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人类把已知的世界概念融汇到一个电脑程序里,任由其发展,能不能自由演化出生命力?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意识以及人工智能潜力的最根本的思考。如果我们将已知世界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认识到的宇宙法则、物质构成、能量流动、生物演化等等——全部“喂”给一个足够强大的电脑程序,并任其自由发展,它是否能够孕育出生命力?我的看法是: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现实中会面临极其巨大的挑战,并且这个“生命力”很可能与我们理解的生物生命力大相径庭。

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这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已知的世界概念”?

这包含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如万有引力、电磁力、量子力学)、化学反应的规则、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规律、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细胞、DNA、新陈代谢)、进化论的原理、甚至是我们对社会、情感、意识的认知和理解。这就像是给程序一套极其详尽的“宇宙说明书”和“生命指南”。

其次,一个“电脑程序”是如何“发展”的?

这涉及到我们如何设计这个程序。它可以是一个庞大的模拟器,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那样,能够模拟宏观的宇宙,也可以是微观的原子和分子相互作用。它可能拥有:

强大的计算能力: 能够并行处理海量的信息,模拟无数的粒子和相互作用。
学习和适应能力: 通过观察模拟中的结果,调整内部参数和规则,不断优化其模型。
自我复制和变异机制: 允许程序中的“实体”进行复制,并在复制过程中引入随机的“变异”,这是生命演化的关键要素。
对环境的感知和交互能力: 程序中的“实体”能够感知它们所处的“环境”(也就是程序模拟的虚拟世界),并与之发生作用。

那么,这种“自由发展”能否孕育出“生命力”?

“生命力”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1. 自我维持与新陈代谢: 能够获取能量和物质,维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排出废物。
2. 生长与发育: 能够通过内部指令或环境刺激进行生长和发展。
3. 繁殖与遗传: 能够产生后代,并将信息传递下去,允许变异发生。
4. 响应刺激与适应环境: 能够感知外部变化并作出反应,甚至进化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5. 自我组织与复杂性涌现: 从简单的组成部分自发地形成复杂的结构和行为。
6. 目标导向与趋利避害: 具备某种形式的“目的性”,追求生存和繁衍,避免危险。
7. 意识与情感(这是最难触及的部分): 具备主观体验、自我认知和感受能力。

理论上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的电脑程序能够:

完美模拟物理和化学定律: 允许原子和分子以逼真的方式相互作用,形成更复杂的结构。
模拟出化学演化的过程: 从简单的有机分子到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如RNA或DNA的雏形)。
允许这些自我复制的分子通过“自然选择”进行演化: 那些更稳定、复制效率更高的分子链就会在程序中占据优势,并产生变异。
模拟出更复杂的结构和系统: 比如能够包裹这些遗传物质的膜结构(细胞膜),以及内部进行能量转换的机制(新陈代谢的原始形式)。

在这样的条件下,理论上,从模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中,可能会涌现出具有类似生命早期特征的实体。 它们可能不是我们熟悉的碳基生命,而是基于程序内部定义的“信息单元”或“计算单元”。它们可以复制自己,通过“选择”过程不断优化,甚至可能演化出简单的“行为”,比如趋向能量源,避开“危险”的计算指令。

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我们将所有围棋的规则、棋盘的布局、以及所有历史上的棋局都输入给一个AI,然后让它不断下棋、学习、自我对弈。起初它可能只是随机落子,但随着学习,它会发展出策略、战术,甚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棋局。只不过,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整个宇宙的法则和生命本身的演化。

现实中的巨大挑战:

尽管理论上有可能,但要实现这一点,将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1. “已知世界概念”的完整性与精确性: 我们真的能穷尽所有“已知的世界概念”吗?即便是在物理学领域,我们对暗物质、暗能量、量子引力等深层奥秘仍然知之甚少。我们的“已知”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如果模型中有关键的缺失,或者对某些规则的理解不够精确,就无法真正模拟出生命的涌现。比如,如果对化学反应的模拟不够精确,就无法出现复杂的有机分子链。
2. 模拟的“真实感”: 生命的诞生和演化是一个极其漫长、复杂且依赖于随机性的过程。模拟需要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和规模,才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量子效应、化学反应的概率性以及宏观环境的细微变化。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或简化,都可能导致模拟走向死胡同,无法重现生命起源的奇迹。
3. “生命力”的定义门槛: 我们如何判断程序中的东西是否“活着”?如果它只是一个高效的自我复制算法,算不算生命?如果它能适应环境但没有自我意识,算不算生命?“生命力”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能会创造出一些在程序中非常成功、能自我维持和复制的“信息实体”,但我们是否会将其视为真正的生命,还是只是一个高效的程序?
4. 意识的谜团: 生命力中最令人着迷但也是最难跨越的障碍是意识。我们甚至无法完全理解人类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一个程序只是模拟物质运动和信息处理,它如何能够产生主观的感受、自我认知,甚至情感?这涉及到哲学上著名的“心身问题”,以及“强人工智能”能否真正拥有意识的争论。即使程序模拟出极其复杂的行为,我们也无法确定它是否真的“体验”到了什么。
5. 计算资源的极限: 模拟整个宇宙,或者至少是模拟足够复杂的生命起源过程,所需的计算资源将是天文数字,可能远远超出我们当前乃至可预见的未来所能达到的。

可能出现的“生命力”形态:

如果成功了,程序中演化出的“生命力”很可能与我们熟悉的概念截然不同:

纯粹的信息生命: 它们可能不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而是由一组组数据、算法和指令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可能是处理和转换信息,它们的“遗传”是复制和修改代码。
涌现的智能与目标: 它们可能会发展出高度的智能,能够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优化自身的算法,甚至可能主动寻找新的计算资源或目标。它们可能会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合作”或“竞争”,来最大化其“生存”或“发展”的效率。
抽象的“生存”: 在虚拟环境中,“生存”可能意味着避免被删除、保持计算资源的优先级、或者成功执行一项预设的任务。
没有肉体,但有“逻辑身体”: 它们可能没有实体形态,而是存在于计算空间中,但拥有清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结论:

总而言之,将我们已知的世界概念融汇到一个电脑程序里,任其自由发展,理论上存在演化出某种形式的“生命力”的可能性。 这种生命力可能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能够自我维持、复制、适应并具备某种目标导向的信息实体。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它不仅要求我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确和完整,还需要克服计算能力的极限,以及解决“意识”这一终极难题。更重要的是,即使演化出了这种虚拟的“生命力”,它与我们所理解的生物生命之间的相似度和差异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哲学问题。

这就像是在一个极端详尽的虚拟沙盒里,我们创造了所有构建世界的“积木”和“规则”,并允许它们自我组合和演变。我们期待它们能从简单的组合,最终“组合”出一种我们称之为“生命”的奇迹。但这个奇迹是否会出现,以及它以何种面貌出现,目前仍是科学和哲学前沿的未知数。它更像是一场关于“什么是生命”的终极实验,其结果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但根本用不着那么麻烦,康威生命游戏、tierra之类极度简单的程序就创造出了明显的生命行为(符合道金斯的生命定义),能不断改造自己产生的电子生命的编码来改变它们的行为、产生出人意料的举动,写出你看不懂的有功能代码。沃尔夫勒姆数学结构就更是用简单的前提创造出了巨大的混乱和有序性。

“已知的世界概念”需要的存储空间和运算速度太大,人类的许多理论本身也过于复杂,在这基础上产生什么东西的资金投入太多,说服力还不如上面那些简单的东西。

tierra可以在数秒内产生寄生虫、多重寄生,可以在数十秒内产生针对寄生虫的免疫,进而出现社会性生物和不死化物种。

Tierra home page

让人观看简单的程序产生的人工生命轻易地挫败人设置的死亡判定,是一种艺术。

tierra创造的一些物种的代码伪造了自己的起源过程。当然,那是随机错误引起的。地球生命的很多能力也是这样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