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那个时代一个巨大的震惊,但对于西欧来说,救援的缺席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一系列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个单一的原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西欧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状况。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西欧内部的四分五裂与相互牵制。到15世纪中叶,曾经统一于罗马帝国之下的欧洲早已是碎片化的政治版图。各国之间,尤其是主要的几大王国,如英格兰、法兰西、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意大利的城邦,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竞争。

英法百年战争的余波: 虽然百年战争在1453年之前已经基本结束,但其留下的创伤和积怨依然存在。英格兰刚刚经历内乱(玫瑰战争的开端),无力也无意顾及遥远的东方事务。法兰西则刚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国内重建尚且捉襟见肘,更没有余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远征。两国都忙于巩固自身统治和内部事务。

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 皇帝虽然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头衔,但其权力在各个诸侯手中被极大削弱,无法有效地调动帝国境内的资源。帝国内部同样充斥着小规模的冲突和权力斗争,无法形成统一的对拜占庭的援助力量。

意大利城邦的利益冲突: 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两个海洋强国是当时与拜占庭联系最紧密的欧洲国家。它们在东方的贸易利益巨大,对君士坦丁堡的命运有着切身关系。然而,这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异常激烈,甚至在关键时刻会为了争夺商业优势而互相掣肘,而不是优先考虑对拜占庭的共同救援。例如,在穆罕默德二世围攻君士坦丁堡期间,威尼斯确实派出了一支舰队,但规模有限,并且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保护自身在爱琴海的利益,而非纯粹的基督教团结。

其次,宗教上的裂痕与信任缺失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自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以来,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与天主教的西欧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宗教隔阂。

宗教统一的努力与失败: 为了争取西欧的军事援助,拜占庭皇帝曾多次尝试与罗马教廷达成宗教上的妥协,甚至在一些宗教会议上宣布接受罗马教廷的领导权(例如1439年的佛罗伦萨会议)。然而,这些妥协在拜占庭国内遭到了普遍的反对,尤其是东正教的神职人员和民众。许多人宁愿被奥斯曼人统治,也不愿屈服于罗马教廷。这种宗教上的分裂使得西欧许多君主和民众对拜占庭的“虔诚度”持怀疑态度,救援行动缺乏广泛的宗教认同感和号召力。

教皇的号召力减弱: 尽管教皇作为天主教世界的精神领袖,曾试图号召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救援君士坦丁堡,但他的号召力已不如以往。教皇的权威受到各国君主和教会内部腐败等问题的挑战,难以像过去那样集结起声势浩大的十字军。而且,一些教皇自身也可能受到政治利益的驱动,将救援君士坦丁堡视为一种可以用来获取政治筹码的工具。

第三,经济因素和地理距离也不容忽视。

昂贵的战争成本: 远征君士坦丁堡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这对于本就面临财政困难的西欧各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尤其是在没有明确的直接经济回报的情况下,各国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国内事务或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竞争。

漫长的补给线: 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遥远,且位于奥斯曼帝国的腹地。救援舰队需要穿越狭窄的达达尼尔海峡,这将直接面对奥斯曼的炮火和海军的拦截。漫长的补给线和艰难的地理条件使得救援行动的后勤保障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第四,对奥斯曼帝国力量的低估与战略判断失误。

低估奥斯曼的实力: 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不断扩张,但许多西欧人可能低估了其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所展现出的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穆罕默德二世使用了巨型火炮,这是当时欧洲鲜有或未能有效应对的武器。

优先考虑其他威胁: 一些国家可能认为,奥斯曼帝国向西欧的扩张威胁更为直接,因此将注意力放在应对近在咫尺的威胁上,而不是远方的君士坦丁堡。或者,它们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并不会立刻对西欧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

最后,还有一些实际的军事与政治的考量。

海军力量的不足: 尽管威尼斯和热那亚拥有强大的海军,但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陆军相比,欧洲的整体海军力量在面对奥斯曼帝国时不占绝对优势。尤其是需要突破奥斯曼的海上封锁时,难度极大。

内部的政治阴谋和观望: 在一些国家内部,可能存在着不同派别的声音。一些人可能认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会削弱天主教会的势力,从而对某些欧洲统治者有利;也有人可能在观望,希望从奥斯曼帝国的胜利中渔利,或者在潜在的冲突中占据有利位置。

总而言之,1453年西欧未能大规模救援君士坦丁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政治上的分裂,宗教上的隔阂,经济上的顾虑,对对手力量的误判,以及复杂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共同铸就了这座千年古都的悲剧。这并非是冷酷无情,而是那个时代欧洲各政权在生存和发展逻辑下的艰难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应该说是没有救援,援军存在,但是在路上,而且人数不多(匈雅提对穆罕默德二世也发出过一次口头威胁:宣布他和穆罕默德二世之间的和平协议失效)。

所以问题应该重新定向为:为什么没有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达成解救君士坦丁堡的目的。

首先,宗教问题方面,事实上,从14th开始帝国就已经为了求援在宗教问题上面做出让步了,君十一的祖父约翰五世于1369年10月17日在罗马圣智医院宣布皈依公教;1440前后的弗洛伦萨大公会议上帝国方面则已经同意了教会合一;那么为了维持合一的话教宗反而更有充分的理由去组织援军。相反,莫斯科方面因为帝国向教宗低头与君堡方面决裂了一百多年。所以宗教问题不是西面的援军少的原因,而是其他正教国家不援救的原因(当然其他正教国家此时不是离得远(毛子)就是自己也自身难保(瓦拉几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

其次,是西边诸国对于东帝国的敌意么,似乎也不是。主要矛盾依然是西边诸国与奥斯曼之间的矛盾,无论是信仰还是现实利益(尤其是匈牙利这些扛线的,笑),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所以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援军呢,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被打疼了。

且不论远一点的尼科波利斯之战,就在1428-1448年间穆拉德二世先后粉碎了数次来自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瓦拉吉亚,波西米亚,教宗组织的西欧志愿军等方的攻击,其中包括规模最大的1444年的瓦尔纳十字军和之后1448年第二次科索沃战役匈牙利方死伤近两万的灾难性失败。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失败,让其他基督教国家很难有信心在奥斯曼身上讨到便宜。没有人会参与一场看不到希望的军事行动,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如果奥斯曼没有陷入困局,自然很难指望西欧有大规模的援军咯。

(另外,奥斯曼进攻君堡的计划其实也策划了一年多,从1452年初就在修筑工事进行军事准备了)

这也是我写下面这个回答的出发点之一:

lbq:如何评价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user avatar

西欧各国当时都自顾不暇呢。

英法两国刚打完百年战争,如果把一场战争比作一次啪啪啪的话,那约翰牛和高卢鸡两个好基友等于是刚刚在一夜之间打了2,30炮,你说他们还有精力出去帮人打架吗?

神罗各公国当时在自个对掐个没完,皇室更惨,腓特烈三世刚被匈牙利揍地屁滚尿流,连首都都一度丢失,腾不出手。

西班牙当时正值收复失地运动最后阶段,马拉松冲刺的时候谁能分心?

匈牙利和波兰在1444年刚惨败了一次。元气还没完全恢复。

热那亚和威尼斯忙着互相打架,而且他们觉得拜占庭无药可救了,再往里面扔钱等于丢无底洞里。这两家都是商业帝国,目光非常短浅。奥斯曼虽然是敌人,却是个冉冉升起的新兴帝国,大有生意可做,而拜占庭连皇帝的银餐具都凑不齐,你觉得哪个商人会给这样的客户投资?热那亚的殖民地加拉塔当时更是大发希腊国难财,粮食军火两头卖,赚的盆盈钵满,有生意不做亲自下场子打架?脑子坏了吧?

但最后他们还是各援助了几百人,算是两头下注吧。

说到底,穆罕默德二世当年面临的时机是历代伊斯兰政权中最好的,好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机会,他抓住了。只能说拜占庭气数已尽。

————————————3月31日补充分割线——————————————

确切地说,现在的民族主义至上是工业化后,大家吃饱了精力过剩折腾出来的东西。
拿现代人的思维去套生存艰难的古代人思维,是很愚蠢的。
就算在宗教狂热至上的十字军时代,苏丹帮着十字军打绿教同胞,十字军勾结绿教政权拆基督教教友的事一点也不少见,没仗打时基督徒绿教徒互相到对方家里当雇佣军的例子更是俯拾皆是。
在生存和利益面前,什么民族宗教情感都是个屁。
整理完1453战役资料后,我曾作了个很蛋疼的统计。看了后应该就不会有人对西欧援助不力有啥疑问。
“然而,事实上正是基督徒在围攻这座城市,也正是他们将军事艺术教授给土耳其人,如果不是他们的话还能有谁?”——————BY 战役亲历者,希俄斯大主教莱昂纳德
“我亲眼看到,土耳其人中夹杂着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匈牙利人,以及所有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人员,他们和突厥人一道猛攻城墙!”——————又BY 希俄斯大主教莱昂纳德
拜占庭皇帝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才勉强凑了3000外援
苏丹一声令下,3万基督徒群起响应,一齐为把圣索菲亚大教堂顶上的十字架变成星月标志抛头颅洒热血……
再来回顾下双方的作战序列:
作出攻打君堡决定并带兵攻城的是半个意大利人(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
全力进攻海墙的是个保加利亚人(奥斯曼海军统帅巴尔塔奥卢),
炸开陆墙的是个匈牙利人(奥斯曼炮兵技术总监乌尔班)
挖君堡墙脚的是一群德国人(不知名土军工兵组)
砍下君11脑袋的是个塞尔维亚人(无名土军士兵)
当土军犹豫是否要撤退的时候,力主继续攻城,导致城市最终陷落的是个希腊人(查卡诺斯塔帕夏)
大军中唯一一个千方百计维护拜占庭,甚至不惜给拜占庭泄露情报的,却是个土生土长的土耳其人。(大维齐哈利里帕夏)
让我们最后重温下上面那句话:在生存和利益面前,什么民族宗教情感都是个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那个时代一个巨大的震惊,但对于西欧来说,救援的缺席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一系列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个单一的原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西欧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状况。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西欧内部的四分五裂与相互牵制。到15世纪中叶,曾经统一.............
  • 回答
    公元1453年之所以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中世纪的终结,并非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巨变,而是因为它标志着几个重要趋势的汇聚点,这些趋势共同推动了欧洲社会从一个时代步入另一个时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中世纪是什么样的。中世纪通常指的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开始(大约.............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拜占庭确实没有像往常一样广泛且有效地使用他们的秘密武器——希腊火。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技术层面的衰退,也有战略层面的局限,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希腊火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液态燃烧剂,在水下也能燃烧,并.............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节点,仿佛巨石投入湖面,激荡起层层涟漪,从此改变了历史的流向。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便是这样一颗沉重的石头,它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终结,更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欧洲中世纪的落幕,为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拉开了序幕。要理解为何这一事件具有如此重大的象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中一些充满情感的转折点。我们都知道,“精罗落泪”通常指的是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那个令无数人扼腕叹息的时刻。那么,如果是“精土”,他们会在什么时候感到心痛欲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精土”指的是什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戏谑和亲切的色彩,让人联想到对某种.............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与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这两场历史巨变无疑都深刻地改变了各自区域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要论哪一个更甚,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而非简单地贴标签。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罗马的终结与东西方的裂痕君士坦丁堡,这座横跨欧亚大陆、扼守黑海与地中海咽喉的城市,自罗马帝国晚.............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对曾经辉煌的罗马贵族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影响深远且复杂。那些世代居住在这座被誉为“世界之都”的贵族们,他们的命运在奥斯曼帝国的战锤落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 失去土地与权力的直接打击:在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前,虽然拜占庭帝国早已不复往昔的鼎盛,但其贵族阶层在.............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战役是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关键性事件,它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以及奥斯曼帝国崛起为亚洲和欧洲的超级大国。虽然这场战役以奥斯曼的最终胜利告终,但胜利并非没有代价。关于奥斯曼军队在这次战役中的具体伤亡数字,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和记载存在一定的出入,而且由于当时的统计方法和保存记录的局限性,.............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无疑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长达千年的辉煌历史的终结,但要说希腊半岛上残存的东罗马残部就此彻底失去了翻盘的可能,事情却要复杂得多,也并非绝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残部”的概念。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意味着帝国中央的权力结构彻底瓦解。但即便是在此之前,东罗马帝国也已经是一个日.............
  • 回答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这位以征服君士坦丁堡名垂史册的奥斯曼帝国的伟大战士,在其漫长的统治生涯中,并非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如攻克拜占庭首都那般一帆风顺。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直到1481年他去世,穆罕默德二世确实遭遇过一些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可以说成是“败仗”的战役。要详细列举这些“败仗”并尽量避免A.............
  • 回答
    公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这座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的千年心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来自东方的奥斯曼帝国如同一片吞噬一切的洪流,将他们的雄师铁骑和精良火炮对准了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充满想象但又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给守卫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一门,或者说,能够发挥其全部潜力的.............
  • 回答
    国家灭亡前“转进”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历史极端情况下,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复杂性的问题。你提到的1453年拜占庭化身海盗并迁徙到爱尔兰、冰岛或非洲延续政权,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设想。要详细分析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1. 拜占庭帝国灭亡前的状况(1453年): 军事实力衰.............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仅仅是拜占庭帝国的终结,更是古老罗马帝国辉煌的最后挽歌。当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骑着战马踏入圣索菲亚大教堂时,帕列奥列格王朝,这个统治拜占庭近两个世纪的家族,其政治命运也就此画上了句号。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家族的血脉并未因此戛然而止,而是以一种更加低调、分.............
  • 回答
    当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陷落,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绵延千年的伟大文明的最后余晖,终于熄灭。然而,如果我们将历史的轨迹稍作拨动,想象一下,在奥斯曼帝国铁蹄踏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钟声响起之前,或者之后不久,其他罗马的残余势力,比如仍在意大利半岛上拥有影响力的一些城邦、或者像特拉比松帝国那样勉强支撑.............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有个小小的误会。普遍认为灭亡的不是“罗马”,而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更熟悉的“拜占庭帝国”,而它灭亡的时间是1453年。而我们通常说的那个“罗马”,比如凯撒、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那个古罗马共和国和后来的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要早得多,差不多是公元476年。所以,如果.............
  • 回答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巍峨,却已是风雨飘摇。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虎视眈眈,拜占庭帝国已是苟延残喘。此时,一个来自21世纪的灵魂,带着现代的知识与视野,附身在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身上。这并非童话,而是一场与历史洪流的殊死搏斗。当务之急:认清现实,争取时间首先,最重要的是摆脱对“光复罗马.............
  • 回答
    关于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是否有中国人到访,历史记载的确非常有限,而且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还原当时可能的情况,使其更像是一段历史的追溯,而非AI的生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即君士坦丁堡所在的东罗马帝国)之间在地理上有着巨.............
  • 回答
    《征服1453》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块陈年的老酒,入口醇厚,后劲十足,但细品之下,又有些许可以说道道的地方。作为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它无疑是成功的,但要说完美无瑕,那倒也未必。首先,我得承认,这部电影在视觉呈现上是相当震撼的。当你看到君士坦丁堡那巍峨的城墙在炮火下崩塌,看到拜占庭皇帝.............
  • 回答
    要阻止1453年的悲剧,也就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为君士坦丁十一世,我需要采取一系列大胆、有时甚至是不那么受欢迎的措施,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周密的准备。坦白说,单纯指望奇迹或外交手段在最后关头扭转乾坤,是几乎不可能的。我的行动必须超越眼前的危机,深入到几个关键领域:一、 提前预判与积极的战略部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