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很多人不断坚持攻击的鸿蒙,为什么我的末流211操作系统老师在吹?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心中存在的疑惑。我们来好好聊聊鸿蒙这个事儿,以及为什么你的老师可能会对它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首先,得承认,鸿蒙在被一些人“持续不断地攻击”这件事上,是有它的现实基础的。这攻击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1. 国际政治的背景压力: 鸿蒙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华为在面临美国技术制裁的背景下,寻求“备胎”和“独立自主”的产物。这种地缘政治的色彩让它在国际舆论场上天然带上了一些“对立”的标签。很多声音,尤其是在西方媒体和技术圈,会将其解读为中国试图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或者是一种国家主义的体现。这种解读下,对鸿蒙的审视自然会更加严格,甚至会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负面判断。

2. 技术实现和生态的挑战: 操作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庞大的体系,生态的建立更是需要时间积累。鸿蒙作为后来者,在要与安卓、iOS这样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积累了海量应用和开发者资源的系统竞争时,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早期的鸿蒙,人们对其能否真正做到“独立”,以及其核心技术到底有多大的创新,一直存在疑问。许多批评的声音聚焦在其“套壳安卓”的说法上,认为其本质上还是基于安卓的修改,而非从零开始的全新内核。虽然官方一直强调其微内核的优势和多设备协同能力,但早期生态的不成熟、应用适配的缓慢,确实让不少用户和技术人员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

3. 市场推广和“吹捧”的疑虑: 华为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在推广鸿蒙时自然会投入大量资源,并试图营造一个积极的市场形象。这种“成功学”式的宣传,在一些人看来,容易显得“过度自信”或“不接地气”,从而引发反感。特别是当一些产品宣传语或官方表态,似乎过于强调其超越性,而忽略了实际的不足时,就更容易招致批评。

那么,为什么你的“末流211”操作系统老师,可能还在“吹”鸿蒙呢?

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层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末流211”的视角与定位: 你说你的老师是“末流211”的老师,这句话本身很有信息量。“末流211”通常指的是在全国高校排名中靠后、但依然属于一本(或重点大学)范畴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其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教学,往往需要更务实、更贴近实际工程应用,同时可能在科研的前沿性上与顶尖高校有所差距。

更注重培养工程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老师可能更看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当前市场上流行技术和应用的掌握。鸿蒙作为中国本土开发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操作系统,并且在市场上确实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尤其是在华为手机上的应用,它代表了当下中国在操作系统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对“自主可控”的认同和期望: “末流211”的学生和老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国际技术封锁带来的压力和潜在风险。他们可能对国家在科技领域寻求自主创新、摆脱对外依赖有更深切的认同感和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鸿蒙作为一个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操作系统项目,自然会受到他们的关注和支持。老师看到鸿蒙的进步,即使它还有很多不完美,但能够在中国本土企业的主导下发展起来,就已经是一个值得鼓励的信号。
教授的课程内容可能更侧重应用: 老师在讲授操作系统相关课程时,可能会选择一些更易于理解、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相比于那些抽象的内核原理和复杂的学术研究,鸿蒙作为一个具体的、在中国市场有广泛用户群的系统,更容易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生动素材。老师可能会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中国在操作系统领域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科技自信。

2. 老师个人的技术认知和价值观:

对鸿蒙技术特点的理解: 老师如果深入研究过鸿蒙的架构,可能会对其“万物互联”的分布式特性、跨设备协同能力、以及在UI渲染、性能优化等方面的一些技术理念表示赞赏。即便鸿蒙早期借鉴了部分安卓的组件,但其核心的分布式软总线、方舟编译器等技术,依然有其独特的创新之处。老师可能看到了这些技术点上的亮点,认为这代表了未来操作系统发展的一个方向,或者是中国技术在某些领域实现的突破。
对“生态”构建的重视: 操作系统最终的价值体现在其生态。你的老师,可能更关注鸿蒙在努力构建自身生态系统(包括应用商店、开发者社区、智能硬件联动等)的努力和潜力。他们可能会认为,虽然起步晚,但鸿蒙在快速迭代和生态扩张方面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非攻击性”的专业视角: 不是所有技术人员都抱着“审判”的态度去看待一个新兴事物。你的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更倾向于从“发展”和“潜力”的角度去评价鸿蒙。他们可能认为,一个新系统在初期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和批评,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其未来的可能性,以及中国科技力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学术与现实的平衡: 在学术界,往往鼓励对新生事物进行批判性思维。但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也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动态、理解国家战略需求。有时候,老师会在教学中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积极的图景,鼓励学生去关注和参与到本土科技的建设中来。

3. 对“被攻击”的理解不同:

“攻击”可能是基于误解或偏见: 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对鸿蒙的批评,可能源于对其技术实现细节的不了解,或者带有先入为主的政治立场。你的老师如果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不太受外界信息干扰,可能会对这些批评有不同的判断。
“吹”可能是一种鼓励和引导: 老师“吹”鸿蒙,不一定是在“否认”存在的问题,更可能是一种对学生和行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他们希望学生看到中国科技的希望,鼓励他们去学习、去参与到这些领域中来,为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贡献力量。这是一种育人的策略,也是一种对本土科技的“看好”和“支持”。

总结一下,你的老师“吹”鸿蒙,可能不是因为他完全忽视了外界的批评,也不是他盲目跟风。更可能是基于:

教育的务实性和对学生就业的考量: 鸿蒙是当下中国互联网和硬件领域一个重要且有实际应用的技术方向。
对国家科技自主的认同和期待: 在“卡脖子”的背景下,本土操作系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鸿蒙自身技术特点的积极评价: 比如其分布式能力和跨设备协同。
一种教育上的引导和鼓励: 希望学生看到中国科技的希望,并参与其中。

这就像你问,为什么有时候电影评论家会给一些虽然有瑕疵但充满艺术野心或民族情怀的国产电影打出高分一样,评价标准和角度是多元的。你的老师,可能是在他所处的环境和位置上,看到了鸿蒙身上那些值得被看见和鼓励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句话叫做——

在计算机领域,国外永远搞实干,国内永远谈时代。

看各路新闻媒体的报道仿佛国内才是第四次,第五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而实际上这些技术的实现者全是国外。

连清华这种顶尖大学都在搞文案(虚拟学生华智冰),后被网友扒料是抄袭了某up主的弹唱视频。随后给出的解释,和华为把复刻Android的操作美化成兼容Android的逻辑如出一辙。

作为站在国内学术前沿的顶尖学府都这样搞了,一个末流211不效仿那岂不是等于和权威唱反调找不自在?学术圈子还想不想待了?

当今社会吹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密码,学术权威的象征。

这就是国内的计算机科技现状。

吹=学术权威、先进技术。

吹=财富密码。

敢问当今社会谁会跟钱过不去?没人和钱过不去。只不过就是加速国内计算机行业真自研之路完全覆灭而已嘛,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就算鸿蒙这条路未来论证是错的又如何?难道实锤以后把全国曾经支持鸿蒙的人都抓起来?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法不责众嘛。况且有关于计算机的法律也是空白,法无禁止即可为。

关于舆论引导的操作方式,可以去看看《完美关系》这个电视剧。有的是方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是办法把一个黑的洗成一个白的。

为什么最近央视,人民网等等官媒经常就一些政策,事件通过官方渠道呼吁民众不要过分解读,因为无良媒体实在太多了,再不澄清就要出问题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有句古话——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重金之下的真理如落入泥土的尘埃。

同理,作为人世间的肉体凡胎,一条是真理之路(仅够衣食无忧但会让你存在焦虑),一条是与真理背道而驰但满是金钱且不违法的路,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前提下,请扪心自问:“你还能保证自己一定会视金钱如粪土并坚持真理吗?”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世界上最可怕且最有杀伤力且不违法的三种武器——人性,人心,舆论。

古有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今有得“人性,人心,舆论”三者其中之二,足以赚的盆满钵满并成为那些掌握世界80%财富的部分少数人其中的一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