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咨询关系之外,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应该是什么关系?

回答
在心理咨询的专业领域之外,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 尊重、界限清晰、但又饱含人性关怀的“非典型”关系。 这种关系,既不是朋友,也不是家人,更不是同事,但它又常常承载着比许多普通关系更深刻的情感连接和信任。

首先,最核心的是“专业关系”的延伸,而非断裂。

即便是在咨询时间之外,我们也不能完全“忘记”来访者。这种“不忘记”并非是指要刻意去维系某种社交联系,而是指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和对来访者福祉的关切,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一次接触中。这意味着:

持续的尊重和无评判的态度: 无论是在街角偶遇,还是在社交场合擦肩而过,咨询师都应该保持对来访者的尊重,如同在咨询室内一样,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他们的存在。来访者可能会因为咨询师的出现而感到一丝紧张,咨询师的自然和友善能够帮助他们缓解这种不适。
保护隐私的责任感: 这是基石。无论何时何地,咨询师都负有保护来访者隐私的绝对责任。即使是在非咨询场合,咨询师也不能随意向他人透露与来访者相关的任何信息,更不能借此作为谈资或炫耀资本。这种责任感是咨询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来访者安全感的来源。
保持专业界限的觉察: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即使在咨询室外,咨询师也需要时刻保持对专业界限的敏感。这意味着不能接受来访者提出的任何“超出咨询范畴”的要求,比如借钱、帮忙做私事、甚至是提供非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这种界限是为了保护双方,防止不恰当的依赖和潜在的伤害。

其次,可以存在一种“善意的知晓”和“有限的开放性”。

虽然不能成为朋友,但有时候,在双方都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前提下,也会有非常有限的、非侵入性的“知晓”。

偶遇时的礼貌互动: 如果在非咨询场合(如超市、咖啡馆、社区活动等)偶遇,一个友善的点头、一个微笑、或者一句简短的“你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关键在于这种互动要短暂、适度,并且由咨询师主导,避免给来访者带来“被关注”或“被监视”的感觉。咨询师需要判断在这种情境下,什么样的互动是既能表达善意又不越界的。
认识对方的“非咨询身份”: 偶尔,来访者可能会在某些公开场合(如社区讲座、专业会议等)提到自己从事的职业,或者与家人朋友共同出现。咨询师可以适度地“知道”这些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要去“挖掘”或“利用”这些信息。知道来访者也有工作、家庭、社交生活,反而能帮助咨询师更全面地理解他们,但这些都是在不打破咨询界限的前提下的间接了解。
有限的人性化回应: 某些极端情况下,比如来访者在生活中遇到非常重大且紧急的危机(但并未在咨询时间内发生),并且咨询师能够在不违反伦理的前提下提供一些非常有限且适度的支持(例如,引导他们联系危机热线),这种行为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但必须极其谨慎。然而,这种“例外”情况是极少数,且需要咨询师反复权衡。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安全的人际连接的“预演”。

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咨询之外,如果双方偶尔有礼貌的接触,这种接触其实是对咨询关系中信任和尊重的潜意识确认,它能让来访者感受到,即使离开了咨询室,咨询师仍然是以一个负责任、有温度的人的身份存在的。

需要坚决避免的:

发展成朋友关系: 咨询师不能和来访者成为朋友。朋友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惠、情感倾诉和共同经历的基础上的,而咨询关系是单向度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有明确目标和界限的专业服务。如果发展成朋友,咨询师可能会失去客观性,也可能因为情感卷入而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
发展成其他非专业关系: 比如生意上的伙伴、恋人、甚至只是 casual 的社交对象,这些都是绝对禁止的。这些关系会彻底摧毁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并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监视”或“打探”: 咨询师不能利用任何机会去打探来访者的私生活,或者在社交媒体上窥探他们的动态。这不仅不尊重,更是对来访者隐私的严重侵犯。
利用咨询关系谋取私利: 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情感上的,任何试图利用咨询关系来满足自身需求的 are strictly forbidden。

总结来说,咨询关系之外,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

一种 “有距离的善意”。这种善意体现在尊重、保护隐私和基本的礼貌互动上;而“有距离”则强调了专业界限的牢固。咨询师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在这种微妙的边界上行走,既要保持专业的高度,也要不失人性的温度,让来访者感受到一种持续的安全感和被尊重感,即便是在咨询关系本身之外的短暂接触中。这是一种平衡的艺术,需要咨询师的智慧和高度的职业自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咨询师跟来访者不能有双重关系,这是肯定的。但是不意味着就是陌生人。在咨询室以外见到,也是可以打个招呼,对于来访者的保护,打招呼时一般不能称呼对方全名。但仅限于礼貌的打招呼,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前提都是人!

如果就一切都如题主描述地这样,我不认为这叫专业。这中间是有问题的。因为咨询师很显然是在回避什么,而这些应该是需要在咨询过程中进行处理的。

出了咨询室,不可能是陌生人关系!除非这个要求是来访者提的,出于保密协议,可以理解。但如果是咨询师提的,我个人不认同。

在我的概念中,无论我做什么样的工作,我需要尊重基本职业伦理道德,但根本上我是一个人,我至少会跟我的病人或者来访者,say hello,当我在治疗室外遇到了他们。有时也会问个好,简单聊几句。但当然不会唠嗑,不会一起去喝咖啡晒太阳拍照片,当然除了握手之外的任何身体接触都是不被允许的!

user avatar

多谢梁小月的邀请!


来访者对咨询师通常会有婴儿对父母般的心理需求——无条件的爱与包容。这样的需求贯穿咨询工作始终,凡是被咨询师要求独立的来访者,通常会体验到挫败与愠怒,会表现出行动上的不合作与报复。

这样的需求会导致出现什么?来访者在非咨询时间也会对咨询师有各种要求和期待,希望咨询师能有即时的回应。回应得慢了,或者不回应,或者回应的方式和自己期待的不一致,就接受不了。

在非咨询时间内,咨询师如果有所回应,就容易衍生出双重关系,比如咨访+朋友关系。这样一来,咨询师怎么开展工作呢?咨询师的身份和朋友身份没有界限的话,就难以保持一个相对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咨询工作了。

在咨询中你会很自然地向咨询师寻求亲密与依赖,咨询师很自然地回避回应你的需求,导致你会有这种多方求证的行为——想要知道自己喜欢的咨询师,是不是也能喜欢自己。

显然在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面前,你会因为咨询师的正襟危坐而倍感受伤。

在来访者中,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人际关系的困扰,你也一样,对亲密和信任的人很依赖,但又不能如愿,想要在咨询师身上寻求庇佑,他就象一个监护人,激活你的依恋系统,你总希望从他那里获得安心和支持。

但不是每一个咨询师都愿意提供亲密和过载的依赖,一个是因为工作规则要遵守,一个是因为他本身对亲密的抗拒,很可能他自己也没有疏通自己的依恋,所以你在他面前屡屡的受挫是避免不了了。

他需要你配合着自己来完成对职业道德强有力的遵守,却忘了在职业道德上也可以关怀你,他这样做的本身使咨访关系会保持一个过大的距离,忽视你的情感表达与需求,用一个粗暴而疏远的态度来回馈你,其实他可以使用消退技术,而不是这样的漠然,也说明他对亲密的关系一种回避,又会给你带来被他抛弃的感觉,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咨询师在咨询门外冷若冰霜,回到门里能够立刻换成温暖如春,即使不笑,要转换成让你轻松的氛围,恐怕一时半会儿也做不到。

咨询师对规则的运用,可以不用这么僵化的。你所表达出的这些不满和愤怒,既然都到了这一步,确实需要和你的咨询师谈一谈了。这是最好的递进咨访关系的时机。

你的咨询师并不希望你依赖他,所以他的举动表达出的意思也很明显,他负荷不了你对他满满的喜欢和期待,这对他来说也是个心理负担。至于事先说明,这种事也没什么事先说明的,只有事后,两个人共同探讨对对方的感受,借以矫正咨访关系的态度,也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咨访关系。

咨询师和来访者都需要在关系中节制,保持应有的界线,以免对关系造成破坏性影响,吞噬性的爱,对咨询效果会有妨碍。


欢迎在值乎向我提问!

https://www.zhihu.com/zhi?utm_campaign=z&utm_source=zhihuweixin&utm_medium=link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