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样的人会被欺负?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现实。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总是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而有些人却能安然无恙?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首先,脆弱的心理防线是导致一个人容易被欺负的常见原因之一。这表现为:

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 这样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尊重,所以当别人轻视或嘲笑他们时,他们不会立刻反驳,反而会内化这些负面评价。他们可能习惯性地低头,避免眼神交流,给人一种“软弱可欺”的信号。这种不自信也会让他们在社交上显得拘谨和被动,更容易被孤立或边缘化。
过度渴望被认可和接纳: 有些人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了避免冲突或得到别人的喜爱,他们会一味地迁就、妥协,甚至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利益。欺凌者往往能察觉到这种“好人”的特质,并加以利用,让他们成为自己发泄情绪或获得满足感的工具。
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 面对欺凌,天生胆小或者容易紧张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害怕和退缩。这种恐惧感本身就会给欺凌者一种“我成功了”的信号,进一步刺激他们继续欺负下去。他们的身体语言,比如发抖、声音颤抖、脸红等,都会暴露他们的不安。
情绪管理能力差,容易失控: 有些人看起来很强硬,但一旦被激怒,就容易情绪失控,做出冲动的反应。这种反应有时反而会给欺凌者带来乐趣,因为他们喜欢看到别人痛苦或愤怒的样子。而且,一旦失控,他们也很难做出理智的回击,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更不利的境地。

其次,行为和性格特质也会让人更容易成为目标:

过于温顺、被动,缺乏边界感: 这类人不懂得拒绝,总是说“好”,即使内心并不情愿。他们不会主动捍卫自己的权利和空间,让别人觉得他们的底线很低,可以随意侵犯。例如,在团队合作中,他们总是承担更多的任务,而别人却可以轻松地推卸责任。
不善于社交,缺乏有效沟通技巧: 那些不擅长表达自己想法、维护自己权益的人,更容易被误解或被忽视。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在遭遇不公时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他们沉默的样子,有时会被解读为默认或软弱。
与主流群体差异过大: 无论是外貌、兴趣、说话方式、家庭背景,还是性格特质,如果一个人与周围的大多数人差异太大,就容易成为被关注和被议论的对象。而这种差异,如果被解读为“异类”或“不正常”,就可能成为欺凌的理由。比如,穿着风格独特、有不寻常的爱好、或者因为语言障碍而沟通不畅等。
身体上的弱势或某些显性特征: 虽然不应该,但在现实中,身体上相对弱小、行动不便、或者有明显身体特征(例如,戴眼镜、身材矮小、有明显口吃等)的人,有时会更容易受到欺负。欺凌者可能会将这种差异作为攻击的目标,以显示自己的“强大”。

第三,环境和支持系统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家人或老师的支持,当他们遭受欺负时,就难以获得帮助或安慰。他们会感到孤立无援,这会加剧他们的无助感,使他们更难反击。
周围环境默许或纵容欺凌: 有时候,欺凌的发生是因为周围的人看到了,但选择了沉默,或者认为这只是“小孩子打闹”。这种沉默的默许,实际上是在给欺凌者一种暗示:他们的行为是被允许的,没有人会阻止他们。
缺乏有效的干预和规则: 在学校、工作场所或家庭中,如果缺乏明确的反欺凌政策和有效的执行机制,欺凌行为就更容易蔓延。没有人站出来说话,没有人追究责任,就会让被欺负的人觉得“吃了哑巴亏”。

最后,我们也要认识到,欺凌本身是一种复杂的人际互动模式。欺凌者也往往有自己的心理动机和问题,他们选择欺负特定的人,可能是出于权力欲望、投射自己的不安、或者仅仅是享受控制他人的快感。而他们选择的目标,往往是那些他们认为“安全”、不会造成反击威胁的人。

所以,被欺负从来都不是被欺负者“活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培养自信、学习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对于预防和应对欺凌都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被欺负。

拥有特点条数越多,容易被欺负指数直线上升。9条全占的,我为你祈祷。


1)害怕冲突

明明有自己的意志,却不敢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别人的意志。当彼此意志冲突时习惯于退让。俗称讨好型人格。


2)不自信

自信的人,即使和很多人吵架,也不会觉得自己很差。自卑的人,如果人际关系变差,就会觉得是自己哪里做错了。这是形成第一点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的自信是建立在维持人际关系上的,所以害怕人际关系的变差,不敢与人交恶。

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对于自己无条件的认可。


3)完美主义造成的过度思考

这是很多聪明人的毛病。他们脑子很聪明,所以能把一件事的所有后果都考虑个遍。他们一点风险都不想背负。

比如打架的后果:打轻了对方不怕,反而会助长对方威风;打重了,警察来了,拘留我咋办;骂脏话,有第三人听见,影响我绅士人设;这小子嘴碎,嚼我舌头;我刚到一个集体,第一印象很重要,先别打架;我这新买的一万元鞋子,踩脏了不值。

而一般人:cnmd,打了再说!

所以,有些人看起来很怂,有可能是他想得特别多。你多惹他几次,你就知道其实他不怂。


4)理想主义者的错误认知

他们相信,这世界应该充满爱,人人平等。他们不清楚,这世界的本质,就是强者或直接或间接地欺负弱者。

所以他们特别追求和谐,以致于到了看起来娘的地步。因为他们过于尊重他人。


5)早年创伤,变成一副怕怕脸

小时候一直被欺负,所以长大后,心里还有创伤。这种人,无论现在强大还是弱小,总对别人抱有警惕感,害怕受人欺负。

其实,你越警惕,坏蛋就越觉得你看起来怕怕的,你就越容易受欺负。

这属于内心世界的感召。


6)外貌性格有重大缺陷或不同之处

身材极矮小,面貌极丑陋,举止娘娘腔,性取向小众的,都会成为一些贱货的猎物。


7)太优秀了却无实力保护自己

俊秀的寡妇、瘦弱的才子、刚正不阿的没有背景的年轻人....

这些人太容易遭人妒忌,却太弱小,无法保护自己。


8)没本事却不合群

你小子牛比个啥呀,没见你有啥厉害的,还摆出一副清高样子?

这在集体主义的我国,比较常见。


9)缺乏社会经验、看不懂套路

社会老油条在初见一个人时,喜欢先“探探深浅、盘盘道”,看看你的背景、家境、性格、目的、跟哪个大佬, 以方便进一步确定和你的相处方式。

他会在小的事情上先试探你,比如开你一个不严重的玩笑、和你说话带几句脏字、不把自己当外人指使你做这做那....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尝试着把自己放在高于你的位置,探探你的反应。

你若巧妙地向他表示“傻比,别装了,再装老子就要抽你这雕丝了,” 他立即就会知趣地回到最一开始的社交地位上与你相处。

但当你接受了他的试探,没有任何反应,他就判定,你没什么背景,或者就是个软柿子。

那你等着瞧,一旦他把你当成low比,让你更生气的事就会接踵而至。

user avatar

那些特别好的好人容易被人讨厌、被欺负。

研究发现,人们不喜欢那些会帮助别人的人、不喜欢那些坚守道德标准的人、也不喜欢接纳能够以低成本给团队带来大贡献的人(Parks & Stone, 2010)。换句话说,人们不喜欢自私的人,因为自私的人会损伤他人的利益;但人们也不喜欢特别好的好人。

为什么会这样?欺负团队中的好人,最终损害的不是整个团队的利益吗?

01.“宁愿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惩罚好人”

乐于奉献的人往往会提升团队乃至社会的利益,因此针对ta们的排挤、打压或驱逐听起来会有些匪夷所思。但这种现象真实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中。

由于这类打压的行为最终会损害总体的利益,因此,它被称为“反社会的惩罚”(Antisocial Punishment)。

2018年,心理学家Pat Barclay教授和他的学生Aleta Pleasant在实验中印证了此类现象。他们招募了117名人员,按照4-5人一组,分组进行“公共物品分配游戏”(public goods game)。

小组中的每个组员会被分到10个虚拟币。在每一轮游戏中,组员们需要决定把多少钱留给自己,多少钱放入“公共账户”;放入公共账户的钱会翻倍,而后平均分给所有组员。

按照游戏规则,最佳做法是所有人都将自己全部的虚拟币都投入“公共账户”中,进行再分配,这样每个人都能获得双倍的钱。

但是,人们会存在私心,而且会担心如果其他人不付出,只有自己多付出,那么自己会吃亏。

于是,在实际决策中,人们总是会选择只将一部分钱投入到“公共账户”里。

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分配方式是公开的,所有人都能看到其他组员将多少钱投入公共账户。在结束分配后,每个人被允许对其他组员进行惩罚。Ta们可以指定惩罚对象,并付出相应的虚拟币,来剥夺对方的虚拟财产——每花费1个虚拟币,ta们就可以让惩罚对象减少3元。被罚款的人只知道自己被罚了多少钱,但不会知道是谁惩罚了自己。

研究者计算了每个组员对公共账户的平均贡献额,并对组员们做出的惩罚进行分类。

如果有些组员向公共账户中投入的资金比小组的平均贡献额更高,那么,研究者会把“针对这些乐于分享的组员的惩罚”算作“反社会的惩罚”。

游戏一共进行了五轮。结果发现,每一轮都有人宁愿损害自己,也要进行“反社会的惩罚”(Pleasant & Barclay, 2018)。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执着地惩罚好人呢?

02.“你太好了,你让我们显得丑陋”

惩罚好人的动机之一,是人们认为好人破坏了标准。

在社会或是团队里,人们总会有意无意形成一套标准,规定了人们一般会为他人付出多少。一旦好人“好”得超过标准,会让其他人感到不安,认为标准被抬高了;或是感到这人“不合群”,而不合群意味着错误。

例如一些惩罚者会说(Parks & Stone, 2010):

好人并没有伤害其他人的利益,ta被针对,只是因为ta过于“不同”。即使是做善事的“异类”,也仍然是“异类”。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连好,都不能好得出格。

此外,研究发现,惩罚好人的动机,也可能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糟,从而赢得竞争。

通过惩罚好人,惩罚者能打击好人的付出行为,让好人变得不那么“好”,从而缩小彼此差距。

Barclay教授在一些游戏小组中引入了一名“观察者”,并告诉组员,这位观察者会在看到所有人的资金分配方案后,选择搭档和自己合作。也就是说,组员需要互相竞争来赢得观察者的认可。而观察者会选择的合作对象,往往是那些最乐于付出的人。

结果发现,在存在观察者的小组中,“反社会的惩罚”格外严重。这说明人们试图通过打击分享行为,来削减好人的光环,赢得竞争。

图上显示的是每一轮中人们在“反社会的惩罚”上花费的金额,实线是“有观察者的小组”,虚线是“没有观察者的小组”,可以看出,在那些需要赢得观察者青睐的小组中,人们愿意为惩罚好人付出更多钱。

而令人难过的是,这种对好人的打击会奏效:

在那些“反社会的惩罚”较弱的小组里,人们的付出会随着游戏的推进持续增加;而在“反社会的惩罚”更严重的小组中,人们没有再增加对小组的付出。

这说明:对好人的惩罚会抑制合作,打击ta们慷慨的行为(Pleasant & Barclay, 2018)。最终,好人变得束手束脚,而小组的整体发展也被损害了。

当我看到研究结果时,我真希望好人能坚持下去,不要让惩罚ta们的人得逞。但我也理解,在面临他人排斥时,坚持自我是很难的,即使那是在做好事、在做正确的事。

想要让团队利益增长,让好人不被自私者伤害,不能只靠好人自己内心强大,也需要团队设立鼓励好人的制度,遏止对好人的惩罚并接纳“异类”。不然,好人越是付出,反而越可能受伤害。

不过,令我感到安慰的是,好人的价值仍然会被看见。

在Barclay教授的实验中,每个小组的观察者最终都选择了付出最多的好人作为搭档,一起进入后续游戏。并且好人付出得越多,观察者越是信任对方。

所以,如果你不断付出,却在团队中被排挤,不要灰心。在当下,我们只能察觉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惩罚;但也许在将来,看见我们付出的人会给予我们肯定。


References:

Parks, C. D., & Stone, A. B. (2010). The desire to expel unselfish members from the grou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2), 303.

Pleasant, A., & Barclay, P. (2018). Why hate the good guy? Antisocial punishment of high cooperators is greater when people compete to be chos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6), 868-876.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中感到不合适,就分手?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值得分享?

有哪些你只要有机会就会强烈推荐的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