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卷翻天。
研究生红利指日可待。
本来一个庙里有两个和尚,他们共有二十斤粮食。现在来了十个人来庙里帮忙,还带来了八十斤粮食,在他们的帮助下,庙里井然有序。不过,他们其中有人饭量特别大,有人经常浪费粮食。最终的情况是,两个和尚所能吃到的食物,根本就不到二十斤。
临时想的比喻可能不是很妥当,大抵就是现在的考研就像是用10分的努力去换以前5分的结果。
这几年我国经济GDP这个数字,每年肯定是呈不断增长状态的。从某种程度上,岗位也是每年增长的,但是抵不住这连年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同时还有不少往届的存量待业生,岗位的缺口是个老大难问题。
考研人数暴涨是一个可以预见的事实,同样的,国考,省考的报考人数也会屡创新高。但是,这462万还只是一个“可能”的数字,在教育部正式公布之前,应该还没有盖棺定论。
就像去年,最终报考人数只有377万,并没有稳定的每年增加50万,一开始谣传的数字就和灰灰说的一样,422万。去年也是传的神乎其神,铁定破400万,结果没破。
今年增加50万应该没有问题,之所以21年只增加了30来万,最大的原因就是20考研那年疫情大扩招,吸收了一部分考生,为21考研分担了不少压力。
以前一个岗位的要求可能是本科生,但当竞争加剧之后,现在可能提到研究生门槛。对于应届生也很无奈,你不考研,人家都上研了,可能竞争不过人家;你考上研究生了,三年过后找工作,发现都是研究生,找的岗位比本科的时候肯定好,但可能也就好那么一点。
有一说一,在这提问下,我看到以下这一段话,真是低估了我乎一些_盘侠的功力,我对此只有感恩。不光我,各位毕业生应该也是这样的。
你在读书的同时,国家缓冲就业民生压力。这是双赢结果。
你们只看到考研人数拉满暴涨,你们却看不见国家背后的一片苦心。
说个插曲,今年教培行业倒了之后,我的一个好朋友就在待业备考公务员,当然她也早就有考公念头了。这几年她也赚了点钱,现在是在外面租房备考的。我的建议也是如此,如果你手头有点钱,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差,第一年在家问题不大,但第一次没上,还想全职备考,建议在外租房。
这几年家里蹲备考研究生和公务员之类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你回家不找工作,周围的邻居可不是这么想的,一些亲戚也可能会说,甚至家长也有意见。从某种程度上讲,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男生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压力。
我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猜测,在未来的两年,B站直播考研,考公的人会越来越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两年在B站就经常刷到一堆考研考公的在直播。
最后如果你是今年考研的,恰好刷到这个回答,我希望你静下心来备考,也就最后30来天了,管他报了多少人呢,前面都熬过来了,也不差这几天,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建议:
一、考研政治
肖八已经出来了,考研政治模拟卷选择题刷了多少了,现在还停留在肖秀荣1000题的,是不是要加快点进度了。这个阶段除了把一些帽子题,土地政策,会议弄清楚,时政的选择题也要开始做了。
肖八大题不用看,要背的话,也就背一下马原的一些原理即可。对于考研政治分数要求不高的话,最后两周结合研木易木子的精缩背一下肖四即可。当然,谁说就背肖四考不了高分,很多人就背了肖四,也考到80+了,关键取决于选择题。考研政治只有一个神,那就是肖秀荣!
二、考研英语
英语作文开始准备了吧,自己也应该要形成自己的考研英语模板了。我知道很多人喜欢偷懒,买什么高价高分模板,比如知乎就有一堆这样的“学长学姐”卖模板。但我从不建议直接用那种所谓的高分模板,如果你想考高分又不想考完担惊受怕的话。
英语这阶段,我个人觉得是任务相对最轻的,重头戏就是作文。其他的几个,例如翻译,看看唐静的视频和书,把真题研究一下就可以了。每天单词接着背,阅读练个一两篇就行。
三、考研数学
考研数学模拟卷该刷的还是要刷的,再不济林哥的试卷总要拿来瞧两眼吧,这几年押题卷能几乎原题压中的,李林的命中率最大。当然,数学模拟卷也不是让你指着这帮人押题,因为大概率一道也不中。
有一说一,23考研的同学也可以关注一下知乎的免费课程和资料,有需要的,可以点击领取!考研这场仗,还是早准备早好。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既然看到这里了,就不浪费你时间了,知乎本身就有相应的考研课程与资料。里面有「考研政治思维导图」,「数学公式大全」等哈哈哈,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对于考研其他方面,尤其是考研数学需要深入指导的,或者需要给针对性建议的,如果内容不多的话,可以私信我,我看到会解答的,内容多的话,可以资讯我
考研这场一年一度的大事,结果对于大部分考生肯定是不友好的,就注定了会淘汰一批人。我也考过研,想说希望你们都考上,但是不现实。
浪潮过去,就是不知道,后考研,考公时代,这批人又该何去何从?
还能怎么看,能上岸就上岸,最好别二战!
以后的口袋只会越缩越紧,因为学历贬值就和货币超发一样,终究是有限的。膨胀之后进入滞胀,最后就是学历紧缩。
这是考研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有机遇风险的时代
各位不要忘记,2019年之前,考研人数是每年50个W左右的姿态递增的。这完全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预期结果,10年开始的高校教育扩招,大量高校招生人数拔地而起,其中数不清的民营企业投资的私立附属高校,独立学院数量激增。
4年一拨人的更新频率,让考研每年以50W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很正常。
但圈子就只有这么大,教育部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随便考考就进圈子,怎么办?
人为的控制难度呗!所以你们看到的全国统考科目,比如新传、法硕的专业课难度一年比一年大。
但这个口子在20年被撕开了。
很多人还是不懂得,什么叫风险越高,投资收益越高。
你们只看到考研人数拉满暴涨,你们却看不见国家背后的一片苦心。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疫情中的经济下行背景下,大量民营企业倒闭破产,而今年的K12政策直接给教辅老师暴击,可预见今年涌入的大部分考生是师范生。(各位考师范学校的注意一下,我在这里可以预见,北师大今年师范对口全专业爆炸)而读书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可以极大缓冲现阶段的就业不平衡。这也是为什么,从20年开始的招生简章,2年制硕士越来越少的原因。
你在吃扩招政策红利读书拿学历的同时,国家缓冲就业民生压力。这是双赢结果。
高风险的背后就是高收益,自20年开始,考研事实上会因为教育部给各个高校下放的额外扩招指标变得更简单。
不要觉得人数暴增的背后就卷的厉害。事实上,极大概率是无效内卷(疫情背景下)。
除外超热门专业外,疫情背景考研下辖的大部分专业一定会事实上地进入扩招的情况,尤其是理工科硕士,国家官方背书加扶持力度。
考研人数,明年轻轻松松过个500达不溜没有问题。
所以,奉劝各位,考研能一战上岸就一定要把握住机会;不要说自己今年试一试,你试个屁!一旦全球疫情进入收尾阶段,经济回暖,国家的扩招政策红利期就会立马收紧。更不要忘记高校扩招后的同学们各个都在摩拳擦掌,别二战!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一战成硕!
不然,你就会成为:
长夜漫漫,大疫情背景下,只要经济一天不彻底回暖,考研就一天一天的卷下去。各位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的考生们,抓住机会上岸的同时,各位可以看看知乎考研出品的免费小白偷跑计划,23的考生一定要把握住机会,你要找到合格的引路人,知乎考研就是你合格的引路人!
笨蛋,问题在经济。
2013年至2016年,考研人数一直在170万人左右维持稳定。自2017年开始的6年里,考研人数以平均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至今。
究其原因,就是2015年的涨价去库存。我相信很多人还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吧:增发货币、降低利率、放松信贷、取消限购、棚户区改造。一通组合拳下来,地方政府的债务清理干净了,由央行和房地产带动的天量流动性,导致就业环境出奇的好,工资高,房价涨,傻子才去考研,再不赶紧去大城市落户就来不及了。当时的打灰老哥可不是生化环材的大护法,那是能和计算机相提并论的火热专业,分高着呢。
照这个剧本走下去,30年前日本发生的事毫无疑问会重现在中国,所以以2017年为分界线,人民币相对美元为首的外汇进入了升值周期,房地产也开始「房住不炒」了。从那时开始,从国外买包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受到打击,土木行业受冲击严重,整体就业行情保持着稳中有跌,而房价却一飞冲天。
工资涨幅不明显,竞争越来越激烈,房价却飞到了天上,为了满足自己买房的梦想,就有了那一年50万人的考研人数增长。
这是一种无效内卷。你去考研吧,涨价去库存的蛋糕已经没了,好岗位变少了,但研究生变多了,奖学金和住宿资源就变少了,读了三年研究生也根本看不到啥质的提升。你不去考研吧,连口汤都不剩了,比不考研更糟糕,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就是接受不了本科生的工作待遇,辞职之后来考的研。
至于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在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从美国手里抢科技霸权,我只能说国家的本意绝不是扩招这么多研究生。一个年出生人口仅剩1200万,说不定还略有掺水的国家,每年居然有465万人在考研究生,这科研人口比例也是绝了。高校内部目前也主要是以堆论文为主,至于实验环境和导师对研究生的引导作用,和美国相比还差得很远,随着大批学生的涌入,局部甚至还会越差越远,并不能太指望高附加产业在国家彻底老龄化之前到来。
下一步,就是看国家会不会为了这465万人扩招了,总之各有利弊。如果扩招,则这种无效内卷会愈演愈烈,明年来考研的人一定比今年多。其实现在高校收不了人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宿舍住不下了,一些全日制专硕已经搬到学校外面自己租房了,我不确定国家与学校之间会怎么协调。如果不扩招,很多人会立刻待业,国内可能会像韩国一样,演变成大学生毕业了先在家为了找工作卷一年,包括但不限于考证、学外语、搜集资料、打造形象,甚至为了面试整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