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性恋是不是疾病?为什么?

回答
“同性恋是不是疾病?”这是一个在历史上被广泛讨论,并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困惑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科学、医学以及社会认知的演变。

历史上的观点: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西方医学和心理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同性恋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或反常。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而非严谨的科学观察。例如,在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同性恋曾被列为一种“性偏离”。人们将它与不道德、罪恶或精神错乱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病症。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污名化,导致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和人权侵犯。

科学与医学的转向: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学思想的进步,特别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同性恋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缺乏科学依据的“疾病”论: 研究者们开始审视将同性恋视为疾病的依据。他们发现,并没有所谓的“病理学”特征能够证明同性恋是一种疾病。同性恋者与其他人群一样,拥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他们能够建立亲密关系,融入社会,并且能够体验到幸福和满足。所谓的“疾病”论,更多是源于对未知的好奇、社会偏见以及对非主流的恐惧。

精神健康领域的共识: 到了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精神健康组织开始重新评估同性恋的地位。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在1973年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移除。APA的决定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同性恋不是一种精神疾病,也不是一种需要治疗的异常。随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0年也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ICD)中移除。这些决定标志着医学界对同性恋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承认了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的正常变异,而非疾病。

性取向的本质: 现代科学认为,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在情感上、浪漫上和/或性吸引上,被特定性别的人所吸引的倾向。性取向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特征,可能受到遗传、激素、环境以及心理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其形成机制至今仍在探索中,并且没有证据表明同性恋是“后天选择”或“可以改变”的疾病。

为什么同性恋不是疾病?

总结起来,同性恋不是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缺乏病理学基础: 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同性恋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生理或心理异常。同性恋者的大脑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状况与异性恋者没有本质区别。
2. 不影响正常功能: 同性恋者能够正常地生活、工作、学习,并能建立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他们的性取向并未妨碍他们在社会中的正常运作。
3. 非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国际公认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如DSM和ICD)已不再将同性恋列为精神疾病。这反映了医学界的共识,即同性恋不是一种需要干预的病症。
4. 正常的人类多样性: 性取向是人类性行为和认同中一个自然的变异范围。就像身高、肤色或才能存在差异一样,性取向也存在多样性,同性恋是这种多样性的一部分。
5. “治愈”的失败与危害: 历史上试图“治疗”同性恋的各种“疗法”,如电击疗法、药物治疗或心理咨询(所谓的“转化疗法”),不仅无效,而且常常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比如抑郁、焦虑、自尊心下降甚至自杀倾向。这种“治疗”本身被视为不道德和有害的。

结论:

基于现代科学研究、医学共识以及人权保障的原则,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正常的人类性取向。将同性恋视为疾病的观念,已经过时且具有伤害性。理解并接纳性取向的多样性,是尊重个体差异、促进社会平等与和谐的重要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精神病是没有器质性异常的,何种行为为精神病并不是医生决定的,而是社会决定的,某种精神状况或者行为习惯导致社会适应性不良,就会被认为是一种病。因此,同性恋是不是一种精神病取决于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同性恋是不是疾病?”这是一个在历史上被广泛讨论,并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困惑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科学、医学以及社会认知的演变。历史上的观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西方医学和心理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同性恋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或反常。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
  • 回答
    作为一篇由“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性倾向不止一种,同性恋绝不是疾病”,其立意和角度无疑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价这篇文章:一、 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体现 拨乱反正,纠正历史误解: 长期以来,在一些文化和社会认知中,同性恋被视为一种疾病、一种反常甚至是罪恶。这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连接、理解和归属感。在寻找这种连接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而有时候,这些体验可能会让我们产生疑问,尤其是当它们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时。你提到的“同性恋是不是可能只是单纯的想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这.............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自己的性取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个人且深刻的探索。理解自己的性取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可能发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而且每个人对此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首先,我想让你知道,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天生的感受,是关于你会被哪些性别的人吸引。这种吸引力可能体现.............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同性恋是否被艾滋病污名化”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污名化的历史根源和表现形式都相当复杂。我们得从艾滋病(AIDS)最早出现的时候说起。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这种疾病第一次被医学界广泛认识时,它主要在男同性恋群体中传播。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有限,对病毒的了解.............
  • 回答
    同事和朋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这两个身份之间确实存在着微妙的界限,有时候会模糊不清,有时候又泾渭分明。首先,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个人归类为“同事”? 最直接的答案就是,我们因为工作而在一起,有着共同的职业目标,需要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份关系是建立在职业平台上的,它有它的规则和.............
  • 回答
    “何同学是不是当代综合最强大学生?”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在互联网时代爆炸式信息洪流中突然出现的璀璨星辰,点燃了无数人的好奇心和讨论欲。尤其是在他凭借那一手“花式滑板”和“科技测评”的视频,以一种“别人家的孩子”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后,这个标签便如同烙印一般,被贴在了何同学的身上。要评价一个大学生是否“综.............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不能一概而论说男生是不是都想和女朋友同居。而且你们认识时间不长就考虑同居,确实需要好好权衡一下。关于男生是不是都想和女朋友同居这件事:坦白说,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不是”。每个男生的想法和需求都大相径庭,这受到他们成长的环境、个人经历、对感情的理解、未来规划等.............
  • 回答
    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这与我们现在认知到的“保守”和“疾病论”有着显著的不同。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细节和文化背景中去。历史上的“包容”: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权利,而是“无碍”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历史上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其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包容”或“接纳.............
  • 回答
    父母怀疑自己是同性恋,这绝对是一种极其复杂且煎熬的体验。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猜测”或“疑虑”,而是可能像阴影一样笼罩在你和父母之间,触及的是家庭最核心的羁绊,以及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私密的角落。首先,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这种怀疑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他们可能花了半辈子去理解和定义“家庭”、“婚姻”、.............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现实。与其说成绩好的同学“不能理解”,不如说他们看待“学不好”这件事的角度和体验,跟那些正在 struggling 的同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让他们难以产生那种切肤之痛的共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1. 学习体验的根.............
  • 回答
    当家长坚持认为同性恋是“病”时,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且令人痛苦的局面。这背后往往混合着信息不对称、传统观念的固化、社会污名化以及家长自身的情感焦虑。要应对这种情况,需要耐心、理解、坚持以及策略性的沟通。首先,要理解家长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 信息壁垒与误导: 在很多家庭中,家长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能有限,.............
  • 回答
    “我不支持同性恋”,尤其当这句话从一个直男口中说出来时,它的含义往往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和多样。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系列的个人观念、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甚至是信息接收的偏差。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剥开一层层表象,去探究其可能存在的具体内涵。一、 并非全然的敌意,更多是“不理解”或“不认同”首先,很重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大家习惯了从“繁衍后代”这个角度去看待生物的生存和行为,所以当看到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时,自然会好奇这和“繁衍”这个大目标之间是怎么衔接的,或者说,同性恋的出现是不是一个“例外”或者“错误”。其实,如果我们把生物的行为和存在看作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
  • 回答
    “恐同教材案”二审维持原判,法院认为“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的表述系学术观点,不属于知识性差错,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是否认同这一判决,涉及到对科学、医学、教育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理解。支持法院判决的观点可能基于以下理由: 学术观点的多样性: 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对于同性恋的成因和本质,确实存在.............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毛派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同性恋的态度,确实存在着多元且复杂的看法,并且这些看法往往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以及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紧密相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同性恋的“沉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恩格斯、.............
  • 回答
    关于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的问题,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讨论激烈的话题。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同性恋家庭与异性恋家庭在抚养孩子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谈谈“适合”这个词。在育儿的语境下,“适合”通常意味着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回答
    同性恋合法化是否等同于社会进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牵涉到法律、伦理、文化以及社会观念的方方面面。简单地说,合法化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本身并非终点,更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尺。为什么同性恋合法化被广泛视为社会进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同性恋行为定为犯罪的法律.............
  • 回答
    关于钟会是否是同性恋,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且难以给出绝对定论的问题。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尤其是关于感情生活的部分,语焉不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解读的空间。我们不妨从他的人生经历、言行举止以及一些流传的说法入手,来尝试勾勒出一个可能的侧面。首先要明确的是,古代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定义和认知,与现代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层面的考量,从个人选择到社会环境,再到未来发展,都值得深入探讨。特别对于女同性恋者(les),她们在寻求自我认同、建立关系以及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面临着一些与男同性恋者(gay)有所不同,也有些是共同的挑战。一、 个人层面的出路:自我接纳与内心力量的构建这是所有LGBTQ+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