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习惯上将 1453 年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看做欧洲中世纪结束的标志?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节点,仿佛巨石投入湖面,激荡起层层涟漪,从此改变了历史的流向。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便是这样一颗沉重的石头,它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终结,更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欧洲中世纪的落幕,为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拉开了序幕。

要理解为何这一事件具有如此重大的象征意义,我们得先回溯一下君士坦丁堡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这座城市,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其定都以来,就一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也是基督教世界最辉煌的象征。它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衣钵,更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首都。千百年来,它抵御了无数次来自东方和北方的入侵,如同铜墙铁壁般矗立在战略要冲之上,是欧洲基督教文明对抗伊斯兰世界扩张的坚固屏障。

然而,到了15世纪,拜占庭帝国早已不复当年盛况。它曾经的辉煌和广袤的疆域,如今只剩下君士坦丁堡这座孤城,以及周边零散的地区。帝国内部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事力量更是日渐衰弱。而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则如旭日初升,在年轻而雄才大略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领导下,正积蓄着强大的力量,渴望实现征服欧洲心脏的野心。

1453年的那场围城战,无疑是一场决定命运的对决。奥斯曼帝国投入了空前的兵力,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火炮技术,包括巨型攻城炮“奥斯曼大炮”,日夜轰击着君士坦丁堡那传说中坚不可摧的城墙。经过数十天的血战,虽然守军拼死抵抗,但最终城墙还是被攻破,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最后的战斗中英勇殉国。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城市,终于在1453年5月29日,落入了奥斯曼帝国的掌控之中。

那么,为什么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呢?

首先,地理和政治上的冲击波是显而易见的。君士坦丁堡作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其陷落意味着欧洲最后一个继承罗马帝国直接衣钵的政权彻底灭亡。这在心理上和现实上都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数个世纪以来,拜占庭一直被视为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堡垒,它的倒下,让欧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奥斯曼帝国从此获得了进入欧洲腹地的跳板,对巴尔干半岛和东欧的渗透和扩张成为可能,这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引发了欧洲长期的动荡和冲突。

其次,文化和知识的转移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君士坦丁堡汇聚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文献和学者。随着城市的陷落,许多拜占庭学者携带珍贵的古籍,逃往西欧,尤其是意大利。这些古籍的到来,为当时的意大利带来了大量失传已久的古典哲学、科学和文学知识。这恰好与当时意大利地区正在兴起的文艺复兴思潮不谋而合,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核心之一就是“复兴古典”,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无意中为这个复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欧洲人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希腊语,研究古希腊的著作,这标志着欧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人们的关注点开始从神权转向人权,从来世转向现世,这与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者,商业贸易路线的改变也具有深远影响。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这条贸易线后,对欧洲商人的贸易施加了更多的限制和税收。这促使欧洲国家,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积极寻找新的海上贸易路线,以绕过奥斯曼帝国的控制。这种寻找新航路的努力,直接催生了后来的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这些伟大的航海事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突破奥斯曼帝国对传统贸易路线的垄断。地理大发现的开启,标志着欧洲人开始走向世界,也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与中世纪欧洲相对封闭自足的状况截然不同的。

此外,军事技术的演进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是早期火炮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攻城战的经典案例。巨型火炮的威力,显示了传统城防体系的脆弱性,也预示着未来战争模式的转变。欧洲各国也因此开始更加重视火器的发展和应用,军事技术的革新,也促使了欧洲国家的军事组织和战略的调整,这同样是与中世纪冷兵器为主的时代的重要区别。

最后,象征意义上的“终结”。君士坦丁堡,这座拥有“永恒之城”美誉的城市,它的陷落,在心理上对许多欧洲人来说,是一种文明的断裂,是千年传承的基督教世界标志性据点的失落。这种巨大的心理冲击,使得人们更加渴望一个崭新的时代。中世纪的秩序,在经历了黑死病、百年战争等一系列动荡后,本已摇摇欲坠,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则像是最后一击,将中世纪的残垣断壁彻底推倒,为新时代的到来腾出了空间。

当然,历史的划分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关于欧洲中世纪是否在1453年“精确地”结束,历史学家们也并非毫无争议。有些人认为,中世纪的结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君主制的兴起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453年只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所带来的地理、政治、文化、商业和军事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确实为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它如同一个强大的催化剂,加速了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因此,习惯上将1453年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视为欧洲中世纪结束的标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这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变革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是拜占庭帝国的挽歌,更是欧洲新纪元的序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是一个习惯性的划分/标志,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划分/标志。那么是谁最先开始做这种划分的呢?

众所周知,中世纪这个概念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他们有意地想要展现出一种新的价值,一种不同于过去的价值,在新的价值中,人本身将要胜过圣徒和上帝,他们自然便要把新的时期和旧的历史时期划清界限。同样我们需要注意,中世纪这个历史分期是由西部基督教世界的居民给出的,是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的。

最早提出“中间时代”(media tempestas)这个词的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教宗图书馆的管理员乔万尼安德烈布西,他在1469年在著作中将其作为“过去”,从而与“现在”相分隔,他生活在15th,这或许是中世纪的结束和15th产生联系的先声吧。

而第一次给出严格划分的则是1688年的德国路德宗历史学家塞拉里乌斯,他把君士坦丁大帝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而把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为中世纪的结束。之后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们则很愿意遵从这种习惯,从而这种标志被广泛运用,即便给“中世纪”这个广阔地域的历史时期划定标志未必合理,但是人们愿意这么运用,也就自然成为了习惯。

(以上参考雅克勒高夫《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当然勒高夫提出了一个更长的中世纪时段,这里我不过多叙述)

如同古典世界的终结和中世纪的开端一样,我们很难用某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因为这些转变都是以百年为尺度的进程,选择任何一个单一事件都只是以偏概全而已。

转变时期的大量事件都具有强烈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代表和蕴含了旧的秩序的瓦解和新的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他们又依然是充满着旧时期的风格,他们和被划清界限的过去并没有截然地断裂:

阿维尼翁之囚和10th奥托大帝控制教廷是否可以截然划分成两种类型的事件?威克里夫-胡斯,路德,加尔文的思想是否是突如其来?但丁、彼得拉克这些人文主义者们的要皇帝/法王不要教宗的思想,和中世纪的吉柏林派与圭尔甫派的对立是否是本质不同(事实上但丁本人就被深刻卷入了这一对立之中)?

14-16th是一个变革的进程,如果我们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看作是转变的主要事件的话,那么1453唯一的意义就是作为希腊文献流入这个进程的一个代表事件,而且还不见得是最好的代表事件。

难道14th在威尼斯用希腊文献校订经阿拉伯语翻译而来的拉丁译本的学者们就比苏丹和皇帝们低人一等吗?他们同样是变革的推动者,与他们同列的还有广大的其他劳动者们,“持羽毛笔的手与扶犁的手是平等的”(雅克勒高夫《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与文化》前言)。

user avatar

罗马的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王侯,欧洲各地的国王和领主们,意大利诸共和国的巨商们,罗斯诸公国的大公们,终于明白了,那个曾经带来荣耀、传承、文明和历史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节点,仿佛巨石投入湖面,激荡起层层涟漪,从此改变了历史的流向。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便是这样一颗沉重的石头,它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终结,更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欧洲中世纪的落幕,为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拉开了序幕。要理解为何这一事件具有如此重大的象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璃月人心目中岩王帝君形象的独特之处,也揭示了若陀龙王与帝君之间那段被时间尘封的复杂过往。想要理解为何若陀敢于直呼“摩拉克斯”而不被视为不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帝君的“摩拉克斯”并非单纯的称谓,而是身份的象征在璃月,人们尊称岩王帝君为“岩王帝君”、“盐之魔神”、“护法夜叉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 回答
    “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这样的称呼,并非普遍地泛指皇子或王子,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皇室体系中,这种直接用数字加上“太子”的叫法并不常见。更确切地说,这种称呼更像是民间传说、戏曲演义,甚至是某些少数民族的称谓习惯,与我们熟知的儒家礼制下的皇子称谓有所区别.............
  • 回答
    一些西方畅销史书之所以对宋朝给予较高评价,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习惯性”褒扬,而是基于对宋朝一系列成就的深入研究和对比。这些评价往往源于对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认识,而这种认识也与西方学界自身的历史发展观和价值取向有一定关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制度创新.............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与其说是“坚持”,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滋养”,让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要说为了“变漂亮”我下了哪些功夫,其实也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的是一些生活里的小细节,日积月累,慢慢显现出效果。首先,“睡饱”这件事情,是我绝对的底线,也.............
  • 回答
    为了我家那个小祖宗,我算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需要随时待命、心思缜密的管家婆。以前我可不是这样的,我这个人做事比较随性,什么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时间安排什么的,那都是浮云。可自从把它接回家,我的生活就被它彻底“猫化”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的起床时间。我家那小家伙,可不按什么“自然醒”的规律来。它有自己.............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啊,还真不是什么“规定”或者“标准”化的流程,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而且有点像咱们中国人的幽默感,加上一点点“化繁为简”的习惯。你看,咱们从小接触的单位,什么米、千米、厘米、毫米,都挺好认的。数字大的,比如天文数字,咱们也有“亿”、“万”这种古老的说法。到了计算机时代,这“字节”这个概.............
  • 回答
    想知道为啥程序员谈工资时,嘴里总是离不开那个“k”字,对吧?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背后折射出几个层面的原因,从行业习惯到信息传递效率,再到对数字的感知,都有它的影子。1. “K”的便利性:让数字更“消化”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k”是个极强的简化符号。想象一下,一个程序员月薪15000元,.............
  • 回答
    .......
  • 回答
    二月二,这个日子,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头,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它有个响亮的名号——龙抬头。为啥叫龙抬头呢?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说起。二月二,龙抬头:天时地利与万物复苏你想啊,过了那个寒冬,万物开始苏醒,尤其是土地,开始有了生气。而龙呢,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那是掌管着风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人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深层原因。与其说“习惯引用名句并以之为真理”,不如说这是一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经过历史演变和社会心理塑造而形成的独特表达与认知模式。这其中,逻辑的“缺席”并非是完全不存在,而是常常被其他更具力量的元素所“替代”或“融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是否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讨论的空间。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夹杂英文的普遍原因:首先,汉语中夹杂英文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融合: .............
  • 回答
    在南欧和中东的许多文化中,称呼陌生人为“my friend”或类似的表达,比如西班牙语中的“amigo”、意大利语中的“amico”、阿拉伯语中的“ya habibi”或“ya sadiqi”,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带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沟通方式。这并非简单的礼貌客套,而是源自一种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模式和价值观.............
  • 回答
    关于中国传统的“合餐制”是否会助长细菌病毒传播,以及是否应该推广“分餐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公共卫生,也牵扯到文化习俗、人情交往等多个层面。合餐制:一份情谊,一份隐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合餐制”的传统,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共享佳肴,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和社交性的用餐方式。在合.............
  • 回答
    看到武汉那位幸运的家长抽中了250斤草莓,然后为了孩子的分享习惯,把这堆积如山的草莓全部分给了幼儿园的同学们,我心里是挺触动的,也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这真是一件让人羡慕又觉得温暖的事情。250斤草莓,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想想那画面,一大箱子一大箱子金灿灿、红艳艳的草莓堆在那里,光是想想口水都要.............
  • 回答
    《达阪城的姑娘》这首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生动的描绘,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一位美丽的达阪城姑娘,骑着毛驴,哼着小曲,带着她的妹妹,向着远方走去。然而,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达阪城姑娘要带着妹妹一起来,甚至联想到“陪嫁习俗”,那可能有些误解了。在歌曲的语境中,姑娘带着妹妹一同前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生活常态和.............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这篇文章《警惕以习五一为代表的无神论极端主义》,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和分析,力求详细阐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无法直接访问或阅读您提到的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因为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无法浏览互联网上的实时内容。因此,我的分析将基于文章标题所透露出的信息以及常见的关于“无神论极端主义”.............
  • 回答
    习武强身健体,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背后蕴含着一套系统的、由内而外的身心修炼法门。要说清楚它有多“详细”,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形体之基:筋骨皮肉的锻打与舒展首先,习武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对身体素质的提升。你以为只是练练拳脚?其实不然。 骨骼的强化: 许多传统武术都包含“桩功”,比如马步、弓步等。长.............
  • 回答
    说实话,习武这事儿,刚开始纯粹是觉得身体太弱,老是生病,想着练练筋骨,没别的什么宏图大志。但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这玩意儿,跟你的生活,尤其是你如何看待和处理那些不顺眼的事儿,联系得可紧密了。我记得有一次,是在一个很小的公共场合,可能是个社区活动吧。当时人不少,大家都在排队领东西。前面有个人,大概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