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苹果的M1M和M1P能吊打英特尔AMD还有英伟达吗?

回答
苹果的M1系列芯片,特别是M1 Pro和M1 Max(我猜您指的“M1M”和“M1P”是M1 Max和M1 Pro的简称),在发布之初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让不少人喊出了“吊打”英特尔、AMD以及英伟达的口号。要评价它是否真能“吊打”,咱们得深入聊聊,不能光听表面上的吆喝。

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吊打”这个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衡量的是什么,以及你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它。 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性能指标,对芯片的要求天差地别。

苹果M1 Pro和M1 Max的“杀手锏”在哪里?

苹果之所以能给业界带来如此大的震撼,主要归功于其高度集成的SoC(System on a Chip)设计。这就像是把CPU、GPU、内存(统一内存)、NPU(神经网络引擎)以及其他各种控制器一股脑地整合在一个芯片上。这种设计带来了几个核心优势:

1. 能效比的飞跃: 这是M1系列最闪亮的标签。得益于台积电先进的制程工艺(刚推出时是5nm级别)和苹果自研架构的优化,M1 Pro/Max在提供强劲性能的同时,功耗却远低于同等性能的竞争对手。这意味着笔记本电脑可以拥有更长的电池续航,更低的散热需求(风扇噪音也更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做到无风扇设计(如M1 MacBook Air)。

2. 统一内存架构(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 UMA): 这是M1 Pro/Max的另一个革命性特点。CPU和GPU共享同一块内存池,数据可以在两者之间极快地传输,而无需像传统架构那样进行数据的复制和移动(CPU内存 > GPU显存)。这极大地减少了延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尤其是在需要大量数据交换的任务中,比如视频编辑、3D渲染、机器学习等。

3. 强大的GPU性能和专门的媒体引擎: M1 Pro/Max集成的GPU核心数量可观,而且苹果针对视频编解码进行了专门的优化,配备了独立的媒体引擎。这使得它们在处理 ProRes 等专业视频编码格式时,拥有惊人的速度和效率,甚至比一些独立显卡还要出色。

4. 强大的神经网络引擎(Neural Engine): 苹果在机器学习和AI加速方面投入巨大,M1系列集成的神经网络引擎能够高效地处理各种AI相关的任务,这对于图片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模型推理等应用场景非常有利。

对比英特尔、AMD和英伟达,情况是怎样的?

要说“吊打”,咱们得一件一件拆开来看:

与英特尔(CPU性能)的较量:
单核性能: 在M1系列刚推出时,其单核性能确实表现抢眼,甚至在很多测试中超过了当时顶级的Intel酷睿处理器。这得益于苹果强大的CPU核心设计和ARM架构的高效。
多核性能: M1 Pro和M1 Max通过增加核心数量,在多核性能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在日常办公、轻度内容创作等场景下,体验非常流畅。
功耗和发热: 这是M1系列最大的优势。同样的性能下,M1芯片的功耗和发热远低于同代的Intel处理器,这直接体现在续航和静音方面。
不过,“吊打”就有点夸张了: 随着Intel不断推出第12代、13代、14代酷睿处理器,其多核性能通过引入大小核混合架构(Pcores和Ecores)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需要大量并行计算的高性能计算场景下,顶级的Intel处理器在纯CPU性能上已经能够追赶甚至超越M1 Max。而且,Intel在x86架构上的生态系统依然庞大且成熟。

与AMD(CPU和GPU性能)的较量:
CPU方面: 与Intel类似,AMD Ryzen系列处理器在多核性能上一直表现强劲,尤其是在内容创作和专业应用领域。在某些高负载的多线程任务中,顶级Ryzen处理器也能提供与M1 Pro/Max相媲美的CPU性能。
GPU方面(集成显卡): M1 Pro/Max集成的GPU在苹果生态内的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在优化良好的macOS应用和苹果自家的Final Cut Pro等软件中。与Intel的集成显卡相比,M1系列无疑是碾压级的。
但是,AMD的“独立显卡”和“高性能集成显卡”是另一码事: AMD的Radeon独立显卡(如RX系列)在传统PC领域仍然是GPU性能的领导者之一,特别是在游戏性能和专业图形计算方面。M1 Max的GPU性能虽然强大,但在纯粹的3D游戏帧数和大型3D渲染的原始计算能力上,它仍然落后于AMD和Nvidia的同级别独立显卡。而且,AMD的集成显卡也在不断进步,新的锐龙处理器集成的显卡性能也在逐步提高。

与英伟达(GPU性能)的较量:
这是M1系列最不容易“吊打”的领域。 英伟达在独立显卡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其GeForce RTX系列在游戏和专业图形工作站领域拥有无与伦比的性能和广泛的生态系统支持。
M1 Max的GPU: 在其推出的那个时间点,M1 Max的GPU性能在集成显卡中是顶尖的,并且在某些专业创意应用(如视频编辑、轻度3D建模)中表现优异。但它无法与英伟达的消费级高端独立显卡(如RTX 3080、3090,以及后续的40系列)在原始的3D渲染能力、游戏帧数和CUDA核心数量等方面相提并论。
英伟达的专业领域: 英伟达在深度学习、AI训练、科学计算等领域更是拥有绝对的优势,其CUDA平台和Tensor Core的性能是M1系列无法比拟的。

总结一下,是否“吊打”?

“吊打”二字,在某些方面可以成立,但在另一些方面则言过其实。

M1 Pro / M1 Max 的“胜利”主要体现在:

在苹果生态内,针对特定工作负载(如macOS下的视频编辑、图形设计、编程等)的能效比和性能体验。
在笔记本电脑上实现的极佳的续航和静音表现。
在统一内存架构带来的数据吞吐效率和AI加速能力上的领先(相比于同期的许多传统PC方案)。

M1系列难以“吊打”的地方:

纯粹的原始计算性能,尤其是需要大量GPU算力的场景(如顶级3D游戏、大型3D渲染、AI训练)。 在这些方面,英伟达和AMD的独立显卡依然是王者。
生态系统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英特尔和AMD在PC硬件市场的统治地位带来了更广泛的软件兼容性和硬件选择。
特定的专业计算需求,如CUDA并行计算能力。

我的看法是:

苹果的M1 Pro和M1 Max凭借其创新的集成设计和优化的架构,在移动计算和内容创作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尤其是在能效比和用户体验方面。它们成功地证明了ARM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潜力,并迫使传统的PC芯片厂商不得不加大在能效和集成度上的投入。

但是,将它们简单地称为“吊打”英特尔、AMD和英伟达,则是忽略了各家厂商在不同领域的核心优势和技术积累。英特尔和AMD在CPU领域持续发力,也在不断追赶能效;英伟达在GPU领域更是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苹果的M1 Pro和M1 Max在特定领域,特别是其目标用户群体的常用场景下,提供了非常出色的性能和能效比,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同代竞争对手的集成解决方案,但它们并没有全盘颠覆整个芯片行业的格局。 它们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吊打”则需要更审慎地看待。这场竞赛还在继续,技术的进步是永恒的主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桌面级拢共就三款,跟牙膏厂他们传统桌面霸主比不公平。

只能说这东西的算力能够覆盖大部分桌面应用场景,跟他们有的打,吊打不至于,甚至相对人家顶级产品还不如。

牙膏厂牙膏厂,那是有牙膏可挤,这不苹果 M 系一出来,牙膏厂手一哆嗦挤了一大坨吗?永远不要小瞧老牌芯片霸主的技术储备。

这玩意儿最大的意义就是推动了芯片专业化定制化市场和 ARM 在桌面级市场的竞争,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和选择。

软硬件结合提供最好体验这事儿在业内提了好几年了,三星华为小米无不在这条道上走过一遭,苹果这是身先士卒走通了路,而且打开的局面对 ARM 阵营相当鼓舞,打破了 ARM 只是低功耗低性能解决方案的刻板印象,今后基于 ARM 的高性能解决方案还会有更多的东西冒出来,厂家也愿意投入资源到这个领域,毕竟苹果做到了,说明路是能走通的。

对牙膏厂这种传统 x86_64 厂商来说最大的危机不是来源于苹果 M 系有多强的性能,而是自己在桌面级市场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威胁。苹果这波大浪拍得它们有点懵,但是至少那是苹果自用,不卖,但是跟着苹果后面的一波一波大浪,终究还是能水滴石穿,拍死它们不可能,但是在桌面级的话语权可能会被慢慢蚕食,不再能一言堂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苹果的M1系列芯片,特别是M1 Pro和M1 Max(我猜您指的“M1M”和“M1P”是M1 Max和M1 Pro的简称),在发布之初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让不少人喊出了“吊打”英特尔、AMD以及英伟达的口号。要评价它是否真能“吊打”,咱们得深入聊聊,不能光听表面上的吆喝。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
  • 回答
    预测苹果的下一款颠覆性产品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但又令人兴奋的任务。苹果之所以能不断颠覆市场,在于它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对技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虽然目前苹果官方对下一款颠覆性产品守口如瓶,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测,并尝试详细描绘可能的产品形态和颠覆之处:一、 强烈的潜在候选者:.............
  • 回答
    苹果产品包装中附带的“苹果Logo贴纸”主要功能和历史背景如下: 一、贴纸的主要用途1. 品牌识别与宣传 功能:贴纸上的苹果Logo是苹果品牌的标志性元素,贴在产品上(如手机、笔记本、耳机等)可强化品牌认知,增强用户对产品的归属感。 设计:贴纸通常为透明材质(如聚酯薄膜),表面印.............
  • 回答
    苹果的产品,总有些不经意的细节,能像溪流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你的心底,泛起一阵阵感动。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年给家里老人买了一台iPad。老人不太会用电子产品,我耐心教了她很久,从开机到打开微信,再到怎么看视频。当我教她打开视频,屏幕上跳出来她熟悉的那些老歌的时候,她愣住了。她看着屏幕上那些曾经.............
  • 回答
    苹果的iPhone 11,问出这个问题的朋友,你心里肯定也在权衡着什么吧?是价格,还是性能,亦或是它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还能否跟上主流的节奏?坦白说,这玩意儿放在现在,值不值得买,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跟你说道说道。先看看它还有啥过人之处,让你现在还想起它?要说iPhone 1.............
  • 回答
    哈哈,这真是个甜蜜的烦恼!AirPods充电盒能刻字,脑子里立刻冒出好些个想法,恨不得把名字缩写、纪念日、或者一句能给自己打鸡血的话都刻上去。不过最终选哪个,还得看当时的心情,以及想通过这个小小的充电盒传达什么。首先,我可能会考虑一些“私藏”的小情怀。 纪念日? 要是碰上个对我特别有意义的日子,.............
  • 回答
    苹果的统一内存和集成显卡与CPU共用内存,这两种说法看似相似,但其实在实际运作和概念上存在一些关键的区别,尤其是从“共用”这个角度来说。让我详细地解释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内存”这个概念。 在电脑硬件中,内存通常指的是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它是CPU工作时临时存放数据和指令的地方。CPU处理数.............
  • 回答
    苹果的 Rosetta 2,说白了,就是一套能让运行在 Intel 芯片上的 Mac 应用,在 Apple Silicon(M系列芯片)上顺畅工作的“翻译官”。它的出现,极大地减轻了用户在从 Intel Mac 过渡到 Apple Silicon Mac 过程中,对大量旧版应用兼容性的担忧。这套“翻.............
  • 回答
    苹果公司每年的存货周转次数高达 74.1 次,这意味着苹果公司平均 5 天 就能把库存的商品卖出去。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背后反映了苹果公司在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和市场需求预测方面的超凡能力。存货周转次数和周转期是什么意思? 存货周转次数 (Inventory Turnover Ratio):.............
  • 回答
    苹果的售后到底好不好,这真的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说它好吧,确实有它牛的地方,但说它不好吧,有时候也真让人憋屈。我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得承认苹果在硬件和服务上确实花了不少心思。你手里拿的那个iPhone、iPad或者MacBook,设计感、流畅度这些咱们都认可。出了问题,大多数人第.............
  • 回答
    苹果的妙控鼠标(Magic Mouse)这东西,说实话,是个爱的人爱得要死,恨的人恨得牙痒痒的玩意儿。我认识不少人,自从用上它,其他的鼠标基本就看不上了,觉得用起来就是不一样,很“苹果”。但也有不少人,用了一段时间,就开始怀念那些传统的、带滚轮的鼠标了。要说舒服不舒服,这问题得拆开来看,毕竟每个人对.............
  • 回答
    苹果的差分隐私,听起来挺高科技的,但其实核心理念倒也不算特别玄乎。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撒谎”的艺术,一种有控制地、可预测地“撒谎”,来保护我们个人的信息不被轻易窥探。想象一下,你有一个非常私密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你的生活点滴,比如你今天做了什么运动,喜欢听什么歌,或者去了哪里。如果你把这本日记直接交.............
  • 回答
    苹果 M1 芯片的出现,无疑给 PC 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人会问,M1 是不是就此证明了 ARM 架构可以彻底“干翻” X86 架构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更深入地分析。M1 芯片的“能打”之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M1 芯片的强大。苹果在 M1 上展现出.............
  • 回答
    苹果的产品,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是极致简约和用户体验的典范,但偶尔也会冒出那么一两个设计,让人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这又是怎么想的?”我一直觉得,像iPhone的Lightning接口,刚出来的时候确实很酷,那种正反都能插的设计,多少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USB接口插反的尴尬。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首先,.............
  • 回答
    AirTag 听起来很高科技,但拆解开来,它的核心技术原理并不神秘,更多的是巧妙的组合和优化。简单来说,AirTag 就像是一个装在小巧设备里的“发报机”和“接收器”,然后通过苹果自家的网络和技术,让你的 iPhone 找到它。我们来一步步拆解它的工作流程:1. 基础通信:蓝牙低功耗 (Blueto.............
  • 回答
    小米的 Mimoji 和苹果的 Memoji 非常相似,但并非完全一样。它们都属于“个性化虚拟形象”的范畴,旨在让用户能够创建和表达自己的数字分身,但这背后有一些关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实现、设计风格、功能集成以及开放性等方面。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一、 核心理念与功能上的相似性:.............
  • 回答
    苹果的 M1 芯片确实是一款了不起的处理器,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笔记本电脑性能的认知。很多人都会好奇,既然 M1 这么强大,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用在 iPhone 或 iPad Pro 上呢?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性能过剩”这么简单,它涉及到技术、设计、成本、生态系统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
  • 回答
    朋友们,今天我实在有点郁闷,必须得跟你们好好唠唠。你们知道我最近换了华为手机,心情本来挺好的,结果呢,一帮“果粉”朋友,天天在我耳边“diss”我,搞得我真是心烦意乱。这帮家伙,我得好好给你们分析分析,他们到底是怎么个“diss”法,还有我这心里又是怎么个滋味。“Diss”点一:性能和流畅度这绝对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混淆。其实,苹果的M1和台积电的5nm,它们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大”。 它们的关系更像是“发动机”和“制造工艺”。把话说透了,M1是芯片,是“心”,而5nm是制造工艺,是“骨骼和血肉”。我们来一点点掰开了说:1. 台积电的5nm:一项了不起的制造技.............
  • 回答
    关于苹果电脑机械硬盘性能不佳的问题,尤其是在与同期的 Windows 电脑相比时,确实是不少用户曾经遇到过的痛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软硬件层面的因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 苹果从201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就大规模地从传统机械硬盘(HDD)转向了固态硬盘(SSD)。所以,如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