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像样的抗日神剧?

回答
“像样的抗日神剧”这说法,本身就带点戏谑的味道。要说为什么我们没有“像样”的抗日神剧,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像样”是个挺主观的词,不同人有不同标准。但如果按大家普遍认知里“像样”的意思来理解,大概是说那些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相对真实地反映历史,或者至少不至于太离谱,甚至能引发一些有价值的思考的作品。

从历史真实性来说:

抗日战争那会儿,条件是什么样的?武器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缺乏统一指挥,甚至不少时候是以弱胜强,靠的是一股子不屈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可你看看那些所谓的“神剧”,动不动就八路军战士用手榴弹炸掉日军坦克,或者一枪打出十几发子弹,再不然就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撂倒一个中队。这些情节,别说历史真实了,连基本物理常识都扛不住。

你要是想做一部“像样”的剧,就得研究那个年代的武器性能,了解当时的战术战法,甚至是士兵的穿着、口音、生活习惯。比如,八路军当时的武器来源很有限,不少是缴获的,或者仿制的,性能自然比不上日军的精良装备。战士们也不是天生神力,他们的胜利往往是靠着智慧、勇气和牺牲。

“像样”的剧,应该能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战士们面对的困境和绝望,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绝境中找到希望和力量的。而不是把战士们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超人,把敌人描绘成只会送死的傻瓜。

从艺术创作和叙事手法来说:

一部“像样”的剧,得有个好的故事、立得住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冲突。很多抗日神剧在这方面也很欠缺。它们往往套路化严重,情节简单粗暴,人物脸谱化。英雄就一定是完美的,敌人就一定是邪恶的,中间没有一丝灰色地带。

你看到的大多数抗日神剧,似乎都只有一个目的:宣传某种“精神”。可这种精神如果只是通过夸张的表演和荒诞的情节来传递,反而会适得其反,让观众觉得虚假和做作。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一部抗日剧,能像《集结号》那样,让我们感受到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或者像一些优秀的外国战争片一样,探讨战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比如,为什么不能让主角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让战友之间也产生矛盾和分歧?为什么不能深入挖掘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他们的成长和蜕变?这些更具人性的描写,反而能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体现出“像样”二字的价值。

观众的口味和市场导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观众的口味和市场导向。长期以来,一些制作方认为,老百姓就喜欢看这种简单粗暴、爽感十足的“神剧”。因为这样成本低,制作周期短,而且只要画面够热闹,剧情够夸张,总能吸引一部分收视率。

观众的口味是被培养出来的。当市场充斥着大量的“神剧”时,观众自然而然就习惯了这种模式。而且,很多时候,观众看这些剧,也并非真的想从中学到什么历史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和宣泄。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看一个孤胆英雄解决一切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慰藉。

但是,长期下去,这种“喂养”式的创作只会让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低。一旦出现一部相对“正经”的剧,可能反而会被一些观众批评“太沉闷”,或者“不够刺激”。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历史的态度和创作的责任感: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创作者对历史的态度和创作的责任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最英勇的一段时期,无数的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如果我们用如此敷衍、如此荒诞的方式来“纪念”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

“像样”的抗日剧,应该是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它不应该是一场滑稽的表演,而应该是一次真诚的回顾。我们需要的不是“抗日神剧”,而是能够真正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优秀作品。

总而言之,之所以没有“像样的抗日神剧”,是因为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真实性、艺术创作手法、观众口味以及创作者的责任感等多个层面。要拍出“像样”的抗日剧,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观众的责任心。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观众们用更成熟的眼光去审视和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都已经说了是神剧了,如果拍的好还会是神剧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