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促进法》表决通过,它将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

回答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表决通过,绝对是件大事,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它对家庭、对孩子、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是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引导,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

这部法律的“过关斩将”,折射出的首先是国家对于“国民素质”的战略性关注。 咱们都知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而家庭教育又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石。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这块,更多地是依赖于家长自身的意识和能力。但现实是,很多家长可能因为工作忙碌、自身知识结构、或者社会观念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过度焦虑”、“功利性过强”、“忽视情感连接”等等。这些问题长期下去,不仅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也会阻碍其潜能的发挥,甚至可能对社会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就是国家在战略层面,主动介入,为构建更健康、更有效的家庭教育体系提供法律保障和方向指引。

那么,这部法律具体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首要责任,但并非“单打独斗”:

责任前置,而非“甩锅”: 法律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这话说得很清楚,家长的责任不能推卸。但这绝不是说把所有责任都压给家长,然后学校、社会就置身事外了。相反,法律也强调了国家、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指导作用。这是一种“协同育人”的理念,家长是主导,但有强大的后盾。
具体化的责任内容: 法律会对家长的责任进行一些具体化的描述,比如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品德、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等等。这相当于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家庭教育操作指南”,让他们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二、 强化了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支持和指导作用:

学校不再只是“教育者”,更是“协作者”: 以前,学校更倾向于把家庭教育当作“家长的事”,很少主动去介入和指导。这部法律的出台,会迫使学校改变这种观念。学校将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比如: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课堂、专题讲座、线上课程等,教授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更加畅通和有效的家校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也帮助学校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形成教育合力。
提供个性化指导: 对于一些存在家庭教育困难的家庭,学校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和帮助。
“减负”与“提质”并重: 法律的初衷之一也是为了解决“教育焦虑”。通过学校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可能有助于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减少不必要的“内卷”,让孩子真正地健康成长,而不是被功课压垮。

三、 促进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构建“大教育”格局: 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成长的全景图。这部法律会推动社会各界,包括社区、妇联、共青团、心理咨询机构、公益组织等,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的促进工作中来。
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比如,社区可以组织亲子活动,提供育儿指导;心理咨询机构可以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专业帮助;媒体可以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这些社会力量的加入,会让家庭教育的支持体系更加多元和完善。

四、 提升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告别“凭感觉”的时代: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更多地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道听途说的信息。法律的出台,会强调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比如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注重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等。
反对不良的家庭教育行为: 法律也可能会对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行为进行规制,比如体罚、精神虐待等。虽然这些在之前的一些法律中也有涉及,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点更在于“促进”,在鼓励正确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会对不当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五、 长期来看,对社会文化和发展的影响:

塑造更健康的下一代: 接受了科学、有爱的家庭教育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身心健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些人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法律的导向也会促使家长更加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和情感连接,这不仅对孩子有益,也有助于构建更和谐的家庭关系,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推动教育理念的升级: 随着家庭教育理念的改变,对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改进,也会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我们也要看到可能面临的挑战:

执行层面: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何让这部法律真正落地,如何让基层执行部门有能力、有资源去落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家长接受度: 尽管法律已经通过,但要改变一些家长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真正理解并实践科学的家庭教育,还需要大量的宣传、培训和引导。
资源投入: 法律的实施需要政府和社会在资金、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持续投入,这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也是一个关键。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表决通过,是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标志着我们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部法律的意义在于,它为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提供了法律支撑,将有力地推动整个社会形成更加科学、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虽然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但我相信,随着法律的深入人心和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它必将对中国家庭教育的面貌以及下一代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鸡父母时代,正式来临​。​

全面分析,下面开始:


①单纯的勤劳≠成功重要因素


(注:本文说的鸡娃,是一个网络词汇,意思就是逼孩子996式的努力读书。)

社会结构大致是这样的,不完全正确,只是简化方便理解。

掌握生产资料的叫做统治阶级。

不掌握生产资料的叫做打工人。

国际分工上也是如此,流水线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赚不了几个钱。核心的技术、知识产权,那些最重要的东西,才是利润最大的。

全球大约一半的苹果手机都来自郑州的富士康工厂,富士康的中国人都很勤劳啊,但是为什么勤劳却无法致富?因为你这玩意不稀缺,全世界都不缺搞流水线的,之所以在你这里,不过是因为成本最低而已。

最简单,你去看大街上这么多连锁的便利店,这店员上班都勤勤恳恳的,绝对比老板要努力,为什么老板不勤劳,却可以躺赢?

苹果的核心技术,是掌握在美国人自己手里,你确实做了更多流水线生产,但是分不到什么利润,如果你这边成本过高,人家还不如搬到东南亚去。但是目前之所以大部分制造业产业链还在中国,是因为我们的规模效益,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链,形成了一个生态,在这个生态里面,成本是最优的、创新也是最优的。

以上只是想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努力和赚钱没有一毛钱关系,如果只靠努力就可以成功,那驴子才是世界首富。

所以我看见很多家长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我就觉得你能这么想,就充分说明了你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而且很可能会和你的阶层一样,不会有什么变化。

苹果打败诺基亚,难不成是因为苹果赢在起跑线?能说出不要输在起跑线,就充分暴露了自己在经济学认知的短缺。

英国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然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难不成是因为英国赢在了起跑线?

不是的,是因为人家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苹果之前,所有的手机都是诺基亚这样的老人机,苹果手机可以说彻底颠覆了手机,真正意义上让手机变成了移动的电脑,这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就是说,你在传统手机确实优势很大,但是我并不会在传统手机和你竞争,我直接玩全新的手机模式,一切从零开始,我就是第一。

同理当年的英国也一样,英国文明底蕴毫无疑问是没有中国发达的,但是人家把握住了工业革命,至于英国工业革命为什么成功,原因很复杂,这里不展开了。

我说的意思就是说,人生是很长的,前期输了不重要,关键是“有些时候”得把握住,这里说的“有些时候”,就是时代变革的红利期。

就好像当年学程序员的80后,平均收入都不会太低,比传统行业强多了,因为互联网时代来了,你选择做了程序员,就是把握住了时代大趋势。

总结一下:

1、勤奋虽然重要,但是只勤奋没有用的。不掌握生产资料为“目的”的勤奋,就是一辈子打工。

2、从社会结构上来说,掌握生产资料才能躺赢。(比如你早期入股了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有不少股份,那你肯定能躺赢)。

3、致富的关键不是努力,而是学会选择。选择符合时代大趋势的方向,再以掌握生产资料为“目的”去勤奋,才有意义。


②“知本”比“资本”重要


我看见一堆人在双减以后非常激动,说凭什么不让补课啊,我孩子不能考上名牌大学,不能靠补课+BUFF赢在起跑线,以后孩子怎么走上人生巅峰啊。

我看了实在是绷不住了。

今天我说句得罪人的话,但是并不是空穴来风,你可以回味一下,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咱中国人有一个习惯,总觉得:“只要我们化身拼命三郎一样努力,我就可以成功。”

这是什么牛顿第三定律给证明了的宇宙真理吗?我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成功和单纯的努力没关系,你再努力也总不能比富士康的工人更努力吧?

得学会思考啊!

不愿意“思考”,“活该”内卷。(当然我这句话也是气话)

很多家长,就搞一堆补习班给小孩死磕,小孩是苦不堪言,从小就开始996,慢慢的时间长了,长大以后就躺平了,就不想结婚了。因为他们从父母被得到的认知就是,人生结婚以后,就要花费巨额费用去鸡娃,然后开始卷,一代代人这样重复。

如果你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人生只有一种成功方式,那就是补课死磕做题,然后卷成卷王后金榜题名,再开始生娃,生娃以后重复内卷,而因为军备竞赛原理,内卷只会越来越严重。

请问你会不会想放弃生娃?如果人生只有痛苦,只有一条路,那还活着干什么?

说一个假设类比场景:

一个流水线工厂的工人,在他狭隘的认知中,人生成功路线就是卷成“流水线生产的第一名”,然后升级成为管流水线的管理层,然后再熬资历成为一个领导。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是他认为,没事,我能吃苦,慢慢卷和熬。

然后他老了以后,告诉自己的孩子,你要想成为下一代成功人士,你多努力,也要卷成“流水线生产的第一名”,然后升级成为管流水线的管理层,然后再熬资历成为一个领导。

但是问题,不仅仅你在努力啊,其他工友也在努力的“福报模式中”啊,最后一代代人下来,这个就好像死亡竞赛一样,最后内卷的速度就失控了,让人活的非常累,除了抑郁,什么都没有了。

最后,终于有一代人爆发了,既然人生活着就是内卷,还不如做一个躺平的废物算了,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请问是不是很有道理?

你觉得这个困局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就是我第一段说的,这些人,无论是补课鸡娃的,还是流水线工人这个例子,他们自身对社会的认知都很低,所以他们理解中的“社会上升方法”就这一种方法,而这种上升空间方法,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比如考试成绩好。

比如流水线生产更快。

然后这些对社会整体缺乏认知的普通人,就开始往这些大众熟知的道路上疯狂的堆资源,比如你孩子补一门课,我就补五门课。你做工996努力,他就开启007模式。

这可不就内卷了吗?

是不是非常清晰了?

只要你知道的上升发展路线是大众化的,那么竞争对手肯定就多,你要想脱颖而出就只能更加努力,这是自然规律罢了。


③赛道丰富很重要


那你说怎么解决呢?

其实第一段也写了,就是降维打击。什么意思?我具体分析你看。

如果苹果当年还是做传统手机赛道,最后最好的结局,就是和诺基亚这样的手机,在传统手机赛道里面内卷,最后是越来越辛苦,但是利润越来越薄。

苹果是怎么胜利的?我也说了,就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功搞出了智能手机,开启了手机变成电脑的时代,彻底粉碎了传统手机赛道。

简单来举例,就是很多年轻人,2008年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天才少年张炘炀(他13岁就考上了大学,16岁成为了北工大的硕士研究生),就开始撺掇父母去北京买房。

这是不是典型类似苹果的降维打击模式?

你诺基亚不是在传统手机牛吗?我直接不做传统手机,不就好了?

你普通人不是还在升学中内卷吗?出来还得去找工作,张炘炀直接降维打击,让父母在2008年去北京囤房子,是不是切换赛道,马上化作人生赢家?

到时候你工作多年还就这么点钱,人家身家则以肉眼速度暴涨。

是不是感觉张炘炀不愧是天才少年,居然这么早就意识到一个国家经济腾飞,核心城市区域的房价一定会利好。

很可惜,现实很残酷。

张炘炀2008年给父母提出要马上、立刻去北京买房以后,和父母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爹妈觉得,你想这些没用的宏观经济学有什么用!我只知道大家都说,好好读书才是正道。

随后这个事越闹越大,引起了舆论关注,张炘炀被媒体和网友怒斥三观不正...最终他计划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的计划破产。

多年以后,张炘炀父母泪流满面...算了,不说了。

这倒不是说要你现在去买房,现在房产税都来了,时代早变了。我只是说,在当时的那种特定环境下,张炘炀经过自己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以后,他的看法确实是对的。

而他家如果当年真的北京买房了,是不是就实现了成功路径上的火箭式飞跃?

就是你还在努力跑路的时候,人家已经上了和谐号动车开始狂飙了。

你以为我这是要给你灌输投机的人生思想吗?大错特错。

我的观点恰恰有一点类似张炘炀父母,要好好读书啊。但是我和张炘炀父母的想法也有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不认为好好读书=考大学。

张炘炀为什么能在2008年就意识到北京房价有戏, 你或者你父母却意识不到,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这就是知识的差距。

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说,郑州富士康的工人都很努力啊,可苹果大部分利润都被美国股东拿走了。

不过脑子的努力,就是典型的流水线行为。

资本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你有大量的现金流,你才可以去购买生产资料,简单来说就是有钱才能投资,投资成功以后,就可以靠股份躺赢了。

这个是很多人天天讲的,没什么意思,耳朵都起茧了。

但是有一个事情,往往被人忽略了,那就是知识资本的积累。

什么叫知识资本?就是你这一辈子对社会全面经验的总结,你是可以传授给你的下一代的,这样你的下一代,社会基础就不是零了,而是正在你的肩膀上努力。

这种几代人的社会认知经验叠加以后,就会形成知识的资本,也就是家学。

说的最简单的例子,你不是经济学家,但是你平时很爱看经济内容,对经济是颇有心得的,很多知识点,你是完全搞懂了的。你总结了这么多年以后,就可以传授给你的下一代,这样你的下一代就不会对很多经济学知识是空白了。

还是说一个可视化的例子吧,假设你现在穿越了:

你穿越到了2008年的中国,你说你会不会去省城中心区域买房?那肯定啊,因为买了就是赚到了。

这背后其实就是一个最基础的经济学经验,经济腾飞的国家,房价往往是利好,所已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有腾飞的趋势,你去他首都买房,一般来说几年后都是稳赚不赔的。

比如今年越南首都河内的房价,连续10个季度上涨。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发展中国家,只要经济还在增长,人口肯定会往首都集中,首都房价肯定不会差。

当然这都是很粗浅的认知了。

你之所以现在穿越2008年的中国,知道做什么可以最快致富,就是因为你有了2021年的知识,你把“2021年的知识”带到“2008年的中国”,就产生了知识资本的积累。

你有了知本在去努力以后,致富就非常容易了,一点都不会感觉内卷。

所以我说,我的观点有点类似张炘炀父母,但是不完全一样。

因为大学对人的提升是有限的,如果你要不断的知识资本积累,最终还是要以社会实践为重的。

而积累以后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你得整理成为系统的家学传授给你的孩子,不然你这辈子的积累,就是废的,没有用的,因为你孩子下一代还是从零开始。

懂不懂?

一句话说得好,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

很多家长在指望报个补习班就能提升自己孩子之前,能不能思考一下?你对这个社会有什么认知?

你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给孩子参考?

犹太人之所以全世界致富快,不是因为犹太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的家学传承做的比较好,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老子是怎么忽悠客户的,方法全部传授给了儿子,儿子自然年纪轻轻也就很懂了。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家学?

因为只有建立了家学,才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人生选择,选择多了,自然不会内卷。

自己家里通过几代人积累的家学,提供的人生上升空间渠道,就好像私立医院一样,费用贵,但是效果很好。建立这一套系统不容易,但是让人受益无穷。

通过内卷,通过补习死磕,考一个好的大学,就相当于是公立医院,费用低,但是往往要排队,效果可能也没有昂贵的私立医院那么快和好。

对一个青年人来说,实际上家长才是最重要的起跑线,很多家长一说培养孩子,就只知道补课,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很多家长自己的父母,什么知识资本也没有留给自己吗?等于自己这辈子还是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要重新开始认知社会。

等你孩子长大以后,问你:“爹/妈,我未来咋办啊?”

你也不知道,因为你对社会经济、技术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完全没有任何认知,所以你就只能照搬社会主流的趋势说:“那咱就多努力,我咬咬牙,给你多报几门课,咱多努力卷一下,争取搞的名牌大学就稳了...”

最后,等你孩子工作以后,你很焦急啊,为什么孩子不结婚,也不愿意恋爱啊。

结果你孩子来了句,结什么婚?让我像你当年一样勒紧裤腰带堆教育资源供子女吗?让下一代像我当年一样从小就开始996/007吗?

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觉得没意思?因为内卷到极致,人生就是没意思了。

内卷的本质——成功路径太少——根本原因就是对社会认知不够,不知道有哪些路可以走——根源:缺乏知识的原始积累。

如果普通人家里有知识积累的话,你父母根本不会对社会发展手足无措,只知道让你去一味的补习,而是会告诉你:

“根据我强大的知识储备判断,未来的某一个点上,会有一波新的技术红利在这个领域爆发,建议准备入行这个领域。至于如何学习新领域的知识,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

“这个问题你爷爷当年已经经历过了,去咱家后院的排水管附近,你爷爷已经把“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的笔记”用油纸裹好了,埋在了那里。”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最新要颁布“家庭教育促进法”。

你去看“家庭教育促进法”原文,你读完会发现,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我说的意思。国家的意思就是说,你这代人就别偷懒了,我说的是思想、思考层面的偷懒,你这代还不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学,积累自己家庭的社会认知模型,那如果你有下一代的话,大概率会因为你的偷懒,继续内卷。

一切的碾压,都是源于信息量的差距,你要想打开差距,社会公益教育的能力是有限的,关键是你自己要有这个意识,开始建立这个算法模型,然后通过你和后代的人生经验,不断的迭代。

所谓传承,就是这么回事。

在没有现代理科知识之前,石油并不是财富,而是一堆黑臭的恶心液体。

知识积累以后,石油就不是一堆黑臭的恶心液体了,而是财富。

知识多了,路就多了。

父母的社会认知知识多了,子女的选择就丰富了。

这一切的基础和破局之路,就是要恢复中华民族的家学传统。

所以才在大催生和双减背景下,会突然出台一个“家庭教育促进法”。

甚至要开始进行国家和社会资源的辅助倾斜,帮助大家建立家学,也可以理解为加强对父母的专业培训,把孩子双减落下的给父母补上。

做一个有心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选择是大于努力的。

而能选一个有前途、不内卷的细分红利行业,就非常考验父母的认知功底了,你不努力,谁努力...

双减之后,又来家庭教育促进法,我替现在小学生笑到和感慨:

“2021,攻守易势~”

鸡父母时代,正式来临~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双减政策参考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