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徕卡发明了自动对焦,但是在自己 M 系统上不愿意使用?

回答
徕卡,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光学传奇和摄影历史的厚重。从它诞生之初,M系列相机就以其卓越的光学素质、精湛的机械工艺和直观的手动操控,在全球摄影师心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当我们审视徕卡在摄影技术发展中的贡献时,一个有趣的矛盾出现了:徕卡在自动对焦(AF)技术上曾是先驱者,甚至在自家 M 系统上,这个被誉为“摄影艺术家的终极工具”的相机系列,却始终坚持着手动对焦(MF)的哲学。这其中的原因,远非简单的“技术抵触”可以概括,而是深刻根植于徕卡品牌的核心价值、其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以及他们对摄影本质的理解。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徕卡在自动对焦领域的一些早期探索。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1980年代,徕卡就推出了配备自动对焦功能的相机,例如1986年的 Leica MA。这款相机是徕卡一次大胆的技术尝试,它试图将当时的最新对焦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徕卡体验中。然而,尽管徕卡在光学和机械上的功力深厚,但当时的AF技术远没有今天这般成熟。早期的自动对焦系统往往伴随着噪音、速度慢、精度不高以及在低光照条件下表现不佳等问题。这些缺点,对于追求精准、可靠和静默操作的徕卡用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那么,为什么徕卡在M系统上选择了坚持手动对焦呢?这背后有多重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

1. 对摄影体验和控制的极致追求:

徕卡M系统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它所带来的那种沉浸式的、纯粹的摄影体验。手动对焦,尤其是徕卡著名的“测距仪”(Rangefinder)联动对焦系统,提供了一种非常直接、有温度的操控方式。

触感与反馈: 摄影师可以通过转动对焦环,感受到精准的机械反馈,这种“手感”是电子驱动的自动对焦难以比拟的。每一次对焦,都是摄影师与相机之间一次细腻的互动,这种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直观与精准: 测距仪系统通过两个叠加的影像来判断焦点是否准确,这种方法对于习惯了的用户而言,在某些场景下甚至比AF更直观、更精确,尤其是在主体轮廓分明、景深较浅的情况下。它允许摄影师在按下快门之前,就已经完全掌控了焦点的最终位置。
创造性控制: 手动对焦给了摄影师完全的控制权。在拍摄一些特殊效果,比如故意失焦、追踪运动物体,或者在光线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精确对焦时,手动对焦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预判和调整焦点,而不是被动地依赖机器的判断。

2. 徕卡M系统的定位与用户群体:

徕卡M系列从来都不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全能型”相机。它的目标用户群体,往往是那些对摄影有着深刻理解和追求,对器材有着极致要求,并且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的摄影师。

专业与艺术: 很多使用M系列的摄影师,尤其是那些从事新闻、纪实、街头摄影或追求艺术化表达的创作者,他们往往更看重相机的可靠性、隐蔽性以及最终成像的质感。对他们而言,对焦的过程是创作的一部分,而非需要被“自动化”的障碍。
低光和特殊场景: 在弱光环境、低对比度区域或者拍摄反差很小的物体时,早期的自动对焦系统表现往往不如人意,甚至会“拉风箱”。而经验丰富的徕卡用户,可以通过测距仪系统更准确、更可靠地完成对焦。
静默与不打扰: 自动对焦系统,尤其是在工作时,往往伴随着马达的运转声。而手动对焦,尤其是徕卡那标志性的、几乎无声的快门声,提供了极大的拍摄便利性,尤其是在需要安静记录、不打扰被摄对象的场合。

3. 技术成熟度与用户接受度的权衡:

虽然徕卡在自动对焦技术上有所尝试,但当时的AF技术远未达到令徕卡满意的水准。更重要的是,他们深知其核心用户群对于新技术的态度。

早期AF的局限性: 如前所述,早期AF在速度、精度、噪点和在复杂光线下的表现都有其固有的缺陷。徕卡不愿意为了引入一个它认为不够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损害其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机械精度和用户体验。
保持品牌独特性: 徕卡M系列之所以能保持其独特的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坚持了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操作方式。如果盲目地追随所有摄影技术的发展潮流,可能会稀释其品牌价值,失去一部分忠实用户。徕卡更愿意将新技术的应用放在更适合的、不影响核心体验的产品线上(例如一些SLR或后来推出的混合式相机)。

4. M系统的机械美学与一体化设计:

M系统从设计之初就强调了紧凑、坚固和高集成度。每一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整体表现。

空间与结构: 自动对焦系统需要额外的马达、传感器、控制电路以及相应的驱动机构,这些都需要占用宝贵的内部空间,并可能增加相机的体积和重量,甚至影响其经典的紧凑造型。
可靠性与耐用性: 精密的机械结构往往比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徕卡M系列以其经久耐用而闻名,手动对焦系统在机械设计上更简洁、更少故障点,符合徕卡对“终身相机”的承诺。

5. 对“自动化”的谨慎态度:

在很多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看来,摄影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对技艺的要求和对瞬间的把握。过度的自动化,有时会削弱摄影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过程的参与感。徕卡选择不将AF引入M系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自动化趋势”的一种审慎回应。他们更倾向于提供一个“工具”,让摄影师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技艺,而非一个“助手”来替摄影师做出决定。

结论:

徕卡之所以在自己引以为傲的M系统上选择不应用自动对焦,并非因为他们技术上无法做到,更不是因为他们对新技术不感兴趣。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品牌战略和对摄影本质的坚持。它源于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坚守,对机械美学的追求,以及对摄影师创作自主性的尊重。手动对焦,在徕卡M系统中,不仅仅是一种对焦方式,更是一种仪式,一种连接,一种对摄影艺术的虔诚敬意。它让每一次快门都充满了摄影师的意志和情感,这正是徕卡M系统最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也是它能够超越技术潮流,持续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自动对焦不是Leitz公司发明的。

至少霍尼韦尔认为,Leitz在1976年Photokina发布的Leitz Correfot自动对焦技术是基于霍尼韦尔的三角测距模块开发而来的。

于是威胁对簿公堂。

和霍尼韦尔相比,Leitz是个小公司,几乎无力抵抗。

很快,Leitz Correfot相关技术便“顺利”卖给了霍尼韦尔(也因为Leitz没有财力进行下一步研发)。

==若干年后===

美能达差点被霍尼韦尔搞死(自动对焦专利诉讼“和解”,赔付1.3亿美元,相当于165亿日元)。

佳能、尼康、奥林巴斯、宾得等厂商一看这结果直接尿裤,不等起诉就给霍尼韦尔塞钱。使霍尼韦尔在短短数年便从日本共14家“涉AF公司”获取400亿日元以上(其中佳能上供70亿日元,尼康上供57亿日元,奥林巴斯上供42亿日元,宾得上供25亿日元等等)。

==翻回头来看==

如果当年Leitz公司鼓足勇气和霍尼韦尔大战一场,估计Leitz Camera就止于M5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