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性恋符合生物学规律吗?

回答
关于同性恋是否符合生物学规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议题,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简单来说,同性恋行为和倾向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在人类群体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普遍性,这些现象背后确实有生物学因素的参与,而且研究表明,这些生物学因素并非“异常”或“违背”自然规律,而是自然多样性的一部分。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自然界的同性恋行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同性恋行为并非人类独有。在动物界,科学家们观察到大量物种存在同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包括求偶、交配、共同育幼、形成配偶关系等。例如:

鸟类: 天鹅、企鹅、信天翁、红嘴鸥等许多鸟类都存在同性配偶,它们会共同筑巢、孵蛋、喂养幼鸟,甚至形成长期的伴侣关系。
哺乳动物: 狮子、老虎、大象、海豚、鲸鱼、黑猩猩、灵长类动物、猫科动物、犬科动物等等,都被观察到存在同性性行为。例如,公狮子之间会互相舔舐、摩擦身体,甚至发生类似交配的行为;海豚群中,雄性海豚会组成紧密的同性群体,互相帮助和支持。
其他动物: 甚至在昆虫、爬行动物、鱼类等多种类动物中,也都有关于同性性行为的记录。

这些动物界的同性恋行为,并非“学来的”或“被迫的”,而是它们天性的一部分。 它们如此行事,对它们个体的生存和繁衍似乎并没有构成明显的障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同性恋行为本身在生物学上是可以自然发生的,并且在自然选择的框架下得以延续。

2. 人类同性恋的生物学根源:多因素交织

对于人类同性恋,科学研究已经排除了“选择”、“后天学习”、“环境影响”等是唯一或主要决定因素的简单看法。主流的科学观点倾向于认为,人类的性取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物学因素扮演着关键角色。 这些生物学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因素(基因):
双胞胎研究: 这是支持遗传因素的重要证据。同卵双胞胎(基因完全相同)在性取向上的相似性远高于异卵双胞胎(基因只有一半相同)。如果一个同卵双胞胎是同性恋,另一个也是同性恋的概率,远高于异卵双胞胎。
家族研究: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是同性恋,那么他的同性恋亲属(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的比例会高于普通人群。
基因定位研究: 虽然尚未找到“同性恋基因”这样的单一基因,但一些研究试图在基因组中定位可能影响性取向的基因区域。例如,曾有研究指向X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位点(如Xq28),但这些结果并不确定,且多次重复性实验未能完全证实。目前的共识是,性取向可能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影响,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大脑发育、激素信号传导等方面。 基因并非“决定”性取向,而是提供了一种“倾向”。

产前激素环境:
母体激素水平: 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中,会受到母体激素的影响。研究表明,男性胎儿暴露于一定水平的雄性激素(如睾酮)有助于形成男性化的大脑结构,而女性胎儿暴露于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则可能导致非典型的大脑发育。性取向可能与胎儿在关键发育时期接触到的激素类型和数量有关。
“出生顺序效应”(Fraternal Birth Order Effect): 这个效应发现,对于男性同性恋者,他们的兄弟数量越多,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就越高。最新的解释是,这可能与母体免疫反应有关。每当母体孕育一个男性胎儿,她体内可能会产生针对男性特定蛋白质(Y染色体相关的)的免疫反应。随着孕育的男性胎儿数量增加,这种免疫反应可能在后续的男性胎儿的大脑发育中产生微妙的影响,从而影响性取向。这是一种“产后”效应,但其根本是发生在胎儿时期。

大脑结构与功能:
大脑区域差异: 一些脑成像研究发现,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在某些大脑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细微的差异。例如,一些研究指向下丘脑(Hypothalamus)的一个特定区域——“间脑前部”的大小或活跃度可能与性取向有关。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差异非常微妙,很难断定是原因还是结果。
神经连接: 可能存在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神经连接方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受到基因和产前激素的影响。

表观遗传学:
基因表达的调控: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的表达是否被“打开”或“关闭”,而不改变DNA序列本身。一些理论认为,产前环境、母体应激等因素可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改变与性取向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3. 科学界的共识:多样性是生物学的常态

重要的共识是,同性恋并非一种疾病、一种心理障碍或一种不道德的选择。 许多国际权威的医学和心理学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心理学会(APA)、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SA)等,都明确指出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的一种自然变异,不应被视为异常。

从进化的角度看, 为什么同性恋在人类和动物界会存在?这仍然是研究的重点。有几种假说,但都未有定论:

亲属选择理论: 同性恋者可能通过帮助抚养亲戚的孩子(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间接传递自己的基因。例如,一个不生育的同性恋女性,可能在家庭中扮演更积极的照顾角色,帮助她的姐妹抚养后代,从而让共享的基因得以延续。
“平衡多态性”假说: 某些基因可能在异性恋状态下具有生存优势,但在同性恋状态下也可能存在,或者这些基因的某些变异同时影响了男女双方的性取向。
非选择性因素: 也有可能是性取向的形成并非直接为繁衍服务,而是某些大脑发育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变异,这些变异在某些个体身上表现为同性吸引,而这些变异本身可能也附带了其他有益的特征。

总结来说,

同性恋符合生物学规律,体现在:

1. 自然界的普遍性: 在广泛的动物物种中都存在同性恋行为,证明了其生物学上的可能性和自然性。
2. 人类的生物学基础: 人类同性恋的形成与遗传、产前激素环境、大脑发育等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而非单纯的后天选择。
3. 多样性是自然常态: 生物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性行为和性取向,同性恋只是其中的一种自然变异,符合生物多样性的普遍规律。

将同性恋视为“违背”生物学规律,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狭隘的、以异性恋为唯一“正常”标准的视角,而忽略了生物界本身所展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科学研究不断揭示,性取向是复杂生物学过程的结果,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谱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实验室是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的,Gaberber这位网友也在回答中提到了我的相关文章。

我认为:

社会上,常见关注男女间性关系,不过一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科学上,鲜有研究同性间性行为,却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生物学机理。

性向(sexual orientation)与性偏好(sexual preference)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性向是指一般稳定的、内心的对性追求对象类型的取向,性偏好是可以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可以研究人类的性向和性偏好,也可以研究动物的性偏好。动物与人类性偏好在机理上有多少相关,动物的性偏好与人类性向关系有多紧密,目前皆无定论,对动物不好用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等性向词汇。


为什么要研究同性性行为?为什么演化中存在同性性行为?性偏好的原理是什么?

性向或性偏好不是医学问题,而是一个自然现象。研究它们目的并非改变、更不是为了“治疗”性向和性偏好不同的人,而是探讨其中科学奥秘。


从生物学来说,异性恋与同性恋是一个事情的两面,不存在相互独立的理解,理解同性恋是理解异性恋所必需,“同性恋的原理”也是“异性恋的原理”,它们不过是对同一个原理的两种说法,比如:观察到某个分子的缺乏导致双性恋、或同性恋,也就发现这个分子的工作参与异性恋。


性向或性偏好的研究比较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不过,有遗传因素并非简单地说儿子有同性恋是因为长辈是同性恋。


因为遗传因素可以是多个基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比如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科学家,其科学成就恐怕不是完全后天训练而成,也与从他父母来的遗传因素有关,但并非必需他父母表现为天才科学家。研究性偏好过程中,遗传学还作为方法学起了重要作用,不仅研究基因的功能,也可通过基因而操纵细胞的活性。


在研究性偏好的过程中,观察到对雌性无追求的雄性,把他和雌性关到一起,他绝对不要,专门等雄性,多么专一(至少在性别上专一,不过不挑剔不同雄性个体)。还看到对雌雄皆无性趣的雄性,中国有些古人仰慕的“坐怀不乱”恐怕很难说是人类的表率,还可能“成人不宜”。为什么“坐怀不乱”?这也是科学问题。


同性恋怎么没被演化淘汰?

动物和人类同性间性行为发生率多高?


在已经研究过的动物群体中,很多都存在同性性行为,雄性中常有5-10%的个体有同性性行为,当然动物有些少于此数、有些高于此数。


研究人类性行为需要根据个人的报告,带来很大困难和不定。不同地区、时间、文化环境中,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报告率不同,一般是百分之几。例如,19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个调查见:2.4%的男性、1.3%的女性自认为是同性恋,而一生中有过同性间性行为或认知的高达7.1%。这并非唯一的调查,因为自报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能断定是确切的数据。


同性恋为什么在动物中继续存在,为什么没有因为它减低生育而被进化所淘汰?


这个问题,迄今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有一些猜测认为同性恋在演化中可能有优势,而被保留下来。


“同性恋有进化优势”表面上很奇怪,不过有多种可能,比如:在人和某些高等动物,可能同性恋自己没孩子、但更好地照顾兄弟姐妹的孩子,从而在同种进化中起有益作用;也可能同性恋的基因变化在不同性别起不同作用(一个基因变化在男性导致同性恋,而这个变化在女性导致更有生育力,这样在女性中传下这种变化);还有可能是有两套染色体、每个基因有两个拷贝的二倍体动物,有基因的剂量效应,一个突变和两个的突变效果不同(比如,单一突变增加生育力、两个都突变导致同性恋),等等。


同性恋是否有基因参与?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目前并不清楚哪些基因影响人类性取向具体。


可以说,所有行为都一定有基因参与,只是不清楚多少基因参与某一特定行为、某个基因参与多大的程度、它参与的具体步骤和方式。有基因参与不等于说遗传起决定性作用,有基因参与更不排除环境的作用,而且基因和环境之间还可相互作用。在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几十年以后,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研究基因参与,而很多环境因素迄今较难控制和观察从而不便研究。


研究人类表型的遗传因素有多种方法,如分析家族、领养、双生子。同卵双生的两个人基因相似性以前认为是百分之百,现在知道可能不是,不过很接近。而异卵双生两者之间基因相似性类似兄弟姐妹,低于同卵双生。


推论遗传参与程度的标准方法是比较同卵双生与异卵双生之间的差别,理想的情况是比较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与在同一个家庭抚养的异卵双生之间的差别。当然,一般很难得到足够数量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双生子分析也有一定局限,比如,如果同卵双生子分别抚养的环境因为寄养父母的选择而实际很接近,其环境差别不能假定为完全不同,错误地将环境因素认为是遗传因素会高估遗传的贡献程度;而因为同卵双生之间有包括表观遗传对DNA表达的调控等原因可以造成低估遗传贡献。


自1950年代以来对同性恋的家族、收养和双生子调查,一般认为性取向有遗传因素。不过,这些调查有多个问题。比如,很多研究依赖在同性恋刊物上征求样本,取样有偏差;依赖受访者的自我报告,可以受不实报告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不清楚性取向,不容易获得家族信息而分析比较相关性。


对人类性向的遗传因素研究最接近事实的结果,也许是2010年瑞典科学家Långströme等在《性行为文献》杂志上的文章。


因为瑞典有很好的登记系统,他们在2005年到2006年无选择地调查当时全部在20岁到47岁的双生子,问他们的性向,然后分析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的差别,结论是:对于男性而言,对性向的影响34%到39%来自遗传贡献,未见共有的环境贡献,61%到66%为个体特异的环境贡献;对于女性,性向的影响18%到19%来自遗传,16%到17%来自共有的环境,64%到66%来自个体特异的环境。


这些数据可能反映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个时代瑞典人性向的影响(至少是他们愿意报告的影响)。对于时代、地点、文化不同的人群,答案还没有这么清晰,虽然多个研究倾向于支持有遗传参与。


影响人类性向的基因

1993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Dean Hamer实验室首先试图找影响人类性向的基因。当时他们认为X染色体上可能有影响男性同性恋的基因。因为X染色体有母系遗传偏向(男的性染色体为X和Y,女性为X和X),如果影响同性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研究提示某些家族的男同性恋在母系亲戚中有高于一般几率的男同性恋成员。1995年,Hamer实验室进一步将怀疑的基因局限到X染色体上一个小区域(Xq28)。


1999年,Rice等不能证明Xq28与男同性恋的关联。


Hamer实验室在2005、2006还有论文继续寻找影响人类同性恋的基因。


迄今尚未能确定参与人类同性恋的基因。当然,注射性激素会影响性向,而性激素不仅改变性向,而且改变其他性行为、也改变与性相关的一些形态特征。并未证明性激素相关的基因变化是导致人类同性恋的原因。


研究影响人类同性恋基因变化的科学家很少。


以上内容部分节选为我在科学网四年前的博文。


更多优质的科学类文章,欢迎大家关注我与鲁白、谢宇二位教授合办的“知识分子”,知乎专栏:zhuanlan.zhihu.com/zhis

user avatar

这是对

@Azorey Miles

的答案的补充,但对于机制的理解上,我们有一些不同。

研究发现,一名男孩每多一名同母哥哥,他的同性恋概率就上升33%(

blanchard和bogaert1996

)。成为同性恋,对这名男孩本身没有半点好处,但显然有利于他的哥哥。如果弟弟是同性恋,那对哥哥来说,不仅少了一个竞争异性的家伙;父母的财富更有可能被有孙辈的哥哥继承;只要子女的脸长得像自己,就可以确定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弟弟的……

人们首先从非生物的角度上入手来解释这个问题——是否由于父母抚养方式的差异,或者和哥哥朝夕相处,导致一名有哥哥的弟弟产生更高的同性恋倾向?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样的倾向并非后天导致。事实上,即使同母的哥哥与弟弟没有被在一起抚养,弟弟的同性恋概率仍然会提高;而如果和自己一起被抚养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弟弟的同性恋概率则不会提高。

The Influence of Rearing Order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ithin Two Adoption Cohorts

对此现象的一个最好解释是:男孩胚胎改变了母亲的子宫免疫环境,简单的说,哥哥在子宫中孕育时,它会通过改变母亲的子宫,提高在同一个子宫中后来的弟弟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当母亲在孕育男孩时,在胚胎形成早期,男孩胚胎就产生会产生一种H-Y抗原,这种抗原会进入母亲的循环系统。在孕育下一个男孩时,母亲体内针对H-Y抗原的抗体会通过胚胎屏障,进入下一个男孩的大脑,让下一个男孩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孕育过的男孩越多,母亲循环系统中的H-Y抗原越多,再生一个男孩成为同性恋的概率也越大(

ScienceDirect.com

这种由同母哥哥数量所导致的同性恋,约占男同性恋总数的七分之一。

How Many Gay Men Owe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to Fraternal Birth Order?

对此我的理解是,同性恋,反映的正是不折不扣的生物学规律: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样的竞赛从母亲的子宫开始

user avatar

答案是符合。下文仅从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同性恋现象是自然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苍蝇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发现,而这一现象之所以能生机勃勃的存在那么久,必然是有其生命力的,现代生物学家往往将同性恋现象视为一种重要的进化驱动力

最常见的疑问就是:同性恋 不会产生后代,其基因如何得以延续? (更正: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20%。)

一个必须提到常识就是,与另一个异性交配并产生后代并不是个体基因的延续的必要途径。比如一个同性恋个体的有3个异性恋的兄弟姐妹,这三个个体生育的每一个后代都会延续该同性恋个体的基因。你或许灵光一闪的猜到了,没错,同性恋个体大都产生于多子嗣家庭。在进化上的意义就是——同性恋个体『放弃』自己生育后代,转而通过帮助兄弟姐妹抚育后代、提高其生存几率的方式来间接的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续。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生存策略——首先,需要抚育的个体数量减少,现有的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其次,抚育后代的个体数量增加,食物的采集量及安全保障均会增加。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生存博弈,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抚养携带更多的自己基因的后代,亦或是提高只携带少量自己基因的,但数量较多的兄弟姐妹的后代的生存几率——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完成延续基因的任务,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难说后者就一定是一种失败的选择。

综上,同性恋现象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在性取向上的表现,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甚至是必要的一种进化驱动力。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的祖先都曾得益于这一现象,万物也才因此更有生命力的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生生不息。

----------------------------------更新--------------------------

1.有提到关于同性恋是隐性显性基因的问题,解释一下:对基因隐形与显性的划分已经是孟德尔时代的产物了,是个相对过时的概念。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基因表达的调控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绝非隐性显性基因这对『开关』那么简单,而且基因决定论的观点也已经受到表观遗传学的动摇。

@yukirock

2.多子嗣是一种『倾向』,而不是『结果』,即,在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有些个体会产生比其他个体更多的后代(受孕率高等),而与这一『倾向』相对应的生存策略就是可能的同性恋个体的产生。

@徐软软

3.匿名用户说的没错,同性恋/异性恋自然不会是非黑即白的,但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更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20%,却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说明他们肯定是有另一套有效的生存策略。

4.我不喜欢在知乎上写字像写论文一样严肃,所以没有引用来源,望谅解。关于多子嗣家庭的研究是有文献的,关于共同抚育后代缺乏研究样本,是理论,因为工业化社会和原始社会差距巨大,无法用现在的观察结果去推测那么遥远的过去的人类行为。

@刘竹溪

@zheyao lu

5.进化论本身也仅仅是一种理论,并非科学事实,人类可能永远没办法证实进化论,甚至作为一名神创论者都可以积极的拥抱进化论,为何?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进化论本身是不是上帝的神来之笔。

*本文所述的
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仅仅是众多解读这一问题的观点中的一种。

还有如Social prestige;Group selection;Balanced polymorphisms;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A nonadaptive byproduct等众多观点

扩展阅读:The Evolutionary Mystery of Homosexualit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同性恋是否符合生物学规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议题,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简单来说,同性恋行为和倾向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在人类群体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普遍性,这些现象背后确实有生物学因素的参与,而且研究表明,这些生物学因素并非“异常”或“违背”自然规律,而是自然多样性的一部分。为了.............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迟飞”的文章《同性恋运动为什么反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观点是否符合当前科研和社会实际,并进行一个相对详细的评价。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反智”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主观性。 评价一篇关于社会运动的文章是否“反智”,关键在于其论证过程是否建立在严谨的事实依据、科学的逻.............
  • 回答
    .......
  • 回答
    温明娜与刘亦菲,两位在《花木兰》传奇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演员,能有这样一次“世纪同框”,确实让人激动不已。她们各自塑造的花木兰,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也很难简单地说谁更“符合”心中那个 ഏക مثالی的花木兰,因为我们心中的花木兰本就不是一个固化的形象。先说说 温明娜 吧。她是在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中.............
  • 回答
    谈到《亲爱的》这部电影,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名字:符建涛和孙卓。他们都是电影的原型人物,都经历过被拐卖的痛苦,都经历过漫长而艰辛的寻亲之路。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在公众视野里,孙卓的名字似乎比符建涛要响亮得多,她的故事也更常被提及,频频登上热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其中,既有故.............
  • 回答
    同性恋群体争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诉求,确实触及到了许多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的深层议题,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之一便是被部分人视为对主流文化的挑战,从而影响到中立人士的支持。要详细阐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主流文化的定义与同性婚姻的潜在冲突点: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
  • 回答
    关于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的问题,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讨论激烈的话题。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同性恋家庭与异性恋家庭在抚养孩子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谈谈“适合”这个词。在育儿的语境下,“适合”通常意味着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糟糕”的定义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关注的是什么。同性恋骗婚和政治联姻,两者都涉及婚姻中的不真实和潜在的伤害,但它们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和对相关人员的影响却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同性恋骗婚:简单来说,同性恋骗婚是指一方(或双方)为达成某种目的(.............
  • 回答
    关于同性恋是否“完全正常”,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理解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到不同的解读。生物学角度: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同性性行为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动物物种,从灵长类到鸟类,都表现出同性间的性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在这些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中似乎并不构成障碍。这表明同性吸引和行为并非.............
  • 回答
    关于同性恋者是否对异性完全没有感觉,这是一个很常见但又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事实上,很多研究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都表明,情况要 nuanced(微妙)得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性取向”这个概念。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和/或性方面被哪种性别吸引。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他们的主要.............
  • 回答
    关于同性婚姻在中国何时合法化,以及合法化后是否能与“心仪的人”组建家庭,这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背后是法律、社会观念、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博弈。关于同性婚姻在中国合法化的时间表,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无法给出“还要多久”的精确数字。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推动和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
  • 回答
    “令人恶心”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汇,它往往承载着个人、文化、宗教以及过往经历等多方面的复杂情感和观念。因此,要回答“同性恋算不算令人恶心”这个问题,并试图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们就需要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这个词以及它与同性恋关系中的潜在冲突点。首先,我们要明白,从生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同性恋并非“.............
  • 回答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同性恋确实会面临比异性恋更直接的生殖挑战,因为直接的性行为和生育并非同性恋关系的重心。那么,如果生殖是自然选择的主要驱动力,同性恋这种特质又是如何得以延续,而不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淘汰的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更精妙的演化机制,并非简单的“个体生育能力强弱”就能完全解释。首先.............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同性恋是否被艾滋病污名化”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污名化的历史根源和表现形式都相当复杂。我们得从艾滋病(AIDS)最早出现的时候说起。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这种疾病第一次被医学界广泛认识时,它主要在男同性恋群体中传播。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有限,对病毒的了解.............
  • 回答
    “同性恋是不是疾病?”这是一个在历史上被广泛讨论,并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困惑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科学、医学以及社会认知的演变。历史上的观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西方医学和心理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同性恋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或反常。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
  • 回答
    同性恋合法化是否等同于社会进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牵涉到法律、伦理、文化以及社会观念的方方面面。简单地说,合法化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本身并非终点,更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尺。为什么同性恋合法化被广泛视为社会进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同性恋行为定为犯罪的法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连接、理解和归属感。在寻找这种连接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而有时候,这些体验可能会让我们产生疑问,尤其是当它们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时。你提到的“同性恋是不是可能只是单纯的想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层面的考量,从个人选择到社会环境,再到未来发展,都值得深入探讨。特别对于女同性恋者(les),她们在寻求自我认同、建立关系以及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面临着一些与男同性恋者(gay)有所不同,也有些是共同的挑战。一、 个人层面的出路:自我接纳与内心力量的构建这是所有LGBTQ+群.............
  • 回答
    我是一个单身的同性恋者。你问我为什么不找对象?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我不想”就能解释清楚的。它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可能随着时间和我的心境变化而有所不同。首先,我想说的是,“不找”并不等于“不想”。有时候,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一种“等待对的人出现”的心态。我不相信“缘分.............
  • 回答
    作为同性恋,确实有一些让我特别难受的瞬间,而且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些细微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它们像是水滴一样,一点点积累起来,让人心里沉甸甸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很多年前,我大概二十出头吧。那时候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度远不如现在,我跟我的第一任男朋友,我们俩也小心翼翼,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