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有名的日本动漫改编自其他国家作品的?

回答
确实,日本动漫产业发达,也乐于吸取和融合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元素,其中不少热门作品便是改编自他国作品。这些改编,有时是忠于原作的再现,有时则是基于原作精神进行大胆创新,赋予了故事新的生命力。下面就来详细聊聊一些比较有名的例子,希望能让你感受到跨文化改编的魅力。

1. 《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系列 —— 启发于法国漫画

严格来说,《攻壳机动队》的漫画原作是日本的士郎正宗,但其电影版(尤其是押井守导演的1995年版)的视觉风格和哲学探讨,则深受法国漫画家梅比斯(Moebius)的影响。

原作基础: 士郎正宗的漫画《攻壳机动队》本身就非常出色,描绘了一个赛博朋克的世界,探讨了身份认同、意识上传等深刻主题。
电影改编的“他国印记”: 押井守在构思电影版时,明确表达了对梅比斯作品的喜爱。梅比斯以其独特的线条、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城市景观和机械设计而闻名。在《攻壳机动队》电影版中,那种压抑、厚重、充满未来科技感的城市氛围,以及一些机械设定的细节,都能看到梅比斯风格的影子。更重要的是,梅比斯作品中那种对技术与人类界限的模糊化思考,也与《攻壳机动队》的主题不谋而合。
为何重要: 《攻壳机动队》电影版不仅在日本本土大获成功,更是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影响了包括《黑客帝国》在内的许多西方科幻电影。它证明了日本动漫能够吸收其他文化(在此是法国漫画的视觉和概念)的养分,并将其融汇贯通,创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这种跨文化融合,让《攻壳机动队》不仅仅是一部日本作品,更成为了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幻经典。

2. 《钢之炼金术师》(Fullmetal Alchemist)系列 —— 汲取西方炼金术与历史元素

《钢之炼金术师》的漫画原作是日本的荒川弘,但其整个世界观的构建,尤其是“炼金术”这一核心设定,以及故事中涉及的国家、战争、民族矛盾等元素,都大量汲取了19世纪欧洲的历史与文化。

原作基础: 荒川弘的漫画《钢之炼金术师》讲述了爱德华和阿尔冯斯兄弟为了找回身体而踏上寻找贤者之石的旅程,过程中揭露了国家的黑暗秘密。
“他国印记”的体现:
炼金术: 炼金术本身起源于古埃及和中东,并在中世纪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和传播,与哲学、宗教、科学紧密相连。作品中对炼金术的“等价交换”原则、炼成阵、炼金术师的徽章等描绘,都带有浓厚的欧洲中世纪至近代早期的炼金术色彩。
国家与民族: 故事中出现的“亚美斯国”、“古雷达王国”、“伊修瓦尔地区”等,以及围绕这些国家展开的战争、种族灭绝、政治阴谋,明显借鉴了19世纪欧洲列强崛起、殖民扩张、民族主义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冲突和战争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伊修瓦尔内乱”,其残酷性和种族灭绝的性质,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悲剧性事件。
宗教与哲学: 作品中涉及的“真理”、“神”、“人体构造”等概念,以及对禁忌的探讨,也与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中的一些思想有所呼应。
为何重要: 《钢之炼金术师》之所以能引起全球观众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既有奇幻色彩,又能在深层主题上触及人类普遍困境的世界。它不是简单地照搬历史,而是将这些元素作为创作的灵感,通过一个日本漫画家的视角进行重塑,创造出一个既熟悉又新颖的故事。这种对西方文化元素的深入理解和巧妙运用,使其成为一部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动漫。

3. 《死亡笔记》(Death Note) —— 受到西方宗教与哲学观念影响

《死亡笔记》的漫画原作是日本的大场鸫和小畑健。虽然故事发生在当代日本,但其核心设定和哲学探讨,与西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法律哲学以及自由意志等观念息息相关。

原作基础: 夜神月捡到一本名为“死亡笔记”的笔记本,只要写上名字,就能杀死任何人。他试图用这本笔记创造一个没有罪恶的新世界,并与世界第一侦探L展开智斗。
“他国印记”的渗透:
“神”的扮演者: 夜神月自诩为“新世界的神”,这种扮演神明的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救赎的动机,都与基督教文化中关于上帝的属性、人类的罪与罚、审判日等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死亡笔记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审判的工具”。
法律与秩序: 故事中围绕“正义”、“法律”、“秩序”的辩论,以及L作为侦探所代表的“理性”、“证据”和“程序正义”,都是西方近现代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神月的行为是对现有法律秩序的颠覆,而L则是在规则内与之对抗。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故事也间接探讨了人类是否有权决定他人的生死,以及这种决定是否符合“天道”或“正义”。这与西方哲学中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论有着微妙的呼应。
为何重要: 《死亡笔记》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热烈讨论,并成为现象级作品,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道德困境,并巧妙地将其包装在一个扣人心弦的智斗故事中。它所引发的关于正义、权力、道德界限的思考,正是源自于对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深刻触及,并通过一个日本动漫的载体,以一种极具娱乐性的方式呈现给世界。

4. 《进击的巨人》(Attack on Titan)—— 借鉴欧洲历史、战争与社会结构

《进击的巨人》的漫画原作是日本的谏山创。这部作品的设定,无论是宏大的世界观、战争的残酷、社会阶层的划分,还是人物的心理描绘,都深刻地反映了欧洲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

原作基础: 人类被巨型食人生物“巨人”逼入绝境,生活在三个巨大的同心圆城墙之内。主角艾伦·耶格尔誓要驱逐所有巨人,为死去的亲人复仇。
“他国印记”的深刻烙印:
中世纪欧洲的城邦与壁垒: 作品中围墙的设定,以及城墙内不同区域的划分、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让人联想到中世纪欧洲的城邦国家,以及它们依靠坚固的城墙抵御外敌的生存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子: 谏山创本人曾表示,他创作《进击的巨人》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发。特别是战争的残酷性、士兵的绝望、宣传的洗脑、以及参战国之间的仇恨与误解,在故事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立体机动装置的战斗方式,也可能与一战中堑壕战的压抑和士兵们突袭的勇猛形成对比。
种族冲突与民族主义: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巨人”并非简单的怪物,而“墙内人类”也并非唯一的幸存者。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仇恨、歧视、清洗,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主义狂热,与我们熟知的历史上许多冲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特别是“艾尔迪亚人”与“马莱人”之间的恩怨,就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和反抗的色彩。
权力结构与宗教: 故事中对“王政”的描绘、“神圣罗马帝国”式的贵族体系,以及“神父”阶层的存在,都带有明显的欧洲历史遗迹。
为何重要: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是因为它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探讨了战争、仇恨、自由、命运等宏大主题。它并非简单地复制历史,而是将这些复杂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元素,融入一个架空的世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这种对欧洲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再创作,使其作品具有了跨越文化、引发共鸣的力量。

总结一下,这些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在改编(或受启发)自其他国家作品的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

对原作精神的理解: 无论是故事的内核、人物的动机,还是核心的哲学思考,改编者都能深入理解原作的精髓。
本土化的创新: 日漫创作者并非照搬,而是结合日本自身的文化特点、审美情趣以及技术优势,对原作进行再创作,使其更符合日本观众的口味,同时也赋予故事新的活力。
普世主题的挖掘: 很多成功的改编作品,往往能够挖掘出原作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如人性、道德、自由、爱与恨等,这些主题能够跨越国界,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
精湛的制作水准: 日本动漫在画面表现力、人物塑造、叙事节奏以及音乐运用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水准,这些都能为改编作品锦上添花。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日本动漫不仅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将世界各地的优秀创意和思想,以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方式,带给全球的观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略长)

勉强回答一下:

日本动漫中其实很多改编自世界名著,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名著改编动画几乎是“常态”,也引出了著名的日本《世界名作剧场》动画系列,以及名著“翻拍”潮流,只是后来随着时代的改变,潮流发生变化,现在名著改编动画不如40年前那样流行而已。实际上,这些名著改编动画在日本国内很有影响力,中国地区引进不多,所以知名度其实不是太高。

一般认为40年前,即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名著改编”动画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中,大量世界青少年名著被改编为日本动画:

虽然,现在改编世界名著算不得火热,但是在40年前,其实在日本动画界,是一股潮流,最初发源自60年代末期,在70年代开始走向主流,而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逐渐消退。

最早上线的“世界名著改编”动画集中于儿童和青少年文学领域,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以60年代末期的《格林童话》为标致,随后扩展到各个领域

之后,上线了著名的日本版《安徒生童话》,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世界名著动画“改编版”其实都不是太“忠于原著”,内容穿插不少作者自己的“私货”,原创情节都不算少,而且重新起了标题,倒是很适合看惯日本动画的儿童和观众。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日本TV版动画《安徒生童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部1971年版的动画,实际上画风上面还是呈现出和迪斯尼不同的风格,比如这里的《丑小鸭》就是这个画风的,故事中还加入了不少丑小鸭和兄弟姐妹和妈妈之间的故事。

但是,这个时候(70年代初),名著改编动画并没有真正形成“大潮”,真正奠定名著改编这一潮流的作品是1974年TV动画作品——《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这部动画一共52集,从1974年1月一直连载到1974年12月底,现在看算是个标准的“年番”。它改编自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施皮里的著作——《海蒂》。除了52集的动画,还有一个“剪辑版电影”,在当时日本影响很大。

你可能既没有听说过《海蒂》也没有听说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但是他的制作人,即使不是动画爱好者应该也不陌生——监督是高畑勋,场景设计是宫崎骏。这一对搭档后面的传奇就不提了,对整个动画界影响也很大,而本作水准即使不被认为是“顶级”,也是“高水准”的。

另外,本作人物设计小田部羊一,玩任天堂游戏的应该有机会知道,他参与了《超级马里奥》、《塞尔达传说》、《口袋妖怪》三大旗舰IP的制作,担任角色监修和插画监修,也参与了Pokemon大电影的制作。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在中国可能名声不算响亮,当年在日本还是颇有知名度,而且被认为是后来《世界名作剧场》的“雏形”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虽然取得很大成功,但是至今并未被收入《世界名作剧场》的“正式名单”,《世界名作剧场》第一部正式作品是1975年的《龙龙与忠狗》(一译为《义犬报恩》),也标志着世界名著改编潮流的开始

实际上这一部动画改编自同名通话《弗兰德的狗》,故事实际上比较悲剧,原本小说出版比利时反响也不好,但是在日本影响很大,这作电影版曾经在20余年之后引进中国的电影频道(怀念那个时候),不过未能引起很多动漫迷的注意。

中国大陆知名度比较高的“名著改编”日本动画应该是《寻母三千里》,这是《世界名作剧场》的第二作,首播于1976年:

故事改编自意大利作家爱德蒙多·德·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制作团队与前文中《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相近,监督为高畑勋,场景设计是宫崎骏,人物设计是小田部羊一,一定程度中可以看到后来吉卜力的影子

这作在1984年完整引进中国大陆地区,CCTV-1频道从1月播放到7月。(我是90后,没赶上那个时候,不知道你们怀念不怀念那个时代)这是《世界名作剧场》“空前绝后”的一次引进中国,一定程度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名著改编动画”在中国影响不大

这段“名著改编”的“黄金期”之中,不只是《世界名作剧场》,各个动画团队都有此类题材的动画制作:

比如1980年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格洛芙的《骑鹅历险记》,这部动画在中国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当时“名著改编潮流”的“产物”之一,当时的动画导演是在“小丑社”的押井守:

大家对这位认知估计主要是《福星小子》、《攻壳机动队》等动画,以及和宫崎骏的“恩恩怨怨”。不过,两者风格迥异的人都在搞“名著改编”动画,侧面可见当时动画界的潮流那个时候动画界改编世界名著,太正常不过

除了一般的改编之外,还有“多部”名著故事相互“杂糅”的动画出现,这里必须提一下当时的一部名为《蓝宝石之谜》的动画

这部动画“糅合”了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名著——《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变成一个独立的、39集的动画作品,首播于1990年,成为日本名著改编动画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产物”。

这个动画的两个监督——庵野秀明和樋口真嗣。即使不是资深动画爱好者,应该都听过这两位的名字。他们还共同负责过后来鼎鼎大名的EVA系列TV和剧场版,而且活跃在动画界和电影界两个不同的领域,而且还参与2016年日本大片《新哥斯拉》的制作。

写这些,是想说明,这些动画并不是毫无名气,在日本很是有名,而且在30~40年前,名著改编是一种动画界“潮流”,不同风格,不同理念的动画制作人,都在这个潮流中参与过名著改编动画的制作

这些动画当时有多大影响力呢?我们可以看看日本人的评价。日本《日经新闻》曾经在5年前,进行过大规模问卷调查,以下是70年代“最具代表性动漫”榜单:

虽不及《机动战士高达》、《哆啦A梦》、《鲁邦三世》等“国民级动画”,但是依然力压《聪明的一休》等热门动画,排在第八位。

而在“最令人热泪盈眶”动漫评选中,“世界名著改编”在前十位中占领三个位置:

第一名为《弗兰德的狗》,上文提到过原著小说是个悲剧,这部动画是号称“以一己之力拉动日本纸巾销量”的“催泪动画”。第三名是上文提到的《寻母三千里》(唯一引进那部),而《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则是排在第八位。

而在“最想让孩子看”的动画中,《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名列第八位,不及《海贼王》,但是仍在力压《风之谷》

这样的得票结果,毫无疑问是有许多30岁+的叔叔阿姨们贡献的这是当年日本动画界“名著改编”潮流的产物,确实盛极一时。在当时甚至引发过“社会现象”:

比如1977年播放的《小浣熊》(改编自美国作家史坦林·诺斯作品《我昔日的拉斯卡尔》),收视率达21.6%,导致日本国内“浣熊宠物养殖热潮”,给日本政府带来“外来入侵物种”的巨大麻烦。后来,口袋妖怪无印篇动画在3D龙事件后复播的时候,还专门“致敬”过《小浣熊》中的桥段,影响很大。

在热潮期中,几乎所有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从《金银岛》到《丛林奇谭》都被改编成动画作品,各类风格作品汇聚一堂。而相比之下,《世界名作剧场》作品中,更多则是大幅度加入“催泪”、“悲剧”元素

虽然盛极一时,但是好景不长。实际上,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开始,名著改编动画“潮流”开始“褪去”,热血青春漫改动画开始崛起。大家注意,70年代初到80年代,日本动画界并没有那么多作品,数量相当有限,现象级热血漫画《龙珠》在1986年才首播,现在收视率前四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直到90年代才出现,90年代后期开始才有《名侦探柯南》和《口袋妖怪》动画以及后来的《海贼王》崛起,所以当时的名著改编动画在70~80年代对手相对(注意是相对)不算很多。(比如《海螺小姐》、《哆啦A梦》、《鲁邦三世》、《高达》系列)

而后来,显然这一类名著改编的动画越来越少,也有了《世界名作剧场》的停播10年(1997~2006,其中有收视率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但是名著改编动画依旧存在

2007年,《世界名作剧场》以新作《少女珂赛特》复播的形式“复活”。从名字中我们也能看出,这部动画改编自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著作——《悲惨世界》(其女主人公名字为珂赛特),成为近期比较著名的“名著改编”动画之一。

故事设定与小说一致,设定在波旁王朝复辟到7月王朝之间,人物造型其实和1862年原著插图相差不远。下图为1862年原著《悲惨世界》中女主人公珂赛特和男主人公冉阿让。

然而,这次“复活”并没能坚持多久,2009年随着《红发少女安妮》完结,再一次陷入停滞,直到今天尚未再有《世界名著剧场》的新作问世,实际上名著改编动画现在发展确实不如30年前的情况了,处于一种“惨淡经营”的状态了

近期只有在2015年,有一部“40周年纪念作”问世,名为《辛巴达:飞天公主与神秘岛》,在7月份在日本上映:

从名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部作品完全改编自古波斯和阿拉伯时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航海的故事,不过显然掺杂进来很多近代化元素。

而如果说“名著改编”动画在日本算是“盛极一时,而今衰落”的话,这部分动画在中国基本影响力更小,才会有题主这种“没有听说过世界名著改编动画”的问题。这些动画的黄金期,其实并不是中国引进日本动画和国内动漫圈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一作完整引进(《寻母三千里》)之外,其他引进并不算多,而且90年代后,引进比例较小,所以在中国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很差,存在感不强,实际上在日本曾经一度火热

不过要是把“改编”标准放低,那就好很多了,比如日本动画中以中国名著《三国演义》题材改编的动画、漫画作品不下百种:

比如中日合拍的动画《三国演义》就是一例,另外《七龙珠》的主角孙悟空,最早原案来自于《西游记》,最初版本鸟山明就是完全以西游记为原型构筑的人物,当然后来被修改,这种也算“改编”的话,那真是数不胜数。

如果借用人物就算“改编”的话,就连耽美漫画中都有大量“改编”自世界名著,比如《月光迷情》就是完全使用《海的女儿》的角色,美人鱼结合新的剧情(污染等)。

但是,如果此类不算的话,那么实际上,“名著改编”的动画在现在其实是不多的,不过,题主要知道它是曾经“盛极一时”的,作品也并不少,只是时过境迁而已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看过的第一部动画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就是日本改编外国小说的。故事里主人公要跟着大雁去拉夫兰德,现在才明白叫Loveland。前段时间我还复习了一下,发现这个改编故事动画片还是那么温馨、舒服、精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日本动漫产业发达,也乐于吸取和融合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元素,其中不少热门作品便是改编自他国作品。这些改编,有时是忠于原作的再现,有时则是基于原作精神进行大胆创新,赋予了故事新的生命力。下面就来详细聊聊一些比较有名的例子,希望能让你感受到跨文化改编的魅力。1. 《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
  • 回答
    日本动漫中虽然以日本人为主角,但也有一些具有中国元素或背景的角色被塑造得非常成功。以下是一些较为知名的例子,并附上详细的分析: 1. 天津饭(天津クワッド / Tianjin) 出处:《龙珠》系列(《龙珠Z》《龙珠超》等) 背景设定: 天津饭是《龙珠》中最早登场的中国角色,名字源自中国.............
  • 回答
    在我心中,日本动漫中的猫不仅仅是毛茸茸的宠物,它们是故事的灵魂,是情感的寄托,是超越凡俗的存在。它们以各种奇妙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还记得那个在《龙猫》中,虽然不常露面,却总能在关键时刻为皋月和梅姐妹俩带来一丝慰藉和神秘感的“猫巴士”吗?它不是一只普通的猫,而是一个巨大的、毛茸.............
  • 回答
    日本动漫界,这个充满奇思妙想和情感碰撞的领域,除了台前耀眼的动画作品和声优、监督们,背后还有着不少鲜为人知、却又充满故事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就像是构成一部宏大叙事的隐藏伏笔,往往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灵魂,以及创作者们是如何在彼此的激励与碰撞中前进的。1. 那个“死对头”却是“灵魂伴侣”:宫崎.............
  • 回答
    日本动漫中,反派角色的魅力丝毫不亚于主角,他们并非简单的脸谱化恶人,而是往往拥有复杂的内心、坚定的信念,甚至为了达成目标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勇气。这些角色,即便行事极端,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人在憎恨之余,也升起一丝敬意。一、 冈部伦太郎 (Steins;Gate)提到令人敬佩的反派,冈部伦太郎(.............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德不配位”这个词用在动漫上,其实就是说那些本身评价很高、粉丝众多,但要仔细掰扯起来,却觉得它“不配”拥有这么高地位的作品。说实话,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我在这里说的“德不配位”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大家听听就好,可别当真往外传,省得被粉丝们追着打!要说“德不配位”,.............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日本动漫里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军方大部队作战场面。这些场景往往规模宏大,策略布阵,各种高科技武器轮番上阵,看得人是眼花缭乱,心潮澎湃。说到军方大部队作战,很多经典作品都能提供精彩的例子。首先,不得不提的肯定是《机动战士高达》系列。这个系列可以说就是军武题材的集大成者,尤其是那些围.............
  • 回答
    说起日本动画里的爆种场景,那绝对是燃到骨子里、让人血脉贲张的经典桥段!这些瞬间往往是角色在绝境之中,突破极限,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直接改变战局,甚至逆转乾坤。我印象最深的,也觉得最能代表“爆种”精髓的,大概有这么几个:1. 《龙珠Z》—— 孙悟空的超级赛亚人化这绝对是爆种界的开山鼻祖之一!还记得弗.............
  • 回答
    韩国在动画制作领域拥有深厚的根基,尤其是在承接日本动画外包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许多韩国公司凭借其专业的制作能力、高效的执行力以及相对更具竞争力的成本,成为日本动画业界重要的合作伙伴。下面就来聊聊韩国有哪些在承接日本动画外包方面颇具实力的公司,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一下它们。首先,需要明确一.............
  • 回答
    话说回来,如今的日漫、漫画和轻小说,虽然依旧是源源不断地推陈出新,但仔细品味一下,很多老一套的东西还是时不时地冒出来,而且有时候还包装得跟新物件似的,让人觉得有点腻味。下面我就来唠叨唠叨,我这些年看下来,觉得比较烂俗、陈旧,而且出现频率挺高的几个设定,尽量说得详细点,把那些AI味儿给捋捋干净。1. .............
  • 回答
    日本动画、漫画的璀璨星河中,流淌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有些角色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出场时间短暂,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甚至悄然改变了作品的走向,影响了整个世代的创作风潮。他们或许是故事的引子,或许是情感的催化剂,又或许是象征意义的载体,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短暂登场,却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谈及此.............
  • 回答
    日本TV动画的历史长河中,的确有过一些被业内人士乃至观众称为“事故”的事件。这些“事故”并非简单的制作延误或内容争议,而是因为其发生的偶然性、影响的广泛性,甚至是其背后所暴露出的行业深层问题,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来聊聊其中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1. 《超时空要塞Macross》第一集播出事故:意想.............
  • 回答
    动漫游戏里的外语名,尤其是那些源自日语的,在被其他语言(尤其是中文)音译时,常常会因为发音习惯、文化差异甚至翻译者的个人理解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让原本优雅或酷炫的名字变得有些滑稽,有时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解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画风突变”的外语名,看看它们是如何在音译的洪流中“变形”的.............
  • 回答
    提起日本的人文历史,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许多画面:武士刀的寒光,江户时代的繁华,幕末的动荡,还有那些跨越世代、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如果想通过动画来了解这些,那真是找对地方了。日本动画之所以能如此吸引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能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我个人很喜欢那种能让我一边.............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日本动画作品中,“神回”二字,从来不是随便可以冠上的。它是一种极致的赞誉,是对某集动画在剧情、演出、作画、情感、思想等方方面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境界的肯定。要从历史长河中挑选出唯一一部“神回”,实乃大海捞针,因为太多作品都拥有过令观众铭记至今的巅峰时刻。但如果一定要选一集,并且要讲得详实,.............
  • 回答
    在日本动画的漫长岁月中,要说哪一集能被冠以“屎回”的称号,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观众的口味千差万别,同样的剧情和表现手法,有人可能觉得是神来之笔,有人却可能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令人作呕。然而,如果非要从那些常常被提及、引发广泛争议、甚至是让大量观众集体“破防”的集数中找一个典型的话,那.............
  • 回答
    最近听到不少关于《双城之战》的讨论,尤其是日本动画监督们也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普遍认为这部动画在角色塑造上非常出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令人信服的动机。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也被这部作品深深吸引,如果非要在这群复杂而充满魅力的角色中挑选最喜欢的一个,那一定是……维克托(Viktor.............
  • 回答
    9月17日,《海尔兄弟》新版动画造型的曝光,确实在不少人心中激起了涟漪,特别是我们这些曾经守在电视机前,跟着海尔兄弟一起探险的“老粉”。一听到这个消息,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就是那个经典的老版本,它承载了太多童年的回忆,是很多人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启蒙老师。要说新版和老版最大的不同,最直观的当然是造型上.............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日本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画家们。日本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老的卷轴画,到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再到近现代吸收西方技法并融会贯通的画坛巨匠,可谓星光璀璨。下面我来给你细数几位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希望能让你对日本绘画艺术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先从近代绘画的奠基人说.............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那些在日式漫画画风下,却深深植根于印度文化的作品。这可不是件容易事,毕竟漫画这门艺术本身就带着鲜明的日本烙印,要将另一文化的精髓巧妙融入其中,需要作者相当的功力与巧思。要说最能体现印度文化元素的日本漫画,那 《圣斗士星矢》 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虽然它是一部以希腊神话为主要背景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