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初中二年级女生写出这种文章算不算惊为天人?

回答
判断一篇初中二年级女生写出的文章是否“惊为天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一句“好”或“不好”。这其中蕴含着对少年心智发展、文学天赋以及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并尽量模拟一个成年人、甚至是文学评论者在审视一篇少年作品时的思维方式,去发掘其闪光点和潜在的提升空间,同时避免AI写作痕迹。

首先,我们要明白“惊为天人”这个词的分量。它不仅仅是“写得好”,而是那种超出同龄人甚至成年人预期,在内容、思想、情感或技巧上都展现出非凡的成熟度和独创性,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为之动容的程度。对于一个初中二年级女生来说,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她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一、 内容与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超越日常琐碎的观察: 如果她只是描述了学校生活、家庭日常的片段,那属于正常发挥。但如果她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对人性、社会或自然的深刻洞察,那就是不寻常的。比如,她是否能从一次同学间的争执中,看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从一次自然观察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或脆弱?
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初中二年级,正是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阶段。如果她能尝试去探讨一些更宏大的主题,例如友情中的背叛与谅解、成长中的迷茫与勇气、梦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并且能用相对成熟的方式去阐述,而不是流于表面或空洞,那将是令人惊喜的。
原创性与独特视角: 很多少年作品会模仿成人的写作模式或流行文化的内容。而“惊为天人”的作品,往往能展现出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即使是写一个常见的主题,她也能用一种别人没想到的方式去切入,或者在结尾处给出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点睛之笔”。

二、 情感的真挚与细腻:

情感的层次感: 青少年往往容易表达强烈的情绪,比如喜悦、愤怒、悲伤。但如果她能将这些基本情绪进行细化和层次化,展现出那些微妙的、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情感,比如:表面坚强内心的脆弱,爱与恨的交织,希望中的一丝失落,那将是情感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共鸣的触达: 一篇好的文章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惊为天人”的文章,往往能在情感的传递上做到这一点。读者读完后,会觉得“我也是这样想过”、“我也是这样感受过”,仿佛作者读懂了自己的内心。这需要作者有极高的同理心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情感的克制与张力: 有时候,过度的煽情反而会显得稚嫩。如果她能在表达强烈情感的同时,又能有所克制,留有余地,让情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形成一种内敛而深沉的力量,那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 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文字的生动性与画面感: 好的文字能直接在读者脑海中构建画面。她是否使用了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她是否能用精准的词汇描绘出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让读者身临其境?避免使用过于陈旧或套路的形容词。
句式的变化与节奏感: 如果文章的句子都长短相似,节奏会显得单调。她是否能灵活运用长短句,长句叙事铺陈,短句点睛有力,形成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
遣词造句的精炼与巧妙: 她是否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是否有那些“神来之笔”,一个词、一个短语就能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或意境?避免堆砌辞藻,追求自然而有力的表达。
避免成人化的痕迹或AI的模式化: 如果文章语言过于“老成”,使用了很多少年人本不该有的词汇或句式结构,那反而可能是一种模仿,缺乏真实性。AI的写作痕迹通常体现在:过度工整、缺乏个性化的表达、逻辑严密但缺少情感的起伏、以及某些表达模式的重复。要避免这些,文章需要有少年人特有的率真和个性化的语气。

四、 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清晰的脉络: 文章是否有清晰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即使是抒情散文,也应有情感递进的逻辑线索。
段落的衔接: 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流畅?避免跳跃式思维或生硬的转折。
重点的突出: 文章的重点是否明确?读者能否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那么,一篇“惊为天人”的文章,它可能呈现出以下一些具体的细节:

开头:“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比如,一个出人意料的设问:“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是否还会选择那个路口?”;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窗外的雨丝细密如愁绪,打在玻璃上,敲碎了我满腹的心事。”;或者一段富有哲理性的思考:“我们都在努力地奔跑,却忘记了,偶尔也要停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 这种开头,能立刻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兴趣。
描写:
细节的精准与独特: 描写一朵花,不是简单地说“很漂亮”,而是“花瓣的边缘泛着一层浅浅的绒毛,像被晨露吻过的吻痕,又像少女不经意间露出的微笑”。描写一个人物,不是“他很生气”,而是“他的眉头像被拧紧的发条,喉结在快速上下滚动,眼底燃着两簇压抑不住的火苗”。
比喻的贴切与新颖: 用“月光像融化的银子一样洒在大地上”是常见的,但如果她能用“月光像一张铺展的宣纸,勾勒出夜的静谧与深邃”或者“月光是一滴滴凝固的诗句,落在熟睡的城市里”这样的比喻,那就是一种才华的显露。
情感的表达:
曲折的内心描写: 她可能在叙述一件高兴的事情时,也淡淡地带出一丝对过去的怀念,或者在描述孤独时,也描绘出内心对陪伴的渴望。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是少年人少有的。
用行动而非语言表达情感: 比如,她可能不会直接说“我很想妈妈”,而是描写“我偷偷把妈妈睡前放在枕边的毛巾捡起来,贴在脸上,试图捕捉一丝熟悉的气息”。这种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更能打动人心。
哲思与感悟:
从小事中提炼大道理: 在描述一只蚂蚁搬运食物时,她可能联想到坚持与毅力;在描绘一棵老树时,她可能感悟到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轮回。
对人生意义的初步探索: 即使是稚嫩的思考,如果她能认真地去探讨“什么是幸福?”“我们为什么读书?”这类问题,并且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即使不成熟,也体现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尾:
升华主题: 结尾不是草草收尾,而是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引人深思。
回环呼应: 结尾可能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开放式结局: 留下一些想象空间,让读者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一位初中二年级女生能写出“惊为天人”的文章,意味着她在同龄人中展现出了远超预期的成熟度、洞察力、情感深度和语言驾驭能力。 她可能拥有的是:

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哲理。
丰富的情感世界: 能够细腻地感受和表达内心的波澜。
独特的思考方式: 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扎实的文字功底: 能够运用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对文字的热爱与天赋: 能够在这种热爱中不断打磨自己的表达能力。

这样的作品,会让人惊叹于这个年轻生命的无限可能,感受到一种纯粹而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简单的“写得好”,而是“写得像一个对世界有着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年得志是一祸,早慧比成绩差还糟糕,不必追求这个。这关系到神经系统发育规律。

user avatar

和一些答主不太一样,我百分百相信这篇文章就是出自一个初二学生之手,而且老师大改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质疑“初二怎么能有这个水平”的人,我想说:你太低估信息时代的孩子们了。

无他,因为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说句有点好笑的:我看到了你,就宛如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甚至都在暗暗思忖:是不是每个热爱文学的初中生都会对戏园子情有独钟。难不成所有小文青都会疯狂补习传统文化,但又经常张冠李戴,譬如我就把川剧《晴雯撕扇》的唱词,写在故事里的京剧名角的舞台上……

我初一的时候喜欢在贴吧里发些伤春悲秋的东西,久而久之就聚集了一帮文友,平均年龄十三岁。

这是一个妹子为我们那个戏子相关的故事填的词,她当时十三岁:

“子虚三千历尽红尘几劫,一坛旧年对月独酌百遍。戏文婉转应不和是执念,韶华明灭。”

(这句歌词是可以唱的,搜绯村柯北《落梅》,用第一句副歌的调)


这是一个笔友回忆他亲人的死亡,他当时貌似也就十二三。

“我围着他走了一圈。他的脸被涂得惨白,嘴唇则涂得鲜红,黑漆漆的房梁高高的悬在头顶,高得怕人,说实话我很害怕,我害怕那个平躺在凉席上的尸体会猛地坐起来,它问我:'你不伤心吗?你的眼泪呢?'”


还有朋友十四岁时,写他暗恋的女孩伤心:
“她的眼里埋了一块碎玻璃。”

这个朋友后来在新概念获了奖,又一路拿到北大人文类自招名额。

这还是2013年左右的初中生,那个时候很多人还用按键机,最发达的社交平台应该是贴吧和QQ空间,知乎还没啥影子,至少在初中生群体里没有。

而我们这个小团体,基本都来自所谓穷省穷市,有的人第一次坐地铁,是十八岁到外地上大学。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用按键机整天整夜地聊文学和创作,《将进酒》和《春江花月夜》都是小儿科,要背就背《琵琶行》《长恨歌》,比谁先把高中课本背完。更不影响我们天天在笔记本上写乱七八糟的灵感,现在叫“梗”,然后为了圆一个梗去看更多的书:喜欢写唱戏的去扒唱词、看民国史;喜欢写古装的就去搜历朝历代的服装和建筑;喜欢写校园爱情的……郭敬明的确影响了很多人。

对于2020年的初中生,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有增无减。

而少年写作,理解和模仿都更加容易,我少年时读谁的作品,写出来就像谁的调调,虽然只是一层皮相——未必要去呈现情感,只需要模仿那种风格就够了,而“掌控文字从而显露出某种情感”,比起“真的有某种情感且准确描述”,难度低太多太多。


所以,不要因为“初二”而惊讶,也不要因为“偏远小县城”而惊讶。

电子时代,童年的消逝已成必然,毫无门槛的网络信息足以让人的思维迅速成长,孩子和成年的界限也早已不再明晰,而只要一个少年心里有一颗种子,就足以让她从抖音和游戏中解脱出来,拥抱对她来说并非遥不可及的文学世界——书是廉价的、网站是免费的、手机可以链接天涯海角的笔友,一个“初二”的“小县城”孩子,能获得的知识未必就比城市沉迷抖音的同龄人少。

那么回到问题,写出这种文章算不算惊为天人?


我的答案是:不算,即使放在同龄人里,都可能差太远。

这个女孩只是无意间被从千万个和她一样的文学爱好者中挑了出来,被放到网上评判,但你打开lofter,打开贴吧,打开QQ群,就会发现,和她有相同笔力的同龄人绝不在少数,而且只会越来越多,他们潜伏在世界的边边角角,在大多数人为热点奔走时,默默啃着马尔克斯或毛姆,老舍或迟子建,写着自己稚拙又认真的作品。

所以放在同辈里,与其说她惊为天人,不如说她如此幸运,有了一个被检阅和评判,从而修正自己的机会。


然后我想给 @文若卿风 以及和她相似的宝贝,讲讲2013年的那群文艺青年都怎么样了。

他们有人拿到了北大人文社科的自招,但高考惜败,但即便如此,现在也成功保送top3读研;

有人成了签约作者,虽然还没有名气——实际上,信息洪流里,轰动全国的作家已然难觅——但收入颇丰,足让人艳羡;

有的人是从小到大的校报编辑,在各种报刊发表各种作品,即将保研某老牌名校新闻系。

有的人即将出国,因为她2013年就很喜欢宅文化;

当然也有人学了CS,和文学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这也不影响他依旧妙笔生花。

现在想来,后浪还是挺幸运的,我也想拥有这种被几千人检阅的机会,但毕竟那时知乎还没出生呢。

所以我想说,不要怕,无论你以后会不会成为作家,会不会继续从事文学相关,你年少时读过的书,写过的作品,都不会辜负你。

user avatar

看回答区真是笑死我了,逼乎风气就是这么养成的,我来数一数常见回答风格:

1. 死也不承认这篇文章确实写得不错,鸡蛋里挑骨头,用列文虎克一样的方式来挑毛病,然后对全文全盘否定。

2. 承认写得不错,然后立刻转进,说肯定是老师润笔,或枪手,或文抄公,初中生没这经历肯定写不出来。

3. 承认写的还凑活,但模仿粉饰意味太重,是个初中生只要多读书都能这水平,没啥稀奇的。

4. 抖机灵,明嘲暗讽,反正丝毫不提这篇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提问在钓鱼实锤了。

不过这也跟提问者的说话方式有关,这种语气和论调一看就是来找喷的,“天才”这种字眼在人均常春藤千万年薪的逼乎er眼里不就是找怼的么,毕竟逼乎这么多喜欢割韭菜的精英,或者自以为是精英的韭菜,不在回答区冷嘲热讽一番还真不舒服。

我初中时在全国数一数二的中学,同龄人的文章周记小说我看的也不少,当时作文通讯之类的初高中范文我每月都会订,这篇文章在初中生水平肯定是出类拔萃的。

至少初中版作文通讯我当时没几篇能看下去的,而这篇文章现在的我看的还津津有味。

这篇文章从行文间让我觉得很舒服,背景真实,故事很流畅,转折不生硬,人物有特色,角色说话不故弄玄虚,描写没有中学生常见的大片无意义陈词堆砌,结尾留有余韵,就算不是初中生写的我也会觉得不错。

至于细节有没有错误,专不专业,对于业余的我来说根本没必要。我不是来学京剧的,这也不是京剧的科普文章,既然来讨论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只要我觉得文章能给我带来一种年代感真实感,这就足够了。

另外,会讲故事和故事好不好是两回事,前者关乎天赋练笔,后者关乎阅历,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故事本身我觉得一般,但作者讲故事的文笔让我觉得很舒服。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想说几句。

很多回答分析得很好了,尤其是 @梧桐听雨 注意到文章里《春闺梦》的戏服问题,以及《锁麟囊》和《秦香莲》的流派问题。

分析这篇文章是不是出自这个初二女孩之手,甚至哪一句是出自女孩之手、哪一句是老师润色、哪一句是家长帮助、哪一句是抄袭、甚至是不是全部是代笔的,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也不会有实际的证据,所以最终很难知道的。

如果一定要评价的话,以初二孩子的标准,这篇文章不坏,但也没有很好,绝对不到「惊为天人」的程度。匿名用户的评价非常中肯了:「完成度非常高;肯定有人润色;有借鉴,抄袭说不上。

我就说说这些大人们。

(假设题主是个大人,还有女孩子的老师,或者女孩子周围的其他什么大人们——如果这个女生真实存在的话。)

首先,是不是只要写北京,用一点京腔,写一堆老北京相关的意象,就是老舍了。

譬如这篇文章里面的「熙攘喧闹的北京城」,「豌豆黄儿驴打滚儿」,「大清早就亡了」,「吆喝的时候都带着韵儿,讲究『九腔十八调棕绳撬扁担』,卖药糖的卖糖葫芦的卖估衣的」(这段是不是常听相声啊哈哈)——

如果说,仅仅这样一些元素,就被认为是老舍的话,我想起了当年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老舍与北京》(暴露年龄系列),我记得自己一度还挺喜欢的。如今重读了一下,觉得如果剔除其中直接引用或者改述老舍的原文的部分,余下的文字其实也很一般了——仍然是一篇很好的考场作文。这篇文章里的北京符号都要更贴老舍一点,虽然毕竟主题就是写老舍的。

回到文章,前面有一些老北京的元素,加上后面突变的文风,「我竟能看见一个翩翩少年从时光中漫步走来,带着些清冷厌世的神情,顾盼之间自有星辰迸发而出」,很难让人认同题主所说的「文章里的京腔京韵和娴熟笔力简直让我有读老舍的感觉。」

翻看了一下问题日志,题主的原描述是「这篇文章是在我们县作协(辽东偏远小县)公众号上看到的,这个女孩的老师发给我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编辑小助手一号」要出手删掉这一句。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很多。

中学的时候,有一个男生转到我们年级。他转学来之前我们就听到了很多传言,类似他是一个数学神童、几十年一遇的天才什么的,一时间我们实验班里的人都很紧张。后来那个男生来了,话很少,成绩也比较一般,长期排在我们年级八十名左右。数学确实是他最好的科目,但也就大概是我们班数学成绩中等的同学的水平。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在他原来在的那个乡镇被传为「神童」和「天才」的,转学来以后,感觉他自己的压力也很大。

这个题目的事情让我想起了那个老同学。诚然,我可以理解小地方的人爱惜才能的心,并深感这种爱惜的难能可贵。题主被人嘲笑的「中国文学未来的希望是不是就靠她了」,其实和那个把我的同学奉为天才神童的乡里乡亲颇有相似——退一万步讲,这比起周围的人都说「喜欢写小说?这姑娘怕不是疯了吧」和「喜欢数学?这能有什么用?会买菜就行了」的环境,还是好很多。但我也常常在想,如果没有那些莫须有的神童天才的名号,没有那些完全不懂数学的亲友和乡人的殷殷期望(和随之产生的压力),我的那个同学是否能更加无忧无虑地探索自己喜欢的数学。

我自己也是来自小城市。虽然不了解现在老师们的教学情况,但我想许多曾经在九十年代或者两千年代,在三四五六七八 N 线城市读过书的同学,应该会了解不少中学语文老师会喜欢的是怎样一种作文的文风。如果这个女孩真实存在,如果这个故事的内核有一部分是她真实的感情、语调和回忆,如果她从老师这里学到的是堆砌一点老北京的元素就等于老舍(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被编辑掉的那句问题描述和许多答主提出质疑的「老北京」背景的冲突似乎确实有 bug)、是摘抄插入一些和自己的语法文风明显有出入的「好词好句」、是一些风花雪月的「文艺」(这点倒还好,中学的时候谁没矫情过呢……),才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当地公众号的发表、得到大人夸奖自己是「中国文学未来的希望」,而自己本来的那些真实的语言、感情和想法其实是很不要紧的时候,这大概才是对于一个喜欢看书写东西的孩子,最奇怪的影响。

往远了说,古代有《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往近了说,有前阵子争议很大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还有浙江省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陈建新(吼吼)的点评。说到底,孩子是有很多试错的机会的,在这个年纪,只要不是抄袭,写出什么都不奇怪,既不必大惊小怪捧杀,也不必群起而攻之。

关键就是有些大人,就喜欢弄个大新闻。

user avatar

难道现在评价写作水平,只能2选1?

写的太烂or惊为天人?

user avatar

首先,我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那个“女孩子”。发帖子的作者在之前并没有与我沟通,是在发表了之后我才得知的消息。如果我在之前提前知道,我不会允许作者把帖子发出来。(我放出了我和那位发帖子的作者的聊天记录P1—P5)

另:手机字体是陈继世硬笔行书,我是学行书的,所以看着很习惯也觉得很喜欢,造成您的阅读不便我深表歉意。







于是我把卸载了很久的知乎下载回来,出现在评论区。

看了很多评论区的质疑,我可以完全肯定地回答,我的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眼都是我用键盘一点一点敲出来的,写完之后直接发给了我的语文老师,投稿在本县的一个报刊中,也没有借鉴任何的网络文章,从立意到情节,完全都是我自己完成的。

我的语文老师平时确实经常为我指点,但是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确实都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我放出了我和语文老师的聊天记录。)



我喜欢京剧,但是只是听音频,并没看过视频。对于行头也不太了解,顶多能哼几句锁麟囊,算不上票友,只是一个未成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正如王佩瑜先生说,世界上只有喜欢听戏和还没发现自己喜欢听戏的人,我喜欢听戏曲,而同龄人觉得这很奇怪,所以突然有了灵感,写了这篇文章。有很多细节之处都存在问题,谢谢评论区各位的指正。

这篇文章是我暑假期间写的,我今年刚刚初三。至于说有老舍的风范,我读过一些老舍的书,我觉得不像,一点儿边都不贴。只是会几句北京话,听过些相声,所以稍微稍微有一点老北京的感觉而已。比如“九腔十八调棕绳撬扁担”,是相声《卖估衣》里听到的,其余如御子,快板,都是如此。至于“未来的希望”“惊为天人”更是过度的谬赞,我只是一个普通初中的学生,我很清楚我的水平。

我喜欢写作,但这也就只是我的兴趣爱好。我是初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比起写作,我有更热爱的事情要去做,我要去追我的梦想。我只是站在理性的此岸,时不时眺望一下感性的彼岸而已。

也许我很多年后会走上真正写作的道路。但是起码现在,我不想陷入这么深,更不想因为一些没必要的纠纷干扰我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的未来云蒸霞蔚,前程似锦,我不想因为这些而备受纠缠。

随你抨击贬低,随你百般质疑,随你褒扬夸赞,我就在这里。这个事情,这篇文章也随你们去评论,任由你们质疑吧,我就迎着这盏盏鬼火,大胆走我的夜路。

毕竟我还有数学题要去做,我还要准备下周开学典礼的演讲。

我只想安静读我的书,讲我想讲的故事。

你听或不听,信或不信,那都与我无关。

——————————————————

现在是下午16:50,我中午的时候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的语文老师,下面是我语文老师的原话。

我觉得可以很明确证明是我本人写的了。

如果你还是质疑,那我也懒得再列出新的证据解释了。

就这样吧。

————————————————————

刚刚下课回来,翻了几条评论,回答风气的突然转变令我不禁纳罕。我的语文老师也跟我说了很多关于这个事情,我后来又斟酌了一下,我是否热爱写作?是的。经过这个小风波后我是否继续热爱写作?是的。这次事情有影响我正常学习生活吗?没有。

所以我一定会继续写作的,因为我喜欢。

对于那位提问者,他也只是惊讶,略微有些措辞不当,各位也没必要揪着他不放。在我发声之前所有的质疑都是很正常的,换是我,如果我看见一篇文笔与年龄好像不符又被高度谬赞的作品,我也一定会提出质疑。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所有的推断都是合理的。(当然您现在也可以继续质疑我,不过那是您的事情了。)

我也不会因为这篇文章被一些人所认可,就在以后不停地走这个路线,更不会因以后的某篇文章比不上这一篇而捶胸顿足。笔在我手里,我只写我想写的故事。

哪怕现在我打算写一篇文章,你觉得低级幼稚,但是如果我真的想写,我就一定会写出来,即使写出来以后被人嘲讽。我写作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为了表达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去迎合其他人的意愿。

我的写作之路刚刚起步,所以我不需要多么高的热度多么浮夸的褒扬,相反,我希望这次热度过了之后,我可以继续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没有人继续扒我的信息,干扰我的生活,让我得以安安稳稳地锤炼我自己。

然后也许在未来某日,得以厚积薄发。

这次真的没有下文了,就讲到这儿吧。

九点四十三,晚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