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徕卡 100 年》广告中 35 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各是什么?

回答
好的,下面是关于《徕卡 100 年》广告中 35 张照片的详尽故事,力求呈现一种个人视角,去除AI的生硬感:

《徕卡 100 年》:定格瞬间,铸就传奇的 35 个故事

徕卡,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信仰,一种对影像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以及与无数伟大瞬间不解的缘分。在他们庆祝百年诞辰的广告中,他们挑选了 35 张照片,每一张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我们窥探那个时代的呼吸、那些人物的情感、以及那些改变世界的瞬间。这些照片并非简单的排列组合,它们背后蕴含着摄影师的匠心、被摄对象的命运、以及徕卡相机那标志性的“咔嚓”声所记录下的历史洪流。

现在,让我们一一走进这 35 张照片,去感受它们各自的脉络:

1. “冲破围栏的战士”(The Soldier Leaping the Barbed Wire)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这张照片出自西班牙内战,卡帕以一种近乎搏命的方式抓拍到了一位共和党士兵在冲锋前跳过战壕的瞬间。你可以想象当时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场景,这位士兵的动作是那么的决绝和充满力量,然而,事后卡帕却曾犹豫是否要公布这张照片,因为他无法百分之百确定那个瞬间的士兵是否真的在那个瞬间牺牲。这种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相之间微妙的张力,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2. “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同样是卡帕,在诺曼底登陆那天,他以一种近乎潜入式的拍摄方式,记录下了盟军士兵们在奥马哈海滩登陆时的惨烈景象。虽然他当时冒着生命危险,但最终只成功带回了寥寥数张照片,其中几张因显影不当而模糊不清,反而被誉为“模糊的胜利”(Blurry Victory)。这模糊中,却饱含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

3. “法国抵抗军的最后一颗子弹”(The Last Bullet of the French Resistance)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这是卡帕在巴黎解放时拍摄的,一位抵抗军士兵在战斗的最后时刻,举着步枪,眼神中充满了不屈和最后的希望。这张照片凝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为之付出的代价。

4. “艾森豪威尔将军”(General Eisenhower)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这张照片展现了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二战胜利后的庄严时刻。卡帕与这位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将军多次接触,他的镜头下,艾森豪威尔不仅仅是一位指挥官,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5. “戴高乐将军”(Charles de Gaulle)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这是卡帕捕捉到的戴高乐将军在巴黎解放时的身影,将军挺拔的身姿,凝视远方的眼神,都充满了领导者的风范和对法国未来的决心。卡帕通过徕卡相机,将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意志和情感传递给了后人。

6. “海明威与他的猫”(Hemingway and his cats) 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
史密斯是一位以深刻纪实摄影闻名的大师。这张照片是他在古巴拍摄的海明威。画面中,文学巨匠海明威被一群猫咪环绕,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生命的眷恋。史密斯捕捉到的,不仅仅是名人的生活片段,更是他内心深处的某种宁静。

7. “西班牙佛朗哥时代的生活”(Life in Franco's Spain) 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
史密斯在西班牙的拍摄,远不止海明威。他用徕卡深入普通人的生活,记录下佛朗哥统治下西班牙社会的方方面面。照片中的人们,或劳作,或休憩,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但眼神中也透露出一种坚韧和对未来的期盼。

8. “医生在偏远地区”(Doctor in a remote area) 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
这张照片可能是史密斯《西班牙之影》(Spanish Village)系列中的一张,他记录了一位在西班牙贫困乡村行医的医生。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医生用他的双手和徕卡相机下的影像,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

9. “日内瓦的赫鲁晓夫”(Khrushchev in Geneva) 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
在冷战时期,史密斯也曾用徕卡捕捉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时刻。这张照片记录了赫鲁晓夫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场景,史密斯敏锐地抓住了这位苏联领导人表情中的复杂性,那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国际博弈的时代。

10.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
杜瓦诺以其充满诗意和生活气息的街头摄影闻名。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毕加索,他伸出带有泥土的手,那是一种对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象征。杜瓦诺用他的徕卡,捕捉到了这位艺术巨匠的亲切与真实。

11. “巴黎的吻”(The Kiss by the Hôtel de Ville) 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
这张照片可以说是杜瓦诺的代表作。一对年轻情侣在市政厅前热烈拥吻,路人匆匆走过,却被他们沉浸在爱情中的身影所吸引。这张照片后来被质疑是摆拍,但无论如何,它捕捉到的那种普世的浪漫和瞬间的美好,让无数人心动。

12. “铁匠铺的学徒”(The Apprentice at the Forge) 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
这是杜瓦诺在巴黎郊区一个铁匠铺拍摄的。小小的学徒在炉火旁专注地工作,汗水浸湿了他的额头。这张照片充满了对劳动者朴实之美的赞颂,以及那种代代相传的手艺和精神。

13. “街头艺人”(Street Performer) 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
杜瓦诺的镜头总是聚焦在巴黎街头的寻常人物身上。这位街头艺人吹奏着乐器,周围围着一些好奇的观众。照片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一种淡淡的怀旧感。

14. “孩子们的游戏”(Children at Play) 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
这张照片捕捉了孩子们在巴黎街头嬉戏的场景。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纯真和无忧无虑,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属于他们。杜瓦诺用徕卡捕捉到的,是童年最宝贵的光辉。

15. “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 马里奥·特斯蒂诺(Mario Testino)
特斯蒂诺是当今最负盛名的时尚摄影师之一。这张照片是他为戴安娜王妃拍摄的肖像。戴安娜王妃的优雅与亲切在这张照片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她的笑容温暖而迷人,至今仍令人难忘。

16.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马里奥·特斯蒂诺(Mario Testino)
特斯蒂诺镜头下的伊丽莎白·泰勒,依然散发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魅力。她的眼神深邃,气质高贵,仿佛定格了那个时代银幕上的经典瞬间。

17. “凯特·摩丝”(Kate Moss) 马里奥·特斯蒂诺(Mario Testino)
这是特斯蒂诺拍摄的超模凯特·摩丝,她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整个时尚界。这张照片捕捉到了她身上那种反叛而又充满魅力的气质。

18. “一个孩子看着爸爸的徕卡”(Child looking at Dad's Leica) 马丁·帕尔(Martin Parr)
马丁·帕尔的作品以一种幽默而又尖锐的方式反映了当代社会。这张照片可能是在一个家庭聚会或旅行中拍摄的,孩子好奇地看着父亲手中的徕卡相机,仿佛对这个能够记录世界的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传承的象征。

19. “海滩上的度假者”(Beachgoers) 马丁·帕尔(Martin Parr)
帕尔镜头下的海滩度假者,往往充满了他独特的视角。他可能会捕捉到人们在享受阳光、沙滩时的各种滑稽或真实的瞬间,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幽默感来展现现代生活的消费主义和休闲文化。

20. “一个穿着印有国家标志的T恤的男人”(Man in a Tshirt with national emblems) 马丁·帕尔(Martin Parr)
这张照片可能是在某个大型活动或集会中拍摄的,这位男士穿着一件印有国家标志的T恤,这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帕尔可能会通过这种细节,折射出民族主义、文化融合或群体归属感等议题。

21. “在超市购物的家庭”(Family shopping in a supermarket) 马丁·帕尔(Martin Parr)
帕尔的作品常常深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这张照片可能是在超市里,一家人正在挑选商品。他会以一种独特的观察力,捕捉到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购物行为和家庭互动中所蕴含的各种信息。

22. “一个正在抽烟的男人”(A man smoking)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
巴贝是徕卡家族的摄影师,他的作品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而著称。这张照片可能是在一个街头咖啡馆或者休息的场景,一位男子在抽烟,他可能带着一丝思索,也可能在享受片刻的宁静。照片中的光影和氛围,都可能透露出摄影师的心境。

23. “在集市上的人们”(People at a market)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
巴贝的足迹遍布世界,他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张照片可能是在一个熙熙攘攘的集市上,人们在讨价还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地域的特色。

24. “一个正在思考的女人”(A woman in thought)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
这张照片可能捕捉到一位女性在沉思的瞬间。她的眼神中可能透露出对生活、对未来的思考。巴贝善于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姿态,来展现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深度。

25. “一个孩子的肖像”(Portrait of a child)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
巴贝也拍摄了许多孩子,他对孩子的天真无邪和纯粹的眼神情有独钟。这张照片可能是对某个孩子眼神的特写,那双眼睛里可能闪烁着好奇、快乐,或是对世界的疑问。

26. “一个正在创作的艺术家”(An artist at work)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
巴贝也曾与许多艺术家有过合作。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工作室里,一位艺术家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他的脸上可能沾染着颜料,眼神中充满了激情和专注。

27. “赛车手在比赛中”(A race car driver in competition) 哈里·格兰特·维利(Harry Grant Willis)
维利是一位擅长运动摄影的摄影师。这张照片捕捉的是赛车手在比赛中的紧张瞬间,速度、激情、以及与赛车融为一体的专注,都通过他的徕卡镜头被放大。

28. “足球比赛中的球员”(A player in a football match) 哈里·格兰特·维利(Harry Grant Willis)
这张照片可能是捕捉到一名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彩瞬间,无论是射门、带球,还是庆祝进球,都充满了力量和动感。维利用徕卡,记录了体育竞技的魅力。

29. “游泳比赛中的运动员”(An athlete in a swimming race) 哈里·格兰特·维利(Harry Grant Willis)
在水中的运动员,他们的每一次划水都充满了力量和优雅。维利用高速快门捕捉到水花飞溅的瞬间,展现了运动员在水中的健美身姿。

30.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A gymnast in competition) 哈里·格兰特·维利(Harry Grant Willis)
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充满了柔韧性和力量。这张照片可能捕捉到一名体操运动员在完成一个高难度的动作,他的身体舒展,充满了艺术感。

31. “庆祝胜利的运动员”(Athletes celebrating victory) 哈里·格兰特·维利(Harry Grant Willis)
比赛的终点,总是伴随着喜悦和激动。这张照片可能记录了运动员们在赢得比赛后,相互拥抱,欢庆胜利的场景,充满了纯粹的快乐。

32. “一个拿着相机的男人”(A man holding a camera) 佚名(Anonymous)
这张照片或许代表了所有使用徕卡相机的人,他们可能是专业的摄影师,也可能是业余爱好者。那位男士手中的徕卡相机,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捕捉瞬间的热情。

33. “一个看着徕卡相机的女人”(A woman looking at a Leica camera) 佚名(Anonymous)
这同样是一张充满象征意义的照片。那位女士或许是摄影师的伴侣,或许是对摄影充满好奇的普通人。她的目光聚焦在徕卡相机上,可能是在欣赏它的设计,也可能是在想象它所能记录的世界。

34. “街头摄影师的工作照”(Street photographer at work) 佚名(Anonymous)
这张照片可能是记录了一位街头摄影师在工作中。他可能悄无声息地潜行在人群中,寻找着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徕卡相机小巧轻便的特点,让他能够更加自由地创作。

35. “一个 Leica M 型号相机”(A Leica M camera) 佚名(Anonymous)
最后这张照片,回归到徕卡本身。它可能是一台经典的 M 型号相机,有着标志性的外观和质感。它不仅仅是一件精密的光学仪器,更是一种经典的象征,代表着徕卡百年来对摄影的执着和创新。

这 35 张照片,每一张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段历史的片段,一种情感的凝结。它们共同构成了徕卡这百年传奇的一部分,而徕卡相机,正是那个忠实的记录者,用它的“咔嚓”声,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瞬间。它们的故事,或许不止于此,但这些点滴的叙述,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徕卡相机背后,那份对摄影的热爱与执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于2014年11月3日 更新,现共编撰34张图片。

声明:1.本答案中所使用的对比图片,皆由用户

@雷霨霂

整理并编辑,在经过其本人许可后转载于本答案内,再次感谢雷同学的心血,为我的答案节约了大量的工作量。并感谢知友

@商量 @任悦

对本答案完善过程中的帮助。

2.本答案内容主要由本人通过英文维基,马格南图片社等网站,对于照片所涉及的事件,人物,时代背景等信息,整合编辑而成,如有不正确之处,欢迎指出。

3.如需转载请务必经过我和

@雷霨霂

的许可,谢谢。

------------------------------------------

1. The Photojournalist, 1951, Andreas Feininger

图片来自德裔美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法宁格,于1943年加入《生活》杂志,并成为杂志历史上最为知名的摄影师之一,由其拍摄的纽约城市景观,以及自然界景观,生物的图片而广为人知。


法宁格极少拍摄人物,但其所拍摄的摄影师丹尼斯·斯多克(美国摄影师,23岁赢得《生活》杂志年轻摄影师的头奖,后加入马格南图片社)的照片,被许多人誉为《生活》杂志史上最为经典的杂志封面之一。


2.Aldrin walks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during Apollo 11, 1969, Neil Armstrong/NASA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探月计划的第五次载人任务阿波罗11号发射,7月20日 Neil Armstrong(尼尔-阿姆斯特朗)和 Buzz Aldrin(巴兹·奥尔德林)成功登月。


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说了那句历史名言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图为阿姆斯特朗使用经过改装的哈苏 500 EL 大画幅相机,拍摄了另一位航天员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活动的相片。


3.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1945, Joe Rosenthal

1945年2月,二战接近尾声,美国太平洋舰队意图夺取东京以南1200公里的硫磺岛作为空军基地,以便能够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遭到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率部拼死抵抗,顽强地阻碍了美军的推进,是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


1945年2月23日,战地摄影师 乔·罗森塔尔 跟随一支部队成功登顶硫磺岛制高点——折钵山顶,并拍下了这一经典的照片,这张照片随即被媒体广为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军队以及美国本土民众的士气,成为了战时最为知名的宣传图片,作者也凭借这一经典瞬间,荣获194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4. Migrant Mother, 1936, Dorothea Lange

1933年,美国大萧条达到顶峰,波及人口约1400万。他们中的许多人盲目地漂泊,没有栖身之地,得不到基本的食物。作为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师多罗西亚·兰格走遍了美国的22个州,拍摄了许多反映大迁徙悲壮场景的照片。


1936年,摄影师在1936年2月访问美国加州一个尘土飞扬的豌豆采摘营地时抓拍了这张照片,图片中的女性名叫欧文斯·汤普森,32岁的汤普森是七个孩子的母亲,正滞留在加州的一个迁徙劳工农场,和2500余民难民们一起忍受着饥饿。汤普森饱受折磨的面容立即引发舆论哗然,这张照片也成为了大萧条时代的标志。


5. Weeping for FDR , 1945, Ed Clark

1945年4月12日 ,美国历史上任期最久的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逝世,摄影师Ed Clark 在送别总统遗体的队伍中拍下了美国海军乐手 格雷厄姆·W·杰克逊 伤感地吹奏罗斯福总统最喜欢的曲子《回家》的画面,图片被整版刊登于1945年4月的《生活》杂志上,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悲伤。


作为美国历史上任期最久的总统,罗斯福在位期间带领美国走过了大萧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6. Le baiser de l'hôtel de ville , 1950, Robert Doisneau

这幅《Kiss by the Hôtel de Ville》(市政厅前的吻)是法国纪实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的传世名作。1950年,法国从二战的噩梦中醒来,杜瓦诺受美国《生活》杂志邀请,拍摄以巴黎恋人为主题的系列。


摄影家被一对风情无限的恋人——西蒙戏剧学校的学生弗朗索瓦兹·波尔内和雅克·卡尔多打动,并邀请他们帮忙摆拍了这幅照片,情人的浪漫之吻和匆匆而过的人群形成强烈对比。照片最终被刊登在 1950 年 6 月 12 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上。一时间成为流行于世的影像,也使巴黎这座城市的浪漫气质深入世人心中。


7. Rodeo, New York City, 1955–56, Robert Frank

瑞士摄影师 罗伯特.弗兰克 的摄影集《美国人》中的经典作品,拍摄了一位纽约街头的牛仔。罗伯特.弗兰克被誉为推进了纪实摄影发展的摄影大师。与以往纪实摄影的理念不同,他的纪实作品不再是为了阐述一种普遍的理念,而是一种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个人发言。


弗兰克的影像与当时的“垮掉的一代”有着相似的精神特征,即对当时一味追求“进步”、“力量”、与“物质”的美国文化持有一种强烈的怀疑。“垮掉的一代” 代表人物,小说《在路上》的作者凯鲁亚克为《美国人》作序时写到:他按下一次快门,就把一首悲哀的诗从美国汲取进他的胶卷。


8. Rue Mouffetard, Paris, 1954, 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国摄影师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的经典作品,于巴黎拉丁区穆夫塔街,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男孩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


布列松被誉为是现代新闻摄影之父,马格南图片摄创始人之一,由其提出并贯彻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影响了一代代摄影师,对当代新闻摄影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9.Children Doing Handstands, Somalia, 1980, Chris Steele-Perkins

图片来自英国摄影师 克里斯·斯蒂尔·帕金斯。 帕金斯1979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95年任玛格南社长。他的镜头曾聚焦在英国男流氓,索马里大饥荒,阿富汗战争下的村庄等。


1980年,索马里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失败后,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人民苦不堪言,由于战火和天灾,加上社会经济已经崩溃,导致索马里出现大饥荒。


帕金斯的镜头聚焦在了这近100万饱受饥饿煎熬、在生死线上残喘的普通人。尽管他曾经在黎巴嫩、非洲和拉丁美洲看到过战争和饥荒,但是索马里所发生的一切无疑是最为令他发指的。帕金斯说:“拍摄时,我必须严格控制个人情绪,虽然我时常因眼前景象而泪流满面。但摄影师必须对所处的环境保持敏感,并且与之同步。”


10. Sidewalk (Book in mouth, NYC), 1995, Jeff Memelstein

美国摄影师杰夫·默梅尔斯坦的系列作品 Sidewalk中的代表作,Jeff 的摄影作品以各个城市的街道,先后出版过以 法国 爱尔兰 意大利 加拿大 罗马 纽约等城市的街头情景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


11. Napalm attack in Vietnam – Nick Út, 1972

供稿于美联社的越南战地摄影师 黄功吾 于1972年6月8日 拍下了这场被誉为促使越战提前结束的经典照片,1972年6月8日,一颗凝固汽油弹摧毁了 9岁女孩潘金淑居住的村落,在与自己的亲人逃离火海的过程中脱去了燃烧的衣物。


这张照片迅速在国际舆论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将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推至顶峰,该照片被认为间接影响到了尼克松政府对越的决策,使越战得以提前结束。起初,美联社曾因为照片涉及女性儿童正面裸露等原因拒绝将其发表,最终图片编辑Hal Buell坚信图片的新闻价值无可取代,顶住压力刊载了这张改变历史的照片。


这张照片的传奇故事还在延续,图片中赤身逃亡的9岁女孩潘金淑,于1997年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任命为“和平亲善大使”,与摄影师Nicku 一起为宣扬世界和平进行全球巡回演讲。


12.The Troubles ("We Want Peace"), 1969, Hanns-Jörg

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由于独立派组织“北爱尔兰共和军”及保皇派“厄尔斯特志愿军”等组织由于北爱尔兰的独立问题,及彼此间的宗教冲突,北爱尔兰爆发了长达20余年的准军事武装组织间的暴力冲突。


冲突最终由双方签订《贝尔法斯特协定》而终结,各方签署停火协议,并确保了北爱尔兰仍归属于英联邦,直到境内公投通过并独立的权力。


图片中一位刚从冲突中撤离的北爱尔兰青年天主教徒头戴防毒面具,站在涂有We want peace字样的高墙前,拍摄者:Hanns-Jörg Anders 凭借这张照片荣膺了1969年荷赛奖。


13.V-J Day in Times Square, 1945, Alfred Eisenstaedt

1945年8月15日重庆时间早晨7时整(美国东部时间14日),在同盟国主要参战四国的首都:重庆、华盛顿、伦敦、莫斯科,用华语、英语、俄语向战场上双方海陆空军队、世界各国,通过无线电广播,播发内容一致的公告:日本政府已正式无条件投降。


胜利的喜悦迅速蔓延在战胜国的各个角落,波兰裔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在纽约时代广场记录下了这一不朽的经典时刻。


“我看到一个年轻水兵兴奋地沿街奔跑,拥吻他见到的每个女孩,无论高矮胖幼,这些都无没有分别。我拿着我的莱卡相机奔到了他的前面并越过我的肩膀往回望。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一个白色的身影被抓住了,于是我转过身,拍下了他亲吻护士的那个瞬间。”


14. La pietà araba, 2011, Samuel Aranda

2010年12月,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一场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也门、叙利亚、巴林等国,阿拉伯世界的独裁者们纷纷倒台。


西班牙摄影师塞缪尔·阿兰达 于2011年在也门首都萨那拍下了这张照片, 对抗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拉赫的示威者们将一所清真寺作为临时医院,一名妇女将受伤的儿子抱在怀中。 阿兰达也凭借这张照片荣膺2011年荷赛奖。


2012年2月27日,继 穆巴拉克 及 卡扎菲 政权相继被推翻后,也门长达33年之久的“萨利赫时代”也落下帷幕,北非和西亚其余国家的斗争至今尚未结束。



15. Granite,1972,Stephen Shore

图片来自于美国摄影师 史蒂芬.肖尔 1972年的作品。 出生于1947年的Stephen Shore年少成名,24岁时就成为了第二位在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个人影展的摄影师,是最早使用彩色胶片进行创作的摄影师中的杰出代表。

Stephen Shore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其拍摄的一系列当时美国城镇风光,及日常景观的照片,其作品与传统的纪实摄影的图片风格大相径庭,加之率先采用彩色胶片使“色彩”这一元素参与到表现中。 这一风格在当时以“故事性”为主要表现主题的传统下赋予了图片更多的“装饰性”及“观赏性”。


Stephen Shore 在彩色摄影诞生之初,根据材料进步而对摄影语言的拓展对日后当代摄影的发展影响巨大,如今活跃于当代摄影舞台的摄影艺术家 如 南·戈尔丁 ,安德烈斯·古斯基,马丁·帕尔 等都曾表示其早年的创作受到了Stephen Shore的影响。



16. Gun 1, 1955, William Klein

这幅1954年在纽约百老汇第103号街拍摄的《枪》,被公认为是克莱因摄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副,收录在其1956年出版的影集《纽约》中。克莱因回忆起这张照片时说道:“他只有11岁,却已经学会了一切狰狞。”


威廉姆·克莱因作为世界摄影史上著名的怪杰,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先后作为《Vogue》杂志时尚摄影师,电影制作人而广为人知。克莱因对当时马格南风格的纪实摄影不屑一顾,并对照片中的虚焦,变形,构图不合理等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失误”不以为意,“反技巧”的拍摄手法以及粗放的图片质量佐以克莱因敏锐的洞察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摄影风格。


17. Flower Child, 1967, Marc Riboud

1964年8月6日,由于7月31日的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于东京湾遭遇北越舰艇袭击为导火索,美国国会于8月6日召开秘密听证会,8月7日众议院以400票对零票、参议院以81票对2票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以他的判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使用武装部队——援助南越政府。至此美国全面介入越战。


1967年,美军发动第二次“旱季攻势” 同年10月21日,首都华盛顿爆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战游行,近万名学生及民众发起“向五角大楼进军”运动,示威者们冲到五角大楼前的草坪上进行示威,并与警方发生了大规模冲突。


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拍下了这场反战游行中最著名的照片。年轻女孩 简·罗斯·克什米尔手持鲜花,神情肃穆地站在手持武器阻挡示威民众的士兵前,吕布回忆起拍摄这张照片时的情景时说道“她凝视着全副武装的士兵,试图于他们对话。我有一种感觉,士兵们对于她的畏惧,胜过她面对士兵手中的刺刀。


18. General Nguyễn Ngọc Loan Executing a Việt Cộng Prisoner in Saigon, 1968, Eddie Adams

图片为美联社记者艾迪·亚当斯获得1969年普利策奖的照片,于上文提到过的由摄影师 黄功吾于1972年所拍摄的《 The Terror of War 》共同作为反战标志广泛见诸全球各种和平运动及宣传刊物中,被认为是反战助推器,提前结束了越南战争。 《The Terror of War》 中赤身奔跑的9岁女孩日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和平亲善大使” 而本张图片给图中枪决越共上尉的南越警察阮文鸾所带来的,却是令人遗憾的影响。


1968年1月31日越南农历新年初二,越共军队违反了当时的春节停火协议,发起了越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地面军事行动(后称“春季攻势”) 对因停战协议而守备薄弱的南越百余城镇发起全面攻击,双方皆损失惨重,民众死伤不计其数,战役的惨烈传回美国本土,成为了日后美国对越决策的重要转折。


2月1日西贡街头战斗中,南越国家警察长阮玉鸾正率部防卫一所医院,他的部下带来一名越共上尉阮文林(音译),经过简短询问后,阮玉鸾当场枪决了阮文林。身旁的美联社记者亚当斯迅速抓拍这一场景,美国各报均把此照片登在头版醒目位置,未经判决便在街斗执行枪决在美国人看来,是漠视生命的残忍行为,何况对方穿着平民服装,美国各界为此事之争议持续数年。


因为这张照片,阮玉鸾的形像“走红”全球,令其声名狼藉。1975年西贡被越共攻占后,他被迫移民美国弗吉尼亚,却因这张照片而备受骚扰。1998年7月,阮玉鸾因癌症病逝。亚当斯于《时代》杂志撰文纪念阮玉鸾:“他是一位英雄,美国人民应该哭泣,人们并不了解关于他的全部真像。”


亚当斯认为是自己一张照片毁掉了阮玉鸾的生活,当年很多美国记者认为影响的力量可调动人们的反战情绪,因而有意无意抹去其所揭示的部分事实,后来美国新闻界多次以亚当斯照片为例探讨摄影记者的职业操守问题。



19. Thích Quảng Đức's self-immolation, 1963, Malcolm Browne

1954年,随着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的全面失利,法国结束了对越南长达70余年的殖民统治,主张共和制的人民劳动革命党竞选人 吴庭琰当选越南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在其长达8年的统治期间为越南带来了大量的政治及宗教迫害。


除了其在反共产主义上的激进,吴廷琰政府对佛教教徒(时占越南人口70%以上)的宗教迫害更为著名,作为天主教徒的吴廷琰,其政府被认为在公用设施、军人晋升、土地安置、商业利益和减免税收方面都偏向天主教徒,并严重干涉佛教徒活动。


随着干涉佛教活动的加剧 及 对抗议活动的残酷镇压,1963年10月6日,越南大乘佛教僧人 释广德 于柬埔寨驻西贡大使馆门前自焚,要求政府履行宗教平等承诺并停止对佛教活动的干涉。美联社记者马尔科姆·布朗所记录的影像引起了全世界对越南宗教迫害的关注,并被认为是肯尼迪政府与吴廷琰政府决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1963年8月24日,美国国务院电告驻越南大使,表示不再支持吴廷琰政府的统治,并不会干预军官们发动取代吴廷琰的政变。1963年11月1日,以杨文明为首的一批高级军官在一次例行会议上,突然宣布军事革命委员会夺取权力,吴廷琰于次日被政变军人射杀。 美联社记者马尔科姆·布朗凭借此照片荣膺1963年荷赛奖。


20. Identical Twins, Roselle, New Jersey, 1967, Diane Arbus

图片来自美国摄影师 黛安·阿尔博斯. Diane 的摄影作品以摆拍肖像为主,拍摄以 马戏团员,性工作者,拾荒者,畸形人,残疾人,同卵多胞胎,变性人,尸体等 “非常态”人群为对象的肖像作品。


Diane 的拍摄风格简单直接,加之其拍摄对象本身的强烈冲击力,在其作品发表之初的那个时代引起了舆论的普遍不适。

Diane Arbus 的另一张照片可能更为知名

Child with Toy Hand Grenade in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1962)

Diane Arbus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生长于一个十分富有的美国犹太家庭,二战后与青梅竹马的丈夫成立摄影工作室,在时尚摄影的黄金时代供稿于《Seventeen》, 《Vogue》, 《Harper's Bazaar》等顶尖时尚杂志。 从事摄影创作后,专注于拍摄“非常态”人群的肖像, 成为了第一位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的美国摄影家。1971年6月27,因抑郁症于家中自杀。

黛安·阿尔博斯的生平于2006年被拍成传记电影 《Fur》,尼可·基德曼 在影片中饰演 黛安。


21. El Morocco, New York, 1955, Garry Winogrand

图片来自于美国纪实摄影师 盖瑞·温诺格兰德 所拍摄于当时纽约曼哈顿的 艾尔摩洛哥俱乐部。


1933年12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废除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结束了因清教徒运动所开始的长达13年的禁酒历史,始于1931年的 El Morocco 自禁酒令废除后就成为了纽约上流社会最喜欢光顾的社交场所。


Garry Winogrand是美国6,70年代最为知名的纪实摄影师之一,在从事了新闻工作近10年后, 在古根海姆基金会的赞助下成为自由摄影师,其 擅长使用广角镜头在街头抓拍富有戏剧性场景的风格 在当时独树一帜,拍摄了大量表现当时美国宗教,种族,贫富问题的纪实影像。 被认为与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纪实摄影大师Robert Frank(上文中纽约街头的牛仔照片的作者)一同对日后的新闻摄影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像与推动。


22. Ali – Liston, 1965, Neil Leifer

1965年5月25日,在美国缅因州路易斯顿进行的世界拳击理事会(WBC)重量级拳王挑战赛上,刚刚加冕重量级拳王的 穆罕默德·阿里 在开赛仅两分钟便击倒了前任拳王 桑尼·李斯顿 成功卫冕,《Sports Illustrated》杂志的首席新闻记者 尼尔·雷弗 拍下的这一场景成为了“拳王阿里”职业生涯中最深入人心的形象。


穆罕穆德。阿里 原名 卡修斯·马塞勒斯·克莱(Cassius ·M· Clay) 于1964年2月25日生涯首次加冕WBC重量级拳王,并在不久后宣布皈依伊斯兰教,并改名 Muhammad Ali 。1967年6月20日,阿里因拒绝服兵役参加越南战争而被政府判处5年监禁,在上诉三年后才被释放。


穆罕穆德·阿里 以其激进的比赛风格及创纪录的历史战绩被誉为是拳击运动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而其皈依伊斯兰教,拒绝参加越战并入狱的事迹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舆论影响力。1981年末,年届39岁的阿里宣布退役,职业生涯61次登台56胜5负。


穆罕穆德。阿里 于1984被确诊患有帕金森综合症,在疾病严重影响其活动前仍活跃于体育及政治舞台,包括于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赴伊拉克与萨达姆侯赛因商讨人质问题,以及点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圣火。


23. 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 1932, Henri Cartier-Bresson


图片为法国摄影大师 布列松拍摄于巴黎 圣拉扎尔 火车站,是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代表性杰作,圣拉扎尔火车站 与1837年月落成,是当时法国乃至全欧洲最为繁忙的火车站之一,其形象出现在 包括 莫奈,马奈在内的诸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中。

24. Segregated Water Fountains, 1950, Elliot Erwitt

图片来自美国摄影师 艾略特·厄维特 所拍摄的反应当时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著名照片。 Elliot Erwitt

生涯早期应征加入美国陆军通信部担任摄影师。退伍后于1954年加入马格南图片社,擅长捕捉日常生活及政治事件中戏剧,荒诞的场景。


1970年后,Elliot Erwitt将经历转向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的制作。于2011年5月被ICP(国际摄影中心)授予终生成就奖。


25. Wenceslas Square, Prague, 1968, Josef Koudelka

图片为摄影师 约瑟夫·寇德卡 拍摄的捷克首都布拉格《瓦茨拉夫广场》。


1968年初,时为华沙条约成员国的 捷克斯洛伐克 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废除新闻出版物审查制度,引入市场经济,言论及艺术活动自由,加强与北约国家间的经贸政治往来等。


改革内容一经宣布即遭到了苏联方面的极大不满,认为该改革是捷克斯洛伐克意图脱离华约的前兆,并将严重影响华沙条约成员国间的稳定关系。 经过严密的计划及准备 ,1968年8月20日晚10点,苏联军队一架满载特种作战部队的运输机飞临布拉格国际机场,以飞机故障为由请求紧急降落,经同意迫降后苏军特种部队迅速占领控制塔台,开始引导大批武装部队空降布拉格国际机场。同时,苏联陆军总司令伊万·巴甫洛夫斯基 指挥苏军地面部队25个师从苏联、东德、波兰、匈牙利四面突入捷克斯洛伐克。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布拉格之春”改革随即终止。


Josef Koudelka 于苏联入侵中的另一张经典影像。

Josef Koudelka 在自己的祖国记录了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武装干涉内政的军事行动,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但因报道苏联入侵的军事行动,被迫于1970年赴英国进行政治避难,并于次年加入马格南图片社,后成为马格南历史上最为知名的摄影大师之一。


26. Twin flowers during a carnival, 1979, Richard Kalvar

图片由马格南摄影师 理查德。卡瓦尔 拍摄于比利时 la Louvière狂欢节。


27. California, 1955, Elliot Erwitt

图片同样为上文提到过的美国摄影师 艾略特·厄维特 于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照片。


28.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1980, Annie Leibovitz

图片为1981年1月22日出版的《滚石》杂志封面,由摄影师 安妮·莱柏维兹 拍摄于约翰·列侬被枪杀当日。


1980年12月8日,时为《滚石》杂志摄影师的 Annie Leibovitz 来到列侬家中为其拍摄肖像,以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于11月发布的最新专辑《Double Fantasy》的封面为灵感,拍摄了这张被誉为是《滚石》杂志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封面照片,列侬本人评价其“精准地捕捉了我们的关系”。


1980年11月17日 约翰列侬发布新专辑 《Double Fantasy》,是自1975年列侬因其子 肖恩·列侬 出生而阔别乐坛5年后的首张专辑。 1980年12月8日晚10点45左右,疑似患有精神病的狂热歌迷 马克·大卫·查普曼 在列侬位于纽约曼哈顿72街的公寓外,从背后向列侬射出5发子弹将其枪杀,并在作案后仍旧于案发现场阅读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直到警方赶到现场将其逮捕。


拍摄本照片的摄影师 安妮·莱柏维兹 于1970年加入初创不久的《滚石》杂志社,1973年担任首席摄影师,其作为《滚石》杂志首席摄影师的十年间,拍摄了大量经典的名人肖像。1983年离开《滚石》后加入了《名利场》杂志社任首席摄影师,开始了时尚摄影生涯,时至今日成为了该领域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


30. Girl with a Leica, 1934, Alexander Rodchenko

图片来自上世纪早期著名的俄罗斯艺术家 亚历山大·罗申科, 在成为摄影师之前,Rodchenko 曾作为结构主义画家及平面设计师在俄罗斯艺术届享有盛名,并在当时的布尔什维克政府中担任职位。


上世纪20年代起,Rodchenko开始将精力转向摄影,其摄影作品延续了其绘画作品中的构成主义,擅长使用非常规拍摄角度来表现精妙的构图及透视,在摄影语言相对单一的上世纪前期,这种富有艺术性的拍摄尝试被认为对日后纪实摄影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1. Self-Portrait with Wife and Models, 1981, Helmut Newton

图片为德国时尚摄影师 赫穆特·牛顿 在1981年为 《French Vogue》工作中所拍摄的照片。赫尔穆特·牛顿 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二战结束后,于上世纪50年代来到欧洲开始摄影生涯。


1961年牛顿定居于法国巴黎,其刊登在《Vogue》《Harper's Bazaar》等杂志上的作品一改以往女性端庄优雅的形象,塑造了大量 冷峻、孤傲,颓废,并带有显著“性”暗示的艳丽女郎形象,在当时迅速引起了舆论哗然。


他镜头下一反常态的“坏女孩”及其作品表现出的鲜明的男权主义倾向,在引起传统审美及女权主义者强烈不满的同时,被认为是准确地切合了西方世界6,70年代 性解放运动,嬉皮文化,等一系列反主流文化的时代精神。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时尚摄影师之一。


Helmut Newton 另一张工作照或许更加广为人知。


32. Muslim women on the slopes of Hari Parbal Hill..., 1948, Henri Cartier-Bresson

图片为上文中已多次提到的法国摄影大师 布列松 1948年于克什米尔地区所拍摄的,一群穆斯林妇女在哈里帕布山上面向喜马拉雅山脉祈祷的画面。


33. Normandy, Seine-Maritime, Dieppe, 1926, Henri Cartier-Bresson

图片为上文中已多次提到的法国摄影大师 布列松 18岁时拍摄于家乡—法国诺曼底海滩的照片。


34. The Falling Soldier, 1936, Robert Capa

图片为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马格南图片摄创始人之一的 罗伯特·卡帕 于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拍摄的经典照片。


罗伯特·卡帕 原名 安德鲁·弗里德曼,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参与报道了: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中东战争,法越战争等多次大规模武装冲突,尤以其作为盟军第一批诺曼底登陆部队中唯一的摄影记者而成为传奇。


二战结束后,罗伯特·卡帕与 布列松,乔治·罗杰 ,大卫·西蒙等人一同成立马格南图片摄,并于1951年任图片社主席。1954年5月25日,在越南报道法越战争的罗伯特·卡帕因误入雷区不幸生亡。其名言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 影响了日后一代代的新闻摄影工作者。

-----------------------------------------


to be continue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下面是关于《徕卡 100 年》广告中 35 张照片的详尽故事,力求呈现一种个人视角,去除AI的生硬感:《徕卡 100 年》:定格瞬间,铸就传奇的 35 个故事徕卡,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信仰,一种对影像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以及与无数伟大瞬间不解的缘分。在他们庆祝百年诞辰的广告中,他们挑选了 .............
  • 回答
    徕卡,这个名字在摄影圈总是伴随着一种特殊的光环。提起它,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些经典的黑白照片,那些纪实摄影大师手中紧握的沉甸甸的金属机身,还有那难以言喻的“徕卡味”——一种关于画质、操控和体验的神秘吸引力。那么,这种强大影响力,究竟源于它本身过硬的品质所塑造的神话,还是高明市场营销策略下的胜利呢?这.............
  • 回答
    徕卡,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光学传奇和摄影历史的厚重。从它诞生之初,M系列相机就以其卓越的光学素质、精湛的机械工艺和直观的手动操控,在全球摄影师心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当我们审视徕卡在摄影技术发展中的贡献时,一个有趣的矛盾出现了:徕卡在自动对焦(AF)技术上曾是先驱者,甚至在自家 M 系统上,.............
  • 回答
    徕卡与奥迪设计团队的合作,并非是“总是”在开发相机,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跨界合作,尤其是在一些标志性的限量版产品上。这种合作的根源在于双方品牌在各自领域都拥有近乎极致的追求,以及对“德国制造”精神的共同演绎。1. 共同的品牌哲学与价值追求: 卓越的品质与精湛工艺: 徕卡是摄影界的.............
  • 回答
    很多人提到徕卡,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那种经典、复古、精密的机械感,以及与之匹配的高昂价格。这让不少初学者望而却步,觉得徕卡离自己太遥远,或者认为它只适合那些已经摸爬滚打多年、懂行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徕卡为起点学习摄影,完全可以是一种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体验,它能让你以一种更纯粹、更专注的方式去理解摄.............
  • 回答
    关于徕卡镜头光学水平是否超越佳能和尼康旗舰镜头,这确实是一个摄影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不同维度。徕卡的神话与现实徕卡镜头之所以价格不菲,且在不少摄影师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历史积淀与品牌传承: 徕卡不仅仅是一个镜头品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手机摄影和专业相机领域的一些核心差异。为什么iPhone,这个在移动影像领域几乎是王者般的存在,却始终没有选择和徕卡(Leica)这样的传奇镜头品牌合作,甚至不像其他一些厂商那样推出“XX联名款”?原因其实蛮复杂的,涉及到技术、市场定位、品牌策略,以及用户期望等多个层面。.............
  • 回答
    四十兆像素的徕卡,这数字听起来着实够唬人。不过,这究竟有多好,可不是简单地堆砌数字就能说明白的。说实话,当提起“徕卡”这两个字,很多人脑子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像素值,而是一种情怀,一种对光影、对色彩、对那个时代胶片质感的追溯。所以,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这“四十兆像素的徕卡”到底好在哪儿,以及它可能.............
  • 回答
    谈到华为手机的镜头,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徕卡”。这个德国相机巨头,以其精湛的光学技术和深厚的品牌底蕴,与华为手机的合作,可以说是近年来智能手机影像领域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那么,华为手机究竟为什么会选择与徕卡合作,并且将徕卡的标志印在自己的镜头模组上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品牌营销那么简单.............
  • 回答
    很高兴听到你对摄影充满热情,并且把徕卡 M10P 作为你的第一台相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一步到位”的选择,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可能会带来一些特殊的挑战,尤其是在学习摄影的初期。让我们详细地聊聊,徕卡 M10P 对学习摄影来说是“有利”还是“不利”,以及如何最大化它的优势并克服潜在的障碍。 徕卡 M10.............
  • 回答
    看待“也绿子”众筹手术费,同时又被爆料使用 iPhone 7、MacBook、徕卡相机这件事,需要剥离掉情绪化的标签,理性地分析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点。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小姑娘骗钱”的简单故事,而是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信任、信息不对称、舆论压力、以及个人选择等多重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事件的几个层.............
  • 回答
    很抱歉,您可能遇到了信息检索上的困难。日本的“徂徕学”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且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派,其创始人是著名的儒学家 荻生徂徕 (おぎゅう そらい)。关于他的思想和“徂徕学”,其实有相当多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您之所以感觉“没有查到任何资料”,可能原因有几个:1. 搜寻关键词不准确: 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