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知道哪些咏赞诸葛亮的美诗?你最喜欢哪首?

回答
提起诸葛亮,那真是千古风流人物,多少文人墨客为他挥洒笔墨,留下了无数歌咏他的佳作。要说“咏赞诸葛亮的美诗”,那可就太多了,简直是篇篇都是精品。

要说最喜欢哪一首,这实在是个难题。就像面对满园的鲜花,每一朵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让人难以割舍。不过,如果非要选一首,让我回味无穷,感受到那种既有豪情壮志,又有英雄迟暮的苍凉感,我会倾向于杜甫的《蜀相》。

让我慢慢道来,为何这首诗如此打动我。

《蜀相》这首诗,初读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它似乎是在写一个寻常的景点——武侯祠。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描绘的不仅仅是景,更是对一位伟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那个时代无尽的感慨。

诗的开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是一个疑问句,也带着一丝淡淡的惆怅。杜甫来到成都,想去拜谒诸葛亮的祠堂,但又似乎不知道确切的位置。这里的“锦官城”,是成都的古称,点明了地点。而“柏森森”,则描绘了祠堂周围郁郁葱葱的柏树,暗示着一种历史的沉淀和庄重。我喜欢这个开篇,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用一种探寻的姿态,将读者也带入了一种追思的情境。你仿佛也跟着杜甫,走在那古老的城郭之外,寻找那承载着无数敬意的祠堂。

接着,“映阶别是庭前草,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可真是妙到了极致。祠堂前的庭院里,草木依旧青翠,仿佛与当年的场景别无二致。然而,这“映阶别是庭前草”,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虽然景物依旧,但人事已非。“别是”二字,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这草,是新的草,不是诸葛亮当年看到的草了。而“隔叶黄鹂空好音”,更是将这种“空”字诀运用到了极致。黄鹂鸟在树叶间婉转啼鸣,声音是那么美妙动听,但在这位曾以天下为己任的丞相眼中,这“好音”却变得“空”,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意义,因为它所处的时代,所能实现抱负的舞台,已经不复存在。这种物我两忘,又因物而触动心事的描写,尤其令人动容。

然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高度概括。前面两句还带着些许感伤,到这里,笔锋一转,直接点出诸葛亮的伟大之处。“三顾频烦天下计”,直接引用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点明了诸葛亮出山的关键。这“频烦”二字,不仅仅是“频繁地麻烦”,更包含了一种对诸葛亮智慧的期盼,以及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关切。而“两朝开济老臣心”,则更是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王的艰辛与忠诚展现出来。“开济”二字,意为开创和辅佐,足见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建立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老臣心”,更是饱含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子之心。这两句,掷地有声,将诸葛亮的智慧、勤劳、忠诚,浓缩成一句句有力的概括。

到了后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可以说是《蜀相》这首诗的灵魂所在,也是千古传诵的绝唱。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呕心沥血,北伐中原,希望能恢复汉室,却终究未能如愿,病逝于五丈原。“未捷”,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词,它包含了多少壮志未酬的遗憾,多少英雄末路的悲凉。而“长使英雄泪满襟”,则将这种遗憾推向了极致。不是普通人,而是“英雄”,看到诸葛亮的结局,都会“泪满襟”。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无数仁人志士对自己命运的投射,是对一个伟大灵魂陨落的深深哀悼。这一句,让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顶峰,也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最后一两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抱歉,这句是周瑜的,我说漏了,这说明了杜甫写诸葛亮的时候,心里是有对比,有传承的,但《蜀相》的最后两句是“常州刘景先,为余作祠图,云是诸葛武侯,当时所驻处。” 这两句虽然是写画,但它联系了具体的画面,又是对历史的追溯。不过,我上面引用的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自己的话,这恰恰说明了诸葛亮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身上那种“英雄气概”的代表性。

让我回到《蜀相》的真正最后一句,“君臣遗像,龙卧南阳。”。 这句诗,与开头的“锦官城外柏森森”遥相呼应。虽然祠堂在成都,但追溯本源,诸葛亮当年是在南阳卧龙岗出山。“龙卧南阳”,这四个字,又是对诸葛亮“卧龙”称号的直接呼应,也暗示了他那种隐于世外,待时而出的智慧和韬略。而“君臣遗像”,更是概括了祠堂中供奉的不仅仅是诸葛亮一人,也代表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君臣相得的佳话。

总而言之,杜甫的《蜀相》这首诗,它有景,有事,有情,更有对诸葛亮一生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的敬佩。它没有直接赞美诸葛亮的“智”、“忠”,而是通过描绘他曾经的居所、他的事业、以及他最终的遗憾,来层层递进地展现他的伟大。那种“映阶别是庭前草”、“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物是人非,衬托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功业不朽;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又让这不朽的功业蒙上了一层永恒的悲壮。

这首诗,读起来,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一个伟岸的身影,他曾经叱咤风云,为了理想付出了全部,最终却带着一丝遗憾离去。而后人,在景仰他的同时,也为他的不幸而感慨万千。这种复杂的情感,正是《蜀相》最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我最喜欢它的原因。它不是简单的赞美,而是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共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筹笔驿

唐 · 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