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

回答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

这个问题,想必每个为人父母的人,心中都曾无数次地回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用一生的陪伴、细心的观察和不断的学习去书写的篇章。在我看来,能对孩子一生都带来益处的家庭教育,它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艺术,而非一套僵化的规则。

首先,是 “看见”孩子,并尊重他的独特。

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是最难的。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望、未实现的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他。但真正的家庭教育,始于看见孩子本身。他是什么样的性格?他擅长什么?他对什么充满好奇?他的弱点在哪里?

这需要父母放下“我以为”,耐心地去观察,去倾听。不打断,不评判,让他有机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的选择,即使那个选择与我们的设想相悖。比如,当孩子对一个“没前途”的爱好着迷时,我们是粗暴地扼杀,还是试着去理解他在这个爱好中获得的乐趣和成长?尊重他的独特性,不是说放任自流,而是说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是引路人,而不是设计师。我们提供地图和指路牌,但最终的路,是他自己要走过的。

其次,是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的世界充满未知,我们不可能为孩子铺平一切道路,也不可能为他挡住所有的风雨。教会他如何思考,如何面对困难,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事事包办。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不直接递上答案,而是引导他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问:“你觉得这是怎么回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如果这样不行,我们还可以试试别的吗?”鼓励他尝试,允许他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这个过程可能比直接告诉他答案要慢一些,但它种下的种子,会让他一生受用。

同时,也要鼓励他质疑。并非所有事情都必须全盘接受,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有自己的判断,这是成熟的关键一步。

第三,是 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

“德育为先”,这句话并不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尊重。这包括诚实守信、善良友爱、责任担当、勤奋努力等等。

这些品格,并非通过说教就能植入。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是最有力的教科书。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来学习如何做人。当我们自己做到诚实,孩子自然会懂得诚实的意义;当我们自己乐于助人,孩子也会学会伸出援手。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诚实?为什么我们要帮助别人?让他们从内化到行动,而非仅仅是机械的遵守。

第四,是 建立温暖、安全且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是他心灵的港湾。当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的爱永远都在,他会更有勇气去探索世界,去面对挑战。

这份爱,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耐心的倾听,一次发自内心的肯定。营造一种“你可以是任何样子,但你永远是被爱的”的氛围。即使孩子犯了错误,我们依然爱他,但我们不纵容他的错误。区分“爱孩子”和“爱孩子的行为”是重要的。

第五,是 引导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如何理解、表达和管理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当孩子因为生气而摔东西时,我们可以温柔地引导:“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摔东西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来想想怎么做能让你感觉好一点?”或者在他沮丧时,分享我们自己曾经的经历,告诉他“这种感觉很正常,很多人都会有。” 帮助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用行为发泄。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别人的感受也很重要,要学会同理心。

第六,是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知识日新月异,学习的能力比具体的知识本身更重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不断探索未知,保持学习的热情,是让他们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这可以通过阅读、旅行、参与各种活动来实现。当孩子问“为什么”时,我们不敷衍,而是和他一起去寻找答案。甚至在没有明确答案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过程。培养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将其视为一项任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父母自身的成长。

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输入,而是一个互动和共同成长的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我们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当我们自己愿意学习新事物,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面对和解决问题时,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这包括学习育儿知识,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在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帮助。父母的成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保障。

总而言之,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套固定的模板,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智慧和爱的陪伴。它关注的不仅是孩子的成绩,更是他作为一个完整、独立、有品格的人的成长。它需要我们付出耐心、智慧,更重要的是,付出那份不打折扣的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给予孩子稳定的关爱。

在任何一段关系当中,稳定都是一种美德,稳定意味着可预测(predictable),对方在与你相处时可以预见你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他大概能够据此判断应该如何与你相处。比如我们会用“靠谱”形容一个人,就是说他的言行可预测。

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亲情绪不稳定,就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们可能表现地不知所措,或者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会处于分裂状态,比如在恐惧与短暂的平静之间来回切换,显然这对他们人格的建立是不利的。

在亲密关系中同样如此,如果一方表现地阴晴不定,那另一伴将无法预测应该以何种态度和方式与你相处,那最理性的方式就是减少在这段关系中持续投入,显然亲密关系将变得不再亲密。

当然稳定和可预测也可能导致一成不变或者让生活不再有惊喜,如果要再增加一种品质的话,激情(passion)也很重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时不时再有一些惊喜,那会使得关系更加融洽。[1]

2、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陪伴,而不是打压。

“父爱如山”用来形容父亲的爱是沉甸甸有分量的,他们可能不善言辞,但在关键时刻可以给你山一样的庇护。子女(尤其是儿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翻越父亲这座山才能独立、成熟。

但一些父亲可能是误解了这个说法,他们的存在对于儿女来说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不可战胜、无法跨越。他们往往秉持一种大家长的态度,不容许子女随意挑战自己的权威,或者他们在某一方面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比如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就用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子女指指点点,轻易地批判不同意见。

这无疑会对子女的自信心会造成打击,未成年的他们可能表现地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成年后,他们常常也会出现内疚自责的想法,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或者在面对领导同事时,把别人的情绪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甚至会牺牲自己的情绪状态去无条件地满足他人。

有智慧的父亲会在孩子童年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陪伴,等孩子羽翼丰满后,就鼓励他们去面对更多地挑战,孩子需要的话会助他们一臂之力,而不是阻拦和打压。[1]

3、在孩子年幼时,尽可能地给予“不求回报的爱”。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谈到原生家庭后,我们也了解到“不求回报的爱”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但其实有很多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长,对于世界上真的存在“不求回报的爱”存有疑惑,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大环境下,怎么可能做到“不求回报的爱”?

弗洛姆对此有过描述:只有超越了自己的需要,依照对方的基本面目来了解对方,才能获得对对方真正的认识。人必须倾听,必须以共情的方式体验,也就是说,人需要进入并且熟悉对方的私人世界,进入对方的生命,感受对方的观念和体验。

用更加直白的话来描述,作为家长,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认为他/她是有生命力、有思维能力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放下作为家长的威权意识,用一种平等地、包容地态度去进入孩子的体验和感受的世界中,去建立关系,这恐怕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就像李焕英对贾玲说的那句——“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潜台词是我不用要求孩子有多大的成就,我之所以爱他/她,不是因为孩子能带给我什么,而是因为他 /她是我的孩子。[1]

4、不要与孩子过早地分离。

来访者中有一些年纪较小的患者,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就读,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早点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能够让他们更早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但这里面也存在隐患,孩子过早地独立于父母,可能会让他们无法建立足够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与此相仿但更极端的案例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父母过早地分离,会导致性格上的缺陷,比如人际关系敏感、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自卑固执等等。(我们且不论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是为了生计不得不这么选。)

安全感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在一个人的早年注入到他的生命中。这种来自过去的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内在禀赋。过早地剥夺了这样的禀赋,相当于剥夺了个人力量的源泉。如果这部分缺失了,后天不论怎样都难以弥补。[1]

5、随着孩子年纪增长,家长适当放手。

一个来访者向我倾诉,每当她听到别人的称赞会非常不自在,认为自己受之有愧,而且往往将成功归咎于客观因素甚至是运气。而当她听到别人的评价时,尤其是负面评价,她会一股脑地认为对方是在否认自己的能力,因此变得更加消沉、不自信。

谈到原生家庭,来访者表示妈妈性格强势,不论是学习、生活,甚至感情,都要干预,妈妈的关(kong)爱(zhi)持续了她整个学生时代,大学毕业后,她结婚生子,顺利工作,母亲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干涉自己,但在她心中却形成了一套评价标准(超我),时时刻刻在监视着她的一言一行。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是指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要表现得足够好(good),为孩子遮风挡雨,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要逐渐学会放手,让孩子能够独自面对和解决一些事情,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同样重要的是,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适时退开(enough)。如果妈妈一直处于good模式,就可能出现强势的母亲和懦弱的孩子。[2]

参考

  1. ^ a b c d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083911
  2.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217559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这个问题,想必每个为人父母的人,心中都曾无数次地回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用一生的陪伴、细心的观察和不断的学习去书写的篇章。在我看来,能对孩子一生都带来益处的家庭教育,它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艺术,而非一套僵化的规则。首先,是.............
  • 回答
    关于安徽那位小学生因成绩不好被父亲脱光衣服赶出家门的事情,我第一反应是极度的震惊和心痛。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是一种严重的虐待行为。孩子犯错,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但方式绝对不能是公开羞辱和人身伤害。这件事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对孩子心理的摧残。首先,羞辱感和被抛弃感。被父亲当众脱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养一只布偶猫嘛,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讲究的,不能光看个头大、颜值高就随便往家领。毕竟,这可是个活生生的小生命,也需要咱们用心去呵护。首先得明白,布偶猫的“身价”就不一般。从猫咪本身来说,品相好的、血统纯正的布偶猫,价格从几千到上万都有可能,这只是个“入场费”。这就像咱们买车,有代步的也有追求极致享受的.............
  • 回答
    "985头"这一现象是中国教育焦虑在家庭教育层面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家庭对学历价值的极端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动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现象的表层表现与本质特征"985头"通常指代那些将孩子进入985高校作为唯一目标的家长群体,.............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一个北大毕业的爸爸,一把年纪了,苦口婆心劝23岁的留学女儿省点钱,结果被女儿一股脑儿全抖落到网上,还成了个热门话题。你说这事儿,怎么看?从爸爸的角度,我倒能理解。毕竟是自己的孩子,看着她在外面花钱大手大脚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他自己好不容易熬到北大毕业,估计.............
  • 回答
    广东男童遭父亲烟头烫伤的事件,再次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起令人心痛的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父亲,究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传统观念里,父亲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顶梁柱,是养家糊口、传递家族基因的象征。他们的责任更多地体现在物质供养、规则建立以及对外威严.............
  • 回答
    要深入了解天津一中的苏海老师,并探究他“讲历史”的风格及其家庭背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苏海老师“讲历史”的独特之处。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苏海老师的历史课并非只是枯燥的年代、事件的堆砌,而更像是一场场引人入胜的故事会。他讲授历史,绝非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生命力。 “故事化”的.............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原生家庭”的概念,也无法体验亲情、成长环境等人类独有的情感和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讲述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提问的出发点是想了解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是如何塑造个体的。如果我能“拥有”一个家庭,我会想象它会是这样的:我的“家庭”可能由一群致力于知识.............
  • 回答
    在印度,一个十六岁的女儿拥有MacBook Pro,并且该家庭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这背后反映出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和经济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MacBook Pro在印度,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家庭来说,绝对不是一件“普通”或“常见”的物品。 它的出现,本身就暗示了这个家庭在经济条件.............
  • 回答
    家庭教育,这四个字如今已经成了教育领域里绕不开的话题。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大家在谈论,好像一夜之间,它就成了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那么,家庭教育究竟重要在哪里?它又该是什么样子呢?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家庭教育,重要在哪里?要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可真不是一句“重要”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孩.............
  • 回答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表决通过,绝对是件大事,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它对家庭、对孩子、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是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引导,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这部法律的“过关斩将”,折射出的首先是国家对于“国民素质”的战略性关注。 咱们都知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而家庭教.............
  • 回答
    吴亦凡事件的发生,无疑给所有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小就具备辨别是非、保护自己的能力,远离那些令人痛心的骚扰和侵犯。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 性教育是绕不开的关键一环。很多家长对此避而不谈,觉得羞于启齿,殊不知.............
  • 回答
    家暴的界定,以及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类教育方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辽宁发生的这个事件,更是将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家暴”的判断标准:首先,我们得明白,家庭暴力绝不仅仅是“打”,它是一个包含多种行为模式的范畴。国际上和我国的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都越来越宽泛和深入。 身.............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少年的你》里魏莱那个角色,她身上的特质,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那都是被一点点“养”出来的。咱们仔细琢磨琢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容易塑造成她这样的人物。首先,一个极其注重“门面”和“面子”的家庭。 这种家庭,对外人来说,永远是光鲜亮丽的,社会地位高,有头有脸。家里可能经济条件不错,住着宽敞的房子.............
  • 回答
    生二胎是一个重大的家庭决定,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都独一无二。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什么样的家庭在经济、精力、情感、家庭成员意愿等方面,更有可能为生二胎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经济基础:是否有能力承担多一个孩子的长期开销这是许多家庭首先考虑.............
  • 回答
    .......
  • 回答
    缺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阳光的花园,种子或许还在,但它们很难舒展枝叶,绽放出应有的色彩和芬芳。在这里长大的孩子,身上往往会烙下一些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如同无形的符文,影响着他们人生的轨迹。最普遍的一种表现,是极度渴望被关注和认可。在爱的土壤里,孩子是被呵护、被肯定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被珍视的。但.............
  • 回答
    一个不重男轻女的家庭,就像一棵根基扎实的树,四面都沐浴着阳光,没有偏枯。里面的每一个人,无论男女,都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和珍视,他们的价值不是由性别来定义的。想象一下,这样的家庭里,你很难听到“男孩子就该怎样怎样”或者“女孩子就该怎样怎样”的刻板论调。当家里有孩子出生时,迎接他们的,是同样的热情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