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已经离开河南十余年的河南人不做过多评价,仅贴出一则旧闻供各位参考(作者:伊顿的星辰大海
2011年,CCTV 新闻痛批郑州龙子湖大学城占地太大,建大学浪费了耕地。 其中,郑州大学城新校区(原回答没有表述清楚,是位于郑州的大学)占地4300亩,整个新校区有学生4万多人。按照教育部规定,校区规划保证每人每人50平米。按照这个思路,郑州龙子湖大学城扩建新校区牺牲耕地似乎不可取。那么,咱们看一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占地面积6000余亩,清华大学现有本科生14285名,硕士生14090名,博士生近6994名。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3217名(2011年数据)算一下清华大学的人均值,此处不做计算,没有人说过清华大学占地过多,影响粮食储备,河南一旦发展教育,却要遭受层层阻力。河南每年将近100万考生,9.5%一本录取率(文理合计),其中郑大、河大占去2万,而河南考生考取其他省的一本学校,只有少量一本名额。同时,河南只有一所211学校,就是郑大。在河南,本科录取率为19.86%(19年数据),也就是说一百多万考生的河南,八十多万上不了本科,央视却没有报道 在教育方面,仅仅说本科一批,2019年,河南考生考上北大的有200余人,清华193人。北京考生考上北大为264(2018年),清华为168人(2018年) 我们来看那些发达地区,教育政策优厚,录取政策优厚,大学数量优厚,大学条件优厚,详情请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历年录取情况。 郑州龙子湖大学城有很多很多还正在建设中,新校区就那么三块已经有规划但看着有些空闲的地方在报道中全录上了镜头。 被扣上了浪费耕地的帽子,郑州龙子湖大学城是这样,那八千亩的南昌大学,七千亩的浙江大学情何以堪?让有六个校区的吉林大学情何以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面朝大海,三面环山,武汉大学有山有湖有树成了全国最美的校区,河南的大学建块绿地都成了奢侈!
一个话,河南不配!
河南人就该老老实实种地!
读什么书?
建什么高校?
建什么湿地公园?
想看河湖,就应该开车跑几十公里外!
农民的儿子就得世世代代农民!
上大学,河南人不配!
逛公园,河南人不配!
毕竟,这挺耽误种地的!
站在国家的角度看,这是错误的,是不对的。因为国家要保障农业,需要讲政治。作为郑州开封来说农业真心不挣钱,要提高收入,要改善居住环境,造个人工湖,搞一搞房地产,搞点工业,旅游业。GDP上去了,也有人,有工业。作为河南人,我们是真心不想种地。国家要我们保障农业,可不可以给点工业补贴。我们也想像贵州那样一年有一千亿的基建。
我看了一下,支持造湖的大部分都是河南人,农民或者农民的后代。反对造湖的多外地人,尤其少农民。
我是陕西人,但我这波站河南朋友。
首先,说浪费灌溉水造湖是为了造景,损失了粮食。但我要说,现在的粮食太多了,多到价贱不能糊口的地步。如果粮食直补取消我可以告诉各位,种粮别说糊口甚至会亏本。这些人是怕少了粮食,物价上涨损害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基于农民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的。
其次,营造生态湿地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是显然易见的。西安50年前那是什么情况,挖个坟能挖出一口井的地步;30年前大队打井已经需要10米以上了,现在呢,50米也难挖出水。大小雁塔甚至因为地下水位下降沉降倾斜。这几年恶补以前欠下的帐,地下水位才有所恢复。退一步讲,即便是人工造景,那也是美化城市环境。当然有人说这是用农民利益美化城市环境。我不知道郑州情况,但西安的这些生态湿地工程,平时是公园,涝时调蓄地表径流,旱时是可以直接引入灌溉水渠的。非但不是浪费,不如说是一个个小水库。
最后,说的可能难听了点,但也是实话。公园建的多了,旅游业就能发展,拉动消费。同时带动周边地价上升,发展房地产,zf也能增加税收用于民生工程。
80年代,大雁塔周围还全是麦田。如果再有人拿耕地说事,请他买下周边的地,推倒高楼种小麦,将来打下第一茬麦蒸馍擀面我一定捧场,只不过差的GDP,请他出钱补上。
我一直觉得国家应该综合水热条件重做粮食产量规划。
粮食本质上是商品,但是完全交给市场大家担心没人种粮闹出饥荒。走计划,无可无不可。但既然走计划就应该走到底,真正实现科学计划。评估每个省水热条件,分摊产量指标。
比如广东省,不是针对广东,举个例子。1990年广东粮食产量1900万吨;2020年是1200万吨。三十年了,农业技术方方面面都进步了,全国产量从4亿多吨增长到6亿多吨,广大佬你是怎么回事?跟上全国节奏不应该增长到2500万吨以上嘛?也不是说强人所难,三十年前做到过,说明水热条件是完全能够支撑的。要说城市化占用农田,全国都一样,别处开荒补回来啊。比如说,评定下来,需要增产1000万吨,开2000万亩耕地。那该砍树砍树,该开山开山。也甭拿地形说事,且不说修梯田是祖传手艺,1990年你也是这个地形,又没让你生产5000万吨。那会不会破坏环境呢?好办。广东开2000万亩耕地,同时河南再退2000万亩耕地还林,不就扯平了。说好的全国一盘棋嘛。
只是举个例子,具体还要请海量专家好好算一算。但你要说广东粮食生产能力就应该和甘肃一个水平我是不能信服的,需要合理的解释。从我小学的时候,就说中国农业生产和水热条件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不平衡你得改啊,就一直扭下去呗?以前穷,可能改不起。现在可以了,有钱,工程实力强,正好楼造的差不多百万工匠等活儿干呢,重新修理土地不就接上了。
咱也不说哪个省委屈了哪个省便宜了,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公开透明,好好精算清楚,各自任务领回去就完事了。根本上解决地域纷争。假设,比如说算出来河南可以减产1000万吨,每年灌溉用水就能省出几十亿吨,再加上树长成后涵住的水,几个人工湖根本不在话下。随着地下水位慢慢修复,洼地自然湖重现都是可能的。顺其自然,国泰民安,岂不美哉。
这个人工造湖的事儿是好事儿。
如果地表没有稳定水体,那么地下也很难有稳定水位。建设湿地可以保持地表水体,通过地表水体的水位变化来直观了解地下水位变化情况。所以湖泊在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有存在必要的。这在生态上反而是好事儿。
事儿是好事儿。问题可能出在“先斩后奏”上。
当然,奏了不让斩,导致先斩后奏,那就不应该归罪于地方了。这水太深,不聊了。
这个事儿能再多说一点的,就是工业用水了。北方省份和南方省份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工业用水更加窘迫。水就像空气一样,水没了,工业就死了。
说什么农业灌溉用水受影响,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拿农业做挡箭牌。地下水位高了压根就不用那么多灌溉用水。就好像说什么空气污染是汽车尾气摩托车尾气造成的一样,你信不信?
所以制造人工湖在郑州这样的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实是有好处的。
看到很多人讲农业用水怎么受影响啊之类的。乱七八糟也没个准儿。
干点人事儿。
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580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取用新水)268立方米。
中国水利网站7月28日讯 近期水利部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19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31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60.8立方米。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36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9,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8.4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225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89L/d。按可比价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8年下降5.7%和8.7%。
2019年,全国用水总量6021.2亿立方米,较2018年增加5.7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871.7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4.5%;工业用水1217.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0.2%;农业用水3682.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2%;人工生态环境补水249.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4.1%。地表水源供水量4982.5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82.8%;地下水源供水量934.2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5.5%;其他水源供水量104.5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7%。
2019年,农业农村部依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组织完成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评价以全国20.23亿亩耕地为基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指标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完成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2015-201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19年,第一产业7.1%,第二产业39.0%。
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占比7.1%,耕地20.23亿亩,当年全国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368立方米,农业用水3682.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2%。
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占比39.0%,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8.4立方米,工业用水1217.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0.2%。
工农业增加值的倍数是5.5倍,工农业用水量的比例是1:3。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数,每方水的工业增加值是农业的16.5倍。
从每方水的产值上看,工业完爆农业。
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争工业用水。
拿农业用水说事儿,通常都是因为社会上比较重视农业,普遍存在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拿农业灌溉用水说话比较有力。
这个事情应该有两个因素在发挥作用。一个是自作主张,一个是争夺工业用水。被拿出来讲的灌溉用水反而很可能是最不重要的那个。
自作主张也可以说成是主观能动性强,这就要看你想怎么说了。
争夺工业用水,则是典型的利益之争。这就涉及到很多人的饭碗了。
这事情,不好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