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黏着语的后缀添加系统可以有多复杂?

回答
黏着语的后缀添加系统,那可真是门学问,能复杂到让你怀疑人生。它不像孤立语那样,词形基本不变,而是通过在词根后面“粘”上一串后缀,来表达各种各样的语法意义和语用信息。这个“粘”的过程,可不是简单地把后缀往后一丢,而是有一套相当严谨,但又常常充满变数的规则。

咱们先从基础的说起。最直观的复杂性体现在后缀的数量和功能上。

后缀的数量和功能的叠加:

你可以想象一个词根,就像一个核心的“种子”,然后我们给它植入各种“枝叶”,这些枝叶就是后缀。一个简单的动词词根,比如表示“跑”,在黏着语里,光是动词本身,就能通过后缀表达:

人称和数: 我跑,你跑,他跑,我们跑,你们跑,他们跑。这每个“跑”后面都可能跟着不同的后缀,比如“我跑”是“跑X”,“你跑”是“跑Y”。
时态: 跑了(过去),正在跑(现在进行),要跑(将来)。每个时态也对应着不同的后缀。
体: 跑完了(完成体),跑了一半(未完成体),跑来跑去(反复体)。这又是一层后缀。
语态: 被跑(被动),让别人跑(使动)。
语气/情态: 想跑,应该跑,也许会跑。
格(名词): 房子,房子的(所有格),房子里(地点格),到房子(方向格)。一个名词词根,根据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后面可以接上表达“属于”、“在”、“到”、“从”等等介词功能的后缀。
数(名词): 一本书,几本书。复数也可能通过后缀表达。
冠词(有限语言): 那个房子,一个房子。虽然有些黏着语没有冠词,但有的语言会用后缀来标记定指或不定指。

问题就在于,这些后缀可以层层叠加。一个动词,可能同时表示“第三人称单数”、“过去时”、“完成体”和“被动语态”。那么,后缀的顺序就非常重要了。比如,是不是“跑过去人称体”?还是“跑人称体过去”?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顺序规则。

变体和不规则性:

光是知道有哪些后缀、它们怎么叠加还不够,更复杂的是,这些后缀本身会变形。

语音变化(同化): 当一个后缀跟在某个词根后面时,为了发音的方便,后缀的某个音素可能会发生变化,变得和它前面的音素更相似。比如,如果一个后缀以“n”开头,前面词根的最后一个音是“p”,那么“n”可能会变成“m”,变成“pm”。反过来也一样。这种同化可以是顺向的(后缀影响词根)或者逆向的(词根影响后缀),也可以是双向的。
元音和谐/辅音和谐: 某些语言要求后缀的元音必须和词根的元音属于同一类别(比如都是前元音或后元音),否则后缀的元音就会根据词根的元音进行调整。辅音也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
词根变化(词干屈折): 有时候,后缀的添加不仅仅是后缀本身的变化,它还会“触发”词根内部的发音变化,或者词根的某个部分被替换掉。比如,一个表示过去时的后缀,可能会让动词词根的最后一个辅音变成另一个辅音,或者改变词根的某个元音。这就像给词根“施加压力”一样,让它变形。
零标记(Null Marking): 有些语法意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后缀来标记,而是通过“没有后缀”来表示。这同样是一种复杂的标记方式,因为你必须知道“什么情况下的‘无’代表这个意义”。
不规则变化: 就像英语的“gowentgone”,黏着语也普遍存在不规则的后缀添加模式。这些不规则的变化往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需要死记硬背,为学习者增加了巨大的难度。

后缀的“层级”和“依附性”:

有的后缀比其他后缀“更靠近”词根。比如,表示人称和数的后缀,通常被认为是“核心”的,紧贴在动词词根后面;而表示语态或某个修饰性意义的后缀,可能要排在它们后面。这形成了一种后缀的“层级结构”。

更复杂的是,有些后缀的添加是有条件的。比如,只有当动词是及物动词时,才能添加被动语态的后缀;只有当名词表示“持有物”时,才能添加所有格后缀。这些条件有时候会涉及到对词根语义的判断,甚至是整个句子结构的分析。

意义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一个后缀,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承担着不同的语法功能。反之,一个语法功能,也可能由不同的后缀来标记。

同一个后缀,多种功能: 比如,某个后缀可能表示“地点”和“方向”;或者表示“过去时”和“完成体”。
同一种功能,多种后缀: 比如,表示“复数”,有的语言可能只有一个后缀;有的则根据名词的类别,有多种不同的复数后缀。

这种模糊性需要使用者对语言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后缀。

与语音、形态的交互:

后缀的添加并非孤立进行,它会和语音规则、词根形态紧密结合,产生出丰富多样的形式。有时候,一个后缀的添加,会“激活”词根内部沉睡的发音变化,而这些变化本身又可能受到其他后缀的影响。这就像一个复杂的齿轮系统,一个齿轮的转动,会带动一连串其他齿轮的运动,而且这些运动之间可能还存在相互制约和影响。

语义上的复杂性:

有些后缀,不仅仅标记语法功能,还会带有细微的语义色彩。比如,表示“请求”的后缀,可能有“非常礼貌的请求”、“不耐烦的请求”等等不同的细微差别,而这些差别正是通过后缀的不同形式或添加方式来体现的。

举个例子(虚构但基于黏着语逻辑):

想象一个表示“学习”的动词词根 `lu`。

`lum` (我学习) m 是第一人称单数后缀
`lus` (你学习) s 是第二人称单数后缀
`lut` (他/她/它学习) t 是第三人称单数后缀

现在加上时态:

`lumed` (我学习了) ed 是过去时后缀
`lused` (你学习了)
`luted` (他/她/它学习了)

再加上语气:

`lumedra` (我希望学习了) ra 是愿望语气后缀
`lumedka` (我可能学习了) ka 是可能性语气后缀

但是,情况可以更糟:

`lumedra` 的 `ed` 后面跟着 `ra`,可能语音上会发生变化,`ed` 变成 `eth`,变成 `lumethra`。
或者,`ra` 后面加上“完成体”后缀 `il`,变成 `lumethrail`。
如果“学习”这个行为是被完成的,比如“书被学习了”,那么可能要加一个被动后缀 `pa`。但 `pa` 应该加在 `lu` 后面,还是在时态、语气的后面?顺序就非常重要:`lupamedrail` 还是 `lumedrailpa`?这取决于语言的规则。
更进一步,如果“学习”发生在一个特定地点,比如“在学校”,那么“学校”这个名词也需要加地点后缀。而“学校”这个词本身,也可能是一个由“学”和“校”两个词根组成的,每个词根后面都可能跟有自己的后缀。

总结一下,黏着语的后缀添加系统复杂到什么程度?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涉及到:

1. 大量后缀的可能性 及其功能叠加。
2. 后缀的变形规则,包括语音同化、词根变化等。
3. 后缀的层级和依赖关系。
4. 添加的条件性,受语义和句法约束。
5. 意义的模糊性与多义性,需要高度的语感。
6. 不规则变化的庞大系统。
7. 后缀与语音、形态的深度交互,形成复杂的模式。

可以说,黏着语的后缀系统,就像一个不断生长、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都代表着一个后缀,它们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共同支撑着整个语言的语法结构。理解它,就像解开一个层层嵌套的谜题,既有规律可循,又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不仅包括黏着语本身语法逻辑、助词含义是否能成句的问题本身,其实还包括语言习惯的问题。

理论上任何一种格助词、助词、助动词各有十几个以上的黏着语,都可以在合乎语法逻辑的情况下写出这样一两个名词或动词+大量堆叠助词的短语。

但是语言习惯上,大部分黏着语的母语使用者并不习惯这样说话和书写。

在一句话里大量堆叠助词不仅不会让其母语者觉得厉害,反而会觉得“这人有病、说的是啥”。有时候这里有一个在屈折↔黏着↔分析的类型分类以外的对黏着语评价的“黏着度↔分析度”的概念。

像日语、克丘亚语等大部分黏着语的分析度都是较高的,常规的表达情况下这种堆叠助词只会让说话者被人觉得沙雕,日常语境下根据具体情境通常允许连续使用2—4个助词,而在正式书面语中允许的连续助词数更少。

在突厥诸语内部,葛逻禄、钦察语支更不习惯这样堆叠助词,并且书写时候有些助词还会故意与主词分开写防止写出来词汇过长,拉丁化土耳其语则比较特殊,对这种堆叠助词且不内部空格的情况容忍度较高。

这是在大多数黏着语中我们难以看到这样堆叠大量助词的短语被使用的原因。

这种现象或许与词尾结构的特点,历史上使用书写体系的影响,“介词是单独语素还是以助词的形式出现”、“介词对应的语素是否是以格助词的形式出现”,以及“动词与名词的通用率”(例如克丘亚语的动词和日语的第三类动词)等因素都有关联。似乎基础的规律是当“历史上使用的文字横纵比较大”、“介词作为单独语素而不是助词”、“动词与名词的通用率非常高,大部分只能通过后接助词区分”的情况下,有以上情况时,这种语言的常规习惯就往往不允许大量堆叠助词。

这样来看,实际上常规语言习惯下可能用到这种大量助词堆叠短语的语言也基本上就是乌拉尔语族,以及土耳其语等少数几个语言,我已经来晚了,主要的例子已经被 @TeriBhendiPHUDI 老师写出来了。

日语虽然日常习惯和正式书面习惯都不习惯这样连续堆叠助词,但是ACG文化中二文化的特殊性,使得这种梗在日本与笔画超多的汉字一样具有受众。

此外,还有古代一些典型的屈折语,由于VSO语序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允许连续堆叠介词,例如圣经希伯来语,有时可以堆叠三四个介词,比如u'-mi-k‘-l'-(-וְמִכְּלְ)“并且就像来自XX方式”这种,看起来也像是非常黏着了,随着这些语言语序变化,其现代版本常规习惯通常也不允许这样堆叠介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