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回答
电影《我的姐姐》是一部在中国上映后引起广泛讨论和社会共鸣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它以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开头,讲述了20岁的姐姐安然在父母意外去世后,独自面对抚养年幼的弟弟的艰难抉择。影片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在于它深刻地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些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并以一种细腻、写实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下是我对《我的姐姐》的详细评价,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1. 主题的深刻性与现实性: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影片最核心的主题是女性在传统父权社会下的生存困境与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安然作为姐姐,在“长姐如母”的传统观念下,似乎理应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拥有自己梦想(出国留学)的现代女性,她渴望独立、自由的人生。影片巧妙地将这两种力量在她内心的拉扯中展现出来。
“姐姐”这一身份的重量: 影片深刻地探讨了“姐姐”这个身份背后所承载的巨大压力和牺牲。在许多中国家庭中,姐姐往往需要比弟弟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牺牲自己的个人发展来顾全家庭。安然的经历放大了这种普遍性,让许多观众产生共情。
生育观念和社会责任: 影片也触及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安然父母意外生下二胎,给安然本就不轻松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过去一些家庭在生育问题上的考量和潜在的社会压力。
亲情与选择的复杂性: 影片没有给出简单的对错答案,而是展示了亲情之间的羁绊、家庭责任以及个人幸福之间的矛盾。安然爱她的弟弟,但这份爱是否足以让她放弃自己的人生?影片留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2. 人物塑造的立体与真实:

安然(张子枫饰演): 张子枫的表演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她将安然的脆弱、坚韧、迷茫、纠结以及在责任与自我之间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最初的漠然和疏离,到逐渐与弟弟建立情感联系,再到最终的艰难抉择,安然的成长弧线非常动人。她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在困境中挣扎的普通女性。
安子恒(扮演者:金遥辛): 弟弟安子恒的可爱、懂事以及对姐姐的依赖,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安然内心软化的关键。他虽然年幼,但一些童真的眼神和行为却能触动人心,让观众理解安然对他的感情并非全然是负担。
配角群体: 姑妈、姑父、朋友武燕、俄籍男友格拉西姆、甚至包括作为潜在养父母的王审初夫妇,这些配角都各有特色,并从不同角度为安然的抉择提供了信息和影响。姑妈的“过来人”式的劝说,王审初夫妇的温情与现实考量,都共同构成了安然所处的复杂社会环境。

3. 叙事手法与情感表达:

写实主义风格: 影片采用了一种比较写实的手法,没有过度的煽情和戏剧化处理,而是将生活中那些琐碎、真实的情节一一呈现。例如,安然为了钱去拍戏,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些细节都让人物更接地气。
细腻的情感刻画: 影片在情感处理上非常细腻,尤其是安然与弟弟之间关系的转变。从最初的厌烦和躲避,到后来因为弟弟的关心和依赖而产生的温暖,再到最后面对分离的痛苦,这些情感的递进非常自然和动人。
留白与开放式结局: 影片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留有余地,尤其是最终的结局,并没有明确给出安然是否收养了弟弟的答案。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影片的优点:

触及社会痛点,引发广泛讨论: 影片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小众的个体困境,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议题层面,引发了社会对女性权益、家庭责任、生育观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出色的演员表演: 张子枫的演技备受肯定,她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情感核心。
真实的情感触动: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非常触动人心,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对女性困境的关照: 影片是对许多在家庭中承担了不应有责任的女性的一种关照和理解。

5. 影片的局限性(或可探讨之处):

部分情节的煽情处理: 虽然影片总体是写实的,但在一些情节设计上,为了强化戏剧冲突或情感冲击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刻意煽情之嫌,例如一些对白和情境的安排。
关于“弃养”的探讨深度: 影片中关于是否应该“弃养”的讨论,虽然触及了,但可能还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收养家庭的背景、以及对孩子未来更长远的考量。
部分社会环境的刻画: 有些观众认为影片对社会环境(如基层民政部门、法律援助等)的描绘略显单一,现实中可能更加复杂。

总结:

《我的姐姐》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电影,它以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为引,深刻地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女性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真实的叙事、细腻的人物塑造和对社会议题的勇敢触碰。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亲情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女性独立、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寓言。尽管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可能存在讨论空间,但它无疑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触动人心的佳作,也是近年来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它让观众看到了“姐姐”这个身份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情感和艰难抉择,也引发了我们对家庭、责任和个人幸福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高深的影评我写不了,就觉得略微有点失望。晚上想哭就自己跑去看了这个电影,结果哭也哭的不彻底,还觉得这部电影有点莫名其妙。我能理解主人公的心情,但是又觉得她好得不纯粹,冷酷得也不彻底。虽然很压抑却没有上升到能让人精神一振的感觉。相比之下,乐呵呵的看哥斯拉和金刚一起揍基斯拉就爽多了。

user avatar

《我的姐姐》讲述的是一个叫做安然的女孩子,经历面对家变遭遇后,在理想和家庭之间选择的故事。


面对不熟悉的弟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下,一群帮不上忙,甚至帮倒忙的亲戚在不断地将安然往抚养弟弟的方向上推,营造出一副牺牲、奉献的景象。


起初,姐姐是不想抚养弟弟的。


后来,弟弟逐渐展现出了可爱的一面,让姐姐于心不忍,于是姐姐决定抚养弟弟。


之后,弟弟为了让姐姐无后顾之忧去实现梦想,决定自己去被领养。


而在最后,姐姐得知领养家庭要姐姐签一份协议,让姐姐以后不再和弟弟见面,姐姐决定将弟弟带走。


这个故事虽然有一些剧情和逻辑上不太实际的地方,(比如护士会需要倒夜班,而且工作时间长,理论上照顾小孩子时间是不够的,这也是为什么996的社畜很多都需要老人带小孩,因为确实时间不够,照顾不了小孩。)


但是在其亲情表达以及个人悲剧色彩的渲染是非常到位的。其中安然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男轻女现象,被PUA,被性骚扰,甚至追逐个人理想时,大学志愿被父母篡改,无不让人看了为其不平。


安然和姑妈的对话,代表着两代人世界观的更新迭代,也是我国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中,精神世界的一次阵痛。


姑妈为了照顾弟弟放弃了学业,这在传统社会下几乎是一种政治正确,没有人会怀疑。传统的农业社会,如同丛林一样,家里人多,有男丁,才能保证家里人不被外人欺负,男性是作为一个家的武力以及生产工具存在,在农业文明时代,讲道理无用,而农村更多的像是法外之地,家里男性多,才是对家庭的保障。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而安然的这一代,则是中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之后,生产力改变下,思想的剧变。在城镇化的今天,我国进入陌生人社会,男性作为武力抢地盘,防止被外人欺负的功能大幅度削减,做题考试考上大学获得高薪岗位成为了新的生产技能,脑力替代了体力,在这一方面,女性即使是体力不足男性仍然可以竞争,因此因为性别产生的价值创造能力被大大削弱,女性得到了解放,社会分工重新调整。


这两代人的时代背景完全就不一样,而且因为城镇化发展飞快,上一代人也无法了解这一代人的思想。


此外,传统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的工具要求和学校对个人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严重的偏差,这一偏差又恰好发生在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年龄。


传统价值观要求一个人功能性>个性,集体/家庭>个人。

学校的教育要求一个人个性>功能性。


如果你看得有点懵,想一下,小时候学校是不是经常说要求远大理想,大家要当什么科学家宇航员之类的对吧?追求个人目标,梦想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并不是说这种灌输是错的,但是追求个人理想的确是和照顾家庭相违背的。


而进入社会后,工作几年的人就会发现,原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梦想,有的只是为了生存而苟且。老板在强调你作为打工人的工具人属性,对象在盼着你作为经济收益创造者/生儿育女的工具人属性,父母在唠叨你结婚成家好不被左右邻居闲言闲语的工具人属性,过了30岁,你就会发现,你的人生其实并不是为了你而活。


因此,你从来就没有什么机会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一旦遭遇家庭变故,这个年龄只会提前。能够追逐自己梦想理想,其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需要非常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运气。


然而,学校教育经历了资本化之后,会刻意强调个人的理想,为什么呢?你有了动力追逐你的理想,你才会认真学习,认真做题,才会考上好的大学,这样一来,学校才有更多的学生考上本科,可以招到更好的学生和老师,并对那些想要考上好大学“改变”命运的学生家长进行一轮收割,拿天价择校费,补习费。


如果你在学校时就强调个人的工具属性,不要追逐理想,当好螺丝钉,比如一直都在宣传以家庭为重,要为家庭付出、牺牲,如果家里有变故,那么就要放弃理想,照顾家庭,那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而学校也无法利益最大化,这和学校的利益相违背。


所以,目前学生时代的价值观塑造和成人时代的工具人属性是严重割裂的,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分裂,多年前韩寒说过,读书时不要你谈恋爱,毕业后要你马上结婚,这种现象就是其中之一的表现。


然而,更绝望的事情,其实《我的姐姐》里面没有展现出来。


导演不说,我来说。


那就是,如果姐姐去了北京,在那边工作,最终会是工作几年后,因为工作量更大,节奏更快,还买不起房,无法定居而被迫回家,回家后房子已经卖掉,此时她还有没有钱去买成都已经涨价的房子?而且,弟弟也给别人抚养了,再也无法见面,男朋友也分手了,最终自己只能租房,无家可归,真的是家里就只剩自己一个人了。也许安然她家底好,有几套房没事,但是普通家庭的安然呢?她们怎么办?


如果她到了三十岁,发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只是一场泡沫,只是一个幻影,她发现自己为了理想,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得多,这个时候,她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家庭,很沉重。

理想,很昂贵。


选择家庭,也许是妥协,也许是无奈,也许是埋葬自己的未来。但选择理想,你仍然不能保证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

user avatar

虽然没看也没兴趣看,我还是挺喜欢的。

要知道短短几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就有一堆男的睁着两只无辜而天真的瞎眼非得说妈妈选择放弃姐姐救弟弟不是因为重男轻女。

那时候对于房间里的大象,你知我知,但是潜规则是装看不见。

现在终于有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谈到这个了。毕竟大象踩着的受害者有些成了作家,导演,编剧,她们终于鼓足勇气对着身边坦然自若的男男女女(大城市的好女孩)喊了一嗓子:

这里有只大象你们TM的没看到吗?还踩着人呢!!

user avatar

《我的姐姐》,一部实实在在的女拳主义电影。

注意,女拳,不是女权。因为,其反映的并不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女权被践踏、进而产生抗争”的故事。

什么是“无可争议的女权”?

比如:在今天的中国,公开恋情或身材走样的女星在娱乐圈中依然会面临“风险”;单亲妈妈和孕妇在职场中依然受到歧视;30岁前不结婚的女孩依然会被父母亲戚指责;婚后不生育依然会遭婆家白眼;在大学里依然存在油腻的虎狼叫兽;被性骚扰甚至强*后不敢报案害怕被社会非议的现象依然不减;直到现在都并非每一个大型机场/高铁站/商场都配备母婴室……

但在本剧中,显然姐姐对弟弟的抚养排斥,很难划归到无可争议的范畴里,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电影的剧情看似一直徘徊于“重男轻女”的节奏明线上,也很成功地借此捆绑了大多数观影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情绪——但是,有一点它几乎没有交代和打磨:女主拒绝抚养男孩,到底是出于对“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的报复心理,还是面对生存压力的力不从心?

很显然,电影一直在前者的小圈圈里打转,并为此铺排了非常多的辅助情节来渲染烘托。比如医院里保小不保大的闹剧,比如女主姑妈含泪讲述人生经历(还借喻了套娃作为悲剧载体,暗示封建思想代代压迫)。

同时,电影并没有对后者进行太多的描述,仅仅是一带而过,比如医院里同事的官僚特权家庭背景、北京近乎高压的生存成本……这些,恐怕才是现实中真正令女主放弃自己亲生弟弟的最大原因。

正如她自己所言:“我连自己都养不活”,在我看来,这一部分本该成为电影的精髓。

是庞大的社会生存压力和不见天日的阶级压迫感,让一个20岁的女孩亲手撕碎了亲情,而不单单是所谓的“重男轻女”的家庭遗留阴影所导致的人性冷漠。

导演将电影前半段的女主刻画得阴森异常,也正是为了表现出对“家族”这个单元、对“亲戚”这个家族秩序构成者、对“弟弟”这个最后一根稻草的「仇恨」。

然而,制作方完全弄错了「仇恨」的方向,这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遗憾。

是什么,可以穷凶极恶地碾压一切家庭伦理?又是什么,可以让一切情感悯意都不得不让位于柴米油盐和一本房证的现实?

是社会的阶级固化,是生存压力,是私有制,是资本主义。

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性答案,它将家族生生地切割开来,让每一户人家“各扫门前雪”,也让每一个阶级只能游弋于本阶级内进行无休止的内斗——正如这部电影,巧妙地用“重男轻女”的文化问题,压掩了底层难以出头的政治问题。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满脑子都回荡着《共产党宣言》里那句我已经引用摘录过太多遍的话:“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会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一套房子,就可以将一屋子原本由血缘纽带连为一体的家族成员们争得面红耳赤、乃至大打出手,遑论一个孩子肉眼可见的成长成本了(m.weibo.cn/7255302319/4)(m.weibo.cn/7255302319/4),这才是亲戚们对小男孩互相推诿、不敢接纳的缘由。

早于80年代时,“学区分”“就近上学”的概念渐渐出现,这是对1978年《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和1983年《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的指导精神的呼应。

尤为有趣的是,1978年的《方案》中明确提出:“以后要在重点中小学建设长期规划上,形成‘小金字塔’结构……”

步入21世纪,「学区房」横空出世,小金字塔亦陡然形成了,之于影片中的女主而言,将这个事实再进一步放置到她梦想的城市北京之中——2016年时,英国非营利机构“全球城市商业联盟”对全球15个城市做出了一份调查报告,中国首都北京市的房租工资比,排名全球首位,其平均房租是平均工资的1.2倍以上——就更加可以解释她抗拒抚养弟弟的真实内心焦虑,她确实“连自己都养不活”。

社会制度造就的社会现实,可以让一群陌生人变得亲如家人,曾经火红的革命年代里唱的“亲不亲,阶级分”恰哉斯言;而同样是社会制度造就的社会现实,也可以让一大家亲戚变得陌如无故。

在影片里姑妈讲述人生经历的片段中,有一个细节被大多数观众忽略:姑妈口中提到“厂子没了”(大致是这个表述,只看一遍我记不太清),这句话仅仅一嘴带过,旋即又进去了反复对“重男轻女”问题的唠叨中——不过在我眼里,这个“厂子没了”,是相当重要的历史变迁的见证。

看来导演还是比较尊重故事原版的,哪怕只给了一句台词。

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国企解体潮,东北和华北耳熟能详,位于西南的四川亦不可幸免。如赫赫有名的四川锅炉厂,原名东方红机械厂,是国家大三线建设时期的主力军,也在90年代末期遭遇了人为的衰败。

除却片中城市地区国企的覆灭,农村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横空出世,同样在变更着中国的人口格局。

国企消失,工人下岗;公社瓦解,社员遣散。时代,强行地拆解了“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集体主义系统,也将一个本是主人公地位的阶级驱逐出了社会核心地带。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私有制化的社会秩序被建立,而工农群体的共同体被逐步打碎,他们中的许多女性只能渐渐从原本可以贡献一份强大生产力的国营工厂与集体公社中,退回到了原子化的家庭里。

从“社会人”落回“家庭人”,中国女性从90年代末期始,重新扮演起了小农化的家庭妇女角色,也就时隔四十年再度被大家长制的父权夫权体系所笼罩。

被新中国消灭的“重男轻女”思潮,也就与之死灰复燃了。

配合着早在1982年9月就被定为国策的计划生育制度,女性继社会地位遭到剥夺之后,家庭地位又进一步沦陷,为日后的“性别大战”奠定了历史基础。

所以,这部《我的姐姐》我无法给它打高分,它过于舍本逐末。

更让人觉得遗憾的是,电影自己最后都描述了姐弟俩在一系列相处过程中由对峙到拥抱的必然结局,可见所谓的“原生家庭阴影”并非根基性的价值观促成——但是,电影依然只满足于停留在抵制糟粕文化的小圈圈里,自顾自地翩翩起舞……

不论这舞姿有多美,对于追寻历史真实的观众来说,徒显隔靴搔痒了。

毛泽东在青年时就解放妇女有论:“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从政治、法律、教育,以至职业、交际、娱乐、名分,一概和男子分开做两样,退处于社会的暗陬……于今我们也不必替死人多加叹惜,还是研究一个拔本塞源的方法,使今后不再有这样同类的惨事发现为好。”

那么,什么才是“本”和“源”?

毛泽东又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直言:“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

鲁迅笔下“吃人的社会”,这才是一切女性困境的根源。

仅抨击所谓家族内部之“重男轻女”,而不触及社会的阶层压迫,所有的仇恨都只能化作表面的极端一语。

纵使某些时候能够换来些许改变,也不过是既得利益阶层的妥协和怜舍,难以从根上推翻这个吸血的秩序。

所以之所以,我不愿意称《我的姐姐》为女权主义电影,而不过是一部喂饱谋求发泄情绪的田园拳师们的女拳主义电影罢尔。

一群集体被时代伤害和抛弃的人,窝在小家庭的单元里画地为牢地内斗……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那些端坐高台的人在观赏这部充斥着底层冲突的影片时,嘴角会流现怎样满意的邪咲。

微博:-欧洲金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我的姐姐》是一部在中国上映后引起广泛讨论和社会共鸣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它以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开头,讲述了20岁的姐姐安然在父母意外去世后,独自面对抚养年幼的弟弟的艰难抉择。影片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在于它深刻地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些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并以一种细腻、写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以.............
  • 回答
    最近看了电影《我的姐姐》,心里头一直在琢磨。说实话,看完之后有点憋屈,也有点欣慰,但更多的,是对当下社会中女性困境的深刻触动。电影最直观的,就是围绕安然这个角色展开的。她是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为了考研上岸,付出了很多努力,生活也 pretty 紧巴巴的。就在她觉得终于可以为自己活一次的时候,父母意外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如果把《我的姐姐》改成《我的哥哥》,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变成了一个弟弟安宇,而原本的弟弟安子枫变成了姐姐安然,那么这部电影在观众心中的评价很可能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是多方面的。一、关于男性视角下的“牺牲”与“责任”: 普遍认知冲击: 在传统观念中.............
  • 回答
    《我的战争》这部电影,说实话,上映的时候我没太当回事,觉得又是那种歌颂战争、展现英雄主义的老一套。但那天刚好在电视上瞥了一眼,就鬼使神差地看了下去,看完之后,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有几分触动,也有几分膈应。先说说它想讲什么吧。电影以朝鲜战争为背景,但它着力描绘的不是宏大的战略或是伟大的胜利,而是几个年轻.............
  • 回答
    《我的战争》这部电影,说实话,我刚看完的时候,心里是挺复杂的。它试图讲述一段中国现代史上至关重要的事件——抗美援朝战争,但呈现出来的效果,怎么说呢,褒贬不一,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首先,从题材和立意上说,这绝对是个宏大且有意义的题材。用电影这种视听艺术来纪念和反思那场战争,致敬那些“最可爱的人”,这本身.............
  • 回答
    《我的战争》预告片: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激昂初次看到《我的战争》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感和一股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青年人的热血与激情,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战争叙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年轻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预告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场景的真实.............
  • 回答
    《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就像是一桌摆满了各色家常菜的盛宴,有让你回味无穷的经典,也有偶尔冒出来让你眼前一亮的新意,总归是吃得舒服,心里也暖暖的。从整体观感上来说,这部电影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单元剧”的模式,找来了五位风格各异的导演,围绕“家乡”这个主题,讲述了五个或温情、或幽默、.............
  • 回答
    评价吴京在《我和我的父辈》中执导的《乘风》单元,得先聊聊它在整个系列里扮演的角色,以及吴京本人作为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身份带来的化学反应。定位与风格:时代的剪影,个人的奋斗《乘风》这个单元,放在《我和我的父辈》这个群像叙事的大背景下,它承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展现父辈们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年代,如何.............
  • 回答
    《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集合了四位导演各自讲述自己家族故事的单元,其中章子怡导演的《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看之前,我对这个单元充满了好奇,毕竟这是章子怡首次执导长片,她的个人风格和对“父辈”这一主题的理解会如何呈现,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从整体观感上来说,《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 细腻、真实,.............
  • 回答
    《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完了之后心里五味杂陈,有点沉甸甸的,也有些被触动的地方。它不是那种看完会让你拍案叫绝的爆米花大片,也不是那种能让你思考人生哲学的烧脑之作,它更像是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滋润着你心里那些关于亲情、关于传承、关于时代变迁的细微感受。首先,从结构上说,这部电影是分成了几个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我美丽的洗衣店》。说实话,这部片子啊,我看完之后挺琢磨的,它不像那种上来就炸裂的商业大片,也不是那种一看就能猜到结局的浪漫爱情片。它更像是你生活里偶然碰到的一件旧物,一开始觉得普通,越看越品出味道来。电影的英文名叫《My Beautiful Laundrette》,这个名字本身就有.............
  • 回答
    《我自己的爱达荷》:一部游走于破碎与诗意之间的青春注脚提到《我自己的爱达荷》(My Own Private Idaho),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段流畅叙事的观影体验,而是一连串鲜活却又支离破碎的画面,一群在生活边缘挣扎的灵魂,以及那份挥之不去、难以名状的孤独与渴望。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
  • 回答
    《我的个神啊》(PK)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印度电影,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却又极具深度地触及了印度社会最敏感、最核心的话题之一——宗教。要评价这部电影,必须从它的剧情、表演、主题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反响等多个维度去解读。《我的个神啊》的独到之处与评价首先,《我的个神啊》绝不是一部简单的爆米花电影。它以一.............
  • 回答
    一曲生命的赞歌,一次灵魂的叩问——细品《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电影,总像是一坛醇厚的老酒,初尝时或许会有那么一丝烈意,但随着时间的沉淀,那馥郁的香气和深刻的口感便会在舌尖和心头久久回荡。《关于我母亲的一切》(Todo sobre mi madre)便是这样一部让我心生敬畏,又充满温暖的.............
  • 回答
    《我要我们在一起》:一次关于青春、承诺与成长的仓促告白提起《我要我们在一起》,你可能会想起屈楚萧那张带着点桀骜不驯却又眼神执着的脸,以及张婧仪身上那种初恋般的清澈与倔强。这部电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试图描绘一段“我们在一起”的动人誓言,但最终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在时间洪流里,带着些许遗憾和不甘的仓.............
  • 回答
    徐峥在《我不是药神》里的表演,我得说,那真是沉甸甸的,让人看了之后,心里头堵得慌,但又忍不住想为他捏把汗。你想想他演的程勇,一开始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开小小的性保健品店,日子过得不上不下的男人,有点市侩,有点油滑,为了钱什么都肯做。徐峥把这种“小人物”的那种接地气演得太到位了。你看他跟吕受益他们打交.............
  • 回答
    《快把我哥带走》:彭昱畅与张子枫,兄妹情深的真实触感提起《快把我哥带走》,绕不开的,就是彭昱畅饰演的“时分”和张子枫饰演的“时秒”这对兄妹。这部电影能够打动无数观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二人之间那份真实得近乎触手可及的兄妹情。初次搭档便默契十足,将漫画中那种又损又爱、打闹不断却又彼此守护的兄妹日常.............
  • 回答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让人心头涌动,久久不能平静的电影。回想起它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如今想来,这个肯定真是实至名归。这不是那种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剧情,但它带来的情感冲击力,却比许多大制作更为深邃。首先,它的美学呈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意大利一个宁静美好.............
  • 回答
    关于健崔(音乐电台主播)在《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中对许嵩“不懂音乐”的评价以及“建议许嵩少说话”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健崔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电台主播的身份和立场。他在音乐领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节目经验,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审美和评价体系。作为节.............
  • 回答
    深圳卫健委对市民关于“优先安排产妇住院”的回应,以及后续产妇已入院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1. 政府机构的职责与回应的合法性深圳卫健委作为医疗资源的管理部门,其职责包括协调医疗资源、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