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高级机器学习课程就有公开班,就是把老师在学校里讲的东西录像下来,放给社会上的人听。
然后我还在那里面当了几个月的助教。我出了两道很简单的VC-dimension的题目(算svm kernel的VC-dimension)当作业,在校内估计算是上课热身题到课后作业题难度之间的水平,我估计的半小时完成。作业有一个月时间做。
大概30%的人提交了作业,其中大概30%的人是认真答题(而不是抄一遍题面然后写一句"我不会”,或者从网上随便搜一些乱七八糟的答案)的,认真答题的人里面大概30%的人能做对其中一道题。没有人能全对。
没什么太大影响。你不会觉得假如清北没有门槛随便进,你一个普通学生能顺利毕业吧。
你知道多少清北学生跟不上学业的节奏被劝退的吗,清华课程最紧的时候,两三天左右就要学完一本书,对学生的智商是有极高的要求的。
就算给你足够时间学习网课,你智商跟不上也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没有结果,人们要的也不是你北大清华能输出什么知识,人们崇拜,需要的是北大清华提供的文凭以及那种高人一等的身份标识。
谁要你提供那啥子课程?
如果抛开文凭与身份标识,北大清华的课程还真未必比新东方的厨师课程,山东蓝翔的挖掘机课程更受欢迎,不信,你去看抖音的吃播就知道了,在没遭官方打压引导之前,那一直就是流量大户,北大清华不是没有才子在做知识输出,可看了你的教材与内容,你又不给发文凭,谁稀罕看你那枯燥的东西?这情形,同样在网易公开课上也看得出答案,人们更愿意付费听哪些内容。
中国人的功利之心,也许是人类当中最拔尖的。从不痛不痒的大方向大层面吹牛讲开来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表现的很宏观很豁达,什么我就想追求真理,我就只想学习有用的知识。但真到执行层时,大家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这样干有没有利益,能不能得到什么好处?你考清华北大是真为了学习某种别的地方,其他学校无法或者不能提供的独家知识吗?清华北大真的有什么内容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我相信没有一个最权威的北大清华校长,教授,同学敢站出来说自己这里真有别人学不到的独门知识。
所以,若你只把北大清华的课程录制了公布到网上,无论内容多精彩多硬核,我敢打赌,保证会叫好不叫座,门庭冷落。但若你同时还有注解,看完课程即得北大清华正规文凭或可以北大清华学子身份优先录用公职,那效果就绝对出来了,保管超越BAT流量,成为中国顶级大户。
没啥特别大的用。
我之前在实验室工作,会遇到很多研究生。其中也有清北的学生。
他们尝尝问我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我也会说。有个女生,很刻苦,也很聪明。本科绩点全院第一来的,来的时候做的课题是中文域名相关。自以为是,研究很久,开会的时候,讲不清楚。
我当时刚刚进实验室不久,以为女生是本科刚来,没上过课,所以基础薄弱。
上课一年之后,做延迟容忍网络的加密通讯。依旧不懂。逻辑不清,阐述有概念错误。
我出了两个点子,她用了以后写了一篇专利,一个论文。男友也是实验的一个男生,顺手帮她实现了一个模块,毕业论文就够了。
最后答辩,勉强通过。
后来女生校招去了京东。一日,突然找我,问我opendaylight这个开源项目的一些问题。我说帮忙看了很久,解决了问题,但是她依旧不懂。我说她应该看看一些课程。她说想看看通讯和分布式系统的东西,我推荐两个课程,一个是信号与系统,一个是mit的分布式系统。这两个都有视频课。
现在,她依然不懂区块链和分布式系统的关系。不过和男友日常周游祖国,日子过得也不错。
当然,也有一个很牛逼的女生,我为之折服。一者努力,再者才情。
北大研究生,在实验室培养。此女本科数学,北大电子商务。压根不会编码。来了以后,需要和华为合作做一个项目。
我现在都记得,那天我晚上十点打完游戏回家,(希望老板不会搞死我),她还在实验室学习。我过去一看,java从入门到精通,第二章。我真不知道怎么搞。这从头学啊。我又推荐了三本书,编译原理,算法导论,数据结构。
此女三月内,和我们几个人完成了这个项目主体。代码水平不高,但是实用。毕业之后,直接被某大银行招走。
现在朋友圈已经开始晒娃了。很憨厚朴素的哈尔滨妹子。
一来,工作未必全需要极高的专业技能。
二来,很多课程是需要一个系统学习的,自学成才者,少之又少。
三来,你确定你能看懂?
以前P大校门查得不严的时候,随便进来旁听,没人拦的。某些热门课程,旁听的比选课的还多,有相当一部分是校外来旁听的,甚至要自带板凳。
但!是!
我就没在哪节理工类的专业课上见过不认识的人来听课……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清北本科教育优秀之处是学校这个平台招揽的那些祖国最牛)x(的学生。
这些同学形成了一个 scaffolding 的氛围, 更进一步提升了这些同学自身, 也可以说BOOTSTRAPPING 的效果。
顶尖的大学, 其实有个通病, 那就是期望很高不把学生当人。老师讲课蜻蜓点水, 一掠而过,课后布置海量习题或者艰巨的作业, 同时提供几乎为零的帮助。 第一年大家都有脱一层皮, 浴火重生的感觉。 反而是大家以为很垃圾的三流学校, 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课后帮助让人如沐春风。
哈佛、斯坦福以及MIT有 OPEN COURSE 在网上, 即使没有清北的课程录像, 大家也能学到相应的知识
国内也有类似的平台
会导致什么结果?
即使没机会在某所学校就读, 也能体会上课的氛围。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帮助自己自学。
话说回来, 本科教育值钱的是那张文凭以及同学之间的兄弟情, 知识和学习过程反而是次要的。如果把北大、清华的所有课程录像公开到网络上让全民都能学习, 也不能克隆实际的个人体验,更不用说文凭和兄弟情。
没有任何变化。
高等教育的核心根本不是那几个课件,是环境,是比你牛逼还比你刻苦的室友,是近乎免费的纸质图书馆,是吃完晚饭还可以溜达去教学楼自习俩小时的悠闲,是中午下了课三块五可以买到的套餐,是晚上11点的强制断网,是你认识一辈子的死党,老公和老婆的校园。
平台比自身能力重要,而这个平台可不只是文凭上印刷的校名。
B站就有很多呀
咱们可能对中国大学教育有误解。
中国大学的主要作用是筛选,而不是教育。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如果咱们高考达不到清华北大的筛选条件,就算让咱们在清华北大读四年,出来还是一样不行。
清华北大之所以强,是因为人家把最好的生源掐尖拿走了,而不是他们可以把一般的生源教育成顶尖的人才。
就我的了解,目前大学教授们的主要精力在科研而非教学。
大牛教授讲课往往不如那些接不到项目的讲师,不是因为水平不行,而是因为精力用在了项目上,哪儿还有精力搞教学?
多亏现在学校强制考核课时,否则你看,还有有几个愿意去讲课?
“大学”分分钟变成“自学”。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首先,慕课、B站等平台上有各大高校的课,包括北大清华。这些课程的质量至少超过了这所大学的平均教学水平。
其次,说句不好听的,中国顶尖大学的课程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好,没那么有趣,也没那么有用;或者专业性太强,根本听不懂。
北大清华真正厉害的是身边的同学。
高中的时候一个班上课内容一模一样,为什么最后大家高考成绩差那么多?
刚进入北大的时候,选了很多看起来很有意思的课。然而事实上大多数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浪费时间。一位历史系的老师,整堂课都在谈该专业的发展,哪个老师来了,哪个老师去南大了…
一些著名教授的课选课时爆满,还有很多人慕名来旁听,大家都觉得能学到很多东西或者很有意思。但真正上课的时候其实挺失望的,大牛通常总是泛泛而谈,有的只讲一节概论,后面具体的章节交给其他老师讲,而且课上的内容在别的场合都听过无数遍了(脑海中浮现出游泳健将林老师迷人的微笑)……所以上着上着人就没了。
从我们本专业的课来看,基本上可以说没学到什么。一些专业辅导机构老师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上课水平比北大老师高很多,知识系统且实用。毕竟大学老师以科研为主,很少像小初高老师一样不停地打磨自己的教学技巧。
最近火起来的北大韦神,可以看看他上课的视频,基本上都在自说自话,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单从讲课的角度看,这样的老师其实是不合格的。让适合埋头科研的人去上课,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未必能取得多好的课堂效果。
现在中国大学奉行以科研成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只看发了多少论文、拿了多少奖,课上得好不好又有哪个领导在乎呢?
本科985自动化系,也是同样的情况。高数线代概率论看考研视频比上课效果好很多。编程也是如此,网上的课能一步一步地教你该怎么做,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复看。大学上课对着ppt讲编程,毕业的时候全班一大半人编不出100行的程序…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大学现状,那就只能改变自己。
对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迷信名校或名师的课程,因为没有哪门课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才是进步的关键。而不幸的是,大学课堂的有效知识密度太低了。
从大学开始,不要指望仅仅通过上课来获取知识。
不用带『如果』了,北大清华的课程在官方网站上就有。
如果你觉得北大清华还不够劲,那还有国际名校哈佛、斯坦福的课程呢。
这些,还只是互联网上能找到的高校公开课程的一小部分,这些内容也不是最近才放在网上的,公开在网上很长时间了,绝对是全民都能学习。
然后,带来了什么『结果』呢?
首先,绝对是有正面积极的意义,可以给一些没有机会去听课的朋友新的机会,即使不能进入那些名校,也能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知识,比如我对于斯坦福心向往之,通过看斯坦福的课程,我学习到了很多。
但是,如果觉得这些公开的教学视频能够让高校身份变成『白菜价』,或者指望普通人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就达到名校学生的水平,那就是不切世界了。
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
比如说,你想学人工智能AI,并不是说你去看斯坦福的AI公开课,就能够学会AI。
光是讲AI的CS221第一堂课,你就会看见这样的内容:
第二堂课你就看到这样的内容:
第三堂课你就看到这样的内容:
我知道,有的朋友功底好,或者对AI很熟悉,对于上面的内容容易接受,但是,更多的朋友,可能很快就懵圈了。
其实,人家在第一堂课就已经很清楚的说了课程要求:
在学这个课程之前,你应该知道:
也就是说,你要能看懂这个CS221课程,先要去学CS106A、CS106B、CS107、CS103、CS109这些课程,或者达到这些课程结束的同等要求。
当然,当你去读这些CS1XX的课程时,发现那些课程也会有其他要求,你逐渐就会发现,不死说看1个小时课程就能获得1个小时知识,为了看懂这1个小时,你要花很多小时去打基础才能看得懂。
名校之所以是名校,教学质量当然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生源质量高。
读过书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如果你周围的同学都不认真学习,那你其实也很难进入认真学习的状态;如果所处环境的同学水平也就那样,你即使一枝独秀,也很难和优秀环境的同学竞争。
名校的同学经过各种考试的洗礼,学习能力普遍高一些,上进心也普遍高一些,你看到身边的同学那么努力学习,你也不好意思太懈怠。
你只是看名校的课程,既没有一个教室的同学激励你,有问题也不能及时和同学讨论,就和看电视没什么大的区别,学习质量当然不能和真正进入名校的同学比了。
我看过很多名校公开的教学课程,给我的感觉就是,虽然老师们讲得很好,还是和亲自去听课有很大差距。
道理也很简单,要是看视频录像真那么好,所有人都不用去学校了,你不会以为中小学生每一堂课都要老师亲自讲而不是看录像,只是为了保护中小学生视力吧。
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根据听课的学生的反应,改变讲课节奏,引导同学提问,也可以及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这些,不光录像课程做不到,连视频直播课程也没法比。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
教育一方面是要提供知识分享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激励学生去学习,还要筛选学生,识别出哪些学生更优秀——这世界本来就是金字塔结构,毕竟顶端的位置就那么多,不要觉得所有人都天经地义可以被被安排在顶端。
公开课录像,你可以看,也可以不看,没人逼着你看,你看了也未必获得对等回报,这就是没有激励。
公开课录像,你可以看,别人也可以看,单纯看录像是无法实现筛选的......好吧,还是有一点筛选作用的,可以筛掉那些没有耐心看完课程的人,但是,谁又知道哪些人看完了哪些人没看呢?谁又知道看了录像是不是真的看懂了吗?谁又敢说,看了录像的人就有资格和上过大学的有同等水平了呢?
总之,公开课程录像,的确可以提供学习机会,但是,更多的是给有心人一些机会,不要指望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一、这些学校的老师,是科研强,教学强的并不多。因为这些学校的老师,绝大多数是靠科研进编制的。二、这些学校的生源强,也就是自学能力强。老师上课不知所云也照样能学会。现在由于“教育公平”生源越来越烂,但毕竟没有彻底烂掉。
能有什么结果啊?
课本知识是最无用的那一类。重要的是实践,是平台,是资源,是认识人并与之合作。
最不济要的也是毕业证和学位证。
听课有用吗?
会让很多人消除对清华北大学术资源的崇拜光环
没有重大的结果。
斯坦福哈佛等顶尖大学也有一堆公开课。
但是,美国/英国人民依然相信5g会传播新冠病毒,依然有群奇葩相信地球是平的。
科学/知识难以普及,并不是因为知识被学阀垄断,而是来自三层悲哀的逻辑。
第一层:在大众看来,学习哪有比刷抖音/b站/快手有趣?我自己有时候心情郁闷的时候也能刷b站一整天。
第二层:掌握知识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命运,只能痛苦而清醒地发现你的命运早被决定。
第三层:真正能改变你命运的知识往往不是无法教授,就是需要一对一教授。
当然了,公开课并不是毫无价值的,这些公开课使得那些有能力有意愿学习的人更加方便的自学而已。
你说的这个事情,是教育部一直在联合大学做的事情,既教育资源网络课,全国高校建设慕课,金课。形成网络性教育平台。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都做了很久了。教研和课程建设资金,国家估计都快批了几十个亿了。
如果要追溯,10年前就有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当时社会上的反馈还不错。中国应该也有很多人看过。不过不需要高估网络教育资源对全民的帮助——很多情况是,没有什么帮助,大家听个乐呵而已。这是由于很多因素构成,包括但不局限于:
1.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普通人不具备时间条件。
2.听课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教育理论已经用数据实证:课堂讨论也好,实际应用也好,自己教授周边同学也好——都比听别人讲课效果要多的多的多多。光听听,效率不够百分之五。
3.学习是很系统的一个过程。关键词是过程,是一种process,这个过程虽然是外界的信息对大脑的刺激产生认知的改变,但是整个过程需要体系的循环性,除了老师的教导,需要自己的理解,同学的讨论,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课外的阅读,包括一些实操——普通人并没有这种综合性的学习资源。
4.很多人并没有学习兴趣。很多人的兴趣只是说说的。结合上面几点,学习需要时间和学习资源,自己学习往往很枯燥。远没有看电影打游戏追剧吸引力大。
5.也需要考虑,很多专业有强制的先决条件:有的要求有一定的年龄和人生阅历,很多知识的理解也要求有前导课程——如果没有前导课程,比如让一个小学生水平,跳过初中代数直接学高等数学,会有理解偏差(俗称知识基础不好)。又或者让一个过于年轻,社会阅历明显不足的人,参与到社会学文化的研究领域中,明显是在浪费时间。
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既在国家的号召和推动下,各个大学进一步建立自己的网络资源库,但是如果说网络资源库的建成,会促进全民知识水准的上升,我个人持有怀疑态度。不可能因为我在网上看了几节清华大学的课程,我就可以判断:“自己跟清华XX专业的学生水平一样”。
网上会出现一帮自以为上过北大清华课的杠精。其他的啥也不会发生。
第一,好的学校之所以一直是好学校,首先是生源不同,他们本来就选了最好的一波学生,他们选了好人,好的人也成就了好学校,跟那几堂课没有多大关系。你和学霸听一样的课,听完结果是你不会的仍然不会。
第二,好的学校师资好,但好的师资不代表好的课。讲课是老师的一部份表现,但很多课好的老师坏的老师一样讲,但课后辅导,解答问题 ,带队做实验,论文评奖,课题项目,科研能力……老师其他方面的影响不是你录几个视频能解决的。
第三,学校氛围,这个不多说了,别人都在努力的环境和别人都在打游戏,你一个人看上课视频,效果完全不同。
第四,资源对接。好学校的人有好的交流机会,还可以到国外好的学校交换,有大企业来搞项目,还可以申请好公司的实习……这些由于好学校所获得的资源,不是你看视频可以获得的。
第五,品牌效应,你简历上写的是清北,和你简历上写其他学校,括弧注明看过清北的视频课那能一样不?好学校的品牌让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别人对你有了较高的信任,看过视频课管啥呀。
所以,这种视频现在外面多了,其实什么结果也没有,看一节这种课跟看个别的节目并没有太多区别 。
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愿意学的,肯定会千方百计找途径去学,不愿意学的,你把珍贵资料放到他面前,他宁愿玩手机。就像图书馆一样,有几个是真正看书的,都是放本书玩手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