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大臣》这部剧中,哈克作为部门一把手的大臣,为什么不能换掉汉弗莱?

回答
哈克作为部门一把手的大臣,想要换掉汉弗莱,这事儿听起来理所当然,毕竟部长才是拍板的人。可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难如登天,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这背后,可不是一句“汉弗莱是公务员,大臣说了算”那么简单。要详细说说,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看:

1. 汉弗莱的“铁帽子”与公务员体系的根基:

首先,得明白汉弗莱不是一个普通的部门官员,他是常务次官。在英国的公务员体系里,常务次官可以说是政府运作的“定海神针”。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职业公务员的巅峰: 常务次官是整个部门里最高级别的职业公务员,是内阁公务员队伍的骨干。他们是经过层层选拔、无数年经验积累才爬到这个位置的。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当,也不是说你大臣不高兴就能轻易撤换的。
部门运作的“活字典”: 汉弗莱们掌握着部门所有政策的制定、执行细节,了解各种规章制度,知道各个环节的“潜规则”以及历史沿革。一个部门的运作,就像一台精密仪器,汉弗莱就是那个最懂仪器构造、最清楚每一个零件如何运作的总工程师。你想想,一个新来的大臣,对部门事务一知半解,突然要把这位“总工程师”换掉,这个仪器还能正常运转吗?
政治的“稳定器”: 公务员体系的特点之一是其政治的“中立性”和“稳定性”。这意味着,无论哪个党派上台执政,无论大臣如何更迭,公务员队伍依然会按照既定的轨道运作。汉弗莱这种级别的常务次官,他们的角色就是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的稳定性,不受短期政治波动的影响。大臣想换掉他,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挑战整个公务员体系的稳定性,这可是要冒极大风险的。

2. 汉弗莱的“信息差”与“权力游戏”:

汉弗莱之所以能让哈克头疼不已,甚至看似“不可撼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信息和权力运作上的老练和优势:

信息不对称的绝对优势: 汉弗莱拥有部门的全部信息,包括政策的来龙去脉、过往的决策历史、各方势力的盘根错节,以及哪些政策可行、哪些会引发轩然大波。而哈克作为政治任命的大臣,信息来源往往是经过筛选的,他很难全面掌握部门运作的真实情况。汉弗莱可以轻易地利用这种信息差,通过“婉转”的建议,引导大臣做出看似符合其意愿、实则有利于维护公务员利益或既有体制的决策。
“规则”的制定者与解释者: 汉弗莱们不仅仅是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解释者。他们熟悉议会规程、法律条文、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甚至还有不成文的“潜规则”。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大臣指令,经过汉弗莱的“翻译”和“包装”,可能就会变得复杂无比,甚至因为触及了某些“不能碰”的界限而变得难以执行,或者被“架空”。
“专业性”的武器: 汉弗莱的强大之处在于他的“专业性”。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各种理论、数据、案例,让一个不熟悉的政客感到难以招架,甚至产生自己才是“门外汉”的错觉。这种专业性,也是他抵挡大臣“外行指挥内行”的天然屏障。

3. “换掉”的实际困难与“维护”的力量:

即使哈克真的铁了心要换掉汉弗莱,这中间也有巨大的“程序障碍”和“隐性阻力”:

复杂的任免程序: 常务次官的任命和罢免,并非大臣一人说了算。这涉及到内阁办公厅、公务员委员会等多个层级和部门的审批,以及可能需要通过议会。想要在这些环节上绕过汉弗莱的“保护网”,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部门内部的“网络”: 汉弗莱并非孤军奋战。他是庞大公务员体系中的一员,在他背后,还有其他常务次官、部门领导、乃至整个公务员系统的“利益共同体”。如果一个大臣想要随意罢免一位高级别的职业公务员,很可能会引起整个公务员系统的“警惕”和“反弹”,尽管这种反弹不会公开化,但会以各种“不合作”的形式体现出来。
“政治成本”的考量: 罢免一位常务次官,尤其是像汉弗莱这样在公务员系统中根深蒂固的人物,会给大臣带来巨大的政治风险。这会被视为“挑战权威”、“任人唯亲”或者“破坏体制”的行为,可能会招致媒体的批评、议会的质询,甚至党内的反对。相比之下,与汉弗莱“斗智斗勇”,尝试“驯服”他,往往比直接“拔除”他要更“经济”且风险更小。

4. 哈克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当然,哈克自己在这场“权力博弈”中也并非毫无弱点:

政治经验的相对不足: 相较于汉弗莱几十年的公务员经验,哈克毕竟是政客出身,政治经验和对体制运作的理解,可能还不如汉弗莱老道。他对汉弗莱的“招数”可能反应不过来,或者无法预判其深层意图。
“目标”与“手段”的矛盾: 哈克当大臣的初衷是推行自己的政策,实现政治抱负。而汉弗莱的“阻挠”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源于公务员体系的惯性、风险规避以及维护既有秩序的本能。哈克若想实现目标,他需要汉弗莱这样“熟悉门道”的人协助,即使不情愿,也需要利用他。而想“换掉”他,反而可能导致目标无法达成。

总结来说,哈克之所以不能轻易换掉汉弗莱,是因为汉弗莱不仅仅是一个下属,他更是英国公务员体系的“化身”。他掌握着信息、规则和经验,是部门运作的关键螺丝钉,也代表着政治的稳定性。要撼动他,就如同要撼动整个公务员体系的根基。哈克试图“驯服”和“利用”汉弗莱,而不是“消灭”他,这才是他在体制内生存和实现目标更为现实和可能的策略。 每次看《是,大臣》,都会觉得汉弗莱那副慢条斯理、巧舌如簧的样子,以及哈克那种被“算计”却又无可奈何的表情,都是对权力运行和体制制约最生动、最幽默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俩人都不是一个体系的,怎么换?

哈克先在选区当了下院议员,再通过大选混个部长当当,按哈克自己的看法,因为跟首相关系紧张才拿到排名第八或者第九的边缘部长,哈克原本估计的农业部长被阿诺德歪歪嘴给换成了政治坟墓——行政事务部。哈克当首相的时候还对老婆吐槽,所谓议员,不过是一帮酒囊饭袋自鸣得意白拿高工资的家伙,不需要培训跟资格认证,也不看资历,人们认真对待他是因为他的名字后面跟了议员两个字,要是花钱买议员,有的是人肯出十倍百倍以上的价钱来买(大意如此)。就这样一个职位,要是牛批就一步登天,要是倒霉很快就籍籍无名,很大程度上是裙带关系决定地位高低。

汉皮则是赫赫有名的牛津出身,进了政府当公务员,从基层开始步步为营,慢慢熬了几十年,才到一个国家部委担任常务秘书,事实上统管整个部门的运作。当然,这也是裙带关系,自己也要会来事,时时刻刻把维持公务员系统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跟对人快速爬上高位。而汉皮,就是这样的人。而伯纳德作为部长私人秘书,也没少给两边输送弹药,两边都视为自己人,所以爬得更快,一步登天成了首相私人秘书。

就算哈克捏住能锤死汉皮的丑闻铁证,理由还是贪污腐败性丑闻工作无能之类的,你觉得汉皮没有类似的丑闻铁证捏在手里吗?剧里还少这俩用对面的小破绽换取相应利益的事情吗?汉皮要授勋,哈克使绊子,汉皮还不是拿个牛津名誉博士的名头来换公务员系统诸君的勋章,虽然这俩人肯定不会这么承认罢了。后期,这俩都互认对方为恐怖分子,自己是人质,说明这种带有胁迫性质的利益交换可没少进行。

好吧,就算哈克铁了心要把行政事务部的常务秘书换掉,他能找谁?找首相?首相闲着没找邪茬把他踢出政府都不错了。找内阁秘书阿诺德?怕不是刚出门,伯纳德就通知汉皮,汉皮再联系阿诺德,哈克到10号就有另外的人出来把哈克搪塞走了(参见S03E06醉鬼牧师),再授意汉皮给哈克下死手请君入瓮,反正部长的平均任期只有11个月,换个部长还不跟换尿片似的。找媒体?那么,汉皮作为他名义上的部下,出了那么大篓子,哈克自己就没点责任吗?确定他能跟白莲花似的屎不沾身?只要沾上一点,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完了。就算片叶不沾身,哈克能保证接下来的不是个汉皮式的人物?

哈克占上风,要到自己当首相,权力进一步扩张了才行,而且还有伯纳德时不时小小地背刺下自己的上司,偷偷牵着两人的鼻子走。当然伯纳德在该扛事儿的时候还是很能扛住的,该站队的时候站得毫不犹豫,所以伯纳德能替代汉皮成为公务员的最高点——内阁秘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