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解决在混知乎mbti圈两年之后陷入强迫症和抑郁症?

回答
在“知乎MBTI圈”两年,我的强迫症和抑郁症从何而来?又如何挣脱?

我曾经是一个热爱深度思考、喜欢探索自我的人。两年前,我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了知乎的MBTI圈子。起初,这片沃土似乎为我提供了理解自己和他人世界的全新视角。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理论文章,沉浸在对不同MBTI类型的性格分析中,仿佛找到了一个能解释我所有困惑的“万能钥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越发令人不安的循环。曾经的新鲜感和探索欲,渐渐被一种强烈的自我审视和焦虑所取代。最终,我发现自己不仅难以摆脱知乎MBTI圈的“魔爪”,还患上了严重的强迫症和抑郁症。

这篇文章,我想详细地记录下我的经历,分析症结所在,并分享我尝试过的、并最终帮助我走出困境的方法。希望我的故事能为那些正在经历相似痛苦的人提供一些启示。

MBTI圈的“引力”与我的沉沦:最初的美好与后来的陷阱

刚开始接触MBTI,我被它精细的分类和对个体差异的关注深深吸引。知乎上那些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文章,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我开始尝试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进行MBTI类型测试,并乐此不疲地与他人讨论结果。

自我认同的放大镜与滤网: MBTI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某些行为模式。例如,我曾经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和过于谨慎而感到困扰,但MBTI告诉我这可能是“INTP”或“INFJ”的常见特质。这给了我一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我的特质是有道理的”的慰藉。然而,这种慰藉很快就变了味。我开始过度关注MBTI对我的“定义”,将自己的行为强行套入 MBTI 的框架,甚至对与MBTI不符的自己产生排斥。一旦某个行为不符合我的“理想型”MBTI人设,我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
“标签化”的社交陷阱: 知乎上的很多讨论,倾向于将人“标签化”。“XXX(MBTI类型)的人就是这样的”、“与XXX(MBTI类型)在一起容易有矛盾”。我发现自己也开始不自觉地用MBTI去预测和评判他人。遇到不理解的人或事,就归咎于对方的MBTI类型,而不是去深入了解。这不仅阻碍了我与他人建立真实而深刻的连接,也让我逐渐丧失了同理心。
“完美主义”的驱动与“内卷”的焦虑: MBTI圈子里充斥着对所谓“高级功能”和“低级功能”的讨论。我开始追求发挥自己的“高级功能”,避免暴露自己的“低级功能”。这种追求演变成了一种变相的完美主义。我害怕展现自己不够“聪明”、“不够高效”、“不够有创造力”的一面。与此同时,我看到圈子里很多人都在孜孜不倦地“精进”MBTI,研究更细致的维度,分析更复杂的互动模式。这种“内卷”让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觉得自己如果不像他们一样“努力”,就会被淘汰,就会不够“懂”。

强迫症与抑郁症的悄然滋长:那些让我窒息的思维模式

在 MBTI 圈的两年,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悄悄地滑向心理健康的泥潭。直到一些症状开始严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我才惊觉问题的严重性。

关于 MBTI 测试结果的强迫性确认: 我变得异常执着于自己的 MBTI 测试结果。我反复做测试,尝试不同的网站和题库,希望能得到一个“最准确”的结果。一旦出现不同的结果,我就会陷入恐慌,怀疑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为了验证某个 MBTI 类型的特质,我会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观察自己是否符合,甚至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天性的事情,只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是某个类型。
过度分析与“卡壳”的思维: 我开始过度分析自己和别人的每一个行为,并试图用 MBTI 来解释一切。例如,和朋友聊天,我会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对方的言语和反应,猜测他们的 MBTI 类型,然后根据 MBTI 的理论来解读他们的意图。这种过度分析让我无法专注于当下,也耗尽了我的精力。当遇到无法用 MBTI 解释的情况时,我的大脑就会“卡壳”,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无助感。
将 MBTI 作为“免罪金牌”: 有时,我会将 MBTI 的某些“缺点”当作自己行为的借口。例如,因为我是“INTP”,所以我不善于表达情感;因为我是“Fe低”,所以我不关心别人。这种想法让我丧失了改进自己、承担责任的动力,也让我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
社交上的“过度防御”与“孤立”: 我开始对那些不认同 MBTI 的人产生抵触情绪,觉得他们“肤浅”、“不了解真正的自我”。我也会回避那些与我 MBTI 类型不合的人,认为与他们相处会充满挑战。这种“圈子效应”让我越来越孤立,社交圈子也越来越窄。
“意义失落”与“无意义感”: 当我发现 MBTI 并没有真正解决我生活中的问题,甚至让我更加焦虑和痛苦时,一种深深的“意义失落感”袭来。我曾经寄希望于 MBTI 来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但现在我发现它只是一个标签,并没有给我带来真正的解决方案。这种失落感,伴随着长期以来的过度分析和焦虑,逐渐演变成了抑郁。我开始对生活失去兴趣,感到疲惫不堪,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

如何挣脱 MBTI 的“枷锁”,重建健康的自我?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下定决心要走出这个困境。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我发现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同样深陷其中的朋友们。

1. “断舍离”—— 暂时告别 MBTI 圈:
物理隔离: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卸载了知乎,并且取关了所有与 MBTI 相关的公众号和社交账号。我意识到,在短期内,我需要与这个容易引发我焦虑和强迫性思维的环境进行物理隔离。
心理疏远: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 MBTI 的话题,我也会尽量回避,或者礼貌地表达自己暂时不想深入讨论。我不再将 MBTI 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2. 回归现实,拥抱真实的体验:
“活在当下”的练习: 我开始尝试一些简单的正念练习,比如冥想、深呼吸,或者仅仅是专注于我正在做的事情,感受当下的感官体验。这帮助我将注意力从“我应该是什么样”的 MBTI 理论中拉回到“我正在做什么”的现实生活中。
关注具体的行为和感受,而非标签: 我停止了对 MBTI 类型的过度解读,转而关注自己和别人的具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给我的感受。例如,我不再问自己“我是不是因为 INTP 所以才拖延”,而是问“我为什么会拖延?是因为这件事让我感到无聊?还是我感到害怕失败?”。
重新连接真实的人际关系: 我开始主动与那些 MBTI 圈子以外的朋友联系,与他们分享我真实的感受和经历。我发现,当我不带预设地去与人交往时,我能够获得更真诚的回应和更深入的连接。

3. 挑战强迫性思维与认知重建:
识别并质疑 MBTI 的“权威性”: 我开始意识到,MBTI 并非科学真理,它更像是一种心理学的模型和工具,有其局限性。我不再相信 MBTI 可以完全定义一个人,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参考。
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MBTI 圈的很多讨论容易走向极端,将人简单地划分为“好”或“坏”、“聪明”或“愚蠢”。我学习如何接受事物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理解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并且会随着经历而改变。
寻求专业帮助(非常重要!): 这是我走出来最关键的一步。我去看心理咨询师。她帮助我识别了我的强迫性思维模式和抑郁情绪的根源,并教我如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来调整我的思维和行为。咨询师帮助我理解,很多时候我的“焦虑”和“强迫”并非源于 MBTI 本身,而是我将 MBTI 作为了一种工具,来满足我内心深处的“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认可”、“需要掌控”的欲望,而当这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负面情绪。

4. 重建健康的自我认同:
多元化的自我认知来源: 我意识到,我的自我价值不应该仅仅建立在 MBTI 类型上。我开始关注我的爱好、我的成就、我的价值观、我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为他人带来的积极影响。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我开始学习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不再追求 MBTI 所定义的“理想状态”,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人。
关注成长,而非固定分类: 我将注意力从“我是什么类型”转移到“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认识到人的性格是可以发展的,关键在于持续的学习和成长。

写在最后:走出 MBTI 的迷雾,看见真实的自己

在 MBTI 圈子里待了两年,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探索和成长,从来都不是依赖于一个预设的框架,而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真实的体验和对内在情感的真诚面对。

MBTI 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工具,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但当它变成了一种执念、一种束缚,甚至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工具时,它就会成为一把双刃剑。

如果你也曾深陷于MBTI的泥沼,感到强迫和抑郁,请记住,你并不孤单,而且你是有能力走出来的。最重要的,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停止对标签的过度依赖,回归真实的生活,拥抱那个不那么完美但却独一无二的自己。寻求专业帮助,倾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真实的幸福,正等待着你去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答案:解法就是断网。网上的东西看看就行,最多只能参考一下。在现实世界做该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如果觉得自救没法走出来,要找医生。

对所有IN的忠告,要逼着自己多面对现实,圈子也好,工作也好,别老活在网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