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金融领域的现象或事实,没有一定金融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或者不能理解?

回答
在金融的世界里,有些事情的确是越了解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对没有接触过这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你听了之后,可能会觉得我这个干金融的,是不是脑子有点不正常。

1. “亏损”是赚钱的!—— 期权交易里的“死多头”与“死空头”

这事儿要是跟不懂行的人说,他们肯定觉得我是疯了。“怎么可能亏钱还高兴呢?这不脑子有问题吗?” 但在期权的世界里,这可是家常便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咱们先简单说说期权。期权就像是个“权利合同”,你买一个期权,就等于买了一个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以某个预定价格买进(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某种资产的权利,但不负有义务。你付给卖方一笔钱,这笔钱叫做“权利金”。

现在说说“死多头”和“死空头”。

死多头(Long Call/Put): 比如我买了个看涨期权,我认为苹果股票会涨。我花了1000块钱买了这个权利,约定到时候可以以150美元的价格买进。如果苹果涨到200美元,我就可以用150美元买,然后以200美元卖出,赚50美元一股。我付的1000块权利金就变成我的成本。如果苹果跌到100美元,我当然不会用150美元去买,这个权利就作废了。我损失的就是那1000块权利金。对我来说,我最大的损失就是权利金,而且是确定的。

死空头(Short Call/Put): 卖出期权的人(我们叫他“卖方”或者“死空头”)收到了我的1000块钱。他赌的是苹果不会涨到150美元。 如果苹果跌到100美元,我当然放弃权利,他赚了那1000块钱。这对他来说是“收入”。但问题来了,如果苹果涨到200美元呢?我一定会行权,用150美元买,他被迫以150美元卖给我。这个时候,他手上没有股票,他就得去市场上以200美元买回来,然后150美元卖给我。他每股亏50美元,而且还得加上我当初付给他的1000块权利金。理论上,他能赚的钱就是那1000块权利金,但如果市场波动剧烈,他可能亏损无限!

现在,为什么说“亏损是赚钱的”?

在一些复杂的期权交易策略里,比如“备兑开仓”(Covered Call),我持有100股苹果股票,并且我知道这100股给我带来的潜在收益是有限的(比如,我买入成本是100美元,现在涨到130美元,我认为短时间内不太可能突破150美元)。这时候,我就可以卖出一个行权价是150美元的看涨期权,收取一笔权利金(比如500块)。

对我来说,我收取了500块钱,这是我的“收入”。 如果苹果股价没有涨到150美元,这个期权就失效了,我白赚了500块,同时我的股票还能继续持有。

但是,如果苹果股价涨到180美元呢? 我当初卖的期权可以行权,我必须以150美元的价格把我的股票卖给期权买方。这意味着,我错过了从130美元涨到180美元的这部分潜在收益。本来我可能赚30美元一股(180150),现在我只能以150美元卖出,我等于“损失”了30美元一股的潜在涨幅。

但是! 我当初收取的500块权利金,就成为了这部分“损失”的缓冲。如果我这100股股票的市值是13000美元,我收取的权利金是500美元,我的总账面价值变成了13500美元。即使苹果涨到180美元(市值18000美元),我只能以150美元卖出(总价15000美元),我看似“损失”了3000美元(1800015000),但相比于我最初13000美元的成本,我仍然是盈利的(1500013000=2000美元)。

对于不了解期权的人来说,会觉得“什么鬼?收了钱,结果股价涨了,我还得低价卖股票,这不是亏了吗?” 但实际上,我通过“卖出期权”这个行为,锁定了一个确定的收益,并且得到了权利金,虽然牺牲了股票的超额上涨潜力,但这500块钱就是我“亏掉”一部分涨幅换来的“确定收益”。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主动去“亏损”一部分涨幅,去获取权利金,因为对我们来说,那笔权利金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2. 价格“对敲”或“自买自卖”—— 为什么有时候大家明明知道价格是假的,却要这样做?

在股票市场,尤其是比较小的股票或者某个特定时期,你可能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某个股票的价格一直在涨,但成交量却很低,而且交易的好像是同一拨人在互相倒腾。或者,一个大宗交易,明明是买卖双方达成的价格,但交易细节看起来非常“巧合”。

对不懂金融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欺骗”,是“操纵市场”。“这么明显的假动作,竟然允许存在?”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些“对敲”或“自买自卖”的行为,背后可能有着非常复杂的金融逻辑。

锁定浮盈,变现部分收益: 举个例子,我花10块钱买了一只股票,现在涨到了20块。我预期它还会继续涨,但我也想先拿回一部分利润,作为“落袋为安”。我可以用一部分资金,以20块的价格买入,同时用另一部分资金,以20块的价格卖出(当然,我不能自己跟自己直接交易,得通过不同的账户或者找一个配合的伙伴)。这样,我就“卖出”了我持有的股票(假设成本价是10块),我从中赚了10块钱一股的差价,并且这部分钱已经“落袋为安”,就算这只股票接下来跌了,我也没亏。而我真正想要的,是继续持有剩余的股票,赌它能继续涨。

满足某些交易规则或基金合同: 有些基金有规定,如果持仓某只股票超过一定比例,需要进行一定的“腾挪”。或者,为了达到某个交易量或市值要求,基金经理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制造”交易。这并不一定是恶意操纵,有时候是为了合规,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形式上的”交易效果。

做市商(Market Maker)的职责: 在一些交易所,特别是期权或期货市场,有专门的做市商。他们的职责就是提供流动性,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能找到一个买家或者卖家。为了做到这一点,做市商自己会买卖,甚至出现“对敲”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让市场看起来更活跃,让普通投资者更容易交易。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他们的存在保证了市场的正常运作。

税务筹划: 在某些特定的税收环境下,通过一些“对敲”操作,可以实现税务上的优惠。比如,将一部分利润“转移”到不同的税务主体,或者实现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的抵消。

当然,我必须强调,恶意操纵市场是违法的。 但很多看似“奇怪”的交易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比“简单的贪婪”或“欺骗”更复杂的金融策略。没有一定金融知识的人,看到这种行为,只会觉得“这些人真会玩”,或者“太不公平了”,但他们很难理解这种“不公平”背后可能存在的“效率”或者“合规”的考量。

3. “越是便宜的东西,越不能买”—— 价值投资的“陷阱”

大家都知道“价值投资”,就是买那些被低估的好公司。听起来很简单,就是“便宜有好货”。所以,很多人就盯着那些价格很低的股票,觉得“哇,这个股价才几块钱,肯定被低估了,买它!”

结果呢?很多人买完之后,股价跌得更惨,最后公司破产清算,血本无归。

对不懂金融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反直觉的。“这么便宜还没人买?那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原因是什么呢?是大家都瞎了吗?”

但事实是,“便宜”本身并不是投资的理由。

“便宜”的背后可能是“基本面恶化”: 很多公司股价之所以低,不是因为市场暂时遗忘了它,而是因为它正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难。可能是产品没人要了,可能是技术被淘汰了,可能是管理层一塌糊涂,可能是行业前景一片黯淡。这种“便宜”是“价值陷阱”,一旦掉进去,就万劫不复。真正的价值投资,是找到那些“暂时被低估,但未来有增长潜力”的公司。你需要深入研究它的财务报表、行业地位、管理团队、产品竞争力等等,去判断它“便宜”的原因,以及它是否有能力走出困境,实现价值回归。

“安全边际”的概念: 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强调“安全边际”。也就是说,你买入的价格,要远远低于你估算出来的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这就像买东西,你估价100块的东西,你只愿意花60块买,这样即使你估算错了,或者后面出现一些小问题,你仍然有盈利的空间。但如果你买的是10块钱的东西,你以为它值15块,结果它实际只值5块,那么你不仅没有安全边际,反而可能亏损。

市场情绪与非理性: 有时候,市场确实会因为恐慌或者过度悲观,把一些好公司的股票价格打压得非常低。这时候,如果你能识别出来,并买入,就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但是,要识别出这种“非理性”,需要的不仅仅是看到低股价,而是需要对公司、行业和市场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承受住市场继续下跌的心理压力。

没有金融知识的人,很容易被“低价”这个简单的数字吸引,而忽略了支撑这个价格背后的各种复杂因素。他们看到便宜就买,就像去菜市场看到打折的菜就往篮子里扔,却没有考虑这个菜是不是已经坏了。

4. “流动性”是宝贵的资产—— 为什么有时候“卖不掉”比“价格跌”更可怕?

对普通人来说,“流动性”这个词可能听起来很陌生,甚至觉得不重要。“我只要价格涨,能卖出去就行了,管它流动性好不好?”

但对于金融市场参与者来说,“流动性”是比“短期价格波动”更重要的考量。

定义: 流动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资产能够以合理价格快速变现的能力。比如,你的股票有多少人在买卖?你能以当前市场价很快地卖出吗?还是需要大幅降价才能有人接盘?

为什么宝贵?
应对紧急情况: 想象一下,你突然需要一笔钱,可能是急病,可能是其他投资机会。如果你的资产流动性很差,比如你投资了一个小型的、很少有人交易的房地产项目,你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找到买家,而且价格可能要打很大的折扣。但如果是现金或者大型公司的股票,你几秒钟就能卖掉。
风险管理: 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流动性差的资产会首当其冲。一旦大家发现某个资产没人要了,价格会像自由落体一样跌落,并且你根本无法及时止损。很多金融危机,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一些资产的流动性突然消失,导致市场恐慌蔓延。
交易成本: 流动性好的市场,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通常很小。也就是说,你以买入价买入,或者以卖出价卖出,损失的成本非常低。而流动性差的市场,买卖价差会很大,每次交易都会让你付出更高的成本。

普通人的误解: 普通投资者可能会觉得,只要我买的公司业绩好,价格总有一天会涨。但他们忽略了,即使公司业绩很好,如果它所在的板块很小众,或者它的股票因为某些原因(比如退市风险、公司治理问题)不受市场关注,那么它的流动性就会很差。当他们需要卖出时,可能会发现无人问津,不得不接受一个远低于他们预期的价格。

举个更形象的比喻: 假设你有一块非常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连城,但全世界只有10个人对它感兴趣,而且这10个人都不急着买。你现在急需用钱,你只能大幅降价,甚至送给别人,别人才可能愿意收。这就是流动性差。而如果你拥有一张100块的钞票,随时随地都可以花出去,这就是流动性好。

对于没有金融知识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只会关注“价格”的高低,而忽略了“能否卖出”这个生死攸关的条件。一个价格虚高但没人买的资产,和一个价格合理但随时能卖出的资产,后者往往是更优质的资产。

这些例子只是金融世界里冰山一角。很多时候,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逻辑,确实是建立在对风险、收益、时间价值、信息不对称等等的深刻理解之上。这些理解,对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来说,确实是难以企及的。他们可能觉得我们这些人“很能算计”,或者“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但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复杂”,才能让这个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运转起来,也正是这些“复杂”,构成了我们每天饭碗里的学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06.11股权的收益也在降低,好的标的大家疯抢,在向头部集中,二级市场今年也不尽如人意,什么dan某某这种也那么多人吹捧,公募市值管理曝光,恒da又出危机,私募又要求5个员工了,看来监管在加强;海外港股打新等等很多乱七八糟的基金,都很野鸡,有的资金池有的交易通道不安全,反正有的产品,客户的钱投出去,理论上就不属于你了,金融行业要赚清清白白的钱真不容易,保险开始协助全额退保机构,俗称退保黑产,被严厉打击,谁对谁错,市场存在即合理,香港保单rbc监管收益下调,澳门保单开始火起来,新加坡房产、家办、保险开始火起来,私行开始推荐远程产品,百慕大指数产品火起来,韭菜的韭菜客户,希望销售赚钱归赚钱,还是要有点良心吧

交个朋友吧,评论给我点个赞,我来私信你!

热烈欢迎看不惯金融市场的耿直朋友和小白伙伴,杠来杠去的虚伪高大上人士就算了吧

2020.07.24最近信托开始逐步暴雷,有些募集资金信托称是通道类不予承认,另外私募基金做为净值型产品竟然也被弄成资金池,对客户的辨别要求就更高了,海外房产受疫情影响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据传大阪不少中国拿地的商人破产跑路,难道买东京不香吗?同业开始诋毁mingtian系被接管,难道被接管不是好事?多少保险公司给国家,国家都不要,再次证明做大做强,让人惦记的公司是好公司,保单能有个p影响,劝你在彻底国有化之前赶紧再买几张保单,一但和新华一样,产品只会变差;国家开始追查公务员的双重国籍,你以为你买完护照不用就没事了?护照等于公民,关键更愚蠢的拿着护照到处开户,你确定你账户的资金还有开户的身份不会留下痕迹?什么叫做多错多?离岸信托也敢随便找个信托公司和律师做?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真的不是嘴上说说,请赚专业的钱,不要赚信息不对称的钱。

最近又深入了解了不少产品线,譬如移民,暴利行业,之前很多eb5的美国移民,不但排期遥遥无期,而且因为投的50万美金好多都是次级或者垃圾产品,很多本金根本回不来,还有希腊永居,25万欧的房子可能只值几万欧,佣金也超高,严重信息不对称,其实根本没有多大意义,包括一些护照项目,根本无法隐藏资金和风险,逐利的市场。

感谢大家认可,有钱人变没钱的最大原因不是挥霍,而是胡乱投资,记住,没那么多好的项目,要么政府信用要么房产类,中美90天窗口期,充满着不确定性,投资有风险,专业比关系更重要

作为一个在财富管理行业的资深人士,现在竟然除了保险其他产品都不敢推荐,真悲哀,固收产品、二级市场、股权产品,一个比一个坑,产品问题、道德问题、投资问题、利益输送,很多固收产品出事,竟然不是产品问题,而是募集的资金根本没有进到产品里,很多股权产品承担的风险之高,最后收益竟然和银行理财差不多,今年众多知名私募基金亏损30%,几年时间国内海外基金排名就会大换血,这还不算那些p2p和资金池公司,金融业水之深,很多所谓专业人士都被坑被骗何况是普通客户,国人贪小便宜、关注利益、盲目信任的弱点被无限放大,中产阶级再被血洗,如果你真的不认识专业靠谱人士,建议你持币观望,不要轻易下注,死的很惨,说的就是你。还好我的股票账户6月份清仓,躲过大跌,少亏了30%。另外不要指望基金有好的回报,没有基金敢冒风险在大家都持仓的时候抛售,都亏客户不会怪你,如果涨了你没赚到,客户反而要骂你,所以硬抗着一起挂,说实话,接下来依然不乐观。

好多朋友感兴趣,再附个今年私募基金情况:

两大百亿私募,裘国根的重阳投资和王强的宝银资产业绩在8月份开始由正转负,正式宣告北京、上海以及深广地区38家大型股票私募全部进入亏损行列。大型私募无一家盈利,可谓惨烈!

据显示,赵军的淡水泉投资、石波的尚雅投资、明达资产等知名私募今年亏损达20%,朱雀投资、源乐晟资产、翼虎投资、民森投资等知名私募亏损超15%。八大策略中,股票策略更是排名垫底。6222只股票策略产品今年以来平均亏损达10.35%。“这么多行业内的高手,竟然没有一家赚钱,这在私募长达十年的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情况。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念头就是行为金融领域的一些现象!

有些现象不止没学过金融学的人不相信

可能学过几年的人也不完全相信。。。


即使是随机的排序,对关注者也是很有意义的。

这句话有点抽象,一般来说排序都是按照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来排序,比方说中午在某团上点个外卖,可以在按照评分、价格、距离排序筛选,排序的结果是对买家有意义、有帮助的。

但是有些排序的方式是没有意义、不分先后的,比方说我们上学时期的名单会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理论上来说对于陈姓和赵姓的人关注度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所以姓啥容易被老师点名,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06年就有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的教授研究发现,姓氏首字母靠前的学者更有可能在顶级经济部门获得终身职位。

完美的自然实验——A股涨跌停版

A股独有的涨跌停版,涨停的股票里面,由于四舍五入的问题,会出现10.02%,10.01%,9.99%这样的涨跌幅,但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所以A股的涨跌停板块上面的序列,也就和前面那些按姓名首字母排序的名单没太大差别。所以就有学者来对A股做实验啦,虽然涨跌停版被吐槽,对做研究的人倒是提供了一个超棒的自然实验。


排在涨停板前面的股票第二天会涨的更好!(也可能是跌的更少)

首先是把涨停板上的股票分组,前一半的是high group,后一半的是low group。涨停当天这两组的收益率、换手率、流动性和波动性是没有明显差距的。

但是!涨停的后一天,后一周,这两组就不一样了!

涨停的第二天、第三天,high group 和low group的累计回报的差额明显增加,但是在两周之内,这个情况就会逐渐逆转,high group 和low group的累计收益率没有显著差异,波动率和换手率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所以即使排名不包含重要的信息,比如A股的涨停板,也会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进一步的,对股票的收益率、交易量、流动性、波动率、价格有效性的奇偶会产生影响。

(PS:跌停板就没有这样的现象啦,又不能卖空,投资者关注度还是相对小很多的,要有人关注才是最重要的!)


(还是姓安吧,应该没有更前面的了吧。)

参考论文:

Einav, Liran, and Leeat Yariv, 2006, What’s in a Surname? The Effects of Surname Initials on Academic Succes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 (1): 175-188

Wang, B., 2017, “Ranking and Salience,” Working Paper.


感谢研究部同学:小猴(这仙女只让我放艺名....)


user avatar

金融对于数学的要求很低,但是对于算术的要求很高。如果你能随口报出100块钱复利5%在10年后的本利和,大部分面试官会认为你是个天才。

PPT排版好看永远是第一位的,字体不一样比数字打错了更不可饶恕。

如果一群投行精英走进一家喜茶,他们会在等单的时候根据客流量、员工人数和店铺面积讨论这家喜茶能赚多少钱。

然而他们得出的结论往往和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企业估值的准确度和财务模型的复杂度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财务模型体现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结果并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行业市盈率和市净率。当然对于这两个比率的认识投行精英并没有明显超过散户。

另外,创业公司没有准确的估值方法,所有人都是用猜的。所有人。

大部分情况下,上市公司收购项目的价格是老总拍脑袋想出来的,和投行没什么关系。

因为老总们搞收购,就像我们买家具一样。一个沙发究竟值6000还是8000,有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买回来看着顺眼就行,开心无价。

同时,很多老总认为只有现金收购才是花钱,增发股票收购相当于免费。

由于可转换债券是混合工具,理论上1亿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比1亿现金高20%到50%,但实际上企业通常以票面价格发行可转换债券,从会计角度来看这是一个bug。

最后:

CFA 1级代表了金融本科的毕业水平

CFA 2级代表了实务操作中需要具备的金融知识

CFA 3级故弄玄虚到了一个境界,80%的内容考完后这辈子都用不到

user avatar

谢邀。


打败市场不仅可以依托高超的分析能力,还可以依靠有效的分散化投资。 有些时候闭着眼买一百支股票是比花海量的时间选出三支股票更好的投资方法。


不要说不熟悉金融的人,就算是很多对金融很了解的人,也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提高选股能力这一点上。无论是深入研究财务报表,还是苦学各种数学模型磨练自己的编程能力等等,目标都是提高个股的选股能力,而这未必是最划算的办法。


为了理解为什么分散化投资也能够打败市场,我们需要借助Fundamental Law of Active Management(主动投资基本法则),即:

其中IR是information ratio(信息比率), IC是information coefficient(信息系数),而N是Breadth(广度)。为了避免数学性的讨论,我将上述公式用中文重写为



为了提高打败市场的可能性,除了增强自己选股的能力以外,还需要尽量地覆盖更多的不相关的资产,两者相辅相成。高超的选股能力可以增加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而有效的分散化投资可以降低预期收益的波动性,两者都能增加打败市场的可能性。下图中展现了这种取舍关系:

为了获得0.4的信息比率,如果资产组合中组合中只有10支股票,需要0.12的信息系数,假如持有100支股票,那么需要的信息系数就降到了0.04,这意味着在选股上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和财力会大大减少。很多时候,扩大选股数量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低于增加选股能力所需要的成本,后者往往需要更尖端的设备和更高级的人才。这种权衡是有效的资产管理的关键,也是一个好的基金经理和金牌研究员最大的区别,后者往往只关注股票的筛选,而不能从资产组合构建的宏观角度去思考成本-收益的关系。


举几个例子加深大家对上述权衡的理解。像巴菲特,芒格,赛思·克拉曼之类的投资者,非常强调个股的精挑细选而不喜欢持有过多的股票 —— 芒格喜欢在绝佳的情况下重仓,赛思·克拉曼认为没理由在组合中放入不那么好的股票,宁愿空仓。这类投资者是高选股能力,低持仓数量的代表。另外一类量化基金,以指数增强型为典型,往往持仓几百上千只股票,通过电脑程序对股票池中上万支股票进行筛选,这种筛选即使依靠高精尖的量化手段也不可能达到基本面投资者的选股准确性,因为在每支股票上花费的人力物力毕竟有限,但由于充分的分散化投资,指数增强型策略往往能够稳健地跑赢大盘,这是低选股能力,高持仓数量的代表。


最后打个比方来给方便大家理解为什么扩大持仓会增大打败市场的可能性。假如说小明和小红同时去参加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抛出正面得到一块钱,反面不赢钱也不输钱。小明抛出正面的可能性更大,而小红手上的硬币更多。假如小明有70%的可能性抛出正面,手上有3枚硬币,小红有55%的可能性抛出正面,手上有10枚硬币,那么两个人赢钱的概率分别是多少呢?

小明赢钱的概率是:

小红赢钱的概率是:

小红赢钱的概率是高于小明的,她虽然技术比小明差,但是她的机会更多。『投资和游戏是一样的,玩得好只是一方面,还要玩得足够多。』



参考文献

Grinold, Richard C., and Ronald N. Kahn. "Active portfolio management." (2000).

user avatar

所有的金融问题的分析和方案设计都是先画圈,再解决圈内的问题。圈外的问题,不在方案考虑之内。

以有界至于无界,才有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金融的世界里,有些事情的确是越了解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对没有接触过这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你听了之后,可能会觉得我这个干金融的,是不是脑子有点不正常。1. “亏损”是赚钱的!—— 期权交易里的“死多头”与“死空头”这事儿要是跟不懂行的人说,他们肯定觉得我是疯了。.............
  • 回答
    金融圈子里流传着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这些笑话往往触及了我们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从业者的心态,以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字背后的荒诞。它们不光是图一乐,有时也能引发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思考。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尽量讲得生动些:1. 股神与小白鼠话说有个投资大师,名气响当当,号称能看穿市场的每一个细.............
  • 回答
    金融衍生品的世界之大,远不止我们日常听到的那些期权、期货。这里面藏着不少既奇妙又颇具想象力的玩法,有些甚至是理论上的设想,听起来就像是来自另一个维度的交易游戏。1. 天气衍生品:跟风下雨天打伞!想象一下,你是一家大型户外活动公司,或者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场主。一旦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你的生意可能就要大.............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梳理一些值得一看的经济与金融类纪录片,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有趣,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列表式介绍。这些片子很多都触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让你对金钱、市场,甚至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更深的理解。1.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 2020虽然这部片子更多.............
  • 回答
    好的,很乐意为你推荐一些学金融的同学可以读的书籍。作为过来人,我知道刚接触金融领域,会有一种“大海捞针”的感觉,不知道从何下手。市面上的书太多了,良莠不齐。我尽量结合我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从不同维度来推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一、打好基础,建立框架:在开始学习金融的任何细分领域之前,我觉得建立一个宏观的.............
  • 回答
    我一直觉得,金融衍生品领域里,有些设计简直是“暗黑炼金术”,把看似普通的商品或者风险,通过精妙的数学模型和交易结构,变幻出无穷的可能性。其中,有几样总是让我拍案叫绝,觉得它们的创造者简直是天才。1. 掉期(Swaps):看不见的“秘密武器”最让我惊叹的,大概就是掉期(Swaps)了。初听起来,它好像.............
  • 回答
    中国大地,经济金融领域可谓群星璀璨,众多院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说“强大”,那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累,是综合实力、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的集中体现。要评判哪些经济金融院校“强大”,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 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的.............
  • 回答
    在中国金融行业中,一些核心的职业由于其专业性、复杂性以及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具备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展望未来五年,这种不可替代性将可能在某些领域进一步强化,同时也会有一些新兴领域涌现出高价值岗位。当前中国金融行业中不可替代性较高的职业:1. 投资银行核心业务人员(尤其是并购重组、股权融资、.............
  • 回答
    中国的 P2P 金融,在经过一段野蛮生长、风险暴露、监管收紧的洗礼后,逐渐走出了一条与国际有所不同、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撮合平台,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土壤,打上了深刻的“中国印记”。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在早期,尤其是在监管框架尚未完善的阶段,扮演了“填补金融空.............
  • 回答
    要寻找国外优秀的经济、金融报道网站,其实并不难,它们往往是信息发布、深度分析和市场洞察的源头。我来给你梳理一下,并尽量把它们说得透彻些,让你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个老朋友聊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好”的报道。在我看来,好的经济金融网站,应该具备几个关键特质: 权威性和可信度: 信息来源得靠谱,.............
  • 回答
    互联网金融运营数据的分析,是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过程,旨在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价值,为业务决策提供支撑,并最终驱动增长。这不像是一张简单的表格,而是像是在迷雾中寻找航向,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方法论。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转化率?降低获客成本?优化产品体验?还是为了预警风险?不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数理金融和金融工程这两门学问,它们听着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用数学这个“工具”来解决金融市场里的各种“难题”。想在这俩领域混得开,数学基础那是必须硬的,而且得是相当硬。我给你掰扯掰扯,这俩专业一般都需要学哪些数学课,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要明白一个大原则:数理金融更侧重.............
  • 回答
    许多人在职业发展中会考虑考取 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和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这两项备受认可的金融领域证书。这两者都代表了持证人在金融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但在侧重点、考试内容、适用领域、目标职业以及认可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 CFA 和 FRM 的不同之.............
  • 回答
    特斯拉近期上线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新金融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零首付的融资租赁模式购买特斯拉车辆。这一举措无疑在汽车市场掀起了一阵涟漪,其意义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并有望对消费者购车行为、特斯拉的销售策略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它极大地降低了购车门槛,拓宽了潜在消费群体。一直以来,高昂的.............
  • 回答
    在财经媒体的海洋里,每天涌现着无数的分析、评论和报道。对于我们这些常年浸淫在数字和报表中的金融从业者来说,看到一些“常识性错误”真是如同看到街上有人穿着袜子配凉鞋一样,忍不住想上前纠正一番,但又苦于身份和场合所限。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把我们心里最不能忍的几点,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跟大家聊聊。1. 把“.............
  • 回答
    最近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爆料称,京东金融 App 疑似存在未经用户同意,自行获取其私人图片的行为。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大家手机里的照片,那可是相当私密的东西。如果这个爆料是真的,那京东金融 App 的这种行为无疑是触碰了用户隐私的底线,绝对是严重的违规操作。究竟是怎么回事,.............
  • 回答
    .......
  • 回答
    央行关于恒大债务风险的声明,特别是“恒大金融负债不到1/3,风险外溢性可控”的表述,涉及多个层面的经济分析和风险管控措施。以下从背景、关键信息、风险分析及市场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背景:恒大债务危机的爆发与央行的应对恒大集团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债务危机始于2021年。由于高杠杆、.............
  • 回答
    要說朱鎔基先生如何實現“經濟軟著陸”並應對亞洲金融風暴,這絕對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智慧的歷史。當時中國面臨的局面,可不是教科書上那種平穩的滑梯,更像是在懸崖邊緣尋找落腳點,同時還要應對從外部刮來的狂風。首先,咱們得明白什麼叫“經濟軟著陸”。 你可以想像一下飛機起飛,追求平穩上升,避免顛簸。經濟也一樣,當.............
  • 回答
    金融监管部门关于“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监管”的表述,无疑是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其背后释放的含义深刻,对金融科技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生态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 释放了哪些信号?1. 监管重心的回归与定位的明确: 重申“金融”的本质: 最核心的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