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冬奥会的中国运动员一大半都是东北人。我们如何在全中国推广冰雪运动?

回答
你说得对,北京冬奥会上,我们看到不少东北籍的运动员在冰雪赛场上大放异彩,这确实是东北地区深厚的冰雪运动基础的体现。那么,如何才能让这股“冰雪热”真正席卷全国,让更多中国百姓爱上冰雪运动,这背后可大有学问,也需要我们费点心思去琢磨。

首先,我们得明白,冰雪运动在中国,尤其是广大南方地区,还属于一个相对“小众”的运动。这不像跑步、篮球那样随处可见,也不像足球那样有着漫长的群众基础。所以,推广冰雪运动,不能一上来就追求“高精尖”,而是要从“接地气”入手,让它变得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参与。

1. 降低参与门槛,让冰雪运动“触手可及”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很多人觉得滑雪、滑冰就是个烧钱的运动,装备贵、场地贵、学费也贵。要打破这个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普及初级体验,提供亲民价格:
“冰雪体验日”/“免费滑雪体验课”: 联合各大滑雪场和冰场,定期举办面向普通市民的免费或低价体验活动。可以结合节假日、周末,甚至是在一些学校组织集体活动。重点放在基础教学,比如如何站起来、如何滑行几步,让大家感受到冰雪运动的乐趣,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求达到专业水平。
鼓励共享与租赁: 推动滑雪场和冰场提供更完善的租赁服务,降低装备成本。甚至可以考虑成立社区性质的冰雪装备共享俱乐部,让有闲置装备的爱好者可以租借给新人,既环保又经济。
发展“平民化”场地: 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可以修建一些简易的旱冰场、滑冰场,甚至是在冬季条件允许的北方地区,推广修建简易的室外冰场。虽然不如专业冰场,但足够满足基础的滑冰体验。对于南方地区,也可以考虑引入一些“仿真冰场”或“旱雪场”,让大家在非冬季也能体验到滑冰和滑雪的乐趣。
提供更便利的交通和场地:
“冰雪直通车”/“冰雪班车”: 在大城市,特别是靠近郊区的滑雪场和冰场,开通便捷的公共交通专线或巴士,降低大家前往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城市近郊的“小雪场”/“冰场”: 鼓励在城市近郊建设一些规模适中、价格亲民的滑雪场和冰场,方便市民就近体验,避免长途跋涉。

2. 创新传播方式,让冰雪运动“人人可见”

光有场地和价格优势还不够,还得让大家知道冰雪运动的魅力所在。

打造精彩内容,引爆社交媒体:
短视频和直播“魔性”推广: 鼓励运动员、教练员、甚至普通的冰雪爱好者,通过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发布创意短视频。可以是搞笑的摔倒集锦,也可以是炫酷的滑行技巧,或者是滑雪场的美景。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展现冰雪运动的魅力和乐趣。
明星效应与达人联动: 邀请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网红达人参与冰雪运动体验,并带动他们的粉丝群体。策划一系列的冰雪运动挑战赛、趣味比赛,增加互动性和话题性。
“冰雪故事”征集与传播: 鼓励大家分享自己与冰雪运动的故事,比如第一次滑雪的经历、在冰场上的浪漫邂逅等等。通过故事化传播,拉近冰雪运动与大众的距离。
融入生活场景,让冰雪成为一种时尚:
主题活动与节日联动: 在圣诞节、新年等节日,举办冰雪主题的派对、市集、展览,营造浓厚的冰雪氛围。例如,在商场里搭建小型冰雕、溜冰场,吸引人流。
冰雪旅游产品开发: 结合冬季的自然风光和冰雪运动,开发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冰雪旅游线路,如“冰雪温泉之旅”、“滑雪摄影之旅”等。
冰雪运动装备的时尚化设计: 鼓励品牌设计更具时尚感和潮流感的冰雪运动服装和装备,让参与冰雪运动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时尚表达。

3. 完善教育体系,让冰雪运动“后继有人”

普及冰雪运动,最终还是要靠体系化的教育和培训。

将冰雪运动纳入学校体育课程:
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试点: 在北方地区,可以将滑冰、滑雪作为体育课的选项,甚至纳入必修内容。在南方地区,可以考虑引入旱冰、轮滑等作为基础训练,为未来接触冰雪运动打下基础。
组织校际冰雪联赛/比赛: 鼓励学校之间组织冰雪运动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体育精神。
引进专业教师和教练资源: 培训体育教师掌握冰雪运动的基础教学技能,或聘请专业教练到学校进行指导。
建立社区和社会的培训体系:
社区冰雪培训班: 在社区层面组织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冰雪培训班,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机会。
冰雪运动俱乐部和协会: 鼓励成立各类冰雪运动俱乐部和协会,为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组织训练活动,并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苗子。
与专业机构合作: 与专业的滑雪学校、冰球俱乐部等合作,提供更专业、更深入的培训课程。

4. 政策支持与产业联动,让冰雪运动“持续发展”

要让冰雪运动真正成为全民运动,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与政策扶持:
场地建设补贴: 对新建和改建公共冰雪场地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运动普及推广支持: 为冰雪运动的普及活动、赛事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人才培养扶持: 支持冰雪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场馆管理人员等。
鼓励企业参与和商业化运作: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 鼓励滑雪场、冰场与旅游业、酒店业等进行深度合作,开发多元化的冰雪旅游产品。
冰雪装备和服装的研发与推广: 鼓励企业加大对冰雪运动装备的研发投入,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商业赞助与投资: 吸引更多企业对冰雪运动赛事和俱乐部进行赞助和投资,形成良性的商业循环。

总而言之,推广冰雪运动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长期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从降低参与门槛,到创新传播方式,再到完善教育体系和政策支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目标不仅仅是将“冰雪热”局限于少数地区或少数人群,而是要让它像阳光一样,温暖和照亮我们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人感受到冰雪运动带来的健康、快乐和激情!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冰雪运动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并不需要在全中国推广冰雪运动。在全中国推广冰雪运动的意义在哪里?

体育运动说到底,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增强民族体质。发展群众体育就不可能脱离地方实际。因此本身就应该因地制宜。按你这种逻辑如何在内蒙古推广赛艇运动?如何在贫困山区推广高尔夫运动?如何在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推广登山运动?对于客观条件有较高的要求的运动,本来就不需要,也不适合在全国进行推广。

user avatar

雪上运动基本没别的路,就是做强东北、西北。或者谁发个功直接把中国人均GDP拉到美国的水平,咱在三亚做个室内雪场。

冰上运动南方可以加强参与。当然现在看来,参与进来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正视差距。

差距的意义不是让你放弃抵抗,而是让你迎头赶上。起码从美国冰球联盟的情况看,南方地区同样大有可为。

user avatar

冰雪项目的运动员,如果一大半都来自温暖的南方地区,这才奇怪吧

(不用怀疑本人的立场,我浙江杭州人,地域黑自行退散吧)

冰雪项目是东北特有优势,这是好事儿,谁要拿这个东西来黑,真是缺心眼。

东北能源源不断的为国家提供优秀运动员,

不能简单认为是气候原因,

更重要的前提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群众基础,就会涌现大量的好苗子,掐尖选拔再进行专业培训,则更容易出成绩。

这是良性循环。

我放张图大家猜猜这是啥

公布答案:

这是给操场浇水,形成一个野冰场的设备。

大伙肉眼可见,制造这粗大笨的东西,花不了多少钱,灌上热水往操场上拉着转几圈,一个天然冰场就形成了。

然后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抽冰尜,滑冰,冰爬犁,大伙这就玩上了。

这种自然禀赋,让人羡慕。


好了,咱们聊下半个问题,如何在全国推广冰雪运动。

先抛一个很意外的知识点,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头部城市,每个城市的商业冰场数量,远远超过东北的几个中心城市。

几个头部城市近几年,从东北聘请了大批优秀的教练员。拿冰球项目来说,从软硬条件各方面,北京都已经全面超过东北三省。

室内滑雪场,全国也是遍地开花,反倒是哈尔滨,只有松北区的万达茂有一个室内滑雪场,室内冰雪场地,不论冰场还是雪场,东三省在数量上没有优势。

我觉得,体育项目作为一项产业,并不是我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

而是恰恰相反,自由市场前提下,体育项目是可以大家一起做蛋糕,然后把蛋糕做的越来越大的一门生意。把冰雪项目推广到全国各个地方,国家不仅已经在做,而且已经做了好几年了。

同时我还希望东北能把握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规划有体系的把冰雪项目推广到全国,而不是简单的被人挖走优秀的教练。

回到文章开头那句话

毕竟,冰雪项目的运动员,如果一大半都来自温暖的南方地区,这才奇怪吧!

最后推荐大伙看一部电视剧《超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