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性恋群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一定是更难繁衍后代,传递基因的,这部分特质是如何传递下来而没有被淘汰?

回答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同性恋确实会面临比异性恋更直接的生殖挑战,因为直接的性行为和生育并非同性恋关系的重心。那么,如果生殖是自然选择的主要驱动力,同性恋这种特质又是如何得以延续,而不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淘汰的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更精妙的演化机制,并非简单的“个体生育能力强弱”就能完全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基因传递”并非仅仅依赖于个体自身的繁衍。演化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基因的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在种群中广泛传播,而这可以通过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来实现。简单来说,即使个体本身不直接生育,但如果它能够帮助亲近的亲属(如兄弟姐妹、侄子侄女)成功繁衍后代,那么它所携带的与同性恋相关的基因,依然有机会传递下去。

想象一下,在某个古代社群中,存在着一些拥有同性吸引倾向的个体。他们可能因为不直接参与异性配偶的竞争,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家庭中,例如帮助照顾年幼的侄子侄女,或者在食物采集、抵御危险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些行为虽然不是直接的“生殖”,但却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兄弟姐妹的生存率和繁衍成功率。因此,那些携带了“同性倾向”基因的个体,即使自己不生育,他们分享这些基因的亲属却可能因为得到了他们的帮助而生下更多的后代。这样一来,这些基因就通过亲缘关系间接地在种群中得以保存和扩散。

其次,我们不能忽略基因的“多效性”(pleiotropy)现象。这意味着一个基因可能同时影响身体的多个不同特征。也许与同性吸引力相关的基因,在影响性取向的同时,还赋予了携带者在其他方面的一些优势,比如更强的社交能力、更低的攻击性、更高的创造力,或者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这些“附加”的好处,可能在生殖方面,或者在生存竞争中,为携带者及其亲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存优势。比如,一个天生社交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的个体,即使性取向是同性,也可能因为其在群体中的贡献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并间接帮助亲属。

再者,演化并非总是以“最优化”为目标。它更像是“足够好”的解决方案的累积。在一个庞大的群体中,总会有一定比例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只要这种特质不至于导致整个种群的灭亡,并且在某些方面能提供潜在的益处,那么它就可能被保留下来。同性恋的发生率通常被认为在不同人群和文化中都相对稳定,这本身就说明它并非一个“致命”的弱点,而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现代科学对于基因与行为之间复杂联系的理解还在不断深入。同性恋的成因很可能不是单一基因决定的,而是多种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基因可能相互作用,也可能受到非基因因素的影响,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性取向。因此,将同性恋简单视为一种“不生殖”的特质,并以此来推断其必然被淘汰,可能过于简化了生物演化和基因传递的复杂性。它更可能是自然选择在漫长时间里,在多种因素的权衡下,保留下来的一种人类多样性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性恋群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一定是更难繁衍后代,传递基因的”这个前提是错误的。

在正面上,2019年一项使用50万英国人的数据的研究显示,基因机制至多能解释8%到25%的同性恋行为——剩下那75%到92%压根就跟“生物进化的角度”扯不到一起去。

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BY ANDREA GANNA, KARIN J. H. VERWEIJ, MICHEL G. NIVARD, ROBERT MAIER, ROBBEE WEDOW, ALEXANDER S. BUSCH, ABDEL ABDELLAOUI, SHENGRU GUO, J. FAH SATHIRAPONGSASUTI, 23ANDME RESEARCH TEAM, PAUL LICHTENSTEIN, SEBASTIAN LUNDSTRÖM, NIKLAS LÅNGSTRÖM, ADAM AUTON, KATHLEEN MULLAN HARRIS, GARY W. BEECHAM, EDEN R. MARTIN, ALAN R. SANDERS, JOHN R. B. PERRY, BENJAMIN M. NEALE, BRENDAN P. ZIETSCH

SCIENCE 30 AUG 2019

在反面上,如果你认为同性恋是基因决定的性状,人类基因的突变率是不能在每一代人里临时产生数以千万计的同性恋者的,我们也没有发现这样多的隐性基因纯合来支持社会上的同性恋比例。你将只能认为同性恋是在遥远的过去偶然地突变出来、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留的。这会和你的前提出现直接矛盾。

同性恋不是“豌豆皮光滑或粗糙”这样简单的性状,而且许多有同性性行为的个体仍会产生后代:

  • 人是可以双性恋的。
  • 大量证据显示性取向在人的一生中并非固定,而且多数人并没有“我应该选择OO取向”的意识
  • 即便是严格的同性恋者,仍然可以跟并不喜欢的异性结合来产生后代,这已成为社会问题。
  • 现有证据表明,绝大多数有同性恋倾向的成年人是由异性恋父母养育的;同性恋者抚养的孩子,无论是他们自己生育的还是领养的,绝大多数会成为异性恋。这可以支持该性状并非单纯的基因决定或社会熏陶。
  • 人类以外的多种动物在自然环境里就有同性间的性行为、跨物种的性行为[1],这些并不影响它们进行繁殖。

讨论“基因决定性取向”的话,支持这想法的一部分学者找出来的“同性恋基因”不止一个,研究得多一些的是位于X染色体的Xq28以及8号染色体的8q12,可能包含与男同性恋有关的基因[2][3]。表观遗传允许同样的基因产生不同的性状,允许你在携带所谓“同性恋基因”的状态下仍然是异性恋,无论是否隐性、是否纯合,反之亦然。

  • 不过,认为这些基因“促使女性喜欢男性从而产生更多后代”也没有多少证据。“有一些学者提倡这样的假说”是2008年的事,当时他们从意大利人群的数据里拿出“有同性恋儿子的母亲平均有2.7个后代,有异性恋儿子的母亲则平均有2.4个后代”的统计结论——如果你不考虑同性恋儿子也能繁殖后代,前者那2.7恐怕要打折计算;如果你考虑同性恋儿子也能繁殖后代,那你的立论还有多大用呢。
  • 你还要注意这里面可能存在的错误归因:同性恋儿子也许是因为“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造成的影响而变得同性恋的呢。

一些研究显示,对人类来说,胚胎阶段的激素条件、个体外观、后天境遇、模因、表观遗传等因素都可能参与了决定性取向,影响不亚于所谓同性恋基因。许多科学家研究了出生顺序、惯用手、头发漩涡、生殖器尺寸、身高体重关系,无名指/食指长度比例等因素,来研究各种激素与性取向的关联,有少许成果,例如发现母体怀多次男胎可能增加男性后代的同性恋概率,[4]但这没有太好的数据。

目前尚无研究彻底解释性取向的由来,但发得比较多的论文支持“基因、子宫环境、激素等生物性因素和非社会性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5],而不支持用社会性手段对人的性取向进行“教导”或“纠正”。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用心理学手段去扭转性取向——一些西方国家希望这可以让你忘记他们曾经出动什么样的手段去对付同性恋者。

如果你关注的是“同性恋基因若真的存在,它要怎么延续”,一些学者认为它算是中性突变:

  • 个体的任何性状,只要不影响整个种群的繁衍,就有可能在种群里长期延续,尤其是在该基因未必会激活、即使激活也可能有别的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同性恋可以调节种群的可交配性别比例、同性之间的冲突强度、抚养后代的个体数量等因素,有利于种群的延续,因此容易通过血亲的其他孩子传递下去,本人也可能会被社会安排生育后代。

如果要追溯到更遥远的过去,我们早已知道现代生存的许多结构简单的生物物种的每一个体所产生的配子在尺寸、功能等方面是一样的,不分什么性别。我们的遥远祖先也是这样的东西。

“异性之间相互吸引,这是基因为了传递而设计的一种模式,异性在一起才能繁衍后代,才有利于基因的传递”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6]。雌雄同体的生物和无性别的生物的生物量(总体重、总干重、总碳原子数皆可)压倒性超越雌雄异体的生物。雌雄异体的生物处于“反正还没灭绝,就继续下去吧”的状态,和同性恋微妙地处在相同的立场上。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831656/answer/1458569220
  2. ^ https://dx.doi.org/10.1016%2FB978-0-12-800222-3.00008-5
  3. ^ https://dx.doi.org/10.1017%2FS0033291714002451
  4.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0051890
  5. ^ https://www.apa.org/topics/lgbt/chinese-orientation.pdf
  6. ^ 生物是自然选择塑造的信息,其存在并无特殊的目的,所谓“繁衍和生存”是生物体作为物质的运动模式,而不是什么目的。生物体的存在建立在大分子的自我制造的基础上,能够自我组装的分子的物理性质理所当然能够自我复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同性恋确实会面临比异性恋更直接的生殖挑战,因为直接的性行为和生育并非同性恋关系的重心。那么,如果生殖是自然选择的主要驱动力,同性恋这种特质又是如何得以延续,而不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淘汰的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更精妙的演化机制,并非简单的“个体生育能力强弱”就能完全解释。首先.............
  • 回答
    同性恋群体争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诉求,确实触及到了许多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的深层议题,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之一便是被部分人视为对主流文化的挑战,从而影响到中立人士的支持。要详细阐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主流文化的定义与同性婚姻的潜在冲突点: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
  • 回答
    中国同性恋群体的未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议题,涉及到法律、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等多个层面。要探讨这条出路,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分析。一、 法律与政策层面:走向平等权利的漫漫长路目前,中国在法律上并未明确承认同性婚姻,也未对同性恋群体的相关权益做出详细的法律保障。尽管没有明文禁止同性恋行为,.............
  • 回答
    关于大学是否应该为同性恋群体提供单独的宿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背后牵扯着尊重、安全、包容、公平以及资源分配等诸多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所带来的利弊。首先,我们来谈谈支持提供单独宿舍的理由。核心论点是“安全与归属感”。 对于很多同性恋学生,尤其是在刚进入大学.............
  • 回答
    关于杨奇函“因与邱晨断交而遭受的网络攻击绝大多数来自同性恋群体,因此对同性恋产生了有色眼镜”的录音内容,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录音的背景和核心观点:录音中杨奇函似乎在表达一个观点,即他认为自己与邱晨关系破裂后,在网络上遭遇.............
  • 回答
    去年六月,美国最高法院在奥贝格费尔诉霍奇斯案(Obergefell v. Hodges)中裁定,各州不得禁止同性婚姻,并要求各州承认在其他州合法登记的同性婚姻。这一判决确实是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里程碑式的胜利,让很多人觉得 LGBT 群体在美国已经获得了全面的平等保护。然而,北卡罗来纳州最近通过的法案,.............
  • 回答
    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群体对死刑的支持率和收入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虽然“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但这种收入与支持死刑的态度之间的联系在许多社会调查中都有所体现,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普遍观察到的趋势:总的来说,在许多国家的研究中,收入较低的群体往.............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一双好鞋,对咱们学生在学校里融入大伙儿这件事儿,到底有多大能耐。说实话,这事儿吧,不能说它绝对到“没有就融入不了”,但你想想看,有时候咱们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牵扯出挺多东西来。首先得承认,咱们学生嘛,年纪不大,心思里对“不一样”或者“跟别人不一样”总有点儿微妙的在意。衣服、发型,当然还.............
  • 回答
    这句观察挺有意思的,“在热衷参加同学会的人群中,高收入群体和高学历群体明显占优势”。咱们慢慢聊聊,看看这背后可能藏着些啥原因,以及它怎么反映了咱们社会的一些现象。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话说得挺有道理,我身边也有不少例子能印证。那些毕业后混得风生水起、事业有成的人,好像总是对同学会有那么一股子热情,总是.............
  • 回答
    这事儿吧,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邻居家的王阿姨,就是那清华通知书的主角妈妈,那天我正好在她家串门,亲眼目睹了这场“风波”。王阿姨年轻的时候也没赶上好时候,年纪大了,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她女儿小丽,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也用功,他们家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他们自己知.............
  • 回答
    刚入职,同事群里加了大家微信,通过了,这事儿细细道来,确实是门小小的学问,但做好了一点也不难,反而能帮你快速融入。先说说要不要打招呼这事儿。我的建议是,必须打!而且要及时。你想啊,你已经是群里的一员了,大家看到了你加好友,如果你不吭声,是不是有点尴尬? 而且,一个及时的招呼,能传递很多信息: 你.............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现代职场里一些挺普遍的现象。重庆这位女士,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睡觉,结果就被同事们在群里“群嘲”是“老年生活”。乍一听,这评论是挺刻薄的,但也确实触碰到了一个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咱们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到底该怎么平衡?我个人觉得,这件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那位.............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牵涉到很多方面,直接回答“有没有错”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样做是合理的、常见的,但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潜在的影响和沟通方式。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合规性与必要性: 群聊的初衷: 群聊通常是为了方便当前团队或项目成员的沟通协作。一个已经离职的同事,不再参与公司的日.............
  • 回答
    关于引力的规范对称性为何是微分同胚群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好好聊聊这个弯儿。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触及到广义相对论最核心的思想,而且跟咱们平时理解的“对称”可能还有些不一样。首先,什么是“规范对称性”?在物理学里,“规范对称性”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但核心思想是:物理定律不应该依赖于我们为描述.............
  • 回答
    这真是个棘手的局面,在工作群里遇到同事发脾气,感觉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头,瞬间打破了所有人的好心情,也让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回不回怼,这事儿得分情况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冷静下来,分析一下情况: 同事发脾气的性质: 是针对谁的? 是对你个人,还是对整个团队,甚至是某个项目.............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事儿,挺常见的,也挺让人纠结的。首先,你说你同事在公司群里吐槽公司不合理的地方,这事儿本身要不要写检讨,得看几个方面的情况来判断。不能一概而论。一、首先要看这个“吐槽”的性质和内容: 是真的反映问题,还是纯粹发泄情绪? 如果是前者,比如公司流程确实存在很多低效、浪费资源的.............
  • 回答
    如果让我为《群星》(Stellaris)创作一篇同人文,我不会选择一个宏大叙事或国家间的大战。相反,我更倾向于聚焦于那些在璀璨星河中,个体生命经历的细微却深刻的故事。我想写的是关于“遇见”与“理解”的故事,以及在浩瀚宇宙中,即使是微小的存在,也能点燃希望的火花。我会设定一个相对宁静的时代,一个帝国刚.............
  • 回答
    哎,你这情况我太懂了,简直是好多毕业多年的老同学的共同困扰。被拉进同学群,一开始还挺新鲜,想着能联络联络感情,看看大家过得怎么样。结果呢?没多久,群里就开始了各种“闲聊”,有的是无聊的段子转发,有的是家长里短的八卦,还有的是推销产品或者集赞求投票的。关键是,你明明不怎么参与,也不想参与,但退出吧,又.............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你同事在公司里偷偷建了个没领导的群,结果被发现了。这种情况嘛,怎么处理得看具体情况,也挺考验人的情商和应变能力。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这事儿为什么会被发现。 群的性质是什么? 是纯粹的技术交流群,还是带着点抱怨吐槽的?如果是前者,可能风险相对小一些,如果是后者,那问题就.............
  • 回答
    职场工作群里,艾特同事这事儿,说它冒犯吧,也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但要说完全没一点点“不舒服”的感觉,那也难。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有点微妙。首先,为啥会觉得“冒犯”?想象一下,你正忙得焦头烂额,手机“叮”一声,屏幕上赫然是“@某某某”,点进去一看,是工作群,然后是你的名字。这时候,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