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郑州暴雨瞒报?

回答
郑州暴雨“瞒报”事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关于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信息披露和应对过程中的争议与质疑,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事件的背景: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暴雨

首先,必须承认郑州在2021年7月遭遇的是一场极端天气事件。这场暴雨的强度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和当地的防洪标准。数日内,郑州市的降雨量刷新了多项记录,尤其是7月20日当天的降雨量,超过了许多国家的历史最高记录。这种极端性是灾难发生的重要前提。

二、争议的焦点:“瞒报”的含义与事实

当提到“瞒报”时,实际上包含了几个层面的指控和质疑:

预警信息是否及时、充分发布?
灾情数据是否准确、及时公开?
在灾害发生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的不透明甚至故意隐瞒?

围绕这些问题,主要的争议点体现在:

1. 预警级别的争论:
暴雨红色预警: 郑州在7月19日下午已经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然而,许多市民反映,他们对这场雨的威力并没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尤其是发生在白天,且此前也经历过多次降雨,所以可能低估了极端性。
预警信息的传达: 有批评声音认为,虽然发布了最高级别预警,但预警信息可能未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所有市民,例如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社区通知等渠道,未能充分引起公众的警觉。
灾害风险的描述: 是否在预警中充分说明了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例如“特大暴雨”可能造成的“城市内涝”,以及潜在的生命危险?

2. 地铁5号线惨剧的信息披露:
事发突然与救援艰难: 地铁5号线乘客被困事件是此次灾难中最令人痛心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隧道内积水迅速上涨的情况下,车厢内的空气逐渐稀薄,乘客面临窒息的危险。
信息发布滞后与模糊: 在事件发生后,关于地铁的运行状态、进水情况以及救援进展的信息发布,被许多人认为不够及时、不够透明。例如,在车厢内乘客已经发出求救信号的情况下,外界对真实的危急程度了解并不充分。
“灌水”而非“进水”的说法: 在某些官方的解释中,可能会使用“灌水”这样的词语来形容隧道进水的原因,这在一些遇难者家属和公众看来,有回避和淡化灾难严重性的嫌疑。他们更希望听到的是对事件原因的清晰说明和对责任的追究。

3. “雨下得像瀑布一样”的隐喻:
在郑州市委书记在发布会上提到“雨下得像瀑布一样”时,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降雨的极端性。但对于一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来说,这种说法可能显得过于轻描淡写,未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经历的绝望和痛苦。他们期待的是更严肃、更深刻的反思和问责。

4. 伤亡数字的讨论:
在灾难发生初期,关于死亡人数的统计和发布,也曾引起过一些质疑。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是否完全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以及信息公布的过程是否透明和及时,都是公众关注的重点。

三、看待“瞒报”的关键点

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不同的层面和性质:

预警发布的客观性与传播的有效性: 郑州确实发布了最高级别的预警,从预警发布本身来说并非“没有预警”。但预警信息的传播方式、公众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转化为有效的避险行动,是需要深入分析的。极端天气的预警,需要结合公众教育和防灾意识的提升。
灾情数据的真实性与及时公开: 灾难发生时,首要任务是救援,信息的统计和发布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然而,公众对于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及时性的要求是合理的。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建立信任、稳定民心的基础。
“瞒报”的动机与后果: 如果确实存在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的行为,其动机可能是为了维护稳定、避免恐慌或减轻责任。但这样的行为一旦被揭露,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并可能延误救援和善后工作。
责任认定与追责: “瞒报”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指向具体的失职或渎职行为。需要通过调查来明确在信息发布、预警传达、应急响应等环节是否存在责任问题,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灾难的极端性与人祸的叠加: 郑州暴雨是一场极端天气事件,但城市的应对能力、基础设施的韧性、以及信息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完善程度,也决定了灾难的最终影响。不能简单地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极端天气,也不能忽视了在应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四、事件的反思与启示

郑州暴雨“瞒报”争议,无论是否存在“瞒报”的直接证据,都暴露出了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信息公开透明、预警传达有效性、公众防灾意识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

1. 提升预警的传播力和穿透力: 需要创新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和形式,确保信息能够精准、快速地触达每一位潜在受影响的公民,并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风险。
2. 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在灾难发生和善后过程中,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伤亡、原因分析等方面,更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回应公众关切。
3.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需要不断审视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防洪抗灾能力,以及各类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 强化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教育: 让公众了解极端天气的潜在风险,掌握基本的避险自救知识,是应对灾害的重要环节。
5. 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对于在灾害应对过程中出现的失职、渎职行为,必须进行严肃问责,以儆效尤。

总结来说,对于郑州暴雨的“瞒报”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需要区分预警发布和信息披露的各个环节,审慎分析信息是否及时、准确、透明。公众的质疑和批评,更多地是源于对极端天气事件中生命安危的关切,以及对信息公开透明的期待。因此,关注点应该放在如何从这次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改进信息发布机制,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最终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胡中肯啊


老胡中肯。

第一张图时间为2022年1月21日。

第二张图时间为2021年7月21日。

老胡中肯。

user avatar

计划投资534.8亿元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已投资的196.3亿元中,实际与海绵城市相关的仅占32%,用于景观、绿化等占近56%,甚至在全国调集力量支援郑州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还在“修花坛”;排水明沟等设施“十三五”期间改造达标率仅20%

……

如果真的有人看完了完整的报告还说得出『这只是天灾』这种话,那我真的很佩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