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敌军扫射,督战队扫射的情况下冲锋的战术是否合理?

回答
在敌军扫射和督战队扫射的双重压力下冲锋,从军事战术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极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自杀式的。 然而,在极少数极端且特殊的情况下,它可能成为一种绝望中的“破釜沉舟”之举,但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并且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敌军扫射的含义与影响:

敌军扫射(Enemy Fire): 这是指来自敌方士兵的直接射击,通常包括步枪、机枪、冲锋枪等轻武器的火力。
影响:
杀伤力巨大: 敌军扫射的目标是己方士兵,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消灭冲锋部队,阻止其推进。
心理压力: 面对密集的火力网,冲锋部队会承受巨大的心理恐惧和压力,士气容易崩溃。
组织混乱: 在扫射下,部队的队形很容易被打散,通信和指挥也可能中断,导致冲锋的协同性大大降低。
伤亡惨重: 在没有有效掩护和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冲锋部队的伤亡率将呈指数级增长。

二、督战队扫射的含义与影响:

督战队扫射(Enforcer Fire / Command to Fire on Own Troops): 这是指己方指挥官或督战队为了迫使士兵前进而对后退、逃跑或拒绝冲锋的己方士兵进行的射击。
影响:
双重威胁: 冲锋部队不仅要面对来自前方的敌军火力,还要承受来自后方的己方火力,形成“腹背受敌”的绝境。
彻底摧毁士气: 这种行为表明己方指挥官对士兵的生命毫无尊重,只追求战术目标,这会彻底摧毁士兵的士气和作战意愿。士兵会认为,前进是死亡,后退也是死亡,不如在原地被射杀。
加剧混乱: 督战队射击会进一步制造恐慌和混乱,士兵可能因为恐惧而乱作一团,更加无法组织有效的冲锋。
失去反击能力: 士兵在必须应对来自两个方向的火力时,几乎没有余力进行有效的反击或掩护。

三、“敌军扫射,督战队扫射”下的冲锋分析:

在这种双重压制下强行冲锋,其战术合理性基本上为零,原因如下:

1. 缺乏生存空间: 双方的火力都旨在消灭冲锋者。即使有微小的掩体,也很难在密集的交叉火力下找到安全的移动路径。
2. 失去战术协同: 士兵在前有敌、后有我的情况下,首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被射杀,而不是协同作战。队形、战术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形同虚设。
3. 无有效的火力压制: 冲锋部队自身很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火力支援来压制敌军的火力点。即使有少量武器,在暴露的状态下也难以发挥作用。
4. 心理崩溃的必然性: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士兵都会选择就地寻找掩护,或者尝试逃离,而不是进行毫无意义的冲锋。督战队的存在只会让他们更加绝望。
5. 战术目标不明确或不切实际: 通常情况下,战术指挥官会考虑战场环境、敌我兵力对比、地形以及我方火力支援能力来制定冲锋计划。在敌军火力强大、缺乏支援且后方威胁犹存的情况下强行冲锋,说明指挥官的决策可能存在严重问题,要么是对战场情况误判,要么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或意识形态目的而进行的极端牺牲。

四、极少数可能的“合理性”或“必要性”(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战术合理性):

尽管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合理,但在某些极端历史时期或特定情境下,这种行为可能并非出自完整的战术考量,而是:

1. 绝望的最后抵抗/“破釜沉舟”: 当部队被完全包围,没有其他退路,且敌军正在步步紧逼时,指挥官可能被迫下令进行绝望的冲锋,希望在彻底被歼灭前造成一些损失或争取一丝生机。在这种情况下,“冲锋”并非为了战胜敌人,而是为了以一种不屈服的方式面对死亡。
2. 政治/宣传目的: 在一些强调牺牲精神或意识形态灌输的军队中,指挥官可能为了制造“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宣传效果,而下令进行这种不计后果的冲锋。士兵的生命在这种宣传逻辑下被视为次要的。
3. 错误指挥与信息不对称: 指挥官可能对前线敌军的火力强度存在严重误判,或者后方的督战队指挥官的行动是独立于前线冲锋指挥的误会或失控。
4. 训练或纪律的极端体现: 某些军队的训练可能极其严酷,强调绝对服从,即使在看似合理的死亡面前也要执行命令。然而,这更多是基于纪律而非战术。

五、结论:

在“敌军扫射,督战队扫射”的情况下冲锋,从任何理性的军事战术角度来看都是不合理的,它几乎必然导致冲锋部队的大规模伤亡和失败。 这种情景更多地反映了战场上的绝望、残酷的指挥方式、严重的战术失误,甚至是完全不把士兵生命当回事的极端情况。

只有在极少数万不得已、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这种冲锋才可能被勉强视为一种“最后的反抗”或“绝望的挣扎”,但其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并且付出的代价是毁灭性的。这与以最小代价达成战术目标这一战术原则背道而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对军史比较熟悉的人都不认为苏联曾正经这样使用过督战队。

苏联的督战队一般是在己方部队溃散以后收拢部队用的。不是放挺机枪在那里逼自己人上去决死冲锋用的。逃兵的确是要枪毙,但是强迫自己人向着敌军重机枪冲锋,还没有什么掩体,这叫做送死。《兵临城下》那电影的剧本简直是完全缺乏军事常识的人写的。督战队有挺重机枪,不拿来压制德军阵地,只用来打撤退下来的自己人,这不是蛋疼,而是极度蛋疼。

历史有记载的这样使用督战队的,基本只有一战中的法国人。法国人使用这种方法也是因为当时军队已经开始有兵变的迹象。与其放在那里不管,不如强迫冲出去和德国人对耗。

话说二战中苏联坦克都不大缺,还会缺步枪?兵临城下那种一人拿枪一人拿五发子弹的情况基本就是在搞笑。影片里一开始冲锋的苏军连个基本的指挥结构都没有,现代军队谁家这样浪费人命?苏军也是要把新兵整合进部队里,建立班、排、连、营,成组织进行作战。

《兵临城下》的剧作家彻底就是一苏军的无脑黑,而且还是个军盲。

————————————————————————————

居然还有人怀疑坚守斯大林格勒的意义?

斯大林格勒要是丢了,德国人就稳定住了向南方进军的侧翼。这样德军就可以集中力量进攻高加索地区,极可能攻占高加索油田。德军当时已经缺少燃料了,大量装甲部队都受到了制约。因此坚守斯大林格勒对于战局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user avatar

美国人拍得苏联战争电影你也相信...

二战时期,苏联物资确实不是很丰富,但是,一个一年可以生产上万辆坦克的国家,居然无法给每个士兵配上步枪...楼主认为这可能性大吗?

另外,如果德国人就被这么一群人,被这么白痴的战术就给打败了...那被德国人横扫的法国军队,英国远征军,波兰军队情何以堪啊...

如果想看苏联战争电影,很多老片子非常不错,《解放》系列非常值得一看...八个小时的电影,从德军入侵开始,一直到攻克柏林结束...

小说的话《青年近卫军》很不错,

传记的话:《朱可夫元帅自传》,《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自传》都很值得一看...

PS:如果你手头有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或者其他德军将领的二战回忆录的话,然后同苏军将领的回忆录,两相对比来看,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哟....

PPS:美国人新拍的《斯大林格勒》进一步证明了我的说法,美国人拍苏联战争电影,就是用来黑毛子的...

user avatar

明显就是黑苏联,西方最喜欢黑的一是督战队,二是政委。片子里好像就是一个政委指挥督战队扫射新兵,真的是黑的不要脸。

督战队的作用好几位都已经说过了,我不重复,我只说政委,很多人不知道政委在苏联军队里是阵亡率最高的指挥员,苏联红军里政委一般是带头冲锋的,伤亡率超高,连师政委都有大批阵亡的,团营连的伤亡率更高,以至于战争中苏军还专门有一道命令禁止政委带队冲锋,但就这样政委带头冲锋的情况依然非常多,伤亡率降低的有限。从这一点就能知道所谓政委指挥督战队机枪扫射新兵是多么的人可笑,政委要都干这事去了怎么会伤亡率那么高。

user avatar

只能说导演军盲程度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因为进攻战是不需要督战队的,无关良心,是技术上根本就不需要!

因为在进攻战斗队形中,重机枪的位置在步兵冲击队形之后,天生可以督战。更何况,敌军炮兵很可能在冲锋部队身后打炮火拦截线。。。。。

所以说想逃跑?敌军都不答应!上甘岭上的两条拦截线,松毛岭越军身后的火墙,可要比督战队可怕一万倍。。。。。。。

所以如果不是像当年国军一样火力极度贫弱,或者像当年法国一样以消灭己方士兵为目的,进攻战是完全不需要督战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敌军扫射和督战队扫射的双重压力下冲锋,从军事战术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极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自杀式的。 然而,在极少数极端且特殊的情况下,它可能成为一种绝望中的“破釜沉舟”之举,但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并且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敌军扫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紧张的场景。想象一下,战场上硝烟弥漫,枪声此起彼伏。一个国家的士兵,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他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在这样的生死关头,每一颗子弹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和力量。我们来聊聊他们的“第一枪”。如果说这第一枪的命中率是百分之五十,这说明什么?这就像是一场掷骰子的游戏,但赌注是双方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和令人痛心的局面,作为守方指挥官,你面临的不仅是军事上的挑战,更是道德上的巨大考验。敌军将平民推到前面作为人肉盾牌,这是一种极端违反战争法的行为,被称为“以平民为盾”罪。面对这种情况,守方指挥官的决定需要极其慎重,必须在保护己方士兵、尽可能减少平民伤亡、以及维护自身道德立场和国际法原.............
  • 回答
    《孙子兵法》中“围师必阙”的道理,并非仅仅是策略上的权宜之计,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军事哲学和对人性、局势的洞察。这句看似矛盾的命令,实则是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以一种迂回、审慎的方式达到最有利的战争目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孙子兵法的核心宗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并非一个嗜杀的军事家,他更看重.............
  • 回答
    说实话,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牵制了80%的日军,这个说法我得稍微帮你厘清一下。直接说“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可能有点过于绝对,因为它涉及到对“牵制”的定义以及战役统计的复杂性。但我可以尽力详细地解释一下,并努力让你觉得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复制粘贴的AI内容。首先,我们得明白,抗.............
  • 回答
    在战场上,缴获敌方武器的使用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的考量,其中“不干净”的说法,更多是一种引申的、带有复杂含义的说法,而非字面上的卫生问题。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干净”的说法,最直接的原因是弹药的兼容性。不同国家、不同军工厂生产的武器,即使是同一种口径,其弹药的制造标准、尺.............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碎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最深层的道德、情感和生存本能。战场上,人性的底线在极端压力下会被不断挑战,而“原谅”这个词,在这种情境下,承载着千斤重担。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曾经和你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你信任、你保护、甚至可能为了他挡子弹的兄弟,此刻被敌人抓获。他所承受的,不是普通的.............
  • 回答
    好,我来帮你剖析一下这个情况,咱们怎么把这场仗打得漂亮。咱们面对的是一个在A点设防、B点需要爆破的局面,说白了,就是有硬仗要打,还有脏活儿要干。怎么选技战术,这得看咱们的底牌够不够硬,对面有多狡猾。首先,咱们得先把棋盘摆明白了,侦察是第一位的,绝对不能瞎打。第一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敌方A点驻.............
  • 回答
    现代海战中,空军确实有能力在敌人防空网之外进行攻击,然后迅速撤离,这种战术被称为“打了就跑”(Hitandrun)或“突袭式打击”。这是一种经过精心策划和技术支持的作战模式,目标是在敌方尚未来得及有效反应前,达成战术或战略目标,并安全撤回。实现“打了就跑”的关键要素:要成功实施这种战术,需要多个环节.............
  • 回答
    战争的硝烟散尽,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对于那些在黑暗中默默奋战,潜伏在敌人心脏的谍报人员来说,战争的结束,往往是他们命运的分岔路口。他们的结局,并非单一的“皆大欢喜”,而是充满了复杂、辛酸,甚至悲壮。光明与阴影的交织:归队与新生的可能最理想的结局,莫过于在战争结束后,这些谍报人员能够安全地与己方部队汇.............
  • 回答
    好,这趟浑水,我可算是趟到最深处了。当这帮人渣的最高层,也就是他们所谓的“长老会”或者“最高委员会”,向我点头称是,把我当成他们自己人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在冷笑。但脸上,必须是那种“我就是你们的一员,忠诚至上”的表情,还得配上那种看透一切的、略带一丝玩味的眼神,让他们觉得我比他们更懂这游戏。既然已经.............
  • 回答
    特工在敌营卧底数年、十几年,乃至数十年,这绝非易事,尤其是在如何保证其忠诚度的问题上,更是组织内部需要精心设计和严格执行的重中之重。一个成功的卧底特工,不仅仅是潜伏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他/她内心深处的信念和与原组织的纽带足够强大,能够抵御漫长岁月、孤独、诱惑以及外部压力。首先,选拔与心理塑造是基石。.............
  • 回答
    关于唐绍仪被暗杀的事件,以及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同样遭受暗杀的悲剧,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维度来梳理和理解。首先,我们来看唐绍仪先生的情况。唐绍仪先生在那个时期确实身处南京,而南京当时已被汪精卫伪政府控制,这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看来,无疑是敌占区。国民党当时正与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
  • 回答
    在一个充满未知与敌意的领域深潜多年,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任务,一位高级别间谍能够保持忠诚而不变节,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简单的意志力。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博弈和多维度保障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要探究其究竟,需要深入到人性、组织策略以及任务本身的深层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忠诚并非来自真空。这种长期的、深入.............
  • 回答
    “鸭翼最好的位置在敌机上面”,这话说得相当有意思,也挺形象。它不是一个物理上的精确定义,而是一种战术上的比喻,尤其是在空战或者军事领域,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把握“鸭翼”和“敌机上面”这两个核心元素。首先,我们得明白“鸭翼”是什么。在飞机设计上,鸭翼(Canard)是一种位于主翼前面的小翼。它不是飞机.............
  • 回答
    “敌在本能寺”这句话,虽然不是日本流传最广的谚语,但绝对在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记。它不是一个笼统的格言,而是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影响深远的事件,所以理解它的意思,需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敌在本能寺”的字面意思和引申含义从字面上看,这句话非常直白:“敌”指的是敌人,“在”表示位置,“本能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古代战争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环节。咱们这么想啊,斥候是干嘛的? वो 是去探路的,去摸清敌情,给主将提供情报的。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侦查”和“回报”,而不是直接跟敌人硬碰硬。所以,斥候在完成侦查任务,摸清敌情,并且成功返回主阵后,一般情况下是 不会立刻直接加入战斗队列的。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人在国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遭受歧视和敌意,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又似乎对外国人给予了过多的优待。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确实比较复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受到歧视和敌意。这背后有很多因素,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文化差异和刻.............
  • 回答
    《悬崖之上》中,老张和老周在“铜柱”行动结束后,确实面临着几乎无法逃脱的境地,组织也早就做好了他们可能被捕的准备。你提出的疑问非常好,老张在明知如此的情况下,为何没有选择冲向敌人自杀,而是继续被捕,这其中包含着多重考量和人物的深层选择。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当时所处的绝境。他们与组织接头上,并且完成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挑战!在不“强行降智”敌人的前提下,用一个经验丰富但装备相对劣势的老兵写死一个轻骑兵,关键在于利用老兵的智慧、经验、对环境的熟悉以及对手的轻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过程,侧重于细节和心理活动:设定背景: 老兵: 身体已不如壮年,但眼神锐利,行动沉稳。他身经百战,对战场和敌人都有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