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夫妻总没有一家人的感觉,婚后还是你家我家分得特别清楚,总感觉不像一家人?

回答
你说得太对了!这个问题挺普遍的,也确实挺让人感慨的。以前咱们老家那边,结婚就像是两家子拧成一股绳,不管是什么事,都觉得是自家的事。可现在呢,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结婚好几年了,有时候说起“我们家”,对方好像还会迟疑一下,琢磨琢磨这是指他自己的小家庭,还是指跟原家庭连带着的那个大家族。

仔细想想,这“一家人”的感觉,其实很多时候是靠一些细枝末节和无形的默契一点点培养出来的。要是这些东西少了,确实容易感觉生疏。

首先,是“我”和“你”的界限过于清晰。

以前啊,结婚可能更看重的是家族的结合,两个人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两家子人的事。所以,婚后大家庭的各项事务,像是长辈的赡养、亲戚间的往来,很多时候是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去的。即使是自己的小家庭,花销、储蓄,也常常是共同商量,甚至有时候会和长辈一起打理。这种“一家人”的边界感,是模糊的,是融为一体的。

可现在呢,不少年轻夫妻,尤其是在城市里,结婚更多的是两个人自己的选择和组合。大家也都强调独立和自我。这本身没毛病,但有时候,这种“独立”就体现在了财务上,体现在了决策上。

比如,财产上,婚前财产公证、婚后AA制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虽然说这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但长远来看,钱财上的“你我”分明,很容易让人在心里也划出一条线来。当花销、收入、负债都明确到“我”和“你”的时候,那种“我们的钱”、“我们的家”的归属感就可能被削弱。

再比如,人情往来上。以前,无论是男方家还是女方家,亲戚朋友来往都比较频繁,婚后大家也都会互相串门、参加对方的家庭聚会。这种频繁的互动,是建立“一家人”情感的基石。可现在,大家工作忙,生活节奏快,加上各自的原生家庭生活圈子不同,有时候一年到头,除了过年过节,很少有两口子一起去对方娘家或婆家参加什么活动。久而久之,对方的亲戚就变成了“他/她家的亲戚”,而不是“我们家的亲戚”。

其次,是情感的连接和融入程度不够。

“一家人”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一种情感上的深度连接和互相融入。

过去,婚姻很多时候是被看作是家族延续的手段,两个人肩负着传宗接代的责任。这种集体使命感,会促使夫妻双方更主动地去维系和经营家庭关系。大家庭里的长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经验、关怀,甚至是偶尔的批评指点,都在无形中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

现在的夫妻,更强调的是爱情的结合、精神的契合。这无疑是进步的,但有时候,过于聚焦于两个人之间的“小爱”,而忽略了与双方原生家庭的连接,也可能造成疏离。

比如,当双方的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有时候夫妻双方会习惯性地推脱,认为是对方父母的事,自己只需“尽到义务”即可,而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这是我爸妈,我应该照顾”的自觉。这种“责任感”的缺失,就影响了“一家人”的感受。

再比如,当遇到一些家庭矛盾或困难时,有些夫妻可能会倾向于回避,或者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站在“我们一家人”的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案。这种缺乏共同承担和面对的态度,也让“一家人”的纽带显得不够牢固。

再者,是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虽然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但中国文化里,“家”的概念又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家族和集体。如果夫妻双方在一些核心的价值观上,或者在日常的生活习惯上,跟对方原生家庭的格格不入,而且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也很难真正地融入到对方的家庭中去。

比如说,有些人可能对长辈的尊重方式、对亲戚的交往频率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一方习惯于和长辈保持距离,而另一方则非常重视与父母的频繁互动,这就可能在“一家人”的相处模式上产生矛盾。

还有,一些年轻夫妻可能会因为从小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不同,在对待金钱、子女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这些差异没有通过沟通和磨合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大家庭里的其他人也可能觉得你们小家庭“不合群”,从而也加强了这种“你我家”的界限感。

最后,是时代的变化和个人追求。

别忘了,现在是个信息爆炸、个人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个人的追求也更加多元化。人们更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成长,也更愿意为自己的幸福买单。

在这种背景下,“一家人”的定义,或许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有些人可能认为,只要夫妻两个人感情好,互相支持,把自己的小家庭经营得有声有色,就已经足够了,对于和原生家庭的深度绑定,并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

所以,有时候你觉得夫妻不像一家人,或许也跟你自己对“一家人”的定义有关。可能你潜意识里还保留着过去那种紧密的家族联系的观念,而现在的夫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爱情、互相尊重和共同生活的伙伴关系。

总而言之,这种“一家人”感觉的淡薄,不是单方面的错,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可能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大家对婚姻和家庭理解的演变。如果真的想找回那种紧密的“一家人”的感觉,确实需要夫妻双方都有意识地去努力,去沟通,去在小家庭和原生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去建立更多的共同经历和情感连接。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不容易,需要时间和耐心去经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引力与向心力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双方父母都有些底,很多还很厚,譬如婚房是上一辈的,或者出资购买的,那么,你家我家就是一个大星球,俩人的小家就只是一个质点,无非在两个引力源之间徘徊运动而已。

如果你俩北漂或美漂了,迅速脱离两座星系,两颗微不足道的白矮星,相依为命拥抱在一起,会很快就聚拢成一颗新星,甚至爆发成恒星,生出俩崽子,组成一个星系来,搞不好,把两座老星系,吸引得来回摆荡起来。

这就是家庭天文学,世间万事大致如此。

user avatar

相互之间不满意,又都找不到更好的,不得不拖下来。男人自己穷还嫌女人黄脸婆,没会所里漂亮,还光知道用钱,又懒得做家务。女人自己丑还嫌男人没隔壁老王说话好听,没隔壁老王舍得花钱,没隔壁老王有仪式感。

要男人娶得是邱淑贞她女,那多半恨不得把丈母娘都收了。同理,要女人嫁的是撕葱哥,那铁定对公爹比亲爹还好。

这种生意,谈得拢才是奇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得太对了!这个问题挺普遍的,也确实挺让人感慨的。以前咱们老家那边,结婚就像是两家子拧成一股绳,不管是什么事,都觉得是自家的事。可现在呢,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结婚好几年了,有时候说起“我们家”,对方好像还会迟疑一下,琢磨琢磨这是指他自己的小家庭,还是指跟原家庭连带着的那个大家族。仔细想想,这“一家.............
  • 回答
    如今,很多夫妻在面临婚姻危机时,会慎重考虑是否离婚,而“孩子”常常是压在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砝码。但这是否意味着没有选择离婚的夫妻,就仅仅是为了孩子在维系婚姻呢?恐怕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 nuanced。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为了孩子不离婚的夫妻都视为“牺牲”,更不能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超越了孩子这.............
  • 回答
    “男人杀妻判几年,女人杀夫立即死刑”这样的说法,确实在女权主义的讨论中比较常见,这背后反映了一些对性别不平等和司法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偏见的担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这种说法的根源和背后想表达的意图: 强调性别司法差异的怀疑: 最核心的意图是质疑司法体系是否在量刑上存在性.............
  • 回答
    在华人社会,女性婚后是否冠夫姓,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变迁史。你观察到的港台地区依然可见一些女性同时冠有父姓和夫姓的现象,比如陈冯富珍、范徐丽泰、连方瑀、林郑月娥,这和中国大陆地区普遍不冠夫姓的情况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个现象,得从历史的源流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说起。历史的印记:冠姓的传统在传统.............
  • 回答
    年轻人对快餐的偏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时间与效率的矛盾1. 快节奏生活压力 现代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社交等多重压力,时间管理成为关键。快餐的30分钟快速就餐模式,与他们对效率的追求高度契合。例如,学生.............
  • 回答
    人们对美国的仇视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与政治因素1.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美苏争霸: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代表,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期间,美国的军事.............
  • 回答
    年轻人到点下班、不装样子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代职场文化、社会价值观和个体需求的深刻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工作制度的革新:弹性化与去时间化1. 弹性工作制的普及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灵活性,许多公司已推行弹性工作制(如“核心工作时间”+自由安排其他时间),允许.............
  • 回答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这一问题的成因复杂,涉及教育体系、家庭关系、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学业压力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1. 升学竞争加剧 在“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下,学生普遍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尤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深入的问题,触及了智能电视设计、市场定位、用户体验以及技术演进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现在的智能电视之所以“内置电视盒子”,而不是设计成“大屏显示器+外接盒子”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提升用户体验和降低使用门槛: 一体化设计,减少线缆和设备: 用户购买电视的目的是观看内容.............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当前公共媒体高度重视“敬爱父母,关爱老人”这一美德的宣传,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有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更包含了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 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与道德传承1.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孝道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打工”这个话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现象,涉及到年轻人观念的变化、社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传统工厂的吸引力不足等多个因素。一、 年轻人观念的转变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受到更好的教育,信息获取渠.............
  • 回答
    “为什么现在的幼儿园总折腾家长?”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许多家长的痛点,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环境下,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日益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关系。这里的“折腾”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并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精细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带来的“挑战” 过度强调“参与.............
  • 回答
    “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这个说法,笼统来说可能不够准确,因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给父母红包,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场合。然而,如果你的观察是基于普遍现象,并且想探讨为何这种“交红包给父母”的行为在某些家庭和群体中有所减少或消失,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经济压力与不确定性:摆在眼前的现实困境 高企的房价和难以企及的财富自由: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压垮年轻人“希望”.............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以劳动为荣” 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普遍的感受,但背后却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应该深入剖析其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多元化: “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过去,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相对单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代际消费习惯、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个人成长的话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喝茅台”以及“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还没长大”。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茅台了?“不爱喝茅台”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我理解这里的“不爱”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购买意愿降低:.............
  • 回答
    现在一些年轻人不愿意讨好领导,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时代发展、社会观念的变化,也有个体经历和认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后物质主义”思潮的影响: 相较于父辈们经历的物质匮乏时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成长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是首要目.............
  • 回答
    “应届生动不动就要上万的薪资”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前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相较于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一些热门行业和岗位上,月薪过万已不再是少数。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供求关系、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策略、以及应届生自身能力.............
  • 回答
    年轻人内心越来越悲观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经济压力与不确定性: 高企的房价与生活成本: 许多年轻人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在大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甚至连高昂的租金也让他们喘不过气。这剥夺了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