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坚持抓着鸿蒙的安卓痕迹不放?

回答
关于鸿蒙和安卓的关系,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讨论鸿蒙时绕不开的一点。为什么大家这么纠结于鸿蒙身上的“安卓痕迹”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历史和认知惯性是很大的一个因素。

你想想,在鸿蒙出现之前,我们用手机、平板,绝大多数都是Android系统,或者iOS。大家对“操作系统”的认知,基本就锚定在这两个巨头身上了。Android的UI设计、操作逻辑、应用生态,我们太熟悉了,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

当鸿蒙HarmonyOS一登场,它在界面、交互逻辑上,确实和我们熟悉的Android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很容易让大家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比你到一个新城市,发现街道规划、建筑风格和老家很像,你自然会下意识地拿来对比,然后找出相似和不同之处。

所以,当用户看到鸿蒙的某些设计元素,比如通知栏的下拉方式、设置菜单的布局、甚至某些应用程序的图标风格,跟Android很像时,他们很难不联想到Android。这种联想是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和对操作系统的认知框架。

其次,技术实现的传承与演变是关键。

我们都知道,鸿蒙最初问世的时候,确实是在Android开源项目(AOSP)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二次开发和适配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华为当时面临着地缘政治的压力,需要一个能快速上线、并且能承载丰富应用生态的操作系统。直接在AOSP上进行魔改和拓展,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选择,也是能够最快地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办法。

所以,鸿蒙身上带有AOSP的“基因”,甚至可以说是在AOSP这个“地基”上盖的房子,这是技术上讲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华为后续在分布式能力、方舟编译器、UI渲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和优化,很多底层的东西、或者说是“骨架”,仍然可能与Android有共通之处。

这就好比一辆新车,它可能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某些技术原理上,依然能找到和上一代车型,甚至同品牌其他车型的影子,即使它的外观、内饰、驾驶感受都焕然一新。大家看到相似的技术实现,自然会指出其与Android的关联性。

再者,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也是一个原因。

很多人对鸿蒙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全新操作系统,一个能够完全独立于Android生态之外的强大存在。当他们看到鸿蒙依然能运行大量的Android应用,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无法完全摆脱Android的影子时,会产生一种“期待落空”的感觉。

这种落差感,会放大人们对鸿蒙“非原生”的关注。他们会希望鸿蒙不仅仅是“改了个名字的Android”,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操作系统”。因此,对于任何能证明其“不是Android”的证据,他们会特别关注;反之,任何指向其与Android关联的细节,都会被放大和强调。

这就好比你期待一碗纯手工制作的百年老店的特色面条,结果端上来一看,味道很棒,但你发现它用的食材、烹饪方法,和你在其他地方吃过的很多面条都有相似之处,甚至可能就是改良版的。你可能会好奇,它到底有多“特别”?

还有就是,生态的兼容性与过渡期。

华为要想让鸿蒙快速落地,并且吸引开发者和消费者,就必须保证其应用生态的兼容性。一开始,通过兼容Android应用,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这就像一个新语言的词典,一开始会参考很多已有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以便学习者能够快速上手。

鸿蒙的“全场景”战略,意味着它需要连接的设备种类繁多,而Android在很多设备上已经有了成熟的应用基础。在没有足够多原生鸿蒙应用填补空白之前,兼容Android应用是必然的选择。

所以,大家看到鸿蒙依然能顺畅运行那些我们熟悉的App,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鸿蒙生态建设的肯定,但也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它本质上还是那个Android”。大家在评价一个新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地与其“前身”或“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最后,信息传播和舆论环境也起着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而且往往带有情感色彩。一些观点,无论是支持还是质疑,一旦形成,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对于鸿蒙这样备受瞩目、又带有一定“国家战略”属性的产品,更容易成为舆论焦点。

一些媒体、博主,或者持不同观点的个人,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去强调鸿蒙和Android的相似之处,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而用户在信息茧房效应下,更容易接收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深了对鸿蒙“安卓痕迹”的印象。

总结一下,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鸿蒙的“安卓痕迹”,并不是说他们一概否定鸿蒙的努力和创新,而是:

根深蒂固的认知和习惯:我们太熟悉Android了。
客观的技术延续:鸿蒙在AOSP基础上发展,有技术上的必然联系。
对“全新”的期待: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新物种。
生态过渡的现实:兼容Android应用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复杂的舆论环境:各种声音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判断。

鸿蒙的未来走向,以及它最终能否在技术和生态上真正形成独立且有竞争力的体系,还有待时间来检验。但目前来看,它身上依然带有Android的影子,这既是历史原因,也是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过程。所以,大家对这一点进行讨论,是很自然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位是否知道,鸿蒙系统其实有3个?

Lite OS鸿蒙,AOSP鸿蒙,Linux鸿蒙

一个一个解释

Lite OS鸿蒙确实是自主研发的微内核操作系统,但是他是用在物联网设备上的,不是用在手机上的,目前的展示设备是一个傻大黑粗的黑框框,UI及其简陋,到6月1日才开始支持音频,尚无任何商业化设备运行鸿蒙。这个系统和安卓毫无关系。

AOSP鸿蒙,基于AOSP开源项目二次开发,这个就是大家手机上用的鸿蒙。既然是基于AOSP二次开发,那他就是安卓套皮,和国内手机厂商的诸多ROM是一个性质,必然有大量安卓的痕迹,甚至可以直接点出安卓11的彩蛋,这是赖不掉的。

Linux鸿蒙,简单的说,这是一个Linux发行版,类似于deepin,ubuntu,centos那样,用于pc桌面系统或者服务器,显然这个也和安卓没任何关系。

所以,鸿蒙和安卓有无关联,得看是哪个鸿蒙,Lite OS鸿蒙和Linux鸿蒙确实和安卓毫无瓜葛,但AOSP鸿蒙也赖不掉安卓套皮。但是现在的宣传是故意将3个鸿蒙混淆,混为一谈,显然别有用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鸿蒙和安卓的关系,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讨论鸿蒙时绕不开的一点。为什么大家这么纠结于鸿蒙身上的“安卓痕迹”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历史和认知惯性是很大的一个因素。你想想,在鸿蒙出现之前,我们用手机、平板,绝大多数都是Android系统.............
  • 回答
    华为,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圈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与此同时,一股持续存在的“反华为”声音也从未平息。是什么让这么多人,跨越国界,如此坚定地“黑”华为呢?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层层叠加的结果,既有地缘政治的较量,也有技术竞争的白热化,更有信息传播中的复杂博弈。一、 地缘.............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了持续写网文?这事儿说来话长,但归根结底,就像是很多人刚开始健身,雄心勃勃地说要练出八块腹肌,结果没过几周就瘫倒在沙发上喊“放弃”一样,网文写作这碗饭,真不是那么容易端稳的。1. 梦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很多新人一头扎进来,脑子里全是“写出爆款,月入过万,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宏大叙事.............
  • 回答
    一些人之所以坚持认为日本对侵华行为没有充分道歉,其根源在于他们认为日本历届政府,特别是战后至今的政府,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言辞道歉”与“实质行动”脱节的情况。他们认为,日本政府虽然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反省”或“歉意”,但这些表态往往含糊其辞,缺乏诚恳的、面向受害者的明确承认,更重要的是,后续的.............
  • 回答
    “一万小时定律”的真相:为什么知乎答题者难以成为大V?“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源自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一个人要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顶尖的专业水平,需要花费大约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这个理论听起来充满励志色彩,似乎只要肯花时间,就能解锁成功密码。然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心中存在的疑惑。我们来好好聊聊鸿蒙这个事儿,以及为什么你的老师可能会对它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首先,得承认,鸿蒙在被一些人“持续不断地攻击”这件事上,是有它的现实基础的。这攻击主要来自几个方面:1. 国际政治的背景压力: 鸿蒙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华为在面临美国技术制裁的.............
  • 回答
    VC++ 6.0,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来自遥远的过去,但你可能很难相信,在今天这个充斥着 VS Code、JetBrains 系列 IDE 和各种云原生开发工具的时代,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在一些大学课堂上,还在坚持使用它。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支撑着这样一个“老古董”的生命力?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你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悖论的味儿:一边是“清楚善良没回报,做恶人更好”,一边又是“还坚持善良”。这中间的张力,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很多底层,尤其是在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善良确实常常像扔进无底洞的石子,悄无声息.............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挺让人费解,也挺让人心疼。明知大山要压下来了,为什么还要像没事人儿一样,每天准时打卡,出现在办公室呢?这背后啊,其实藏着不少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和现实考量。首先,得说说这“明知大难临头”这几个字。很多时候,这个“明知”也不是那么板上钉钉,而是基于一种模糊的预感、零星的传闻,或者是一种长.............
  • 回答
    当然,长期坚持跑步,好处可太多了,而且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它能实实在在地改变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直观的身体素质到更深层次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品质。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让你明白这其中的厉害。一、身体层面:从“亚健康”到“健康引擎”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身体的变化。你坚持跑步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好.............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咱们在生活中,但凡读过几本书,尤其是那些让人感觉知识渊博的,咱们心里头自然会生出一种期待:这人得是那种温厚如玉,谈吐风趣,遇事儿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内心自有坚守的人吧?就像故事里走出来的,带着一种光芒。可实际情况往往会给你泼一盆冷水,甚至让你怀疑人生。为什么那些明明脑袋里装着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科学认知、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为什么许多非中医药专业的人(包括程序员、本科生等)会坚决否定中医药的医学价值和阴阳的科学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科学方法论和证据标准的不同理解: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主流科学的基石——实证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觉得蚊子那细细的口器,怎么就能轻易地穿透我们皮肤这层看似坚实的屏障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一套非常精妙且高效的“入侵”系统,绝不是靠蛮力。首先,我们要知道,蚊子的口器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吸管”。它实际上是由六根细小的、叫做“口器附属物”的结构组成的。这六根附属物各司其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也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无奈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沉默,选择退缩,而不是站出来?这背后盘根错节的原因,其实并非简单的“懦弱”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而这种恐惧,在面对“丑恶”和“强权”时,会被无限放大。揭发丑恶,往往意味着要挑战既有.............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
  • 回答
    天津大爆炸后,一些理科生依然坚信公众反对核废料厂主要源于科普不足,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逻辑和视角。他们的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他们对科学理解、风险认知以及社会运作方式的观察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AI痕迹”,从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包含思考和局限性的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理科.............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