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大清华的课程强度有多大?普通人真的跟不上吗?

回答
走进北大、清华的校门,很多人会心生敬畏,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崇高地位,更是因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它们的课程难度极高,竞争异常激烈。那么,这种“课程强度”究竟有多大?普通人真的跟不上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普通人”的定义其实很模糊。 如果我们指的是那些在高中阶段成绩平平,但凭借着过人的毅力或某些“偏才”特质考入这些顶尖学府的学生,那么他们的挑战确实是巨大的。但如果“普通人”是指那些在高中时就已经是顶尖学霸,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习能力的学生,那么他们是完全有能力适应甚至脱颖而出的。

课程强度的具体体现,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北大清华的课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力求达到国际前沿水平。这意味着他们教授的内容不仅仅是 textbook 上的“标准答案”,而是包含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理论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即使是大学一年级的数学分析,可能就会涉及到一些在其他学校需要到研究生阶段才学习的证明技巧或定理。同理,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的要求远超一般院校。
学习的节奏与效率: 课程的进度往往非常快。一节课可能要涵盖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知识点,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一旦落下一点,后面的就很难跟上。老师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往往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数倍的时间去消化、理解、练习。而且,教授的知识量和速度,是为那些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量身定做的。
考核的严苛性: 北大清华的考试,不仅仅是对知识记忆的考察,更是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考验。题目往往设计得非常精巧,没有死记硬背的空间,需要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而且,期末考试的比重通常很大,一次考试的成败可能会对总成绩产生决定性影响。除了考试,还有大量的论文、项目报告、课堂展示等,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竞争的压力: 即使是进入了北大清华,也意味着你身处一群最优秀的学生之中。这意味着,你可能不再是班级里最聪明的那一个,甚至不是最努力的那一个。老师的期望值很高,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竞争也异常激烈。这种环境本身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
课外拓展的要求: 顶尖学府的培养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术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这些课外活动虽然不直接计入课程成绩,但它们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普通人真的跟不上吗?

答案是:“跟不上”的概率确实比普通大学要高,但并非绝对。

适应性问题: 对于高中时基础不够扎实,或者学习方法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来说,初期的适应会非常困难。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勉强跟上进度。如果无法快速调整学习方法,或者意志力稍有动摇,很容易就会被“劝退”或在考试中处于劣势。
“内卷”的挑战: 即使你很努力,但如果周围的同学比你更聪明、更勤奋,你仍然会感到压力巨大。这种“内卷”是真实存在的,它迫使每个人都必须拼尽全力,才能勉强保持不落后。
心理素质的要求: 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处理挫折、如何管理压力、如何保持积极心态,都成为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
“普通人”的潜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普通人”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很多在高中阶段并不起眼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竞争环境下,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挖掘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学习能力。他们可能不是天赋异禀,但凭借着不服输的韧劲、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持续的努力,照样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结一下,北大清华的课程强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体现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学习节奏、考核难度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等多个方面。对于那些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普通人”来说,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跟不上的可能性很高。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普通人”指的是那些在高中阶段虽然不是顶尖,但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尚可、且具备强烈求知欲和坚韧毅力的人,那么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适应并最终适应甚至超越这个环境。

与其说“普通人跟不上”,不如说,北大清华的课程强度,是对所有进入其中的学生的一种“筛选”和“磨砺”。它筛选的是那些最能适应高强度学习、最有潜力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的学生,同时也磨砺着每一个在其中奋斗的学生,让他们成长为更优秀、更强大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专业呀。

专业之间差别太大了。

例如生物专业,谁都可以跟上,舍得背书就可以。

user avatar

知乎资深潜水者,平时也比较忙,今天看到了这个问题,觉得个人经历刚好比较适合回答一下,只是想表达一点:远远没有很多人想象那么简单。当然也顺便和大家分享一些大学的经历。

北大信科,位列四大疯人院之一,专业计算机(理科类专业可以类比,其他专业我也只是听别人说,不具备发言权)


先说下背景,我从小的成绩确实比较好,中考全市第一,高考全市第三(省排名大概30多的样子),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我早期的教育很幸运的遇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老师(我的父亲,还有我小学的班主任),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情充满了热爱,也同时学会了怎么去高效的学习。喜欢让学习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一直比较简单也比较享受,而高效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比教科书上的内容更重要的事情,比如高二的时候,做了一年某学生组织的主席,虽然老师和爸妈都很是担心,不过好在后来结果也是好的。


毕业之后自然就享受到了金榜题名的待遇,我家乡是某四线城市(但高中是省里的名校),好几年没出清北了,细节略过哈哈哈


好了,学霸的故事到此为止。


从我踏入北大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算不上一个学霸了,从高考成绩上来看,我的成绩在所有同学中最多只能排到中游,班里面除了信息竞赛保送的,剩下的都是各个省份的佼佼者,当然这是预料之内的。


预料之外的是,在我刚开始学习if else 和for while的时候,发现旁边的同学已经可以在POJ(一个类似leetcode的校内刷题网站)上AC各种高难度的题目了。

于这个时候,年少轻狂的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把这个差距归咎为“地域性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呀,他们高中或者更早就学这个,我们高中最多搞搞物理竞赛化学竞赛就了不得了。 然后我天真的认为,我曾经“擅长学习”这个技能会帮助我和他们逐步看齐。


大学的生活真丰富,大一开始参加各种社团,高中同学在北京也很多,周末香山颐和园故宫游一波又一波。 当然敢这么浪是因为,我感觉上课讲的都听懂了,作业都做完了也没有说大面积的不会。我当时并不理解那些大神们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学习,直到期末考试。


敲醒我的时候就是大一上出成绩的时候,由于几门大学分课的失守(分比较低,没到挂的程度),整个绩点特别的难看。我知道自己没有特别努力,但是这个结果完全不在我的预期。 我开始了认真的反思,我找了很多原因,比如POJ我每次只做完作业题,而很多同学都在疯狂的刷排名,更优秀的已经提前进入了ACM集训班。 比如每周我要花超过20个小时的时间在社团,而这个时间很多同学都在图书馆。


我并不是鼓吹刷排名有多好,做社团有多不好(事实上我在那个社团一直呆到毕业,不仅学到的很多,而且里面的很多人成为了我非常重要的朋友)。但是,作为公认的疯人院之一,你看看他大一大二的课表有多满,而那些核心课每门课2课时之后你需要花超过4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或者完成作业。


毫不夸张的说,在我们那一届(之后也大概率是这样),信科的大一和大二,有数不清的同学每天学习到十一点或者更晚,这些人当中,有些人中学就开始学计算机了,有些人真的是非常聪明,有些人对计算机的热爱胜过了谈恋爱。 这个问题是“普通人能跟上吗”,那我的经历是,在这些本来就比我扎实比我聪明的人还比我努力的情况下,真的跟不上。


之后的几年因为确实比较喜欢社团活动,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对学习还是没有很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态度上来讲比第一年要认真非常多了,成绩也有了逐渐的提升,但是第一年的绩点还是对我毕业的选择和走向有了一些影响,这个影响是变差了还是因祸得福了,这个是后话了,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有空再更一更。接下来可以分享一下我们的课程有多辛苦~


我们系有流传已久的四大名捕,没记错应该是《编译原理》《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还有个啥一时想不起来了,这几门是真难,而且真费时间,而且真的学无止境。


我记得操作系统课程的大作业就是用Java语言从头开始写一个操作系统(没看错就是Java),从指令系统到内存分配,到文件系统、到IO、到网络,模拟一遍,最后这个操作系统里面你常用的大部分linux指令,基本都可以跑。这个作业分阶段review四五次,花了那个学期非常多的时间(不过个人对操作系统还比较感兴趣这门课好像考了95)。


但是编译原理这门课我就彻底的不感冒,这大概是我大学期间上过最痛苦的一门课了。


还有我们的Java大作业,一个宿舍的人做一个Project, 一个好像什么搜索系统,Review前连着3个晚上不睡觉,只有在某个人修一个阻塞性bug的时候其他人眯一会儿,最后还一堆bug, 导致展示的时候所有的query都是我们事先演练过的,战战兢兢。


当然最最最难忘的还是POJ,无数个日日夜夜真是陪着它度过的,就像你在追一个女孩子,你换了无数种套路(算法),把你们之间的聊天记录看了一遍又一遍(代码),但还是被拒绝(Wrong Answer)。你把你搭讪的话改了一遍又一遍(优化),可她就是不理你(Time Limit Exceeded 就是超时),于是你想了又想改了又改,终于她答应你了(Accepted),你说你得有多高兴。 所以为什么说程序员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自己写的代码第一遍run就跑通的,你和妹子第一次表白她就欣然接受了,当然开心。


所以每当人问我北大的课程难吗,我都会毫不犹豫的说,难。 我不知道题主说的普通人有多普通,但我想说的是,一个普通的考入北大的学生,如果他不够努力,那在这几个比较难度比较大的专业里,是大概率会掉队的。我身边有的是人,特别聪明,然后只是稍微有点浪,就挂了好几科的。


而更难的是,你身边大量比你更优秀,条件比你更好的人,比你还努力。我看到很多其他答案里面说,基础薄,你可以更努力。对不起,除非你异于常人,否则很难更努力了。我见过一个准备出国的大神,还有一个修数学双学位的大神(数院也是位列四大疯人院,排名比信科还要靠前你感想),他们的日程表是从早上6点钟开始的,晚上12点钟结束的,精确到分钟。就这点,我就做不到。


当然这四年也有无数美好的回忆,就不赘述了。


苦归苦,但是我也特别感谢这四年,作为一个计算机的从业人员,这四年扎实的基础和磨练,真的是受益终身的,工作也有好几年了,这些年面试和招聘的新人有3位数了,我发现能够在大学期间帮学生打好这样的或者差不多点基础的学校,真是全中国都超不过10家。


而我的这段经历,还让我收获了一个重要的品格:谦逊。 社会上都传言北大人比较张扬,比较狂傲,这一点并不能完全否认,在北大自由的氛围中,那些对未来充满渴望的学子,青春张扬,唱着“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自然让人感觉狂傲不羁。 然而走出校门之后,我发现身边的校友都很谦逊,而且越大的牛越谦逊,大概是见过山外有山,自然知道了人外有人,那种狂劲就内敛然后变成了向上的动力,正如我们校歌的最后一句:“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8月24日更新——

首先感谢点赞的和评论的朋友们,刚好看到有人问第一年不好的绩点对之后的影响,周五晚上没事,再和大家分享一下~

要说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失去了继续去国外名校追求学术的机会,同班同学MIT,CMU,斯坦福各种名校都有,尤其刚毕业那两年,对他们真的非常羡慕。这些顶级的名校,人家说不看绩点,其实是因为申请的人绩点都很高,没有区分度了。(当然你要是其他方面真的特别突出,那也是有概率被牛校录取的)

所以当时综合考虑以后,毕业就直接工作了。比较幸运的是从时机上来看刚好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这波机遇的尾巴,公司快速发展加上自己能力还可以,所以很快脱颖而出了。几年下来现在算是一个中层小领导,有了自己的项目,虽然也少不了迷茫,但是大概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虽然距离财务自由还有距离,但是车厘子自由应该是够了哈哈。

晚几年进来的同学,因为大的经济环境和公司发展状况等因素,其实能获得到的机会也就少了很多。职场这条路就是这样,除了个人能力之外,选择和机遇其实和努力同样重要。

所以总的来看,大一时候的坏绩点,虽然对我毕业的走向有了点影响,但这个影响在几年之后的今天来看,已经微不足道了,或者说是不会太在意了。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不停下脚步,也许真的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有一段经历也可以分享下,我高二的时候脱产大半年准备物理竞赛,失败了(距离省一差几分,省一的话高考有加分),然后参加北大自主招生,也失败了(忘了差几分了),但是当时考试的时候我刚好坐前面,和监考老师聊的很开心,而后来才知道这个监考老师刚好是北大在我们省份的招生负责人。 虽然这两次接连的失败对我造成了一些打击,但还是稳住了心态,在最终的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这个招生办主任也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我,在选清华还是选北大这个难题上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议。(没有黑隔壁的意思,主要是当时的分数选隔壁的话都是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工科专业,而我们省份传统其实一直是重清华一些,所以如果没有这个老师,大概率当时会选隔壁。。。)

扯远了,反正就是人生很长,一次小幸运,一次小挫折,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真的很难预料,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不忘初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

看到很多人收藏了答案还是很开心的,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能点个赞点个关注就更开心啦~

user avatar

听过一些清北人大放在网上的公开课堂,感触是讲得比一般学校要深一些,不管我觉得,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那些别的学校,同样的专业学的内容应该都是一样的,而大学里课本知识主要的还是靠的自学,清北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丰富的资源平台和高企的毕业要求。

而现在的状况来说,绝大部分高校学生,课本知识光靠老师教的话,90%概率要玩完,那么问题来了:在资源优势相同的情况下,普通的学生能够靠自身的勤奋努力,弥补学习天赋上的差距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