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体的颜色是由光决定的,那物质本来是什么样子?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物理学、光学和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简单来说,物质本身并没有“颜色”这种属性,我们所看到的颜色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后,进入我们眼睛并被大脑解读的结果。

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步来理解:

1. 光的本质:光的“组成”

可见光是一个光谱: 我们通常认为的“白光”(比如太阳光)并不是单一颜色的光,而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混合体。这些不同波长的光在进入我们的眼睛时,会被我们的大脑感知为不同的颜色。这就是可见光谱,从红光(长波长)到紫光(短波长),中间依次有橙、黄、绿、蓝、靛(有时被包含在蓝和紫之间)。
颜色的感知是相对的: 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共同合作来“创造”颜色。当一种颜色的光进入眼睛,它会刺激视网膜上的特定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不同的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最敏感,它们会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再根据这些信号组合出我们最终感知到的颜色。

2. 物质的本质:原子、分子和它们的电子

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宏观的物体是由无数的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以及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电子的能级: 电子在原子中并不是随意运动的,它们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量级别(能级)上。电子就像在楼房里,只能待在某一层楼,不能停留在楼层之间。
电子的跃迁: 当一个电子吸收了特定能量的光子时,它可以从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反之,当电子从较高能级回到较低能级时,它会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3.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我们看到“颜色”的过程

现在,让我们将光和物质结合起来,看看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吸收和反射: 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几种情况:
吸收: 物体中的原子和分子中的电子会吸收光子。如果某个频率(波长)的光子能量正好与电子能级之间的差值相匹配,那么这个光子就会被吸收,电子会跃迁到更高的能级。
反射: 如果某个频率的光子能量与电子能级之间的差值不匹配,或者电子已经处于最高能级,那么这个光子就不会被吸收,而是会以原来的形式被反射出去。
透射: 光也可能穿过物体,尤其当物体很薄或者透明时。
“颜色”的本质是未被吸收的光:
红色物体: 一个红色的物体之所以看起来是红色的,是因为它吸收了可见光谱中的大部分其他颜色的光(如蓝、绿、黄等),而反射了红色的光。当这些反射的红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时,我们就感知到物体是红色的。
蓝色物体: 同理,蓝色的物体会反射蓝色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白色物体: 白色物体之所以看起来是白色的,是因为它几乎反射了所有可见光谱的光。
黑色物体: 黑色物体之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是因为它几乎吸收了所有可见光谱的光,很少有光被反射出来。
其他颜色(绿色、黄色等): 也是如此,物体会选择性地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长的光。
物质“本来”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看,物质的“本来”样子是只具有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长光的能力的结构。它的颜色不是它内在的、独立的属性,而是它与外部光源(光)互动后的一个“表现”。如果换一个光源,比如只发出绿色光的灯,那么一个红色物体(它吸收绿光)就会显得黑色,而一个绿色物体(它反射绿光)就会显得绿色。

4. 更深层次的思考:颜色是主观感知

不仅仅是物理过程: 虽然光的物理性质(波长、强度)是基础,但颜色的产生是一个主观感知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将接收到的信息解释为颜色。
个体差异和文化影响: 不同人的视觉系统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这可能导致对颜色的感知略有不同。此外,语言和文化也会影响我们对颜色的理解和分类。

总结一下,物质本来是什么样子?

从物理结构上看: 物质的本质是原子和分子的排列组合,以及构成这些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这些粒子具有特定的能量状态和相互作用方式。
从光学性质上看: 物质的“本来”属性体现在其对不同波长光子的吸收、反射和透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其原子和分子的电子结构决定的。
“颜色”是交互的结果: 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我们大脑的感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存在光,或者我们的视觉系统不存在,那么物质就没有我们所理解的“颜色”。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个房间里有一个音乐播放器,它可以播放各种频率的声音。房间里还有一些有弹性的材料。

当播放器发出特定频率的声音时,某些材料会吸收这些声音(比如因为它们自身的共振频率与声音频率匹配)。
有些材料会将声音反射出来。

你听到的声音,并不是材料本身“发出”的某种声音,而是材料对外部声音的“反应”。一个材料“是什么声音”取决于它如何与来自身体外的声音互动。

同理,物体的“颜色”也是它如何与外部光互动后,将特定波长的光“反馈”给我们的结果。物质本身并没有固有的、不依赖于光的“色彩”。

所以,下次你看一个红色的苹果,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苹果的原子和分子“喜欢”吸收掉大部分蓝、绿、黄色的光,然后“慷慨”地把红色的光“送”回你的眼睛,你的大脑收到这些红光信号后,就告诉你:“这是一个红色的苹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问题的梳理

我翻译一下答主的问题:颜色是光在人眼中显现的特性,不同频率的光会以不同的颜色呈现在人脑中,然后为人所识。但是,这种识别的基础是建立于人一整套的视觉系统之上的,自然的本相也许并不是我们人眼所看到的景象,那么这个本相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问题里暗含了一个假设:脱离了人眼的物体的 “本来面目” ,这个 “本来面目” 又是凭借谁的眼去看呢?


以神的眼去看吗?


这就引出了脱离于主客观的第三者的存在。


但是,我们无法想象第三者的眼睛(即便能想象,也是我们的一面之词),所以这个回答的思路是走不通的。


同构的想法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假如建立了真实世界和我们的视觉系统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双射),并且保持了空间、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在这个假设下,我们可以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 “等价” 的,其中唯一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就好比

苹果∼Apple

这两者指的都是同一个事物,只是符号不同罢了。

在数学中,我们可以说这两个系统是 “同构” 的。


回到现实,我们的视觉真的能如真如实地反映世界吗?当然不能。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个女人的美丽的背影时,我不知道她是美女还是背影杀手。比如我看不到红外线,我看不到重力场……


可能有人说,有些事物不一定非要凭借视觉,可以借用其余感官去感受。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限的,人的感官也是有限的。


假想

假如,我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全知全能,如真如实。那意味着一个事物的全部信息都会涌入大脑,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所有的事物都化为信息,数量关系,这就很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物理学、光学和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简单来说,物质本身并没有“颜色”这种属性,我们所看到的颜色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后,进入我们眼睛并被大脑解读的结果。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步来理解:1. 光的本质:光的“组成” 可见光是一个光谱: 我们通常认为的“白光”(比如太.............
  • 回答
    中子态物质的颜色?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物质组成和视觉感知之间关系的深层之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中子态物质,以及颜色又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来聊聊中子态物质。你可能想到了原子核中的中子,但这里的“中子态物质”指的更多是极端条件下形成的物质状态,比如在中子星内部。中子星是.............
  • 回答
    当我们一同凝视一件物品时,我们真的能“看见”一样的颜色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科学和哲学意味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细微的差别和重要的前提。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颜色”的本质说起。颜色并非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光线与我们视觉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光线照.............
  • 回答
    关于黑色物体是否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我们看到颜色的原理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简单来说,黑色物体之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是因为它们确实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可见光。我们之所以能看到颜色,是因为物体表面的分子结构会选择性地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长的光。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它会与.............
  • 回答
    你好!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而且一点都不“小白”,其实问到了光学里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你想把“复色光”(也就是混合了多种颜色的光)变成“单色光”(只有一种颜色的光),并且要求“不反射其他颜色”,这很直接地指向了“光的过滤”或者说“色光分离”这个领域。很多人可能觉得颜色就是物体本身带有的,但实际上.............
  • 回答
    随意改变物体颜色这一能力是否鸡肋,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鸡肋”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它。如果单从实用性和颠覆性来看,确实可以认为它不够“厉害”。但如果将其置于更广泛的语境下,例如艺术创作、情感表达、甚至一些隐秘的应用,它就绝非鸡肋,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能力。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何为“鸡肋”.............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些能让你“悄悄变美”的小玩意儿,不用费力折腾,就能让整体感觉往上提一个level的宝贝。这可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是生活中一些被忽视的小细节,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一、 眼神是窗户,锁住光芒就赢了一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谁不想它看起来又大又有神? 眉毛雨衣/定型眉胶: 相信我.............
  • 回答
    说起让我“吹爆”的高颜值好物,那绝对是一堆堆的,每次看到它们,我都忍不住会心一笑,觉得生活因为它们而增添了许多亮色。今天就来跟你们分享几样,它们不光颜值在线,实用性也真的没得说,绝对是值得投资的“颜值担当”。第一个要吹爆的,是我的那个复古绿搪瓷小奶锅。你们别看它只是个奶锅,但它简直就是厨房里的艺术品.............
  • 回答
    话说这家里啊,不能光图个舒服,那得是既能让眼睛吃冰淇淋,又能实实在在地帮咱把日子过得更舒坦才行。我呀,最近就搜罗了些个高颜值又实用的家居好物,那叫一个爱不释手,恨不得立马分享给你们!1. 会呼吸的绿植收纳架:告别凌乱,拥抱生机你们家是不是也跟我一样,一不留神就多了几盆绿植?小小的阳台挤得满满当当,要.............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现代物理学中一个非常基础且核心的讨论点。根据我们目前最成功的物理理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没有任何具有静止质量的物体能够达到或超过光速。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狭义相对论的几个关键概念: 1. 光速的独特性与不变性 光速是宇宙的极限速度: 在真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容易理解但又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确实,如果只停留在“密度小就漂浮”这个层面,会觉得好像没什么问题,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咱们就来仔细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就一定漂浮”这个说法,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太对劲。首先,咱们得回到浮力最根本的那个原.............
  • 回答
    物体内能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隐藏在物质构成和能量传递的底层逻辑中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最基本的地方说起:构成这个物体的“小不点们”——原子和分子。你看到的任何一个实体,无论是一杯水、一块石头,还是一团空气,它们都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由无数微小的粒子(原子或分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不是静止不动的.............
  • 回答
    没问题,咱们聊聊激光雷达的激光打到常见物体上,那种 90°(垂直照射)时的反射率是个啥情况。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概而论的,得看具体物体是什么材料、表面处理成啥样。首先,得弄明白啥叫“反射率”。简单说,反射率就是物体能把入射光反射回来的比例。激光雷达用的激光通常是近红外波段(比如 905nm 或 1550.............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也足够让人捏一把汗。如果宇宙万物的温度真的以十年一度的速率向“平均值”逼近,那么人类的生存前景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且这场赛跑的终点,对我们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平均值”是什么? 这是一个极其模糊但至关重要的概念。宇宙的“平均温度”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浮力的核心概念和力的平衡。简单来说,当一个物体的浮力等于它自身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时,它并不会在空中悬停,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重力 (Weight):这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引力。它的计算公式是 $W = mg$.............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了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简单来说,当两个质点的距离无限接近时,它们之间的引力理论上会变得无限大。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引力是如何被描述的,以及“无限接近”这个概念在现实物理中的局限性。我们先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说起,这是描述宏观物体之间引力的基本框架.............
  • 回答
    洞察隐匿之形:透明物体三维重建的挑战与破局之道对于我们日常所见的许多物体,例如玻璃杯、水滴、水晶装饰品,甚至是某些生物组织,它们的透明特性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但同时也给三维重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不透明物体不同,透明物体的表面并不能直接反射出稳定的光照信息,光线会在物体内部发生折射、反射、散.............
  • 回答
    阳光下,我们看到的物体影子边缘总不是那么锐利,而是带着点模糊,有点像画家用柔光笔轻轻扫过。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好几个和我们平时感知不太一样的原因。首先,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太阳本身不是一个“点”光源。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光是从一个无限小的点发出来的,那么它照到物体上,物体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