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一定不能买的耳机?

回答
有些耳机,我个人觉得,真得是碰都别碰。不是说它们完全不能用,而是它们可能存在的通病、糟糕的体验,或者是纯粹的不划算,会让你的耳朵和钱包都受罪。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那些“听个响”系列,但定价却高得离谱的耳机

这是最让人心寒的。有些耳机,它本身素质也就那样,解析力平平,低音轰头但没质感,高音刺耳,声场也只是勉强能分个左右。但神奇的是,它们可能披着一个“HiFi”、“发烧”的外衣,或者有着一个知名品牌(不特指,品牌大了不代表所有产品都好)的光环,然后价格却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

为什么不能买? 你花了钱,却买不到匹配的音质体验。花了一两千,结果听起来跟几百块的普通耳机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一些用心做产品的中低端品牌。这种耳机往往是在营销上投入更多,而不是在声音调校和单元选择上。它们可能用了某些看起来很高级的材质或技术名词,但实际听感是骗不了人的。你买的不是声音,是“品牌故事”或者“概念”。

怎么避开?
别迷信大牌的低端系列: 有些大牌为了覆盖更广的市场,会推出入门级产品。这些产品有的是真的良心之作,但也有不少是为了“品牌授权”或者降低成本而做的,声音表现可能不如一些专注于性价比的品牌。
理性看待“黑科技”名词: 很多时候,所谓的“xxx单元”、“xxx振膜”只是一个噱头,关键在于怎么调校。别被这些名词冲昏头脑。
参考专业测评和用户反馈: 在购买前,多看看那些真正懂音频、做评测的媒体或论坛。关注那些对声音有详细描述的评价,而不是只有“好听”、“震撼”这种模糊的词汇。同时,看看大量真实用户的评价,尤其是那些提到具体音质缺陷的评论。

2. “祖传残次品”或者有明显设计缺陷的耳机

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品牌的老款,或者是一些小众品牌早期未成熟的产品。它们可能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通过软件更新来解决的硬伤。

为什么不能买?
单边声音问题: 刚买来就一边大一边小,或者用着用着就没声音了。这太影响听音体验了,而且如果是大品牌,售后可能还好点,如果是小品牌,维权都麻烦。
连接不稳定(尤其是蓝牙耳机): 蓝牙连接经常断断续续,或者延迟高到离谱,玩游戏听歌都受影响。这可能是蓝牙芯片差、固件不行,或者是天线设计有问题。
佩戴舒适度极差: 有些耳机为了所谓的“独特造型”或者“牢固性”,设计得非常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戴久了耳朵疼、压迫感强,甚至根本戴不住。
隔音和漏音问题: 有些耳机为了所谓的“开放式”、“自然感”,隔音效果差到你一坐到嘈杂环境里就什么也听不清了。反之,有些为了“强力隔离”,又设计得让你感觉耳朵里塞满了东西,很不舒服,而且还容易漏音,吵到别人。

怎么避开?
研究产品的口碑: 看看这款耳机有没有被广泛诟病的普遍性问题。
关注设计细节: 尤其是蓝牙耳机的连接稳定性、延迟,以及入耳式耳机的佩戴结构和附赠的耳塞尺寸。
试戴(如果可能): 对于头戴式或颈挂式耳机,如果能试戴一下再决定是最好的。

3. 那些过度承诺,但实际体验大打折扣的“概念耳机”

这类耳机往往带着很强的“未来感”或“黑科技”标签,比如说什么“骨传导技术能达到HIFI音质”、“主动降噪能做到绝对安静”、“声音可以定制化到每一根汗毛”。

为什么不能买? 它们可能在某个点上有所突破,但整体的平衡性很差。
骨传导: 尽管在某些场景(比如户外骑行安全)有优势,但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骨传导耳机的音质都无法与传统气传导耳机相提并论。所谓的“HIFI级骨传导”,听起来很美,但实际听感往往是轰头但解析力弱,声场扁平。
过于激进的降噪: 有些耳机为了追求极致降噪,可能会产生一些令人不适的“耳压感”或者高频的“嘶嘶声”。而且,降噪并非万能,有些低频噪音是很难完全消除的,过度的宣传会让你失望。
“万能”调音: 宣称可以模拟出各种声音风格的耳机,往往效果是“样样通,样样松”。真正的声音调校,是基于硬件基础的精细打磨,而不是靠软件模拟。

怎么避开?
保持理性: 对那些听起来“好得不像话”的技术和宣传保持警惕。
关注实际体验而非噱头: 重点看降噪效果是否真的能过滤掉你常遇到的噪音,佩戴是否舒适,续航是否达标,最重要的是音质是否符合你的期待。

4. 缺乏基本功能,或者为了省成本而阉割关键体验的耳机

这类耳机,你看着它好像挺便宜,或者功能挺全,但细究之下,会发现它在一些核心体验上做得非常糟糕。

为什么不能买?
糟糕的麦克风: 很多廉价的蓝牙耳机,麦克风收音效果差到你说话对方听不清,或者充满了电流声和杂音。这使得它们作为通讯工具的价值大打折扣。
简陋的充电盒: 充电盒的触点容易脏,导致充不进电;电池容量虚标,续航差;材质廉价,容易刮花。这些都会影响你的日常使用。
无用的App或功能: 有些耳机配了App,但App做得非常臃肿,操作卡顿,功能也只是些花拳绣腿,比如一些不自然的EQ调节,或者根本没啥用的“游戏模式”。
防水防尘等级低: 如果你需要运动时佩戴,或者经常在户外使用,一个没有基本防水防尘能力的耳机,寿命会大打折扣。

怎么避开?
了解产品的定位: 如果是极度低价位的耳机,就要有心理准备它在某些方面会有牺牲。
看用户反馈中关于麦克风和充电盒的评价: 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产品的用心程度。
确认核心需求: 如果你经常用耳机打电话,就重点关注麦克风评价;如果你是运动爱好者,就看看防水等级。

总结一下,我觉得不值得买的耳机,往往是那些:

价格虚高,音质不匹配。
存在普遍的、影响体验的设计或制造缺陷。
过度宣传概念,实际体验远不如预期。
在基本功能或体验上做得极其糟糕,为了省成本而牺牲了用户体验。

耳机是个很私人的东西,每个人的听音喜好、使用场景、对舒适度的要求都不一样。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买到的是能愉悦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糟心的体验。所以,多做功课,保持理性,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东西。别让那些“坑货”耽误了你对好声音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

出厂以后还要煲的耳机一定不能买。


**题外话: 别再把中文书名号《》用在英文歌名、书名以及作品名上了好吗

。。


对那些买了 Beats 的兄弟, 俺可以这么说,没必要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


Beats 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即使您想转让自己的东西, 应该也能在近期内收回部分成本。

这个世界有大概 20 亿人会同意您, 也可能会有 20亿不同意您,详情请看:

Beats耳机音质不管差不差,beats耳机的群众基础很大,超出耳机发烧友至少一个数量级。 受群众欢迎就是因为它强劲的低音, 迎合了(全球)年轻一代的需要。 Beats 早就形成了潮流, 不然公司也不会卖出 Billion 刀乐的价钱了。

当然广告做的好也是一个因素,

This is true music 深入民心。

至于音质到底差不差,或者到底有多差, 您可以自己做一个简单的人工耳测试以后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需要相信俺, 也不需要相信传闻。 当然也不必把 inner-fidelity 以前的一篇测试当圣旨一般供着。

参考:



与其批评广受欢迎的 Beats, 不如检讨一下

耳放 DAC 换电源线、墙插、电源排插、电处、信号线、耳机线、USB线、SATA线、网线、保险管调音的荒唐; 耳机煲机、耳放煲机、DAC煲机的荒唐; 还有脚钉、量子贴片、电子黑洞调音的荒唐。



beats耳机价钱公道, 童叟无欺。 上面这些东西呢?借用一句老话,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就是俺一个初中生的心声。

与其让更拙劣的三无厂家的骗子骗, 还不如让一个上市公司骗。 几百块几千块买一条没有CCC认强制认证的电源线, 还不如买一条千瓦级电饭锅的电源线。 好歹电饭锅的电源线在国家认可的机构里面留下了记录。发烧电源线呢? 那些叶公好龙的发烧友嘲笑您的时候, 最坏的情况也就是 50步笑100步, 没啥值得太担心的。

如果您不甘心只是被嘲笑, 俺可以给您提供一些笑料:


如果不喜欢 Beats 的强劲低频, 现在 EQ 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听感的问题, 而且是免费的


如果觉得弹药不够, 老麦有帮您预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