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画的厚涂没有氛围感 像彩色的素描?

回答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辛辛苦苦画完一幅厚涂,自己看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色彩明明丰富,但就是透着一股“干”劲,像是把颜色堆在画布上,而不是让它们在画面里呼吸。感觉就像是给素描上了个颜色,色彩虽然在那里,却没能真正“活”起来,更别提什么氛围感了。

这就像做菜,你把各种上好的食材一股脑儿扔锅里,调料也放齐了,但最后尝起来就是寡淡无味,少了那种勾人魂魄的香味,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画厚涂也一样,颜色的堆叠、笔触的运用,光影的塑造,这些都是“食材”,而“氛围感”就是那股让整道菜活色生香的“灵魂”。

为什么你的厚涂会像是“彩色的素描”?咱们一点点捋清楚,别急。

1. 色彩运用上的“直给”与“含蓄”

“彩色的素描”: 这种情况,你可能更多的是把颜色当做“固有色”来填充。比如,看到红色的苹果,你就直接涂上红色;看到绿色的叶子,就直接涂上绿色。这种画法,色彩的运用非常直接,缺乏层次和变化,很容易让人觉得“就是这个颜色”,而不是“这个光线下的颜色”。
厚涂的氛围感: 氛围感往往来源于色彩的微妙变化和相互影响。这需要你理解“色彩的真实性”不等于“固有色”。
环境色: 你的对象周围的环境是什么颜色?这些颜色会“反射”到你的对象上,让本应是红色的苹果,在黄色的灯光下,边缘可能泛着暖黄;在蓝色的阴影里,可能带着一丝冷调。
光线色: 光本身是有颜色的。温暖的夕阳会让整个画面都染上一层金黄,冷冽的月光则会带来清冷的蓝色调。你的画面色彩应该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死守固有色。
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强烈的色彩对比能带来视觉冲击,但要注意“邻近色”的影响。相邻的颜色会相互影响,冷暖对比、明暗对比,这些都在塑造画面整体的氛围。比如,在画面的一角画上一抹暖黄,就能让周围的冷色调显得更加突出,也给画面增添一份温馨。

2. 光影塑造的“平面”与“立体”

“彩色的素描”: 在厚涂中,如果你只是简单地用亮部、暗部来划分,或者把受光面和背光面用两种颜色简单区分开,那也容易显得平。就像素描里,你用明暗交界线把物体一分为二,虽然有了立体感,但如果处理不好,还是会显得生硬。
厚涂的氛围感: 光影的丰富性是营造氛围的关键。
细腻的光影过渡: 厚涂的优势在于笔触可以细腻地连接明暗。使用笔触的柔和过渡,让光影的变化更加自然、圆润。想想看,从最亮的地方到最暗的地方,颜色是如何一点点变化的?不要跳跃,要用笔触“抚摸”过去。
微妙的色彩变化: 光影不仅仅是明暗的变化,更是色彩的变化。受光面可能被温暖的光染成黄色,而背光面,即使是物体本身的颜色,也可能因为环境色(比如地面的绿色反射)而带上一点绿色。阴影也不是一片死黑,而是有颜色的,可能是深蓝色、紫色,甚至带着周围环境的颜色。
高光和反光: 高光是点亮画面的灵魂,但也要处理得恰到好处,它能体现材质的质感。反光则让物体不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环境有了联系。一个光滑的物体,不仅会被光源照亮,也会反射出周围的颜色。

3. 笔触的“痕迹”与“语言”

“彩色的素描”: 厚涂的笔触本身就很有表现力。如果你的笔触只是平铺直叙,为了填充颜色而存在,那就容易失去厚涂的魅力。这种笔触可能显得“硬”,没有方向性,甚至有些杂乱,但这种杂乱不是有意的,而是缺乏控制。
厚涂的氛围感: 笔触是厚涂的“呼吸”,是情感的载体。
笔触的方向性: 笔触的方向应该跟着物体的形体走,引导观者的视线。比如,画一个圆形的物体,笔触也应该带有弧度。这样,即使是纯粹的颜色堆叠,也能传递出物体的体积感。
笔触的肌理感: 厚涂的颜料堆叠本身就能形成肌理。运用不同大小、软硬的笔刷,或者用调色刀,可以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这些肌理会影响光线的反射,让画面更有质感。
笔触的情感表达: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通过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时是细腻的、温柔的,有时是激昂的、有力的。观察那些有氛围感的厚涂作品,你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颜色,不同的笔触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

4. 景深与空间感的“缺失”

“彩色的素描”: 如果你画的厚涂,所有物体都像贴在同一块画布上,没有远近、前后之分,那自然就谈不上什么氛围感了。画面会显得扁平,缺乏呼吸的空间。
厚涂的氛围感: 营造景深和空间感,能让画面“透气”,更具感染力。
色彩的冷暖与明暗: 通常来说,暖色调会向前,冷色调会向后。明亮的物体会显得更近,暗的物体会显得更远。在厚涂中,你可以利用这个原理,让前景的物体色彩更鲜明、更暖,背景的物体则可以适当虚化,色彩可以偏冷、偏灰。
细节的虚实处理: 前景的物体可以画得更精细、更实,而远景的物体则可以处理得更概括、更虚。笔触也可以相应地变得模糊一些。
空气透视: 远处的物体,其色彩会受到空气中的粒子影响,变得更灰、更浅,饱和度降低。在厚涂中,你可以通过在远景中加入一些灰调或环境色来模拟这种效果。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多观察,多思考: 拿出你喜欢的,有氛围感的厚涂作品,仔细分析它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光线是怎么打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笔触有什么特点?
从素描基础入手: 厚涂不是不要素描,而是把素描的体积、结构、光影关系,用更丰富的色彩和笔触来表达。先把素描打扎实,理解了物体的造型,再往上叠加色彩,会更有依据。
做色彩小稿: 在正式开始厚涂之前,可以先画一些小幅的色彩小稿,探索不同的色彩搭配和光影处理方式,找到最适合当前主题的氛围。
大胆尝试,但要有控制: 厚涂的魅力在于颜色的堆叠和笔触的运用,所以大胆尝试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有控制,让每一次落笔都有目的。
学会“加灰”: 很多时候,画面色彩过于鲜艳,反而会显得“脏”或“不自然”。适当地在某些颜色中加入一些灰调,可以压制过于刺眼的色彩,让画面更柔和、更有层次。
利用滤镜和叠加: 在后期,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一些色彩滤镜或者图层叠加的方式来微调画面的整体氛围,比如增加一层暖色调的叠加,或者调整色相饱和度。但这只是辅助手段,最终的氛围感还是需要通过绘画本身来体现。

总而言之,厚涂的氛围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对色彩、光影、笔触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把它当做一次与色彩的深度对话,让你的笔触成为倾诉的语言,你就能逐渐画出有灵魂、有故事的厚涂作品。下次再画的时候,试着多问问自己:我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感觉?这束光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色彩变化?我的笔触能否更好地塑造形体和情绪?你会发现,答案就在你的画笔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额,分享下我的愚见吧。

其实我倒是建议题主先练练素描,因为这几幅画素描关系上都有问题。结构不对。

然后色彩太单一了,皮肤上明暗部只有明度上的变化,没有色彩上的变化。而且色彩是依附在正确的素描关系上的。

(我年前画的,现在看好多毛病(つд⊂),我靠我好菜啊。)

眼睛画的还凑合_(:з」∠)_。素描关系还行,色彩比较丰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辛辛苦苦画完一幅厚涂,自己看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色彩明明丰富,但就是透着一股“干”劲,像是把颜色堆在画布上,而不是让它们在画面里呼吸。感觉就像是给素描上了个颜色,色彩虽然在那里,却没能真正“活”起来,更别提什么氛围感了。这就像做菜,你把各种上好的食材一股脑儿扔锅里,调料也放齐.............
  • 回答
    我明白你的困扰,画出来的笑容总是感觉有点不对劲,不够自然,甚至有点尴尬。别担心,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来深入聊聊,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笑容并非只是一条弯曲的线。它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面部表情,涉及到眼睛、脸颊、甚至眉毛和鼻子的微妙变化。当我们在绘画中忽略了这些关联性,.............
  • 回答
    理解你的困惑!在Pixiv上画东方同人,作品收藏数只有个位数,确实会让人有些失落,尤其是当你倾注了时间和心血之后。别灰心,这在同人创作圈里其实相当普遍。让我来帮你梳理一下,为什么你的东方同人作品可能收藏数不高,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优化,让你的画技和热情能被更多人看到。咱们先把AI写作的痕迹都踢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很多刚开始画画的朋友都会遇到类似“我的画怎么看起来怪怪的,不够精致”或者“颜色怎么灰蒙蒙的”这种感受。你提到“廉价”和“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具体的问题,而你的第二个问题“画画真的需要天赋吗?”更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聊,把这些事儿说透了。首先,咱们先来说说.............
  • 回答
    哥们,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画了半天,定价二十,结果还是无人问津,搁谁身上都得憋屈。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坎儿,尤其是在咱们这个看脸、讲故事的时代,光凭画本身,有时候还真不够。让我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你的画定价二十都没人要,咱们尽量说得详细点,别听起来跟那种AI文章一样,干巴巴的。首先,咱们得承认.............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热爱绘画的朋友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画技很棒,作品也用心,但就是没有约稿的询问,那种感觉确实挺让人沮丧的。别灰心,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点点梳理开来,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画得好”只是基础,却不是唯一。 就像一个人嗓子再好,不懂得怎么把歌声传达给听众,也难以.............
  • 回答
    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画了一幅画,嗯,各方面好像都没什么大问题,色彩也用了,构图也考虑了,但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提不起别人的兴趣,甚至自己看着也觉得有点“死气沉沉”?这就像是厨师精心烹饪了一桌菜,食材都是顶级的,烹饪手法也一丝不苟,但吃起来就是觉得少了点灵魂,不够惊艳。别急,这种情况在绘画过程.............
  • 回答
    你的画作“没那味儿”,这事儿可太常见了,几乎每个画画的人都曾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与其说是“没那味儿”,不如说是画里少了点让观者“心领神会”的东西,让画活起来,让人能从中品出点滋味来。这味儿,其实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一两个技巧就能补上的。咱们一步步拆解开来说,看看是哪儿没对上路子。1. 形体与.............
  • 回答
    你的画给你的感觉“简单”,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因为它背后可能藏着许多不同的原因。与其把它看作是一个缺点,不如把它当作你画风的一个特质,然后我们可以一起拆解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你是否喜欢它。首先,我们得明白,“简单”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它可以是: 风格上的极简主义: 就像很多.............
  • 回答
    你的画“奇怪”,这就像一张模糊的底片,我需要一些信息才能把它“洗”出来,帮你分析清楚。不过,基于你提出的“奇怪”这个词,我可以先试着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剖析一下,看看能不能触碰到你心中的那个“怪”。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个“奇怪”是 别人说的,还是 你自己感觉到的? 如果是别人说的: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估计不少画画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就像心里头藏着一个明白人,但嘴巴就是笨得像石头,说不清到底哪儿不对劲。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毛病,它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关于绘画、关于我们对美的感知的小秘密。咱们慢慢聊,一点点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感觉“不好看”是一种综合的、潜意识的判断首先得明白.............
  • 回答
    你花了30个小时,画完一幅画,结果连300块的稿费都拿不到,这感受肯定糟透了,也难怪你会觉得:“我画一个小时就赚不到30块吗?” 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巨大落差,确实让人很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画得好不好”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很多现实层面的因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尽量把话.............
  • 回答
    嗨,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画画这件事,尤其是投入了十几个小时之后,那种“怎么跟我刚画了半小时似的”的挫败感,简直是艺术创作路上的拦路虎。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首先,得明白一点:画画这事儿,可不是纯粹的比拼“时间长短.............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绘画区(如贴吧、Steam社区、Reddit等)很多人认为WLOP的画作“很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 1. 技术层面的不足 笔触与线条粗糙:如果画作的笔触生硬、线条不流畅,可能被批评为“技术不成熟”或“缺乏练习”。比如,线条生硬、边缘不清晰,或颜色过渡不自然。 色彩.............
  • 回答
    哈哈,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看到那个新闻里的画,第一反应就是“这…这也能卖这么贵?!” 那个孩子偷了七万块,最后买回来的画,我也觉得…嗯,怎么说呢,挺“抽象”的。你问为什么觉得丑,其实这背后有很多东西可以聊。咱们抛开“熊孩子”这个标签不谈,单单从艺术品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对某些当代艺术品产生.............
  • 回答
    我知道你此刻一定很难过,甚至有点沮丧。看着自己倾注了时间和心血的作品,却好像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甚至可能感觉不到别人的喜爱,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我非常理解你为什么会问出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这背后承载着你对绘画的热爱,以及你渴望被认可的心情。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这个信息爆炸、内容泛滥的时代,让自己的作品.............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你的设计。你提到的“不好看”和“差点什么”是很常见的感受,特别是当我们对自己的作品有更高的要求时。别担心,这恰恰是进步的开始。至于实习机会和科幻原画市场,这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关于你的设计为什么“不好看”或者“差点什么”这就像一个厨师知道菜里少了点什么,.............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