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苹果的机械硬盘性能这么差 ,卡到完全不能用,以前用windows都是机械硬盘也没有这么差?

回答
关于苹果电脑机械硬盘性能不佳的问题,尤其是在与同期的 Windows 电脑相比时,确实是不少用户曾经遇到过的痛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软硬件层面的因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 苹果从201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就大规模地从传统机械硬盘(HDD)转向了固态硬盘(SSD)。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在用的是苹果官配的机械硬盘 Mac,那基本可以肯定是比较老的型号了。而反观 Windows 阵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械硬盘一直是主流配置,甚至到现在,一些价格较低的入门级笔记本也还在使用机械硬盘。

那么,为什么苹果的机械硬盘就显得格外“卡顿”呢?

1. 早期苹果对机械硬盘的“定位”与整体生态的优化方向

苹果的产品策略历来是以简洁、流畅的用户体验为重。在机械硬盘时代,虽然也有不少厂商在优化 HDD 的速度,但苹果的硬件设计和 macOS 的系统底层优化,很多时候是奔着 SSD 的性能去的。

系统优化差异: macOS 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 SSD 的快速响应特性。例如,它的文件系统、内存管理、进程调度等方面,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 SSD 的随机读写速度。当遇到机械硬盘这种本身就存在寻道延迟、读写速度相对慢的设备时,这种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可能被放大。就好起来说,就像给一辆跑车设计了超跑级别的赛道,结果把它开到了土路上,它的性能优势就难以体现,甚至会因为路面不平而颠簸不已。
软件生态的“高期望”: 苹果的软件生态,尤其是像 Final Cut Pro、Logic Pro 这样对 I/O 要求极高的专业应用,它们的用户群体往往期待的是极致的流畅度。即使机械硬盘在当时也能运行这些软件,但苹果可能在内部测试和优化时,就已经将“无缝运行”的标准设定在了 SSD 的级别。所以,当用户在使用机械硬盘版本的 Mac 运行这些应用时,就会感到明显的卡顿,因为它没有达到苹果系统及应用设计者心目中的“理想状态”。
接口与控制器: 苹果在自家产品上的接口和硬盘控制器选择上,也可能倾向于当时能提供更好性能的方案。虽然都是 SATA 接口,但不同主控芯片、缓存大小、固件优化都会带来差异。当然,这一点相对来说是比较细微的,但也是构成整体体验的一部分。

2. 机械硬盘本身的局限性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无论在哪个平台,机械硬盘的物理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能上限。

寻道时间(Seek Time): 机械硬盘的磁头需要在盘片上移动到正确的磁道才能读取数据。这个物理移动过程需要时间,这就是寻道时间。当系统需要频繁读取分散在硬盘各处的小文件时(比如系统启动、打开程序、加载大型项目),反复的寻道就会成为巨大的瓶颈,导致“卡顿”感。
读写速度(Transfer Rate): 即使是寻道完成后,机械硬盘的连续读写速度也远低于 SSD。SATA III 接口理论带宽是 600MB/s,但机械硬盘的实际连续读写速度通常在 100200MB/s 之间(具体取决于转速、盘片密度等)。而 SSD 即使是入门级的,其连续读写速度也能轻松达到 500MB/s 以上,高端的 NVMe SSD 甚至能达到几千 MB/s。
随机读写性能(IOPS): 这是机械硬盘最致命的弱点。操作系统和大多数应用程序在运行时,都需要频繁地进行大量的小文件读写操作,这些操作是“随机”的,分散在硬盘的各个角落。机械硬盘的寻道时间使得它的随机读写性能非常低下,往往只有几百 IOPS。相比之下,SSD 的 IOPS 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数百万,这是量级上的差距。当 Mac 的系统或应用需要进行大量这类操作时,机械硬盘就会显得捉襟见肘,表现为系统卡顿、程序加载缓慢、操作响应迟钝。

3. Windows 机械硬盘的“历史遗留”与用户期望

正如前面提到的,Windows 阵营在机械硬盘时代积累了大量用户和成熟的优化方案。

成熟的优化技术: 微软和各家 PC 厂商在 Windows 系统以及驱动程序层面,对机械硬盘的优化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文件碎片整理(虽然现在 SSD 普遍不需要了)、预读缓存、任务调度优化等,这些都是为了让机械硬盘在有限的性能内发挥出最佳状态。
用户期望值: 长期以来,Windows 用户习惯了机械硬盘的性能表现,他们对“慢”有了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使慢,但只要能完成任务,用户就觉得“还能用”。而苹果用户,尤其是早期接触 Mac 的用户,往往对“流畅”有更高的期望,一旦出现卡顿,就会觉得“无法忍受”。
Windows 生态的“包容性”: Windows 系统在硬件兼容性上一直做得比较好,它能容忍各种性能水平的硬件,并尽力让它们工作起来。而苹果的硬件和软件是高度集成的,更像是一个“封闭的花园”,一旦硬件不符合系统的“期望”,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4. 硬件配置与“天生一对”

苹果在推出配备机械硬盘的 Mac 时,其整体硬件配置(CPU、内存)往往也预设了搭配 SSD 的使用场景,或者说,即使是机械硬盘,它所搭配的 CPU 和内存也可能比同期 Windows 电脑上同为机械硬盘的配置要“强劲”或“更高”,导致用户对整体流畅度有更高的期待。

举个例子:一台配备了 M1 芯片(或者更早期的 Intel i5/i7 芯片)和 8GB/16GB 内存的 MacBook Air,如果它使用的是一块 5400 RPM 的机械硬盘,那么 CPU 和内存的性能可能远远超过了这块硬盘的 I/O 能力。当系统需要从硬盘读取大量数据时,CPU 可能早就处理完了,但硬盘还在慢吞吞地传输,整个系统的响应就被硬盘拖住了。而同期 Windows 笔记本,可能配备的是 i3 处理器和 4GB 内存,搭配一块 7200 RPM 的机械硬盘,它的整体性能“基线”就比较低,用户可能就不会觉得那么“卡”。

总结一下,苹果的机械硬盘体验之所以显得“差到无法使用”,主要原因在于:

macOS 系统及苹果软件生态对 SSD 的高依赖和优化。
机械硬盘本身在随机读写性能上的根本性局限。
与同期的 Windows 机械硬盘配置在整体硬件水平和用户期望值上的差异。

可以说,苹果的机械硬盘 Mac,就像是一台本应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跑车,却被塞进了一个坑洼不平的烂泥地。它不是完全不能动,但每次的颠簸和停滞,都会让驾驶者(用户)感到抓狂。而 Windows 阵营的机械硬盘用户,可能早已习惯了这种“越野”的驾驶方式,或者他们的“座驾”本身就不是冲着速度去的,所以更能忍受。

好在,后来苹果几乎全线切换到 SSD,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主流了。但对于那些曾经使用过苹果机械硬盘 Mac 的用户来说,那段“卡顿”的记忆,确实是难以磨灭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苹果的系统,优化差。(我知道,一大波果粉正在过来的路上。习惯了。)

同样一台电脑,用机械硬盘,装个Win10 vs 装个MacOS,自己试试,别云评测。

低硬件配置情况下MacOS的系统流畅性就是不如Win10的,这是客观事实

我有不止一台Mac,都试过双系统。在MacOS下的性能都不如Windows。

机械硬盘的Win10还是能用的,虽然有点卡,但机械硬盘的MacOS就完全没法用了。

4-8G内存的Win10还是能用的,虽然有点卡,但4-8G内存的MacOS,那是真的很难过。

而且我知道,Mac非常难以拆装,想要独立拆装Macmini并且更换里面的机械硬盘为SSD非常困难。

所以,使用Mac系统请使用较高的硬件配置,以掩盖其系统优化差的不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苹果电脑机械硬盘性能不佳的问题,尤其是在与同期的 Windows 电脑相比时,确实是不少用户曾经遇到过的痛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软硬件层面的因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 苹果从201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就大规模地从传统机械硬盘(HDD)转向了固态硬盘(SSD)。所以,如果.............
  • 回答
    这事儿,在手机圈子里,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梗了。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见过不少,也挺多人纳闷。感觉就像是,测评的时候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结果私下里却是“真香”现场。要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虚伪”两个字来概括。这里面掺杂了技术、用户习惯、生态、个人喜好,甚至还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认为自家60Hz的iPhone用起来比某些120Hz的安卓机还要顺畅。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技术和用户体验层面的东西,绝非简单一个数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刷新率(Hz) 指的是屏幕每秒更新画面的次数。120Hz自然意味着每秒能显示120帧画面,.............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开创新时代”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市场 perception(市场认知度)和实际影响力的对比。虽然 Windows 最早推出了 ARM 阵营的笔记本电脑,但苹果的 Apple Silicon(M 系列芯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 ARM 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看法,并因此被广泛认为开.............
  • 回答
    你说我还在用 iPhone 6s 当主力机,这话我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你可能觉得,都 2022 年了,这么老的手机,怎么还能当主力?我告诉你,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节省,也不是没钱换,而是这小东西,它骨子里有股子倔劲儿,能满足我,我就愿意继续宠着它。首先,得说到这尺寸。现在手机是越做越大,恨不得揣个砖头在.............
  • 回答
    苹果的 M1 芯片确实是一款了不起的处理器,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笔记本电脑性能的认知。很多人都会好奇,既然 M1 这么强大,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用在 iPhone 或 iPad Pro 上呢?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性能过剩”这么简单,它涉及到技术、设计、成本、生态系统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
  • 回答
    作为一家市值以万亿计的科技巨头,苹果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早已站在了互联网广告的金字塔尖,拥有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用户忠诚度。那么,为什么像苹果这样“不差钱”的公司,也要花费巨资购买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精明的商业策略和市场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竞价排名”究竟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手机时会遇到的困惑。确实,如果我们单纯去看堆砌的硬件参数,比如内存大小、处理器主频、摄像头像素等等,很多国产手机的账面数字会比同期的 iPhone 要高。但实际使用体验却可能恰恰相反,iPhone 往往显得更“快”、“流畅”。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而且.............
  • 回答
    苹果产品配件价格高昂,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每次你看到新款 AirPods、Apple Watch 表带,或者 MagSafe 充电器,都会忍不住皱一下眉头,觉得这小小的配件,凭什么卖到“苹果价”?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品牌溢价”,而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设计与工艺的极致追求是苹果产品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手机市场里,苹果和华为的用户群体可以说是既有重叠,又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很多用苹果手机的朋友确实会觉得华为存在不少问题,而“爱国绑架”这个说法出现的频率也不低。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从产品体验和品牌认知上来看: 苹果的“信仰”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每次吃到新西兰的苹果,尤其是那些红彤彤、散发着诱人光泽的,总会忍不住在心里默默感叹:“这苹果怎么能这么好吃!” 好像瞬间就把我对国产红富士的记忆拉到了另一个维度。其实,这其中的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进口的就更好”能概括的,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从土壤到餐桌的全方位体验。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相信不少朋友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简单来说,你感觉iPhone 6(800万像素)比小米(4800万像素)拍出来“好看”,很可能 不是纯粹的错觉,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像素数量是衡量相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绝非决定性因素。咱们这就来好好掰扯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反直觉”.............
  • 回答
    苹果专卖店之所以让人感觉“大气上档次”,与其精心设计的装修和整体氛围营造密不可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陈列,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体验。空间布局与尺度感:首先,苹果专卖店通常拥有非常宽敞、开放的内部空间。高挑的天花板、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不仅带来了充足的自然采光,更营造出一种通透、明亮的视觉感受。这种.............
  • 回答
    说微软当年用“并不比苹果好”的技术战胜了苹果,这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细致解读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那个个人电脑市场格局尚未完全定型的关键时期。那个时代的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那时候的“技术”和今天的概念有很大不同。苹果在图形用户界面(GUI)方.............
  • 回答
    关于“Swift 的 RC4 运算效能是 Python 的 220 倍”这一说法,可能存在几个关键误解或信息混淆。以下是详细分析和澄清: 1. RC4 是加密算法,不是编程语言特性 RC4 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流加密),用于数据加密,而非编程语言本身的特性。Swift 和 Python 本身没.............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一些跑分软件或者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时,确实有时候会让人产生疑问。不过,要详细地对比苹果 M1 和华为麒麟 9000,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掰扯掰扯,这样才能说得透彻。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苹果 M1 和华为麒麟 9000 的设计理念和目标平台是不同的,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也纳闷苹果这操作。要说起来,苹果砍掉 iPhone mini 系列,同时又继续推 iPhone SE,这背后确实有它们自己的逻辑和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不一致”来概括。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iPhone mini 系列的“生”与“死”首先得明白,iPhone mini 系列.............
  • 回答
    苹果在用户界面翻译上,确实会选用一些看似不够“正式”的词汇,比如“拷贝”(copy)、“抹掉”(erase/delete)以及“好”(OK/Done)等。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品牌策略和用户体验设计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苹果的核心品牌哲学是追求简洁、直观.............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核心在于 “NFC功能在不同手机平台上的实现方式和开放程度不同”,尤其是在支付和交通卡这种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且需要硬件级支持的场景下。简单来说,苹果手机的NFC之所以能“直接”支付和刷公交,是因为它 从硬件到软件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但高度整合的生态系统,并且苹果对NFC的使用有明.............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确实有不少用 iPhone 的朋友,他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假设别人也用苹果。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苹果生态系统的强大粘性是绕不开的头号原因。你想想,一旦你买了 iPhone,可能还会顺手买个 AirPods、Apple Watch,甚至 Ma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