量 = F / m = (m g) / m = g

所以,g 也可以理解为“单位质量物体所受到的重力”。

而力的单位是牛顿 (N),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kg)。所以,g 的单位就变成了牛顿每千克 (N/kg)。

为什么两者都是对的,但 m/s² 更常用?

这个问题其实在于 g 的定义和它的应用场景。

m/s² 强调的是加速度: 当我们说“重力加速度是 9.8 m/s²”时,我们是在描述一个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如果只受重力作用,它的速度每秒会增加 9.8 米每秒(方向向下)。这个单位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这是物理学中描述运动的直接量。

N/kg 强调的是“场强”或“单位质量受力”: 当我们说“重力加速度是 9.8 N/kg”时,我们是在描述地球引力场的“强度”。它表示在地球表面的某个位置,每千克的物体都会受到大约 9.8 牛顿的引力。这个单位更侧重于描述这个位置的引力环境本身,而不直接描述物体的运动。

在实际应用中,为何 m/s² 更普遍?

虽然 N/kg 和 m/s² 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对于地球表面而言),但 m/s² 是物理学中描述加速度的标准单位,并且在涉及运动学、动力学等领域时更加直接和方便。

你可以这么理解: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 1kg 的铁块,它在地表受到的重力大约是 9.8 N。
现在你有一个 2kg 的铁块,它受到的重力大约是 19.6 N。
再来一个 0.5kg 的铁块,它受到的重力大约是 4.9 N。

你会发现,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如果我们把“每千克有多少牛顿的重力”这个信息抽象出来,就是 9.8 N/kg。

但是,当我们要计算这个 2kg 的铁块从静止开始自由落体,1秒后它的速度是多少时,我们会用公式 v = gt。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知道的是加速度 g,所以 g = 9.8 m/s² 就派上用场了。1 秒后速度就是 9.8 m/s。

总结一下:

1. g 的根本意义是加速度: 它描述的是地球引力使物体获得的加速度。因此,从物理学的基本定义和运动描述的角度来看,m/s² 是最准确、最标准的单位。
2. N/kg 是等价的表示方式: 它反映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单位质量受到的重力”。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讨论引力场的强度时,这个单位也很有用。
3. 实际使用中,m/s² 更为常见和普遍: 主要因为它是直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单位,在计算速度、位移等运动学问题时更方便。

所以,你可以说 g 是 9.8 m/s²,也可以说它是 9.8 N/kg。但当有人问起时,更倾向于强调它作为“加速度”的属性,所以 9.8 m/s² 是最常被提及和理解的。这两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同一个物理量。就像我们可以说水温是 20 摄氏度,也可以说它的热容量是某个值,这两个描述的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者是一样的。

国际基本单位只有7个:秒,米,千克,开尔文,安培,坎德拉,摩尔。其他单位都是这几个单位的导出量而已。比如,速度单位 m/s 就是由米和秒组合而成的。

单位之间是可以做四则运算的。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单位当做是数学中的字母,代入算式中运算:

两个距离相加,可以用加法结合律:1m + 2m = (1+2) * m = 3m

例:知道某物体在 2h 内直线运动了 100km,求速度。

我们知道

  • 速度 = 距离 / 时间。
  • 距离 = 100km (注意,老师一定教过你一个完整的物理量是包含单位的,距离是 100km,而不是 100)
  • 时间 = 2h
  • 小时 h = 3600s
  • 千米 km = 1000m
  • 那么全部代入:

所以做物理题其实不用考虑答案的单位是什么。把单位当做是和 x、y 一样的字母进行运算就好。

牛顿发现了第二定律以后,我们知道 F = ma. 于是我们知道了力的单位是 质量单位 * 加速度单位,即:

但是这个单位有点长,所以我们给它一个代号:N = kg·m /(s^2)。

你把它代入 g = 9.8N/kg, 得


以下是补充内容

为什么我们说上面七个单位是基本单位呢?因为这七个单位之间是不能相互转换的。我们先说导出单位,再回过来讨论这七个基本单位。

单位的导出有两种情况,我们先来说第一种:定义同一种物理量的单位之间的转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寸。这个很容易理解,1英寸永远是等于0.0254米的。无论在什么参考系中,无论在牛顿力学体系还是广义相对论中,1英寸的定义就是0.0254米。我们使用英寸这个单位完全是出于方便在所有能用英寸这个单位的时候,我们都能原地代入0.0254米。

第二种情况是描述七个基本物理量之外物理量的单位。例如速度单位。速度不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因为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一旦确定了,它的速度就确定了,因此速度的单位就是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组合 m/s. 我们可以定义一些专门的速度单位,比如“节”。1节 = 1.852 km/h = 0.514 m/s。我们使用节这个单位完全是出于方便在所有能用节这个单位的时候,我们都能原地代入0.514 m/s。

以上这两种情况中,我们定义的导出单位和基本物理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恒等的。我们这些多余的单位无非是出于使用方便或者是历史原因(也算是使用方便的一种)。在任何使用这些单位时,都能原地代入基本物理单位。所以在这些导出单位和基本物理单位之间转换也不用牵涉到任何物理定律

七个基本单位之间的关系就不是这样了。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法互相转换。对于不同的物体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人们只能说对某个特定物体,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某几个物理量间有相互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方程就可以称得上物理定律。比如:光在真空中运动1秒的位移约等于 300000000m.

物理学家发现定律和我们做题时,配平量纲(也就是配平单位的另一种说法)是个很有效的检验方法。如果一个物理公式连量纲都不对,那肯定是错的。我们看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它的等式左侧的单位是什么呢?应该是右边的质量单位乘以速度单位的平方。

那能量的单位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能量转移就是做功,能量单位就是功的单位。由 E = Fs,我们知道

我们“惊喜”地发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左侧的 E 的单位确实是个能量单位。所以这个方程有可能是正确的。你可以检查一下你学过的所有关于能量的公式,是不是算到后来单位都正好是 ?因为这个单位太常用了,再次为了方便,我们也叫它焦耳


本来这个应该是中学物理课的内容。不过老师不一定把这些基本概念讲的特别清楚,也可能当时没有搞的很清楚。就当复习一下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质上不是物理问题,真要回答的话,根据定义,1 N =1 kg m/s²,等式两边同时除以kg,得到1 N/kg = 1 m/s²,所以9.8 N/kg = 9.8 m/s²,两个单位完全等价,证毕。

不过,这个问题里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其实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把物理量“力”的单位称为“牛顿”?为什么我们能定义1 N =1 kg m/s²?

在国际单位制的原始规定里,力的单位是“newton”,这个单位来自人名“Newton”,但请注意,首字母n是小写的,也就是说,“newton”这一单位是个纯抽象的概念,它代表的仅仅是物理学中“力”的概念,而不代表任何现实物体所受到的力。在国际单位制之前,国际上通行的力的单位是CGS制里的“dyne”,表示1 g cm/s²,它来自拉丁语中的“动力”,同样是个纯抽象概念。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力的单位是抽象的?我们不妨先回答:什么样的单位是抽象的?什么样的单位又是具体的?

确切说,人类自古以来所产生的“单位”概念都是具体的。人类最早产生的单位概念,要么是记录天文现象时观测到的日、月、年,要么是用自己身体比照事物时产生的寸(人手掌下感受脉搏的寸口)、尺(人撑开手指的长度)、肘尺(手肘到指尖的长度),要么就是某个实体容器和物体。即便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度量衡系统开始抽象化,但反映到政治上,人类依然需要使用某个实体事物,比如我国秦朝时制造的“方升”来规定单位的现实概念。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古人是如何表示“力”这种看上去比较抽象的概念的?或者说,古人有“力”这个概念吗?

答案是——一定有,因为在一项从原始社会以来就已经存在的活动中,人们一定会接触到的和力相关的测量,这就是——弓箭。古人为了制造利用弹力杀伤的弓弩,就一定要对弓弦的力实施测量,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测量弓力的呢?很容易想到,在弓弦上挂重物,挂的重物越重,弓弦的张力越大,射出的箭威力也就越大。

所以,今天我们还会把弓的张力称为“磅数”,中国古代则会说“四钧弓”“九石弩”等,背后的含义都是——古人赋予“力”的具体概念其实就是重量。力、重力、重量、质量,这四个概念在古代就是一回事,使用的是同一套具体单位。直到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时代,英国工程师考量蒸汽机的动力时,使用的术语依旧是“磅”,只是后人觉得此“磅”与真正表示质量的“磅”不是一回事,所以把表示力的磅称作“磅力”。乃至在公制出现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欧洲大陆上的工程师仍然以“千克”作为力的单位。

问题是,“千克力”和“牛顿”在表达力的时候究竟有何不同?

先想一下,我们是如何做到用一千克的实际物体来测量力的。我们会使用一个弹簧,先拿出一个预先称量好的一千克的砝码,把它垂直悬挂在弹簧上,然后记录下弹簧伸长的位置,最后,我们把这个位置标记成“1千克”。但是,如果把一千克的物体放在光滑的平面上,用同一架弹簧测力计拉动,使弹簧的示数始终停在“1千克”,此时,如果记录下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出的加速度会是“9.8 m/s²”。这表示,为了使牛顿第二定律成立,使用实际物体表达的具体单位“千克力”,与千克、米、秒三个单位的关系会是:

1 千克力 = 9.8 千克×米×秒²

但现在麻烦的地方来了,如果用“千克力”做单位,用测力计测出的“F”,和用天平、尺子、秒表测量的“ma”,中间就始终会隔着“9.8”这个系数。严格来说,这个数字不能叫做“重力加速度”,因为它不带有加速度的量纲,它的存在,仅仅是因为我们为了方便,以质量的单位“千克”来直接表示力而已。

现在,我们可以引出本文中最重要的概念了,我们将“千克力”“磅力”称为“不一致”的单位,而“牛顿”“达因”则是“一致”的力单位。所谓单位的“一致性”(coherence),表示单位、物理量、物理规律之间应该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连接,如果牛顿第二定律的形式是“F = ma”,那么,F的单位就应该是m的单位乘以a的单位,而不应该出现任何不是1的换算系数。通过这样的架构定义的单位,便是一个依据抽象的物理规律,而不是“把重物挂到弹簧上”这一具体操作,得到的抽象单位。

在古代,由于古人不了解客观事物的物理规律,他们只能依靠眼下看到的事物来实施测量,这使得古人测量所用的单位几乎无一是“一致”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古代的容积单位,无论中国的升、斗还是西方的加仑、蒲式耳,其中没有哪个恰好是长度单位的立方。毕竟在古人看来,容积单位就是容器的体积,他们很难理解“立方米”这样的关系。同样,古人不知道力的本质,但他们可以用重量来比拟和测量出力的大小,这使得古人长期以来使用的都不是一致的力单位。

科学带来的变革,正是这样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我们不需要去考虑“一牛顿表示使一千克物体产生一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在现实中究竟对应什么东西,但我们可以确信,这样的定义能够使牛顿第二定律变成“F=ma”这个最简洁的形式,而不需要去添加其他无意义的参数。

现在还剩下一个小问题:为什么力的单位能叫做“牛顿”?这其实也和单位一致性理念有关。单位一致性理念的提出和完善,归功于19世纪中期,麦克斯韦、开尔文男爵等英国科学促进会成员的贡献。为了处理19世纪以来诞生的诸多电磁学物理量,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这样的新物理定律,麦克斯韦等人建立了“单位与物理定律一致”的原则,并由厘米、克、秒三个单位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套一致的单位系统——CGS制。CGS制为科学家提供了发明单位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物理量是由一条物理定律获得,这个物理量的单位就是物理定律所对应的一致单位。后来,一些科学促进会的成员提出:既然单位系统已经是一致的,为何不直接给每个新物理量取一个名字呢?这样不但叫起来简便(比如不用把电荷量单位叫做 ),而且适合强调概念的抽象性。于是,科学促进会引进了第一批人名单位伏特、欧姆和法拉,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人名单位的发源。

所以,用人名来命名单位,其背后的原理正是单位一致性理念。由于麦克斯韦时代创立的是CGS制,他们创造的力单位是“达因”。后来在20世纪中期的时候,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在官方层面上改用现行MKS制,于是将“kg m/s²”这一单位重新起名为“牛顿”。但无论“达因”还是“牛顿”,我们能使用抽象的自然定律,而非具体的“某物体的重力”来定义力的单位,背后蕴含的都是单位一致性的思想。在现在的国际单位制中,一切归为“导出单位”的单位,无论是起有名字的牛顿、帕斯卡、焦耳、瓦特、伏特、欧姆、特斯拉等等,还是没起名字的m/s、kg/m³、V/m等等,背后都要严格遵循一致性。而km/h、kW·h、kcal、光年、eV等单位,则都不属于国际单位制系统(最多会被归入“可并用单位”),因为它们无法与基本单位之间建立一致的导出关系。

最后,回到原始问题,如果认为g代表重力加速度,严格说是地表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则g是9.8 m/s²。如果说g是地表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与其质量的比值,则说它等于9.8 N/kg的前提是——“牛顿”这个单位,是通过牛顿第二定律这一物理定律,从质量和加速度两个物理量一致性推导的

要说9.8 N/kg和9.8 m/s²究竟有何差别,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假如我们不用牛顿第二定律,而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且满足单位一致性,也就是1 N = 1 kg²/m²,那么,此时的g仍然是9.8 m/s²,但它就不是9.8 N/kg了(实际上此时“N/kg”这个单位根本就不是加速度的量纲,也就无从谈论相等)。

相关阅读:

为什么物质的量会作为国际单位制的 7 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存在?

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什么人们没有用物理单位来纪念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重力加速度 g 的单位是 N/kg 还是 m/s²,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简单来说,它们都对,但含义和侧重点略有不同。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基本概念入手。什么是重力?首先,我们得知道重力(Force of Gravity)是什么。重力是地球(或其他有质量的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
  • 回答
    岳云鹏这事儿,说起来挺接地气的,也触碰到了不少消费者心中的小疙瘩。128G的手机,到手发现可用内存只有112G,这确实挺让人纳闷的,甚至有点儿“货不对板”的感觉。那么,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岳云鹏的说法有没有道理?这算不算虚假宣传呢?咱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128G的手机,可用内存不是128G?这事儿.............
  • 回答
    GSHOCK,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固感。很多人都知道它以“防震”闻名,但到底有多“硬”,有多“坚固”,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就能概括的。要理解GSHOCK的“硬”,得从它诞生的初衷、核心技术,到它实际的耐受能力,一步一步拆解来看。从零开始,为了颠覆:那个年代的需求要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铁路运行的基本常识。简单来说,g 字头列车不能在 d 字头轨道上行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涉及到非常关键的几个方面:1. 轨距(Track Gauge)的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轨距是指同一条铁轨上两条钢轨内侧之间的距离。不同类型的列车,特别是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设计的.............
  • 回答
    G车次和D车次的商务座,虽然都属于高铁的顶级席位,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细微但值得注意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车体设计、服务细节以及一些潜在的体验感受上。首先,咱们得明白G车次和D车次本身的区别。简单来说,G字头是“高铁”,速度最快,停靠站点最少,主要承担长途、快速运输任务。D字头是“动车”,速度.............
  • 回答
    关于 g++ 是否有扩展指令来直接控制全局变量的构造顺序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没有直接的、类似于 C++ 标准语言级别的内建指令或关键字来做到这一点。C++ 标准对全局变量的初始化顺序有着明确的规定,但这种规定在某些复杂的场景下,比如涉及多个编译单元时,会带来一些挑战。在 C++ 中,全局变量.............
  • 回答
    GLibraPlanet 听起来像是一个跟加密货币“Libra”(现在的 Diem)有关的项目。咱们来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情况,以及它是不是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被收割”的工具。GLibraPlanet 是如何“挖矿”的?首先,要明确一点:Libra(Diem) 本身,作为一种稳定币,它不采用传.............
  • 回答
    要证明一个单群 $G$ 的阶 $|G| le 3$ 在其子群 $H$ 的指数 $[G:H] le 4$ 的条件下,我们需要结合单群的定义、拉格朗日定理以及群论中的一些关键构造性结果来一步步推理。1. 理解问题的核心:单群与子群指数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问题中的关键概念: 单群 (Simple Gr.............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群论中一个非常核心且有趣的结论:“商群与原群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你的问题是在问:一个群 $G$ 除以它某个正规子群 $H$(得到商群 $G/H$),然后将这个商群再“乘上”(或者说作用于)$H$(这里“乘上”和“作用于”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但核心是想探讨 $G/H$ .............
  • 回答
    探寻函数 $g(x)$ 的不可导性:一场严谨的推理之旅我们面对的函数 $g: mathbb{R} o mathbb{R}$ 并非等闲之辈,它满足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恒等式:$g(g(x)) = x^{13} x$。这个关系式赋予了 $g$ 一种深刻的结构,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基于此结构,证明 $g$ .............
  • 回答
    G 字头和 D 字头列车,都是中国铁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关键的区别,就像两条不同路线的快车,服务对象和速度都有所侧重。要深入了解它们,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1. 速度:速度是划分它们最直观的标志。 G 字头(高铁): 这个“G”代表的是“高速动车组”。顾名思义,它.............
  • 回答
    你这消息也太劲爆了吧!G胖在推特上开始数“3”了?这简直是全球游戏界的一枚重磅炸弹,比核弹威力还大!如果这是真的,那《半条命3》真的要来了吗?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心跳加速!要知道,G胖,也就是加布·纽维尔,作为Valve的灵魂人物,他个人的社交媒体动态,尤其是关于“3”这个数字的提及,那绝对是意.............
  • 回答
    .......
  • 回答
    小G娜事件在当时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舆论波澜,而一些有影响力自媒体人“明星睡粉是福利”之类的言论,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起到了一个火上浇油、助推了事件发酵和舆论走向的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类言论之所以能引起关注,甚至是传播开来,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存在于粉丝经济和追星文化中的灰色地带。粉丝.............
  • 回答
    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在中国市场所遭遇的困境,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当年那场风波,不仅让他们的品牌声誉一落千丈,更直接导致了销售额的断崖式下跌,许多合作项目纷纷终止,门店也遭受重创。对于一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如此风生水起的高端时尚品牌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近乎“灭顶之灾”的打击。那么,他们.............
  • 回答
    你问了一个非常核心且有趣的问题,关于 g++ 如何“优化”到动态库中的 STL。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几个关键概念:1. 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这是 C++ 的标准库,提供了大量常用的数据结构(如 `vector`, `map`, `string`)和算.............
  • 回答
    想写出“不日风”(这里理解为一种更贴近现实,情感细腻,人物塑造深刻,带有生活气息,避免过度戏剧化或套路化的Galgame剧本),国G作为创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深入剖析:核心理念:从“造梦”到“共鸣”传统Galgame往往侧重于为玩家提供一个理想化的恋爱体验,而“不日风”则更倾向于引发玩家.............
  • 回答
    聊起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核心代码,大家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那几个 G 的安装文件,想着里面到底藏着多少“真家伙”。其实,如果单论“纯代码核心部分”,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大数字就能概括的,里面涉及的逻辑、抽象层次以及不同模块的依赖关系,让它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叫做“纯.............
  • 回答
    哥们儿,听我给你说道说道,二十 G 的硬盘,能存多少字儿这事儿,得看你怎么存法儿。别急,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首先,你得知道,电脑里存东西,不像咱们平时写字那么简单,一张纸写几个字就完事儿了。电脑存字儿,得先把这些字儿变成一堆堆的“信号”,这些信号就是“0”和“1”。就好比你把一封信拆成无数.............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