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并没有如社会主义等各类主义一样有相对明确的纲领和思想脉络。所谓的“保守”,并不一定是守旧,也不一定是反对改革,更不一定是反对某种主张,只是大多数人反对过于激进的变革,也无法预测由此而带来的种种后果,所以保守也就成为了一种常态。当然,保守主义落实到政治上,是可以体现为具体的政策的,但这个政策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出现巨大的不同。比如说,如果是在1980年,我们说一个中国领导人的政策是保守的,和说一个美国领导人的政策是保守的,对应的则是完全不同的政策。
实际上,在关于保守主义的相关著作,比如刘军宁的《保守主义》、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等书中,都提到了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个特点,即保守主义的复杂性,同一个人完全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展现出保守与激进的分裂,也就是一个人可能在A领域中是保守的,但在B领域中是激进的。比如说,一个政治上的激进派很可能是军事上的保守派,反之亦然。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比如在今天中国文化界公认的某些民国时期的保守主义者,如梁漱溟、柳诒征、杜亚泉等人,他们的保守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层面上对中国传统价值的肯定,但在政治方面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变革的。之所以将他们称为“保守主义”,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不是全盘否定,与更为激进的新文化派是对立的,因此他们的保守主义主要体现在文化上。
在这里面,又以梁漱溟最为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看下梁漱溟著作中的话:
人类文化渐高,原是利、力、理三者循环并进。然人的理性日启,则利与力的地位随以递降,这是一面……末后经济上完成社会主义,政治上完成民主主义,那便是利、力、理三者同增并富。
在这里,梁漱溟还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前途在于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当然,梁漱溟所谓的社会主义与共产党的主张有很大差别),显然你不能说梁漱溟在政治上是保守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讲的“保守主义”甚至在不同领域里都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与此同时,正是因为“保守”更多的是针对某种心态而言的,所以保守主义在不同的时代里含义也不相同。今天我们所谓的激进,放到100年后可能就是保守,古人眼中的激进,放到今天或许也不算什么——比如王安石在变法时号称“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但今天再看王安石改革的举措,似乎也并未有什么让人感觉到“震惊”的地方。
而中西方保守主义的差异,更多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历史不同。如果一定要从具体的政策或者观念上分辨保守主义,那么保守主义的面貌实际上有成千上万种可能。甚至我们也可以说,毛泽东讲“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三派”,哪怕是在共产党内部,左倾的激进主义与右倾的保守主义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而他们又都是同属于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之下。在这个方面来说,单纯就是否认可社会主义来分辨激进与保守,也是没有意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