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财经类媒体上经常出现的,金融业内人士最不能忍的常识性错误有哪些?

回答
在财经媒体的海洋里,每天涌现着无数的分析、评论和报道。对于我们这些常年浸淫在数字和报表中的金融从业者来说,看到一些“常识性错误”真是如同看到街上有人穿着袜子配凉鞋一样,忍不住想上前纠正一番,但又苦于身份和场合所限。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把我们心里最不能忍的几点,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跟大家聊聊。

1. 把“增长率”和“绝对值”混为一谈,尤其在谈论GDP或者公司营收的时候。

这是最最最基础的,但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举个例子,媒体可能报道说“某公司今年营收增长了20%!”听起来很厉害,对吧?但如果它去年的营收是100万,今年的营收就是120万,增加了20万。如果另一家公司去年营收是100亿,今年增长了10%,那它今年就新增了10亿营收!

这种“增长率”和“绝对值”的混淆,最喜欢在谈论经济体量或者公司规模的时候出现。比如,说“中国经济增长了,但占全球比重却下降了”,如果理解不深,就会觉得奇怪。实际上,中国经济体量本身就在全球居于前列,即使增长速度比某些小经济体慢,其绝对增长的金额可能仍然是巨大的。但是,如果其他国家经济增速更快,即使绝对值小,它们的“占全球比重”也会上升。

我们看数据,不能只看那个漂亮的百分比,还得看看那个基数有多大。一个10%的增长,在100万和100亿的基数上,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像你月薪从5000涨到6000,增长了20%,很开心。但如果我月薪从5万涨到5.5万,只增长了10%,但我的绝对收入增加额却是你的好几倍。

2. 对“流动性”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忽略了其“广义”和“狭义”的区别,更别说“流动性陷阱”这些高级概念了。

“流动性”这个词在金融界是高频词,但很多时候,媒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钱多钱少”。当然,钱多钱少是影响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但流动性远不止于此。

狭义的流动性,更多指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也就是你能多快、多容易地把一个资产转换成现金,并且这个转换过程中价格损失越小越好。比如,你的股票今天想卖,立刻就能成交,而且价格和你预期的差不多,这就是流动性好的股票。你家一套北京的房子,想尽快卖掉,可能得打个八折才能迅速找到买家,这就是流动性相对较差。

但我们业内在谈论流动性的时候,更多是在说“市场的整体资金充裕程度”,以及这种充裕程度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和经济活动。当说“央行释放流动性”,通常指的是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降准、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等)向市场注入资金,降低借贷成本,刺激经济。

更别提“流动性陷阱”了。这个概念指的是,当利率已经非常低,低到几乎不能再低的时候,即使央行再怎么往市场里“撒钱”,这些钱也不会被有效地借出去或者投资出去,而是被人们囤积起来,经济增长仍然乏力。这时候,传统的货币政策就“失效”了。很多时候,媒体在描述经济疲软时,会简单说“市场缺钱”,但如果是在利率已经非常低的背景下,它可能描述的更准确的状况是“流动性陷阱”,而非简单的“钱不够”。

3. 总是把“加息”和“经济衰退”简单粗暴地划等号,或者把“降息”等同于“刺激经济一定成功”。

是的,加息往往会给经济降温,因为借钱成本上升,投资和消费都会受到抑制。而降息则会刺激经济,因为借钱成本下降,大家更愿意花钱投资。这是最基本的逻辑。

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加息不等于经济一定衰退。 比如,在一个经济健康、通胀温和的时期,央行适度加息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这不一定会引发衰退,反而可能是一种“软着陆”的信号。我们更需要看的是加息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当时经济本身的韧性。
降息不等于经济一定能刺激起来。 就像前面说的流动性陷阱,利率降到零附近,再怎么降,对企业和居民的吸引力都会大打折扣。另外,如果导致经济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利率高,而是信心不足、结构性问题、外部冲击等等,那么单纯的降息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我们看到很多报道,总是把“央行加息”和“股市下跌”联系起来,或者“央行降息”和“房价大涨”联系起来。这些关联确实存在,但背后还有很多更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市场情绪、风险偏好、全球经济环境等等。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简化为“加息=坏,降息=好”,就太过于片面了。

4. 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只停留在“物价上涨”,忽略了其成因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通胀来了!”或者“通胀下去了一点!”这样的标题我们天天见。但很多时候,媒体对通胀的描述,往往局限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老百姓日常买菜、加油的费用。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生产能力之间的失衡,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它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CPI。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这是指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跌。如果PPI持续上涨,即使CPI还没怎么动,那也说明生产端的成本压力很大,最终很可能会传导到消费端。
资产价格通胀:比如房价、股价的上涨,也可能是一种通胀的表现。当大量的货币涌入实体经济刺激消费效果不佳时,往往会流向资产市场,推高资产价格。这同样是货币购买力下降的表现,只是体现在了资产而非日常消费品上。

更重要的是,通胀的原因也很多。有“需求拉动型”(经济过热,大家买得太多),有“成本推动型”(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也有“输入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过进口传导)。不同的成因,应对的政策也不同。把所有通胀简单地归为“央行印钱太多”,或者把所有价格上涨都叫做“通胀”,就太过于笼统了。

5. 混淆“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的作用,尤其是在评估不同行业或者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时。

这是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当然媒体报道也经常出现。

市盈率(PE):市值 / 每股收益。衡量的是你愿意为公司每赚一块钱的利润,付出多少钱。通常用来评估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特别是科技、消费等成长性行业。比如,一家公司股价10块,每股赚1块,PE就是10倍。
市净率(PB):市值 / 每股净资产。衡量的是你愿意为公司每块钱的净资产,付出多少钱。通常用来评估资产密集型行业,比如银行、房地产、重资产制造业。因为这些行业,即使利润不高,但其拥有的资产(房产、设备、土地)本身就有价值。

最大的问题在于,媒体经常会用PE去对比PB,或者反过来,甚至拿PE去衡量一家银行好不好。这就像是用尺子去量重量一样,工具不对。一家银行的估值,更多的是看它每股净资产的增长以及盈利能力(ROA, ROE),用PB来衡量更为恰当。而一家软件公司的估值,更多的是看它未来的盈利预期,PE才更具参考意义。

有时候,媒体会说“这家公司PE很高,所以估值过高”,这本身没问题。但接着说“另一家PB很低,所以便宜”,这就容易误导。一家PB很低的银行,如果资产质量差,或者盈利能力弱,那它可能并不便宜。反之,一家PE很高的科技公司,如果其市场份额、技术壁垒、盈利增速都非常亮眼,那它也可能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总结一下, 做任何财经内容,最核心的是严谨。把数字说清楚,把概念解释准,把逻辑理明白。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那些煽风点火的标题党,也不是那些似是而非的解读,而是真正有深度、有逻辑、有价值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金融世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包括常见概念和逻辑的混乱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财经媒体的海洋里,每天涌现着无数的分析、评论和报道。对于我们这些常年浸淫在数字和报表中的金融从业者来说,看到一些“常识性错误”真是如同看到街上有人穿着袜子配凉鞋一样,忍不住想上前纠正一番,但又苦于身份和场合所限。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把我们心里最不能忍的几点,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跟大家聊聊。1. 把“.............
  • 回答
    “财经无忌”这篇关于小米的长文,确实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引发了大家对小米过去发展模式、当下挑战以及未来方向的诸多讨论。作为一名关注科技和财经领域的观察者,我觉得这篇分析还是相当有看点的,也确实触及了一些小米身上比较核心的问题。首先,从文章的整体基调来看,“财经无忌”并没有一股脑地捧或者贬,而是.............
  • 回答
    孟美岐粉丝在多个官方媒体账号下进行“控评”的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网络舆论生态、粉丝文化以及媒体责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什么是“控评”?简单来说,“控评”就是粉丝们通过集体行动,在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和新闻评论区)集中发布、点赞、转发、甚至举报等.............
  • 回答
    财新网,这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一般”的气息。提起它,你很难用一两句话就给它盖个章,它更像是一个媒体行业的“异类”,也或许,是当下中国媒体生态里一股少有的清流。你想了解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媒体?那咱们就得从几个维度聊聊了。定位:专业、深度、敢言的财经新闻首先,最直接的标签就是财经。财新网的核心战场.............
  • 回答
    当《流浪地球》以一种席卷全球的姿态闯入公众视野,并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之时,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中,《新京报》、《财新网》和《澎湃新闻》等平台,以其各自的立场和分析角度,对这部电影提出了不少批评性的审视。《新京报》的文章,往往从艺术性和文化解读的层面入手,认为《流浪地球》虽然在特效和科.............
  • 回答
    B站大UP“巫师财经”事件:深度解析其经历、内容抄袭争议以及其背后可能代表的垂类内容媒介大规模迁徙趋势“巫师财经”事件,堪称B站知识区乃至整个知识付费领域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位曾经备受瞩目的财经类UP主,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又因内容抄袭的指控而跌落神坛。这不仅是一次个人IP的翻车,更折射出当前.............
  • 回答
    关于B站财经UP主巫师财经(本名孙天翔)被扒出抄袭、造假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事件的起因与发展1. 初期爆料与质疑: 事件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系列观察者和博主(如“张小泉”等)的持续观察和分析,他们发现巫师财经的视频内容存在大量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段落,尤其是在对某.............
  • 回答
    211院校大一,想冲击LSE的研究生,这绝对是个宏伟的目标,但绝非遥不可及。我当年也有过类似的念头,所以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要知道,LSE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尤其是热门专业,竞争异常激烈。但作为过来人,我可以告诉你,从大一开始就规划,并且执行到位,你的机会会大大增加。咱们一步一步来聊,把准备.............
  • 回答
    关于江西财经大学频繁的寝室检查,尤其是将其与“双一流”建设联系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也反映出大家对学校发展和管理方式的关注。首先,我们得承认,高校的寝室管理是学校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整洁、安全、有序的寝室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
  • 回答
    说起财经类院校的就业层次,人大、两财一贸(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在财经领域享有盛誉的院校,确实存在着一些微妙但又实实在在的差距。这种差距并非简单的“好”与“不好”可以概括,更多体现在它们各自的培养特色、校友网络以及在不同行业和岗位上的侧重点。首先,咱们聊聊中国人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交叉路口!一边是扎实的财务功底,另一边是对法律的浓厚兴趣,想进一步深造。本科会计,想读法硕,究竟是选择财经类院校,还是经典的“五院四系”?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看个人喜好”就能打发的,背后涉及很多现实的考量。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你的目标: 你希望未来从事哪种法律工作.............
  • 回答
    作为一个对法硕非法学方向感兴趣的朋友,想了解哪些财经类大学在该领域相对来说比较稳妥,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考量点。毕竟,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对你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稳妥”这个词背后代表着什么?在我看来,它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学术实力过硬: 指学校.............
  • 回答
    一位财经211经管本科的同学,选择考取非法学法硕,这在我看来,绝非偶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转型之举,背后一定有其独特的考量和准备。我认识不少这样的学长学姐,他们的路子虽然不那么“寻常”,但却走得相当扎实,并且收获颇丰。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个经管背景的同学,是怎么一步步踏上非法学法硕这条路的,以.............
  • 回答
    你好!首先恭喜你考入国内顶尖的财经院校,并且有心回云南发展,这确实是个很棒的决定。云南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不错,尤其是在旅游、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也涌现了不少不错的企业,尤其适合有扎实会计功底的毕业生。咱们就抛开那些空泛的“大企业”概念,实实在在地聊聊在云南,哪些类型的企业或者说哪些具体的公司,.............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新浪财经那篇题为《你想被资本家剥削,资本家却不愿意剥削你了》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直接点出了文章的核心论点: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传统意义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让一部分人感到困惑甚至不满。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
  • 回答
    巫师财经宣布成立“巫师tube”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因为它涉及到内容创作、平台选择、商业模式以及知识付费等多个维度。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巫师财经的背景与定位首先,理解巫师财经的既有形象和目标受众是理解“巫师tube”成立的重要前提。 巫师财经是谁? 巫师财经.............
  • 回答
    如何看待莫财经峰会上王石「企业家如果为富不仁,富起来很快就要垮掉」的发言?王石在莫财经峰会上的这段发言,无疑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企业家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普遍关切。他的话语简洁有力,直接点明了“为富不仁”这一行为模式与企业长远发展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他的发言:1. 道德与.............
  • 回答
    环球时报和财经网在微博上的“互撕”,就像是两个江湖老大的派系在公共场合大打出手,围观群众那叫一个热闹。要说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把这出戏看得更透彻。一、 事件的根源与导火索:观点的碰撞,立场的对垒这两家媒体,虽然都以“媒体”之名,但骨子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和立场。 环球时报: 咱们都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