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有所谓的“菜市场小学”和重点小学的区分,以及由于学区因素导致所谓的高额学区房都是对于义务教育理念的严重践踏。
如果说高中存在“超级中学”,垄断了优秀生源是因为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中考的升学机制还能够接受,大学里存在三六九等是因为得靠一批精英大学为国家冲击世界一流和科技进步而采取的必要扶持措施也能勉强说得过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有存在这么大的学校间的差异简直就是乱弹琴。既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受教育是强制性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不设升学考试,学龄儿童就近入学,那么其背后的理念就是我们为他们提供的教育也是应该尽量公平,一碗水端平的。否则不同小学初中能接受到的教育质量都有千差万别,还能有什么来弥补那些所谓的“菜小”的学生们天然受到的教育上的损失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极端主张矫枉过正的。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坚持绝对平均主义,让每个小学和初中的规模和拥有的资源都尽量平等,同时废除一切所谓的重点学校的评选和奖励机制。哪怕牺牲所谓的效率也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哪怕因为说国家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没法做饭全国一样。最起码一个市,一个区里面的小学和初中也应该是相同或者水平相当的。不解决这个不平等,无论是学区房,还是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这次上海的事件已经把这个问题给彻底暴露出来了。作为国内最发达的一线城市,尚有高额学区房的重点小学和菜小的严重区分,就更不用提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背后的教育会被拉来多大的差距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是最大的不公,只要这个事实存在,任何诸如改革入学方法,学校减负以及打压学区房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只要存在少数精英小学和初中,必然奇货可居,必然会使得学生和学生,家长和家长之间爆发各式各样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即教育资源的更平等的分配,结果必然会让整个社会因为教育陷入无止尽的内耗之中。
7.19日补充:针对评论区关于绝对平均主义理想化,不现实的统一回复:绝对平均主义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追求,我当然也没有那个权力真的去推行平均主义。但是“取乎于上,得之其中”。没有对于公平的极端追求我们是没法改变明显不公的现状的。通过这种极端的说法个人想要表明的态度是:中国教育在要么搞残酷的考试竞争,要么搞学区房补习班拼爹的这种二元对立极端的状态下必须探索出新的第三条出路出来。
问题不在统筹,只是后面的操刀手弄巧成拙,事情搞太大没法善了了。
先谈谈政策常识。
统筹是资源供少于求的必然结果,每年就这么点名额,报名数量超了怎么办?
上海的解决方法几经变化,最新版大致是这样。
民办大家掷骰子,拼运气,因为民办大多全区招生,不存在对口居民区就学保障,不需要为隔壁的小区担负什么责任,以前靠人为筛选,现在不许,那就拼运气;
公办则不同,公办学校是带有保障性质的,它首先保证的是周边居民小孩的上学权力,这就是学区的由来。
它既不能人为筛选,也不能拼运气,供小于求的结果就是拼房产拼户口拼入户时间,原则上保护的是周边长期居住家庭的权力,对那些投机取巧者是一种限制。
对于知名小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入学三年前甚至更早买入相应房产并迁户,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入学几率,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老静安老长宁部分遗留的只有使用权的房子还会查孩子父母是否出生在这里,嗯,很变态。
这一点全市紧俏的公办小学一贯如此,不是六师附小一家这么玩,也不是今年才开始这么玩,这次教改也没有动公办小学,因为只能这么玩,最多变变学区,多个门牌少个门牌,再大点就得等多片联合画区了,这是后话。
个别家长不明白很正常,太多学生家长是放养型养育,一问三不知,人云亦云,除了知道赚钱小孩从来不管。
85个人集体发声,你说没一个明白政策我是不认同的,揣着明白装糊涂,这就很有意思了。
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呢?
在正常入学名额之外,所有的学校,不管公办民办,都有一个绝对不能公布的名单--条子生。
条子生是学校的附骨之蛆,这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但绝对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讲。
你去问任何一所中上等级的中小学,敢不敢把学生信息脱敏后公布,敢吗?
没有一家敢干这个事情。
全市,只有一家头上长角的小学,民办的,闵行七宝外国语小学,以前老校长在的时候,每年公布入学名单,且把条子生单列,但也只能告诉你数字,再往下也不敢了。
现在老校长被赶走了,这个传统项目大概也废了。
我个人猜测,六师附小这些家长的本意是闹一闹,然后逼学校就范,筹码就是条子生名额。
逻辑是现成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也有过成功的案例,按闹分配是常态。
问题是,85个人好像有点太多了,人多力量大是一回事,可也不能玩过火是吧?
你说要是七八个人闹,学校可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这一下子来85个,已经无关对错了,放你们进来这校长日子还过不过了?只能硬着头皮死抗了,这种时候,谁还敢开口放人?
臣妾实在办不到啊!
在上海凡是诚心想给孩子买学区房的都会考虑落户年限这个问题。我是在孩子十一个月的时候买的,在我手上十一年,今年卖了,下家孩子2岁。也就是在人户一致情况下应预留五年的时间。什么叫房住不炒?刚买了房子就要能用,用完了就卖,算盘打得比谁都精,这种人不翻车谁翻车?有脸发这种文章的,新上海人怎么了,上海人也是这么过来的。想着闹一闹就能有便宜占,还是趁早回老家去,上海不惯这毛病。
大家都这么鄙视所谓的“菜场小学”,而所谓菜小,里面读书的孩子也不是天生就有错的。那么他们的学校被鄙视了该由谁来负责?
上海 关于就读小学的要求排位,是为了防止家长们为了孩子读书,买个房子就占个位。户口房产等等等要求,是为了把机会首先保留给那些坚守这个机会更多年,并且也只押这个机会。不要动不动拿什么买房蜗居的事情来说事儿,入学的孩子们有些祖祖辈辈蜗居了几代,就为了孩子读书。花钱贷款就能解决事情,那不叫公平!
他们有两个选择。调剂到菜小或者调剂到分校。浦东教委一向维稳优先,按落户年限排序,收不下统筹,年年写在招生简章里,年年人户一致全收。学校一般都想尽一切办法。要不然扩班,要不然外校借教室。今年教室实在放不下了,又想全收,就合并了万德做分校。反而给了这批家长闹的理由?
先说猜测:很可能因为某项排名没人家高所以被挤掉了。
这事可以安慰那些想上车学区房但是有心无钱的家长们,看来有钱到能买十万一平的房子也没啥用,毕竟上海是“相对考评”的一线城市,这跟996公司和狼性公司一样,公司并不会因为每个员工都完成工作了就给每个人都发一样多的钱,而是搞“绩效排名”,自然会分出绩效好坏不同档次,给头部绩效的员工多发钱,这些头部员工自然而然的会当初帮忙鼓吹奋斗文化。
可能小城市的人不知道,一线学区房就是这种类似的排名机制,这也是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没办法。那些挤上车的家长也没必要开心,最终孩子也只是进入996公司而已,我自己就在上海上班,周围太多当初上海名小学校出来的了,很多也通过努力去了211985或者欧美名校,最后还是要来埋头奋斗,当然实际工作起来跟那些二本上来的同事无差,不当奋斗笔不跪舔一样没有出头日。
看完后,一点不同情。
上海原住民,菜场小学出身。
站学校!!!
刚才因为我说了上海的入学政策,站学校,知乎就说我违规删我帖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