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冬奥会的冰壶是不是必须那么贵?

回答
冬奥会冰壶的昂贵程度并非必然,但背后确实存在一系列使得这项运动在赛事层面看起来“贵”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场地设施的独特性和高标准要求:

冰面(Sheet)的专业性: 冰壶比赛的场地,也就是冰面,是其最核心且最昂贵的部分。一块标准的冰壶赛道需要经过极其精密的制作和维护。
冰的组成: 它不是普通溜冰场的冰。冰壶赛道由多层冰组成,最上面一层是“滴漏”或“喷雾”形成的细小冰珠,这层冰珠被称为“丁”(Rink)或“茶”(Tea),是冰壶滑行和旋转的关键。丁的尺寸、密度和均匀度要求极高,直接影响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
地面平整度: 冰面的平整度要求达到毫米级的误差。任何微小的起伏或凹陷都会严重影响冰壶的滑行轨迹,对运动员的发挥产生巨大干扰。
温度控制: 冰壶赛道的温度需要精确控制在零下几摄氏度(通常在2°C 到 5°C 之间),并且保持稳定。这需要先进的制冷设备和精密的温度监测系统。
“茶”(Ringing)和“石头”(Hog Line)的标记: 冰面上需要精确绘制比赛区域的各种线(如“茶”、“石头线”、“圆形大本营”等),这些标记的精确度对比赛规则的执行至关重要。
滑行面(Ache)的准备: 冰壶比赛前,冰面还需要进行“打磨”或“涂刷”处理,以形成细密的冰珠。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耗时且精细。
特殊设备: 冰壶比赛还需要安装特殊的得分系统、电子计时器、用于测量冰壶旋转速度的设备等。

2. 冰壶器材的精密度和特殊性:

冰壶石(Stones): 这是冰壶比赛中最具标志性的器材,也是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之一。
材质: 冰壶石由一种非常特殊的天然花岗岩制成,称为“多林花岗岩”(Dunglass Granite),这种花岗岩只在苏格兰的克莱德湾的艾丽格岛(Ailsa Craig)上开采。这种花岗岩具有极高的硬度、密度、耐磨性和低吸水性,能够承受冰面上的撞击和摩擦而不会碎裂或变形。
制作工艺: 将开采的原石打磨成直径约30厘米、高15厘米、重约20公斤的冰壶需要极其复杂和精密的工艺。包括切割、打磨、抛光,以及在底部安装一个不锈钢的“手柄”(Handle)。
质量控制: 每一块冰壶石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其重量、形状、光滑度和底部摩擦系数都在标准范围内,以保证比赛的公平性。一套比赛用冰壶(通常是8个)价格不菲。
冰刷(Brooms): 冰刷也并非普通扫帚。现代冰壶比赛中使用的冰刷头部材料通常是特殊合成纤维或泡沫材料,可以有效地摩擦冰面,产生融化层,从而改变冰壶的滑行轨迹。
技术含量: 不同的刷头材料和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摩擦效果,运动员会根据比赛策略和场地状况选择不同的冰刷。
设计和研发: 冰刷的设计和材料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以期获得更好的比赛表现,这其中也包含研发成本。
冰壶鞋(Curlingshoes): 运动员穿着的冰壶鞋也十分特殊。
滑行鞋(Slider): 一只鞋的鞋底装有非常光滑的材质(如特氟龙),以便运动员在投掷冰壶时滑行。
制动鞋(Gripper): 另一只鞋的鞋底则有防滑设计,以方便运动员站稳和控制身体。
高昂价格: 特殊材质和设计的冰壶鞋价格也不菲。

3. 赛事组织和运营成本:

场地维护和专业人员: 如前所述,冰壶场地的建造和维护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包括冰壶技师(Ice Technician)或称“制冰师”(Ice Maker)。他们负责冰面的制作、维护、修复以及温度的精确控制,这需要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其薪资成本自然不低。
国际标准和技术要求: 冬奥会作为最高级别的国际体育赛事,其对场地、器材、裁判、比赛规则的执行都有极其严格的标准。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符合世界冰壶联合会(World Curling Federation, WCF)的规定,这增加了组织和管理的成本。
运输和储存: 冰壶石本身就很重,需要在赛场之间、训练场地之间进行专业的运输和储存,以避免损坏。
技术支持: 比赛中的各种电子设备、数据采集和分析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
安保和后勤: 与任何大型体育赛事一样,冬奥会冰壶比赛也需要大量的安保、医疗、交通和后勤保障,这些都是巨大的开销。

4. 品牌和商业化因素:

器材制造商的品牌价值: 专业的冰壶器材,尤其是冰壶石和冰刷,通常由少数几家具有良好声誉的品牌生产。这些品牌在研发、质量控制和市场推广上投入巨大,其产品价格自然包含品牌溢价。
赞助和推广: 冬奥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平台,赛事组织方、器材赞助商等都会进行大量的投入,这些投入最终会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体现出来。

那么,冬奥会冰壶“必须”那么贵吗?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必须”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如果仅考虑“能够进行冰壶比赛”的最低门槛,那么确实不需要如此昂贵的投入。例如,一些业余冰壶俱乐部可能使用非特定产地的花岗岩或替代材料制成的冰壶,场地要求也可能略有降低。

然而,冬奥会冰壶之所以看起来贵,是因为它追求的是最高标准的比赛体验、最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最专业的表现。 这意味着它需要:

最顶级的场地和器材: 确保冰壶滑行的精准度和公平性。
最专业的制冰技术和人员: 保证比赛条件的稳定和最佳化。
最完善的赛事组织和管理: 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和国际水准。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冬奥会冰壶的“贵”,反映的是其作为一项顶尖体育赛事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性、精密度和高标准的要求。 它不是因为冰壶这项运动本身就“应该”昂贵,而是因为它在冬奥会的舞台上,是以最高配置和最高水准来呈现的。

如果将冬奥会冰壶的成本与一些其他需要特殊场地和器材的运动(如F1赛车、高尔夫球、帆船等)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其成本构成和复杂性是类似的,都是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和公平的竞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冬奥会所用冰壶及比赛配套设施如 @赵泠 所述,因为有标准化和指定供应商的约束,所以短期内不易更改。

据央视网、中新网等媒体报导,

冬奥会级别冰壶原石,主要采自于苏格兰的一个小岛——克里格岛,该小岛也被称为“冰壶圣地”。由这个小岛上开采的不含云母的花岗岩制作而成的冰壶,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冰壶。
克里格岛距不列颠本岛16公里,周长仅为3.2公里,最高处海拔338米。虽然石材出于该岛,但冰壶成品并非在该岛上制成,而是运送到距克里格岛50公里的南艾尔郡加工厂,再经由格拉斯哥销往世界各地。
  由于冰壶从原石到成品涉及多个环节,诸多步骤需手工完成,因此好的冰壶价格昂贵。据悉国际大赛使用的冰壶,每支价格在12000元人民币左右,一套上等冰壶进口到中国的价格在18万元人民币左右。
世界上只有三家公司才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冰壶,他们分别是拥有艾尔萨克雷格岛独家开采权的“苏格兰凯斯公司”;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用北威尔士特雷佛花岗岩生产冰壶的“加拿大冰壶石业公司”;以及采用特殊冰壶制造和翻新技术的美国汤普森公司。

其实上述报导内容可以概括的是,现代冬季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赛事的比赛用冰壶有明确的标准化措施。

冰壶(或称冰上溜石)运动的历史至少有五百年。最初的“冰壶”并不像当今一样有诸多标准约束,甚至不一定是用壶形石,而是有较多随机性的苏格兰民间娱乐活动。具体的发展过程可以参考赵泠的回答:


一枚刻着1511年的冰上溜石是已知最早的有关出土文物;稍晚地,有至少两幅1565年前后绘制的油画,描绘了人们玩冰壶游戏的故事。

J.S. Russell 在 1870 年代提出了现代冰壶底部的形状(如前面链接里的绿壶所示),由英国石材商 Andrew Kay 推广。



实际上,早在1999年,我国就尝试用国产石料研制接近冬奥要求的冰壶。

因为云母发育极完全解理,且云母晶格结构含羟基,所以云母具有亲水性,含云母的花岗岩容易吸水;又因为云母晶体具有比伴生的长石等矿物更显著的弹性,所以含云母花岗岩的伴生矿物容易在撞击条件下破裂产生微裂隙;云母极完全解理层间与伴生矿物微裂隙能加强吸附游离水,岩石内游离水在<0°C的低温条件下容易结冰胀裂岩石。所以不含云母几乎是冰壶石材适用的必要条件。

除了不含云母,冰壶石材适用的必要条件还包括:本身不发育裂隙,不发育脉体,不发育晶洞构造,不发育定向构造(包括而不限于剪节理、张节理、柱状节理、擦痕、片麻理、变形面理、线理、劈理、褶皱、流线、震裂锥、PDF、SC组构等),不发育斑晶,不包含易风化蚀变矿物,本身未风化,未蚀变,不同矿物晶体粒径范围接近,98%以上矿物摩氏硬度大于等于6,密度均一(极差小于2.5%)。否则,用不合要求的石材制成的冰壶命运就是比赛效果不稳定,易裂易磨损。

根据对冰壶用花岗岩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岩体产状的要求,结合花岗岩ISMA分类,不难发现已知冰壶石材主要是M型花岗岩,少量A型花岗岩或I型花岗岩可能勉强符合要求,但不可以是S型花岗岩。


由上表可知,因为M型花岗岩岩体主要为小型,所以难以出现大规模的“冰壶石”矿床。

根据1:20万地质图,我国也有一些不含云母,且其它属性优良的花岗岩体,主要是花岗闪长岩(M型)、白岗岩(I型)、二长花岗岩(I型)、正长岩(A型)等。这些岩石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例如黑龙江、吉林、广西、福建、浙江、山东等地均盛产,甚至冬奥举办地北京和河北当地也有少量分布(北京的主要在昌平区)

又根据 @52赫兹实验室 的文章,链接:

中国的冰壶运动是到1995年才正式开始,1999年,黑龙江省组建代表队代表我国到日本参加国际冰壶冠军邀请赛,这也是我国冰壶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的开始。
虽然起步晚,但是关于冰壶的研制我们很早就在进行了。
1999年,我们就尝试用国产石料研制冰壶,对比很多花岗岩石后,发现黑龙江亚沟产红花岗岩石非常不错,它含云母量少、质地坚硬、密度大而细腻和抗撞击力强,于是就用这个做成冰壶。

此外,除了花岗岩类,未蚀变的辉长岩、闪长岩、辉绿岩、斜长岩、二长岩、正长岩等岩浆岩更不容易包含云母。虽然这些石材密度,以及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花岗岩类的密度,都比苏格兰石材大,颜色也不一定是常用冰壶的灰白色(例如仅山东一省就包括白色、肉红色、粉红色、橙黄色、米黄色、棕黄色、浅灰色、深灰色、棕黑色、墨绿色、蓝黑色的石材符合冰壶石材成分与结构要求),但硬度和抗撞击度基本与苏格兰石材一致甚至更优(例如济南辉长岩),因此如果要普及冰壶运动,冰壶的材料就不必拘泥于无云母花岗岩,可以因“石”制宜地发展更优质石材制成的国产冰壶。

针对我国特有的冰壶原材料,有专利申请文件在2005年,提出了利用我国特有的岩石制作冰壶的新样式。冰壶设置为带有内孔和连接孔的内部镂空结构,可以令密度较大的国产岩石制成的冰壶总质量不变,而使其力学性能、比赛效果接近国外冰壶。

user avatar

肯定不是,问题是这个市场太小了,没有量。

如果你山寨了卖200一个包邮的价格是能让别人吃不上好的了,但你自己一样吃不上饭。

何必呢,整天琢磨着给有钱人省钱做什么……

这种想法某个程度是种内卷思维:“他不配挣这个利润,我愿意少挣一点就能把这个饭碗抢过来”。

user avatar

冬奥会冰壶比赛用具当然不是必须那么贵,但这不容易改:

  • 当代冰壶比赛使用的石头的材料、重量、形状等参数由世界冰壶联合会指定并检测,不能擅自拿不锈钢什么的参赛。
  • 自 1924 年夏蒙尼冬奥会以来,英国石材商 Kays of Scotland 为冬季奥运会提供冰壶石,该公司自 2006 年冬季奥运会以来一直是奥运会冰壶石的独家制造商

若你能说服世界冰壶联合会修改规则、说服制造商改变传统或是更换新的制造商(并处理背后的利益关系),那么比赛用具改成什么都行。这事显然不容易:

  • 标准化的体育运动的管理者经常诉诸“传统”与“仪式感”,不喜欢改变已经使用数十年的比赛用具规格,除非是试图限制某些国家的运动员的成绩——目前在国际上冰壶运动成绩较好的是加拿大,你很难指望世界冰壶联合会不喜欢这个状态。
  • 金钱的问题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解决的。你省钱了,石材商可就不高兴了。

冰壶游戏可能是在 16 世纪诞生的,人们起初玩的是从河流或田野任意找来的平底石头,没有手柄,石头的具体大小、形状、光滑度都没有硬性规定,是一种运气游戏。1838 年,苏格兰人制订了第一套简单的冰壶规则。在苏格兰东艾尔郡的达维尔,织布工们使用织布机经轴上的石块进行冰壶游戏来放松身心,为此配备了可拆卸的手柄。二十世纪初,加拿大中部的冰壶游戏经常使用熨斗,其他国家的人尝试过用木头或装满冰的罐头来当冰壶。

这是一个旧式的平底冰壶[1],你可以看出它没有那么多花活:

国际冰壶联合会成立于 1966 年,逐步完善了较为统一的比赛规则。该组织于 1990 年更名为世界冰壶联合会。

参考

  1. ^ J.S. Russell 在 1870 年代提出了现代冰壶底部的形状,由英国石材商 Andrew Kay 推广。
user avatar

必须那么贵,而且其实就是因为是厂家和赛方掌握着定价权,所以才那么贵。就像羽毛球一样,一个球那么贵,归根结底就是几大厂家掌握了定价权垄断了毛片市场罢了。别听厂家吹什么最顶级的球得几千只鹅才能做出一个,更别听冰壶厂家吹自己石头多好多好,都是胡说八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