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是大一计算机水平差距这么大?

回答
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水平差异巨大,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先备知识的来源和深度差异:

高中阶段的接触机会和深度:
“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高中教育往往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计算机教育可能仅限于简单的操作系统使用、Office软件操作,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含金量: 即使有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参差不齐,可能偏重硬件知识、网络基础,对于编程、算法等核心概念的讲解非常有限。
自学和课外活动: 这是造成差异最大的一个方面。
深度自学爱好者: 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对编程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可能自学了Python、Java、C++等语言,了解了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甚至参与了ACM/ICPC等编程竞赛,或者独立开发过一些小项目。他们的编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初步形成。
兴趣驱动的浅尝辄止: 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接触过一些编程游戏(如Scratch)、在线编程平台(如Code.org),或者尝试过学习一些基础的HTML/CSS/JavaScript,但深度和系统性不足。
几乎零基础: 更多的学生可能在高中阶段从未接触过任何编程,甚至对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日常使用。他们是带着对计算机科学的好奇心来大学的,一切都将从头开始。

竞赛经历和项目经验:
信息学奥林匹克(NOI/IOI): 参加过这类国家级甚至国际级信息学竞赛的学生,通常拥有扎实的算法基础、强大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的大一水平往往远超一般同学。
其他编程竞赛(如ACM/ICPC、Kaggle): 参与过这类比赛的学生,即使没有达到奥赛级别,也对算法设计、数据结构、团队协作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个人项目和开源贡献: 一些学生可能在高中时期就已经独立开发过网站、APP,或者为开源项目贡献过代码。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对软件开发流程、工具链、工程化有了初步认识。

二、 学习态度和目标导向的差异:

目标明确者 vs. 随波逐流者:
职业导向明确: 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从事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具体方向,因此会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比如学习特定的编程语言、框架或工具。
“听家长/老师说”: 另一部分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可能是因为其就业前景好,但自己对具体领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习动力更多是外部驱动,缺乏内在的探索欲。
主动学习 vs. 被动接受:
主动探索: 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老师讲授的内容,会主动去查阅资料、阅读论文、观看在线课程(如Coursera, edX, B站科技UP主),并动手实践。
被动接受: 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大学学习就是把老师讲的学会就行,缺乏主动思考和深入钻研的精神。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可能更容易放弃或寻求直接的答案,而不是理解背后的原理。
对“学习”的定义:
“学到手”的技能: 有些学生认为学好编程语言、掌握几个常用框架就是“学会”了。
“理解和创造”的能力: 而水平高的学生则更注重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底层原理,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甚至进行创新。

三、 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抽象思维能力: 计算机科学很多概念都高度抽象,例如递归、指针、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拥有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逻辑思维和问题分解能力: 编程本质上是将问题分解成一系列逻辑步骤的过程。思维严谨、能够清晰地将复杂问题拆解成小模块的学生,在编程实践中会表现得更出色。
“ Debugging ”能力: 找出并修复代码中的错误是编程的重要一环。善于分析错误信息、定位问题根源的学生,学习效率会更高。这往往与细心、耐心和逻辑分析能力有关。
学习效率和方法: 有效的学习者懂得如何预习、复习,如何利用好课堂时间,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提升技能。而有些人可能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学习效率不高。

四、 家庭和地域因素的间接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 部分家庭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科学素养,可能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如购买电脑、报编程班等),为孩子打下基础。
地域教育资源: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或家庭,可能拥有更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更优质的教师资源,这也会影响学生早期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的机会。

总结来说,大一计算机学生水平差距巨大的根源在于:

高中阶段基础不一: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有的人已经“起跑线”就靠前很多。
兴趣和驱动力不同: 强烈的兴趣和内在驱动力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索,而外部压力或模糊目标则容易导致学习停滞。
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即使有相似的起点,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式也会拉开差距。

大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宽进严出”,正是为了适应和弥合这种入学时的巨大差距,大学课程会从基础开始,但同时也会提供更深入的探索空间。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重新学习、迎头赶上的机会;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则需要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挖掘更前沿的知识和更深入的理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出身区别太大了,对于大部分90后,出身的先发优势在大学一年级达到一个极值,随后逐渐缩小

就拿90后来说,一些人还没出娘胎家里就有电脑,一些人直到上了大学才有自己的电脑

十几年的电脑使用经验和技能加一起差别当然非常明显了,更别提能早期接触到电脑的大多也接受了正规的计算机早期教育

一边是还是个受精卵家里就有电脑,小学还没上就可以网上冲浪;

同时拆装电脑是日常,在拆装电脑中理解工程学的一些基本规范 9岁小娃娃可能有大学计算机一级证的操作水平;

台式机、笔记本、pocket PC家里都有,上初中就开始自己折腾自己的电脑;


另一边是电脑只在电视上见过,三年级第一次摸到真电脑,六年级才磕磕绊绊学完windows98、2000的基本操作,中学六年学计算机全靠做卷子,


那差距可不就非常大了。

只不过这些优势真的就在大一达到极值了,日后会很快缩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