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资本集中与资产价值分化。
这是前段时间的新闻:
我三脚猫日语水平就不逐字翻译了,总之是“东京及周边新建公寓价格超过泡沫期顶点”。
这个バブル,指的是1990年。
这张图更直观:
要知道日本的物价与工资,在过去三十年里几乎持平。
以00年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20年的平均年薪是3.85万美刀,比三十年前仅增长了4%。
我知道世行的数据不算特别靠谱,但为了给你们一个直观感受,我把中日两国的世行CPI数据摆一下(注意看左侧的刻度):
说日本失去了三十年也不过分,因为人家本土真是总体停滞的。
聊房地产绕不开人口,“长期看人口、中期看政策、短期看金融”,by某位被闭麦的老哥。
那简单,看日本:中国一条腿踩进老龄化这个大坑,坑中心里躺着日本。
日本人口90年1.24亿人,去年1.26亿人,总数差距不大;但90年时,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占比是11.9%,20年时是28.4%。
中国现在是11.4%。
至于什么“中低端工业化空间已尽”、“城市化中后期”、“负债率过高”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日本当年都有,且持续至今。
但就是这样的三十年,东京的房价居然又回来了。
大道理也不复杂:麻绳专挑细处断,资本总往肥里钻(后半句是我编的)。
你这里老龄化少子化、本地市场萎缩、增长预期和偿债预期双双转负?
崩溜卖撤,不能走的不动产转成可以走的货币,涌进更大的城市。
而本地的投资和交易总额一旦暴跌,就业、社保、工资水平就跟着一块跌,有点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跟随资本的流动进城。
北海道的道民就天生愿意去东京打拼了?还不是因为留在老家只能扫雪。(只是打个比方,札幌还是不错的)
外地流入的青壮年和资本是大城市的筑底。
大城市永远不跌吗?
不可能。你也看到开头的那张图,东京就暴跌出了一个大坑。
但是东京能起来,而日本很多地方再也没有爬起来过,例如夕张。
谁跟你说要救整盘棋?
很多人抱有一些“过于美好”的预期,在我看来是想象力不足:
不敢想象政府部门负债率超200%,不敢想象更深层次更大规模的“合村并居”,不敢想象部分地区在官方托底下永久横盘、最终整片地区彻底转为不良资产。
受过去普惠式的增长影响太久,不愿面对进一步分化的可能。
但你看一眼日本非三大都市圈地区、看一眼美帝铁锈带,就该反应过来了:任何经济危机下的第一优先,都是保增长能力。
哪怕这个能力是吸血式的、最终要以远方某些区域的全面衰败为代价,也得保。
损不足以奉有余。
日本人口1.26亿,东京都市圈3700万人;韩国人口5200万,首尔都市圈2600万人。
这些庞然大物背后,有一堆本国三四五线城市沦为代价,实质上丧失城市功能,只留下老人和挂在账面上的债务数字。
泡沫就是债务,债务的出清就是一头熊,政策只要确保有一些城市能跑过这头熊就行。
政策不必然体现公平性。
当你选的样本足够小、时间足够短的时候,数据你想捏成什么样就能捏成什么样。
就拿这里面提到的泰安来说,就算是个三线城市吧,2022年第5周(春节期间)住宅成交量是10套,去年同期是112套。看起来没错,的确下降了90%以上。
但泰安第四周(春节前一周)的成交量是202套,春节后一周是281套,跟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也没到90%那么夸张。
如果把数据拉长到1个月,泰安去年1月的住宅成交量是1700多套,今年1月是1200多套,下降了500多套。这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来自于泰山开发区——去年1月泰山开发区卖出了900多套,今年是400多套,整个1月下降的数字全都来自这里。其他的几个城区成交量几乎没有变化,岱岳区甚至还有大幅上涨。
简单点说,泰安的新区建设可能玩砸了。
当然,这不是说三四线城市的房产没有问题,只不过那这种短时间内的数据变化,造一个下跌超九成的标题,说不上是危言耸听吧,但也没啥可参考的地方。否则,按照他这个逻辑,我也完全可以选一个成交量为0的日子,然后说去年这一天成交了10套,今天成交量降成了0。不就是玩震惊体么,搞得谁不会一样。
相对靠谱的房产数据,至少得是以月或者季度为单位进行统计的,并且统计区间也不能就那么三五个城市,因为影响房产成交的不一定是价格,也有可能是各地的房产管理政策、贷款政策等等,只有统计范围扩大到几十个乃至于更多城市的时候,才能说明房产市场的整体变化。至于这种“下跌九成”的数据,当个乐子看个乐呵也就得了。
价值规律一如既往的证明了自己的强大。
政策层面不允许房价下降,很多地方的试探性降价手段或者变相降价手段也一律被驳回,房企经过多次尝试也逐渐发现政策层面对房价“维持稳定”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一些企业搞点打折和送公摊都被约谈,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敢再去触这个霉头了。
既然价值规律无法以价格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自然只能以供需方式表现出来了,这再正常不过了,和价值规律斗,输的永远是人。
另外,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是依靠吸纳周边乡镇县州的人口才逐步升高的,也就是所谓的城市化红利,现在人口不够,红利到头了,房价自然也就绷不住了。
实际上那些被三四线城市吸纳人口的乡镇州县的房价早就绷不住了,像我们这边一个县,房价1700一平,照样没人要,只不过乡镇州县人微言轻,没人在乎。
现在人口问题导致城市化红利进一步集中到一二线城市,那三四线城市就承担了原来由各地乡镇州县承担的生态位,成了一二线城市面前的乡镇州县,一二线城市超大化,三四线城市乡镇化,人口流失和房价绷不住也就顺理成章了。早年乡镇州县人微言轻,现在轮到三四线城市了,三四线城市好歹还有那么一点发言权,自然就引起关注。
就像码农996人人知,机务白夜休无人晓,一个道理。这个世界,连义愤都是趋利避害的。
多说两句,现在一提起房子都说资本如何如何,跟流量密码似的,但实际上城市化红利永远只会向价值洼地集中,这跟资本不资本没关系,就算是当年计划经济年代,一二线城市也照样是享受政策优待的,各种政策资源和经济资源也是向中心城市倾斜的,只有发生了类似于1号命令这样的突发政治事件时,才会搞类似于三线建设这种逆价值规律而动的事情。
永远不要以为遵循价值规律是只有资本才会做的事。
当年打一黑二白经济战争,全国资源也是往上海调,没听说过在莲花乡赤水沟子打经济战的。
我没有理解。重点15城里包括莆田、泰安、淮安这几个城市,是个什么逻辑?
一群人排队打饭,结果打饭阿姨把锅砸了,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排在队列的前面还是后面,你最终都会饿肚子。
只不过排在队列前面的人先看到这一幕,排在队列后面的人后看到而已。
甚至在锅被砸之后一个时间段内,队列后面排队打饭的人还会增加,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
反映到现实层面,任何一个国家,整体房价下跌一定是从低线城市开始的,甚至在低线城市价格堡垒刚开始瓦解的时候,会有部分资金抢逃进入高线城市,在个别高线城市形成一个时间段内的上涨态势,但这注定是昙花一现,最终的资产泡沫破裂一定是全域范围内的。
“即便整体房价出现下跌,也会主要集中于低线城市,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房价会一直涨。“这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关于房价的谬论。
当然,另外两个典型谬论,即“房价即使不再上涨,也不会跌,会长期横盘。”以及“行政力量可以通过限跌令的方式抑制房价下跌。”也会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这三种言论的反智程度一种比一种高,为了排除理性思考中的一些杂音,对这三种观点进行系统驳斥,我认为是很有必要。
任何一个国家的房产价格,不论是否存在泡沫,或者泡沫有多大,都呈现从高线城市到低线城市价格递减的态势,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高线城市由于区位和现有实力的比较优势,对人口和资源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其不动产因此具有较高的投资属性。
而投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其所辐射的整个区域,实际上只有少部分资金来自于真正将肉身迁移到该城市中的人群中。
可以看到,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购房客群中,分别只有36.1%、47.1%、55.8%、22.5%的客户来自省内。而这部分区域外资金中,必定会有很高的比例来自于抛售低线城市的多余房产,再通过增加杠杆,把投资沉淀在高线城市的房产中。
所以说,任何国家,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的房地产市场都不是空中楼阁,他们高企的价格泡沫也要建立在低线城市的房价泡沫之上。
一旦低线城市的房价大幅下跌,也就缺乏足够多的变现资金,从所在区域或者全国范围内涌向中心城市接盘房地产,那么价格随之下跌也就是必然。
所以历史上任何国家的资产泡沫破裂,一定都会是全域范围内的,而不可能是局部的,无非下跌的幅度有些许差别而已。
所以说,只要锅被砸了,你排队排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没有区别,都会饿肚子,崩盘面前,人人平等。
2. 房价即使不再上涨,也不会跌,会长期横盘。
任何投资品,不论是股票、房产、古玩、贵金属还是藏獒,拉长时间线,只会有上涨和下跌两种可能,长期横盘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有没有任何泡沫存在的、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生活必需品会有长时间横盘的可能。
试想,各种信息都告诉你,一个会掏空你六个钱包、透支未来30年收入,并且变现非常困难的资产标的,其价值未来若干年内都只会在一定范围内小幅波动,不会明显上涨,请问你还会买吗?
真到这种情况下,你发现曾经所谓的刚需也无迹可寻了,在房价上涨的周期内,才会有刚需和非刚需的概念被发明出来,在房价下跌周期,只会有聪明人和傻子的对立存在。
3. 行政力量可以通过限跌令的方式抑制房价下跌。
限跌令只能针对新房销售这种可控性比较强的B2C销售场景,而无法针对二手房这种C2C场景。
因为二手房市场一旦形成降价潮+抛售潮,限跌令制造出的冗余部分价格,会轻松被买卖双方以各种私下交易的形式规避掉,而且由于C2C市场具有的海量规模以及不易监管的特征,私下交易是不可能被完全控制的。
绝对意义上的零细菌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监管强度和惩罚力度强如朝鲜,也长期存在外汇和食品黑市,根本无法完全打掉。
不要寄希望于任何形式的拯救者,人要逆天改命,终归还是需要自救。
谣言和谬论终于智者,与大家共勉。
好悲观,燃鹅三四线城市的悲观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先说结论:有价值的不动产依然有市场,而且会稳步上涨,但三四线以及更多十八线城市的房子,显然不属于这个范畴,趋势也不可逆了。
从总量的角度来看,房地产整体行业的增速规模跟总人口增长正相关。总人口多了,对房子总需求数量自然增加。总人口减少,对房子的总需求数量自然减少。净增加人口则代表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边际变化。
这是一种古典的供给-需求、同涨-同跌的思维,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因为房子足够了,就认为房价要大跌,这纯粹是一种整体思维,没有考虑到结构分化。
当经济发展到后半段,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资产之间的分化将会拉大,结构性分化将成为主要特征,很难再出现整体性的大涨或大跌。
比如A股,在15年大牛市结束之后,就很少有整体性大涨大跌(除了18年熊市),都是以结构化的特征出现。
比如白酒,近些年总产量和总销量迅速萎缩,但中高端白酒非常火爆,白酒三巨头谁没扩产?小型白酒企业关门大吉的不要太多,大型白酒企业市场份额上涨,利润多到能顺手帮省里化债的程度。
房子和白酒没有太大区别。实际上在2010年之后就有大量农村房子空置,或者两三层小楼只住了两个老人。但农村房屋过剩并没有影响到12-13年、15-17年的两轮房地产量价齐升。
参考白酒行业的投资逻辑,可以把房子做一个分层:
A 一线核心城市的市区新房——龙头(贵州茅台);
B 一线核心城市的郊区新房和市区老房——一线品牌(五粮液、泸州老窖);
C 二线城市的市区新房——省内龙头(汾酒、洋河、汾酒、郎酒、古井贡);
D 二线城市的郊区新房和市区老房——省内知名(牛栏山、今世缘、老白干);
E 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市区新房——地方品牌(西凤、四特、剑南春、舍得、迎驾);
F 三四五六线城市的郊区新房和市区老房——区域品牌(景芝、杜康、琅玡台);
G 农村房——土酿。
大概估计一下,2010年G就已经过剩,2013年F就已经过剩,2016年的棚改货币化之后E已经过剩,到2021年D可能也已经过剩。
但CBA这三类房子,目前并没有到过剩阶段:一线城市、好地段、高品质,这种房子肯定是稀缺的。实际上,也只有CBA这三类房子,能够称得上是资产,具有长期的抗通胀保值功能,下边的EFG由于城市经济活力不足和新增人口的减少,买房只能算是消费,几乎没有保值功能。
现在之所以会看到越来越多关于三四五六线城市房地产方便的负面新闻,就是出于这个原因。除了少部分肥肠刚的刚需,以及少部分钱烧的没处花的人,置业都要考虑保值增值问题,毕竟谁也不傻。
缩毒圈模式早就开启了,每一轮上行周期都会导致一类房产过剩,从G逐渐推进到F,到E,再到D。CBA将具备长期价值,缩毒圈缩到C这里是不是便会结束无法预测,但B和A一定会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步入稳定增长的后半程。
以后我们谈论房产时,大概率会默认谈论的是CBA类房产。就像国内资本市场谈论白酒时,默认谈论的就是茅五泸,那些已经不行的小酒厂,谁管他是什么洗脚婢。产销量不断下降,白酒市值却不断新高,这个向头部越来越集中的现象将会在很多行业上演。
说明三四线城市已经失去投资价值,而一旦失去投资价值,仅靠本地居民是无法支撑起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的。
同时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如恒大这样在三四线城市有大量土储的地产,其财报账面上的资产有很多是虚的,资不低债的情况将更严重。
其实一些四线城市早就开始20%首付了,提前透支了需求能力,一般人买房还要以来父母的资助,亲朋的借贷来完成首付,明面杠杆加隐形杠杆撬动了房地产在一段时期的繁荣,没有人想过之后的事情。现实就是亲朋间信用越来越弱,父母辈为了子女买房更加拮据,农村的五六十岁还得外出打工,亲朋间违约一部分是主观原因,另一部分则是居民杠杆过高导致的确实没钱还债,一个人的不还债引起另一个人资金的减少,形成链式反应。
那么没买房的年轻人储蓄足够接盘吗?也并不是如此,除了房地产与土地财政困境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经济问题,消费通缩与扩大内需,消费主义专门盯着这类群体,创造身份认同和所谓的奢华感,年轻人越来越难以形成储蓄,甚至发现越来越多的说不上什么原因就负债累累了。
总结起来,透支是该问题的核心,寅吃卯粮表现在方方面面,信贷支撑的经济短期繁荣就会面临此问题,还债的时候压力一并袭来且伴随着链式反应,一些利益相关者把1月的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加解读为大放水,其实更可能的用途是防止以前经济透支下的信贷塌方,允许举新债还旧债,并没有太多的水流出影响房地产和消费端。
寅吃卯粮一些人会在寅时向周围人展示自己各项数据多好,让人们忽略掉未来卯时的潜在风险,以此极高的繁荣证明担心未来是多余的,又引用所谓的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其实早就处于动用信贷扩张的长期了,客观上很多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很多路径依赖的模式也将失效,内债不是债,但你的债是债啊。
我已经说过了,老龄化和少子化会一层一层的击穿你们有些人的所有幻想,包括上海亦是如此,软着陆?不好意思脸着陆。(话说回来,软着陆这个词十来年前就炒过)
几年前关注国内新闻,说中国平均房价已经破万,一百多个城市破万。但凡对社会和现实有一丁点认知就知道,现在全国上下就没有几个地方的房子是本地普通人能负担的,你要买房子得错级来进行,什么叫错级,你要买上海得把武汉房子卖了凑首付。你要在武汉买你得在上海北京工作。你在上海置换,你得把你现在住的卖了上车。县城工作机会少的可怜,两三千的工资,房价却是七八千。北京工作北京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真实情况恐怕没这么乐观,一线上班拿个平均工资你买不起武汉老破小,首付都不够的,三线四线一样买不起,得你父母掏钱)
所以能在武汉工作跑北京买房的人,在2022年,绝对不是一般人,钱怎么来的都未必能说清楚,以人口流动从农村县城到地级市省会的城市化已经结束了,接下来靠一批人凋亡来被动提升。
很多人总喜欢拉日韩下水,动不动什么东亚,什么内卷,也不洗把脸照照镜子,我就不说房贷利率公摊,永久产权这一类细枝末节的事,就一点,房价过万(RMB)在日本可是实打实排到top10的水平,举个例子,日本相当不错的千叶,拥有亚洲次顶级的千叶大学和世界级的迪士尼,房价也不过一万出头
在不考虑救市措施的状况下,财政可能会全面承压。
单从数据层面上讲,这组数据的冲击力还是强的,它直接将不同城市成交数额摆在大家面前的冲击力还是很强的,于是你看到了一线城市百分百的增加率,二线城市打了折,三四线就直接被砍没了。
似乎直接就放烟花了。
但大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毕竟是小样本数据,现实情况肯定没大家看到的这么惨,这个数据报告在最后也对这个结果进行了找补。
趋势毕竟是走出来了的。
按照其它相关统计口径来看,三四线城市春节期间成交量大致下降了3-5成,虽然没有报告里写的5成那么多,但下降趋势还是很明显的。
不同于一二线城市的多渠道财政收入,三四线城市在实际运营中的可选择余地实际是完全没有的,说穿了只能靠卖地维持。
卖地收入最终能靠新房销售来消化,现在新房卖不出去,明年房地产拿地积极性就会下降,跟着的就是财政出现亏空。
大家别看着过去几年房地产商好像赚了个盆满钵满的样子,实际上三四线房地产商在15年那波暴涨之后基本都是勒着裤腰过日子的。
三四线城市不像一二线那样有基本盘做维护,时不时的房价还能跟着涨一涨,它说白乐就是跟着趋势,大趋势涨,房价就跟着跳跳,大趋势不涨,房价就跟着横盘,逻辑清晰地一批。
一二线城市所认同的房地产逻辑在三四线城市完全是展不开的。
你说搞信贷吧,三四线城市居民购买房产的逻辑也跟信贷宽松实际没多大关系,就算是你给到降低首付这些优惠,这套政策在三四线城市也是基本行不通的。
就更别说什么限购政策了,三四线城市能卖出就算不错了,限购政策根本就无从谈起。
现行房地产的优惠政策对于三四线的刺激力度不大,三四线居民对买房的需求说实话从始到终就只有一个,就是买涨不买跌。
房子卖不出,财政跟着就出问题,但地方总归是要收入的。
积极点的例子就是霸州,前些年因为环保关停了钢铁厂,有房地产维系的时候还好点,没有房地产维系立刻就显了行,开始运动式罚款,靠各种行政手段来创收。
营商环境直接就变得糟糕了起来。
但躺平派也好不哪里去,就跟鹤岗一样,财政早就被整垮了,日常就只能靠举债维系,具体操作的时候就是玩躺平了,要不就是想办法仗着上级政府兜底原则去借债维系,另一部分就是靠财政转移来维系。
但财政转移也是有个极限的,你说个别几个地方搞搞财政转移还说的过去,要是全国上下这些三四线城市都亏空都要搞财政转移怎么呢?
就算是再想想法子创收也搞不来这么多钱啊。
反正逻辑就摆在这里,大家看着三四线城市新房成交量下跌,给到的想法肯定就是赶紧抛售,顺带跑路就完事了,但总归是有run不出去人的。
从房地产大局考虑,三四线房产是不能暴雷的,这块资产标的虽然不好,但涉及面太广,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大错,而且大家别看着三四线城市跟一二线城市似乎没啥关系的样子,想想次贷危机的逻辑就好了嘛。
想着三四线城市暴雷,一二线城市风景独好是不存在的。
反过来再看这个数据,坏的一方面就是上述这些了,但好的一面也不是没有,如果大家乐观一点的话,越是房地产想要暴雷的时候,可能越是它最安全的时候。
因为当救市成为唯一选择的时候,短期逻辑是会被改变的。
既要又要也要还要更要是不可能的。
世界上没有新鲜事,看日本,看美国,所有发达国家走过路的,我们都会模仿照搬。
东京郊区的奥多摩町,距离东京市中心约80公里,因为人口流出,老龄化严重。
奥多摩町从几年前开始,就实行了免费送房子的政策,只要年轻人肯来长住,房子免费送。
距离北上广市中心80公里,离市区40公里的大多数郊县,
最多20年,房子都是要白送,求着年轻人去住,去工作交税的。
老龄化对整个社会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固有的思维,社会的风气都要天翻地覆。
一个社会80%的人都是年轻人的时候,这时候年轻人有足够的未来,有六个钱包可以去透支。
等到社会50%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上,30%的人年龄60岁以上,就没有未来可以透支了。
人到了老了,不管是否有意愿,不管多想阶级跨越,不管马云的福报喊得多响亮。
那些50岁,60岁的人,是不可能去996为房价奋斗,努力再贷款30年去接盘。
老龄化的社会,不管是房子,车子,还是古董,黄金,任何的投资品都没有接盘侠的。
日本在20年前就走到了这样的状况。
老龄化一旦开始,社会要整个变成老年社会。
当一个国家步入老龄化,当一个国家30%的人口超过60岁,韭菜年轻人只占30%的时候。
任凭资本家舌灿莲花,用尽办法洗脑。也没法让50岁的劳动者,再去为了福报拼搏30年。
奥多摩町从1994年,也就是25年前,开始实行促进年轻人定居的政策。
对照前段时间,中国大城市的抢人,抢韭菜,让年轻人买房的政策。
中国距离日本20年前的状况非常近,非常近,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
中国的人口和房地产状况,正在沿着日本20年前的路,坚定而持久的走下去。
粗粗算了下
这15个城市
差不多2亿人口
新房成交959套,
同比去年春节下跌42.1%。
还有人煞有介事的分析了几千字,
我想问下,这点样本量,
大家的数理统计都怎么学的?
看看所谓“重点15城”,作为直辖市的北京、天津都没列入,却把莆田、泰安、淮安列入进来,就知道这个抽样城市是有偏颇的,得到的数据自然不能正常应用,看看就行了。
先给你们看看我们那边今年房地产商打出来的口号
鄂西北十八线小县城,这是当地最好的地段了,江景房。最高的时候房价在六千/平,现在叫“重回4时代”,当地一个超市收银员工资在两千出头,商场的导购工资1200,和我同龄的毕业后回家工作的,目前工资在2800-3000。
看看明年回家能不能看到“重回3时代”的口号。
一二线城市早晚也逃不脱一样的命运,诚然有一众巨佬们把核心城市房子当做投资项目来看,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下,普通人才是房价最大的支撑。以现在一线城市房地产过百万亿的存量市值,任何巨佬都不可能一己之力支撑这么大的盘子。
当前低线级城市房价明显已经顶不住了,房价这个财富虹吸链条肯定在萎缩的过程之中,没了“新XX人”6个钱包的输入,靠所谓富人真的能顶住这百万亿的盘子?何况富人之所以把房地产当做投资项目,本质上还是有人出了那部分“投资回报”,这部分回报必然不是富人自己给自己转着玩的,那么是谁支撑起了这部分投资属性?失去这部分回报注入之后,富人还会不会继续把大量资金放在房地产呢?这个答案应该不难得出。
现在的过程只能说是传导链条暂时还没有到核心城市而已。
这就来看看一二线房价支撑是怎么来的,已经这种虹吸会带来什么。
一二线高企的房价,其实相当于变相把三四五线城市老一辈人在最近四十年社会快速变革中积累的财富也吸到一二线城市来。
举个例子,一个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到一线城市来,比如说我。我在提供了劳动力的情况下,买房则需要家里至少支持一下首付。这种情况下我爸妈会把积累的资金以及出售不动产的收益从山东拿到上海来买房子。这样,一个要在山东安家置业的人的钱到了我爸妈这里,然后再通过我在上海的购房的行为转到了上海的大爷大妈们手里,以及我未来30年的一部分收入。
这样子简单说就是,一套一二线的房子的组成就是三四五线本地老一辈人本可以用于本地消费的资金+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劳动力。
一二线城市得到了人才、三四五线城市的积累、以及一大票本地消费市场。
三四五线城市则流失了人才、老一辈人几十年的财富积累、以及本地消费市场以及产业的凋零。
一二线土著获得了无法通过自身劳动力获取的大量财富,实现了财富自由,继续用过置换的形式搅动市场提升资产价格,以期收割更多外来人群未来的收入。
三四五线来一二线打拼的年轻人则是获得了大城市的梦想、形形色色的消费场景以获取精神上的快感,对应的付出了老一辈人的积累以及自己的未来。
祝大家未来都能一切顺利。
再来个房价不能继续拉的原因分析吧,以前写过,直接贴过来吧。
十年前的基本盘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十年前我们还处在依靠基础制造业的人口红利,甚至连中端制造业都没有太多。彼时,我们几乎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能在全球范围拿到领先优势。GDP刚刚超过人口还不过2亿的日本。
彼时,我们距离人口红利+中低端制造业模式的上限还有不少空间。当年本科毕业基本就可以找不错的工作,硕士毕业基本都是很好的去向,以至于博士都没有多少人愿意考,更不存在青椒这个物种。大家都有着明确的向上预期,而且提升的途径清晰可见。考个研究生、考个CPA司考就能立马实打实获得提升,而不是今天考到头拿到满还要去谈各种能力和纷繁复杂的能力特长这种玄学。
此时,由于我们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及完全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超高管理水准确保自身产业能以人类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发展,并且开始触及人口红利+中低端制造业的天花板。人均GDP一万美元,跨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随之而来的便是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
与之对应的是,十年前房价能涨是因为蛋糕还能持续做大,大家都在增加,不涉及存量分配问题。而现在已经开始反复强调做好一二三次分配了。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型期,蛋糕做大的速度肯定没有十年前那么高,存量分配变的重要起来。这个过度阶段都开始调整存量分配了,房价实际价值(去除炒作价值)必然难以继续上涨了。
----------------------我是分割线---------------------
如果对金融、宏观经济、房地产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白菜研究所
如果你想找一份可以持续拿到高收入的工作,可以考虑一下金融。这里有一个金融财会求职交流群,里面有各路金融圈的大神,来听听有经验的过来人是如何处理上述问题的,并且还可以进行招聘信息的共享。希望帮助你理顺思路,更加清晰、客观的面对这些问题。
如果对于CPA和法考有兴趣,可以移步我的知乎文章和回答~
(跳转之前记得点个赞~)
如果对于房地产、宏观有兴趣,可以移步我的知乎文章和回答~
2021 年中国 GDP 突破 11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1%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广东中山,房价15000跌倒5500参考一下,没有人口支撑的城市必然宿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